這段時間,河北疫情形勢牽動人心,而突發多個病例的石家莊市藁城區更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藁城區地處河北省西南部,省會石家莊市東部,原為藁城市。2014年9月,石家莊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撤銷縣級藁城市,設立石家莊市藁城區。
「藁城」這個名字很多人都讀不出來,這並不奇怪,因為「藁」是一個很特殊的字,「藁城」也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地名。今天,就來說一說「藁」字背後的故事。
工人正在製作藁城戰鼓。藁城戰鼓表演及其製作工藝於2016年被評為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TAKEFOTO 供圖
先說讀音。「藁」字讀為ɡǎo,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緊跟在「稿」字後頭,而它所組成的詞只有一個,就是現在的地名「藁城」。為什麼這個字只用在一個地名上?要追溯「藁」字的身世,還得回到古漢語中,從它的兄弟們說起。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漢字發展過程中,因為缺乏統一的書寫規範,經常有漢字長得很像、意義也差不多的情況,這就是「異體字」。異體字有時候是「孿生兄弟」,意思完全一樣,只是長得有點差別,比如「峰」和「峰」,意思一樣、用法也一樣,這就是嚴格的異體字;有的時候,字與字之間意思只有部分相同,就好比是普通兄弟姐妹,這就是不嚴格的異體字,比如「嶽」和「嶽」,在表示山嶽的時候是一個意思,但表示「嶽父」時就不能用「嶽」了。
非嚴格異體字之間,經常有分化的現象,也就是某個字的意義逐漸被它的兄弟「分走」了,最後這個字或者成了「光杆司令」、不再使用,或者成為特定符號,專門用來指人名或地名,比如人名中常見的「堃」(kūn),本來跟乾坤的「坤」是一個意思,後來就只在人名中使用——「藁」字就是這樣的情況。
根據《古代漢語詞典》,「藁」有兩個兄弟,一個是「槀」(上高下木),如今變上下結構為左右結構,寫作枯槁的「槁」;一個是「稾」(上高下禾),同樣是上下變左右,寫作稿件的「稿」。由此,我們便能知道「藁」字曾經也「富」過,有過多種含義:一個指枯槁,一個指禾杆,如「今又盛寒,馬無藁草。」(《資治通鑑》),還有一個是指書寫的稿件,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便說屈原寫了「草藁」(草稿)。
藁字的讀音(ɡǎo)和他的兄弟們相同,只不過它的意義已經被兄弟們借走了。俗話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在它的兄弟中,「稾」字尤其富裕,含義特別豐富,便分給了自己的「窮兄弟」一個含義,那便是如今的河北地名——藁城。
在元代之前,河北的這個地區都被稱為「稾城」而不是「藁城」。漢代,此處設置稾城縣,《漢書·地理志》便有記載,所用字便是「稾」。之後,此地名稱與地域多有變化,且屢遭兵亂,可謂是命途多舛。天寶年間,稾城是被安祿山史思明亂軍佔據,《新唐書》記載了稾城的爭奪戰:郭子儀領兵與李光弼聯手打敗史思明軍隊,最終收復了稾城。據《藁城縣誌》記載,「宋開寶六年,復為稾城,兼省九門縣入之。元初為永安州,尋復為稾城縣。」至於什麼時候這個地方的名字變成了「藁城」,卻沒有明確的記載。進入現代,此地便一直以「藁城」自名了。
明代李正儒撰《藁城縣誌》
河北乃燕趙故地,韓愈曾言此地「多慷慨悲歌之士」(《送董邵南遊河北序》),自古以來便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如今,歷史的煙雲散去,而過往的印跡卻鐫刻在一個個古老的地名裡,正如今天所談的「藁城」。在河北,還有許多讀音奇特的地名,如蔚(yù)縣、蠡(lǐ)縣、鄚(mào)州、涿(zhuō)州、樂(lào)亭等,這些讓人讀不出來的地名,正承載著燕趙之地的歷史與傳奇。我們也相信,在這場抗擊疫情的戰役中,河北定將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