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這個春節,大家都被疫情所困擾著,我們看到許多地區都採取了封城,最大情況禁止人員流動等措施。有無數醫務人員在前方衝鋒陷陣,有無數科研人員在後方研究病毒疫苗,還有無數人在緊急加班修建醫院、製造口罩……上演了一幕可歌可泣的「人民戰疫」!
對於這次冠狀病毒疫情,我本人雖然宅在家中,響應號召自我隔離,但對於戰勝疫情還是持樂觀態度的。因為從歷史上看,中國人有史以來就是在和各種天災人禍的抗爭中才延續至今,在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經有了關於瘟疫的文字記載;
在《小屯殷虛文字乙編》上,商代的巫師在向上天卜問的兩件事,一是商王是否染上瘟疫;二是卜問疫病是否會擴散流傳。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瘟疫的記載。
更近一步的《尚書》、《素問》等古書中,則記載了很多關於「癘(lì)」字的描述,比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裡就寫了:「厲大至,民善暴死。」
《詩經·小雅·節南山》記載,公元前781至前771年,周幽王時期「天方薦瘥[jiàn chài],喪亂弘多。」
在古代,人們對於致死率極高,傳染性極強的傳染病極為恐懼,因為缺少對於疾病的認知和防治方法,都將之歸於上天的懲罰,或者是神鬼之說,比如民間傳說中帶來瘟疫的就是瘟神和疫鬼。我們如今過年期間要燃放煙花爆竹,貼桃符,吃餃子、喝屠蘇酒等等習俗的來歷都和防止疫情有關。
比如除夕夜要喝屠蘇酒,據說就是華佗發明的。傳說華佗看到當時瘟疫橫行,民不聊生,就把一包藥包好教大家在除夕夜把藥泡在井裡,大年初一把泡了藥的井水放在酒缸裡讓全家喝,可以避免得瘟疫。後來又據說經過唐代神醫孫思邈的推廣傳播,成了除夕全家必備的屠蘇酒。
昔人有居草庵,每歲除夕,遺閭裡,藥一帖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酒尊,合家飲之不病瘟疫。——《歲華紀麗》
再比如在四川、甘肅、貴州等地流傳,如今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儺戲,就是源自於上古時期的方相氏驅鬼。
據說疫病的來源其實是顓頊帝的三個兒子死後成為疫鬼,一個居住在江水,為瘧鬼;一個居住在若水,為魍魎鬼;一個居住在別人宮室裡,專門驚嚇小兒,為小鬼。
黃帝後來就專門挑選了一個長相非常兇悍的人,任命為方相氏,專門在正歲的時候負責驅除疫鬼。據記載,方相氏頭上蒙著熊皮,有四隻金色的大眼睛,穿著黑色上衣紅色褲子,手裡拿著戈和盾,率領手下驅除疫鬼。
《周禮·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鄭玄曰:「蒙,冒也。冒熊皮者,以驚驅疫癘之鬼,如今魌頭也。時難,四時作方相氏以難卻兇惡也。」
除了春節,其實如今流傳很廣的端午節綁五色線也和防止瘟疫有關係。根據東漢泰山太守應劭的《風俗通》記載,胳膊上綁的五色線都有自己的名字,一根線叫長命縷,一根叫續命縷,一根叫闢兵繒,一根叫五色縷,一根名叫朱索,不但可以避免兵禍和鬼怪,還可以避免瘟疫。
從當時老百姓的樸素願望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老百姓心中對自己威脅最大的三個就是戰亂、鬼怪和瘟疫。
「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風俗通》
從漢代開始,史書中就多次出現關於各地爆發疫情的記載了,漢文帝後元元年爆發疫情,老百姓因病死的太多,導致棺材都漲價,貴的不行了,疫情到了秋天才算是逐漸好轉。「民大疫死, 棺貴, 至秋止。」
西漢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時候,發生旱災、蝗災,民間發生大疫病,漢平帝下詔要求:「為置醫藥。「
《漢書·平帝紀》:「元始二年,旱蝗,民疫疾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
東漢時期疫病更加頻繁,特別是東漢末期到三國時期,百姓因為戰亂、疾病人口損失大半,曹操在詩詞中就說:」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
而著名的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曹軍水土不服,全軍得了疫病,戰鬥力急劇下降。
而到了建安二十二年,一場席捲全國的大瘟疫更是造成了十室九空的悲慘局面,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就是巡邏軍營,照顧士兵時染上瘟疫死的。著名的建安七子,除了早逝的阮瑀,被曹操所殺的孔融兩人之外,其餘五人全部死在這場瘟疫之中。
曹植在當時寫的《說疫氣》一文中就詳細記載了這場大瘟疫造成的慘痛後果。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說疫氣》
當時的神醫之一,身為長沙太守的張仲景對於恐怖的疫情也是記憶猶新,在他的著作《傷寒雜病論》裡面記載了張氏宗族被傷寒病傳染,死亡者多達三分之二。「餘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來,猶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傷寒十居其七。」
三國之後,「瘟疫」在各朝各代都是頻發,有的是「傷寒」,有的是「虜瘡」,致死病例動輒以十萬記。
唐永淳元年(682年),根據《舊唐書·五行志》、《舊唐書·高宗紀》等資料記載,唐朝關中地區爆發大瘟疫,從陝西到洛陽,死於瘟疫的人不可勝數,死者枕籍於路。
宋代因為戰亂的原因瘟疫也是頻發,根據《宋史·五行志》記載,南宋隆興二年(公元1164年)冬天,來自淮甸地區到江南躲避戰亂的二三十萬老百姓,因為在山谷裡聚集,爆發瘟疫,加上凍死餓死的,僅有一半人活了下來。
冬淮甸流民二三十萬,避亂江南,結草舍遍山谷,暴露凍綏,疫死者半,僅有還者亦死。是歲浙之鎧饑民疫者尤眾——《宋史·五行志》
元朝元順帝時期,他在位35年,史書中記載的瘟疫有12次之多。平均每三年就有一次疫病發生,死人無數。
到明朝末期崇禎年間,各地瘟疫一場接一場。
崇禎十年(1637年),山西瘟疫導致「瘟疫盛作,死者過半」。河南地區「瘟疫大作,死者十九,滅絕者無數」。
崇禎十六年(1643年),京師鼠疫大作,造成「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的慘狀。這也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到了清代,清代的天花疫情更是影響到了皇位的繼承,康熙皇帝正是因為年幼的時候種過痘,雖然生了一臉的麻子,但是卻因此獲得了免疫天花的能力,這才被選擇繼承皇位。
而天花這種疾病最早也是晉代的醫學家葛洪在著名的醫術《肘後備急方》中就做過詳細的記錄,根據四庫全書修訂版本記載,天花最早被稱為虜瘡,據說是東漢光武帝時期在南陽戰爭中因為外來的俘虜引發的,所以被稱為虜瘡。
葛洪記載了虜瘡的發病情形是「仍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劇者多死。」
但是當時對於這種疾病幾乎無法治癒,當時的封建王朝最多也只能是負責死者的善後,減免疫區的稅賦和徭役,根本無法做到大規模的預防和治療。
以天花病毒為例,從晉代被葛洪記載,一直到北宋時期,才有醫生嘗試用人種痘來治療天花。在北宋真宗時期有四川峨眉山一神醫,為當時宰相王旦之子王素種痘獲得成功的記載。
到了清代康熙時期,康熙皇帝因為自身對於天花的恐懼回憶,直接下令全國各地要種痘預防天花,康熙在《庭訓格言》寫道:「國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種痘方,諸子女及爾等子女,皆以種痘得無恙。今邊外四十九旗及喀爾喀諸藩,俱命種痘;凡所種皆得善愈。嘗記初種時,年老人尚以為怪,聯堅意為之,遂全此千萬人之生者,豈偶然耶?」
康熙時期這種人痘後來被俄羅斯、日本等國學習,俞正燮《癸巳存稿》載:「康熙時,俄羅斯遣人至中國學痘醫」。此後種痘法後經俄國又傳至土耳其和歐洲國家。
後來英國鄉村醫生愛德華·琴納將人痘改良為牛痘,從此牛痘成為了天花的剋星,天花也在上世紀80年代,公認為在全世界被消滅,這是迄今為止人類消滅的惟一的一種傳染病。
可以說五千年來,中國人就一直在和各種疾病做鬥爭,如今我們對於病毒有了科學的認證,有了方便的物流和信息傳播,有了更加專業的醫護人員,有全民齊心、眾志成城的信心,相信這次疫情很快就會過去!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文/以史為鑑
圖/網絡
參考資料/《小屯殷虛文字乙編》《周禮·夏官·方相氏》《舊唐書·五行志》《宋史·五行志》《肘後備急方》《庭訓格言》《漢朝疾病流行及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