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字,來了解中國人,才白我們5000年的文化是這樣傳承下來的

2020-12-06 歪歪先說

眾所周知,我們使用的漢字是由象形字轉換而來。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只要看到一些帶有偏旁的字,就大概能猜出大概的讀法跟字意。只有中國字有這種魅力,而外國字就很難做到了。

我們的漢字經過很多年的演變,由簡化繁有繁化簡,但是其本質一直都沒變。外圍看似在變,但核心一直沒變。

外國人總覺得中國人很古板,不懂的變通,實際上中國人是最懂得變通的。中國人的變化讓你看不出來他有在變化。這可能這就是老子說的大道無形,大到無形。我們中國人都是以不變應萬變。所以很多外國人越學越不理解中華文化。

今天我們從中國漢字來了解下中國文化。就不難看出我們文化的一些端倪,並且能找到中國文化傳承下來的一些原因。聊到中國文化,就繞不開甲骨文。因為它是最原始的文明。

從中國字來了解中華文化,就不難看出我們文化為什麼能傳承下來。只要我們的文字,文化就在,不會消失。中華文化也不必擔心,一定會一直傳承下去。

甲骨文跟現在的文字天差地別。中國字幾千年以來,由簡化繁有繁化簡,不知道經歷過多少回修改,才到今天大範圍使用的簡體字。不管怎麼加加減減,減減加加,他都有一個變化的過程。但是還是不會影響到原始的本質。

西方的文字,別人寫了一行文字,你看不懂他是什麼意思!

但是中國的文字,只要你寫得出來,我們就可以用猜的,這個字大概是什麼意思?他大部分猜的出來。反正有單人旁的,這個就跟人有關係。凡是有豎心旁的,肯定跟心有關係。外國字就做不到。

學英語剛開始學比學中文要容易。因為他一共只有26個字母。你只要記住26個字母,死記硬背就一定行得通。但是要學中文,可不是這麼回事。他雖然就是那橫撇豎捺組成的,字面的意思雖然是死的,但是它很靈活。所以很多外國朋友學習中國文化都有一種全懂了,再拿出來使用時,跟別人打交道過程中,突然又會發現自己完全不懂。

就好比方便、方便字面意思大家應該都懂,但是生活當中運用起來能把老外搞懵逼。

我要去方便一下.你現在方便嗎?等哪天方便再說.你哪天方便我請你吃飯.

很多外國人學中國文化就是在完全懂了和突然覺得自己完全不懂這兩者之間反反覆覆的徘徊著。但也有反過來的,中國字就那麼多,你隨便組合,要麼就一通百通了,真的全懂了。

英語就不一樣了,就那麼26個字母,只要順序變一下,或者換一個字母,你就搞不懂了。

大家剛開始學英語比較容易,你要肯下功夫去硬背,那一定行通,而且中國人學會之後一定比外國人玩的更溜。學中文比較難了、因為太靈活了,靈活的就好像每次都是第一次接觸一樣。

那我們中國文字跟西方的文字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我們的文字是有一個靈魂的符號!

我們是聲音、形狀、意思、他三個組合在一起。你看了這個就知道他是讀什聲音。看的形狀就知道它代表什麼意思。把聲音,形狀跟意義這三個東西合在一起的,大概只有中文。其他的文字是做不到的。所以中國字,中國話,中國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是非常快速地在變動。中國人喜歡變來變去;也最擅長變來變去。我們的文字一直在變。我們的話也一直在變。可是,中國字,中國話,中國人他變來變去,但同時他又好像沒有變一樣。因為最原始的核心沒有在變。

這就是中國最核心的簡易變易不易的文化。這隻有中國人能理解。

不易就是不二,不二就是一。心中的那一點,永恆不變。

變易就是陰陽,可以扭轉乾坤、千變萬化,所有的變都是圍繞那一點在變。

那簡易你是怎麼理解的呢?

中國的書凡是帶有「經」字的都非常了不起。我的規矩不會變。其他都在變。所以中國的哲學四個字講完了就叫做持經達變。這個持經達變是最重要的東西。因此要把中國的經給找出來。然後你才知道他是怎麼個變法。

我們都是有原則的變,我們不會沒有原則的亂變。所以是以不變應萬變。

「簡易」跟「經」,你怎麼理解的,歡迎探討。

相關焦點

  • 漢服熱:不僅是一種美麗,還有泱泱華夏5000年來的文化沉澱
    漢服的再一次出現,或許就已經註定了它可以風靡全國,因為漢服熱的背後,不僅只是一種美麗,還有著泱泱華夏5000年來的文化沉澱。而漢服復興是怎麼來的?說起漢服復興,很多漢服愛好者都不屑一顧,漢服的復興不就是披床單的小孩長大了嗎?其實這是非常片面的。 2002年人們普遍認為唐裝,旗袍,馬褂才是漢民族服飾,所以我們在漢語文件當中可以發現漢服有3層含義。
  • 首屆華夏文化與現代文明傳承發展論壇在京舉行
    」在北京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近千名專家、企業家、文化學者共聚一堂(其中有四百餘名專家、學者、教授),縱論華夏5000年優秀文化,共商華夏文脈傳承與發展之道。2018年,我從外交第一線退下來以後,開始把不少興趣轉向中國傳統文化上。除了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形勢之外,還一步一步走入了業餘的寫詩和業餘寫字的隊伍中。十年來,我自認為在這方面是取得了一些進步。
  • 它是和中國最像的國家,文化甚至都和中國相似,但卻不喜歡中國人
    古時候韓國的許多文明是在中國學習才擁有的,所以在韓國許多文化習俗都與中國相似,所以韓國被稱為是世界上和中國最像的國家,但是韓國輝煌的歷史和一直存在於韓國血液中的驕傲讓他們一直等待著崛起的機會,而之前發生了太多的事情,也將韓國推向了風口浪尖,在工業化之後的世界中,韓國第一次如此之近地接近民族的夢想。
  • 為什麼世界上只有中國和外國?西方學者:我們不能做中國人的信仰
    而寄托在中國人身上的,就是"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治水,洪水來了無所畏懼,困窘面前,與其祈求,不如解決,這就是大禹治水的精神。於是排山倒海,劈開土地,改善了河流的堵塞,中國人開始了解水利的用途也是從這一點上開始的。是"人笑我太瘋癲,我笑別人看不透"的愚公移山,愚公真的愚蠢嗎?
  • 劉乾坤:涼山彝族的文化傳承
    涼山彝族千百年來在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傳說、迷人的自然景觀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傳承和保留著中國彝族最古樸、最濃鬱、最獨特的文化傳統,創造了具有涼山自然封閉形態的包括天文、星相、曆法在內的獨特而優秀的民族文化。故而涼山彝族作為中國彝族中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徵的彝族重要支系而倍受國內外的著名。
  • 震撼長文:5000年來,中國為什麼能養活這麼多人口?
    「我們的節日」成為當下數字文明大時代對中華傳統節日和節慶文化的統稱。當我們興高採烈地度假過節、享用節日美食的時候,您會不會產生一個問題:我們的節日究竟是怎麼來的?當除夕夜裡十二點鐘聲敲響的時候,您知道嗎,這是中國的北鬥衛星定位系統授予的精確時間。
  • 甲乙丙丁,被隱藏了5000年的文字密碼(上)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靠歐洲的文化學者破譯的,這很無柰,因為現代的埃及人,並不是金字塔建造者的後代。唯有中國人,不但創造了漢字,而且在5000多年的歲月裡,將這種古老的文字一直沿用到今天。我們中國人不但創造了漢字,而且一直用漢字記錄著我們的文化、信仰以及歷史。
  • 了解漢字,才能了解中國,它是中國人的驕傲,漢字的優勢是什麼?
    漢字與古埃及文字漢字是中國人最大的驕傲,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字。如果沒有上個世紀50年代全面學習簡體字,那麼漢字2200多年來幾乎沒有太大變化。簡體字的好處是讓漢字更加簡單,也更加便於學習,大大的消減了中國的文盲率,同時也降低了中國人的交流成本,提升了中國人的交流效率,簡體字至少在我們這一代看來是功德無量的。中國漢字與古埃及文字形成鮮明對比。
  • 從語言、文字到印章,我們的祖先為了傳承真的拼了
    世界的本質是由語言構成的——維根斯坦 語言是人類與其他物種相比具有的一種明顯優勢,我們因此獲得了彼此交流知識、感情與思想的能力,並形成了複雜的社會與文化。 但是,我們是如何獲得這種地球上最先進的交流方式的?
  • 春節永遠是中國人心底最深處的文化胎記
    「莫嗟年景暮,轉眼是新春。」(點評2相關詩句的引用突出了文採和文化底蘊,豐富文本內容,增強了可讀性。)人潮如織的車站機場,看那歡樂祥和的萬家燈火,看那採購年貨的喜樂表情,就能明白,中國人對年文化的崇尚從未改變,中國對家的信仰從未改變。
  • 華夏5000年,是什麼力量讓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奮鬥不止?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有中國、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分別處在黃河流域、印度河恆河流域、兩河流域(底格裡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每個國家的歷史迄今都有4000-6000年,但目前只有我們中國沒有過斷代,沒有消亡,是什麼力量讓華夏文明5000年生生不息,奮鬥不止呢?
  • 母語傳承應「敬」字為先
    通過梳理不難發現,10餘年來《咬文嚼字》發布的「十大語文差錯」,可謂「豐富多彩」:有時政領域的,如「兩會」召開期間「議案」「提案」混淆(2014年);有經濟領域的,如「一籃子貨幣」誤為「一攬子貨幣」(2016年);有文化領域的,如「文職幹部」誤稱為「文職將軍」(2013年)等等。
  • 我國有一個字十分「獨特」,3000年來全是這個讀音,估計你也讀錯了
    "gai",這個可以說是再經過幾千年的傳承中是最統一的一個字了。大家應該都聽說這樣一句話"你是這條街(gai)上最亮的仔",這是廣西老表在網上說一句話,現在也被大家通常來表達對朋友的穿衣的語句。"街"這個字大家都知道是指街道的意思,而同樣的在方言中也是指街道的意思。
  • 人定勝天:5000年來,中國人與瘟疫的戰鬥史!
    因為從歷史上看,中國人有史以來就是在和各種天災人禍的抗爭中才延續至今,在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經有了關於瘟疫的文字記載;在《小屯殷虛文字乙編》上,商代的巫師在向上天卜問的兩件事,一是商王是否染上瘟疫;二是卜問疫病是否會擴散流傳。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瘟疫的記載。
  • 良渚古城遺址代表中國申報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
    當天下午,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向新聞媒體宣布:良渚古城遺址正式代表中國申報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  經國務院審批,1月26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代表國家鄭重在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文本上簽名,良渚古城遺址正式申報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
  • 《中國的寶藏》大放異彩 中國故事書寫文化自信
    中國網友也在微博評論道,「我很喜歡這種讓一個外國人來講述中國故事的設計,這樣的安排讓我覺得東方世界和西方社會融合在了一起,有一種文化的時空穿越感」。所以這部紀錄片不光是講述文物的故事,還在現代生活中找到了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的延續。這些有溫度的故事鮮活生動,以小見大地反映中國的文化傳承和中國人的生存狀態,充滿了濃鬱的人文情懷,溫暖親切,引發了海外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和心理認同。一個英國的網友評論道,這部紀錄片毫無疑問讓我們跳出了那些呆板的、甚至帶有偏見的固有想法,從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和接受、並最終愛上中國這個古老而又現代的國度。
  • 【理通三迤】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中發掘中國文化基因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表示:「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正本才能清源,鑑往才能知來,要在歷史傳承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歷史傳承中發展。
  • 中國人也有膚色很白的人,但卻被稱為黃種人,原來暗藏西方的詭計
    這首歌詳細地描述了一個中國人的外貌特徵,但是大家可能有所不知,其實最早中國其實並不是被稱為黃種人的,而是「白種人」。從白種人變成黃種人,其實也就是這短短幾百年的事情,其實最早在歐洲的傳教士的眼裡,我們和他們都是正宗的白種人。
  • 迷惑行為又來了!韓國人稱中國人偷走韓服飾文化,網友:我笑了
    ,嘲笑我們只在影視劇裡找歷史,說中國的文化只有清朝的辮子頭。經過查閱資料,可可了解到這頂帽子很早就出現在中國,畫手old先也在推特下方列出了證據,說明帽子的出處分別來自於2020「華裳九州「中國華服文化的活動。
  • 文明源自於傳承
    其實這很好的反應了中國文化的這種「漏鬥式傳承」的特點,一種思想傳到最後,往往越傳越窄,越傳越Low,都強調「尊孔復古」,「古人」是永遠比「今人」厲害的。有人說是中國,有人說是印度、埃及,但肯定沒人說是美國,因為美國從1776年建國到現在,不到三百年,怎麼能和文明古國相提並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