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定勝天:5000年來,中國人與瘟疫的戰鬥史!

2020-11-30 以史為鑑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這個春節,大家都被疫情所困擾著,我們看到許多地區都採取了封城,最大情況禁止人員流動等措施。有無數醫務人員在前方衝鋒陷陣,有無數科研人員在後方研究病毒疫苗,還有無數人在緊急加班修建醫院、製造口罩……上演了一幕可歌可泣的「人民戰疫」!

對於這次冠狀病毒疫情,我本人雖然宅在家中,響應號召自我隔離,但對於戰勝疫情還是持樂觀態度的。因為從歷史上看,中國人有史以來就是在和各種天災人禍的抗爭中才延續至今,在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經有了關於瘟疫的文字記載;

在《小屯殷虛文字乙編》上,商代的巫師在向上天卜問的兩件事,一是商王是否染上瘟疫;二是卜問疫病是否會擴散流傳。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瘟疫的記載。

更近一步的《尚書》、《素問》等古書中,則記載了很多關於「(lì)」字的描述,比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裡就寫了:「厲大至,民善暴死。

《詩經·小雅·節南山》記載,公元前781至前771年,周幽王時期「天方薦瘥[jiàn chài],喪亂弘多。」

在古代,人們對於致死率極高,傳染性極強的傳染病極為恐懼,因為缺少對於疾病的認知和防治方法,都將之歸於上天的懲罰,或者是神鬼之說,比如民間傳說中帶來瘟疫的就是瘟神和疫鬼。我們如今過年期間要燃放煙花爆竹,貼桃符,吃餃子、喝屠蘇酒等等習俗的來歷都和防止疫情有關。

比如除夕夜要喝屠蘇酒,據說就是華佗發明的。傳說華佗看到當時瘟疫橫行,民不聊生,就把一包藥包好教大家在除夕夜把藥泡在井裡,大年初一把泡了藥的井水放在酒缸裡讓全家喝,可以避免得瘟疫。後來又據說經過唐代神醫孫思邈的推廣傳播,成了除夕全家必備的屠蘇酒。

昔人有居草庵,每歲除夕,遺閭裡,藥一帖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酒尊,合家飲之不病瘟疫。——《歲華紀麗》

再比如在四川、甘肅、貴州等地流傳,如今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儺戲,就是源自於上古時期的方相氏驅鬼。

據說疫病的來源其實是顓頊帝的三個兒子死後成為疫鬼,一個居住在江水,為瘧鬼;一個居住在若水,為魍魎鬼;一個居住在別人宮室裡,專門驚嚇小兒,為小鬼。

黃帝後來就專門挑選了一個長相非常兇悍的人,任命為方相氏,專門在正歲的時候負責驅除疫鬼。據記載,方相氏頭上蒙著熊皮,有四隻金色的大眼睛,穿著黑色上衣紅色褲子,手裡拿著戈和盾,率領手下驅除疫鬼。

《周禮·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鄭玄曰:「蒙,冒也。冒熊皮者,以驚驅疫癘之鬼,如今魌頭也。時難,四時作方相氏以難卻兇惡也。」

除了春節,其實如今流傳很廣的端午節綁五色線也和防止瘟疫有關係。根據東漢泰山太守應劭的《風俗通》記載,胳膊上綁的五色線都有自己的名字,一根線叫長命縷,一根叫續命縷,一根叫闢兵繒,一根叫五色縷,一根名叫朱索,不但可以避免兵禍和鬼怪,還可以避免瘟疫。

從當時老百姓的樸素願望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老百姓心中對自己威脅最大的三個就是戰亂、鬼怪和瘟疫。

「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風俗通》

從漢代開始,史書中就多次出現關於各地爆發疫情的記載了,漢文帝後元元年爆發疫情,老百姓因病死的太多,導致棺材都漲價,貴的不行了,疫情到了秋天才算是逐漸好轉。「民大疫死, 棺貴, 至秋止。」

西漢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時候,發生旱災、蝗災,民間發生大疫病,漢平帝下詔要求:「為置醫藥。

《漢書·平帝紀》:「元始二年,旱蝗,民疫疾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

東漢時期疫病更加頻繁,特別是東漢末期到三國時期,百姓因為戰亂、疾病人口損失大半,曹操在詩詞中就說:」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

而著名的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曹軍水土不服,全軍得了疫病,戰鬥力急劇下降。

而到了建安二十二年,一場席捲全國的大瘟疫更是造成了十室九空的悲慘局面,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就是巡邏軍營,照顧士兵時染上瘟疫死的。著名的建安七子,除了早逝的阮瑀,被曹操所殺的孔融兩人之外,其餘五人全部死在這場瘟疫之中。

曹植在當時寫的《說疫氣》一文中就詳細記載了這場大瘟疫造成的慘痛後果。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說疫氣》

當時的神醫之一,身為長沙太守的張仲景對於恐怖的疫情也是記憶猶新,在他的著作《傷寒雜病論》裡面記載了張氏宗族被傷寒病傳染,死亡者多達三分之二。「餘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來,猶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傷寒十居其七。」

三國之後,「瘟疫」在各朝各代都是頻發,有的是「傷寒」,有的是「虜瘡」,致死病例動輒以十萬記。

唐永淳元年(682年),根據《舊唐書·五行志》、《舊唐書·高宗紀》等資料記載,唐朝關中地區爆發大瘟疫,從陝西到洛陽,死於瘟疫的人不可勝數,死者枕籍於路。

宋代因為戰亂的原因瘟疫也是頻發,根據《宋史·五行志》記載,南宋隆興二年(公元1164年)冬天,來自淮甸地區到江南躲避戰亂的二三十萬老百姓,因為在山谷裡聚集,爆發瘟疫,加上凍死餓死的,僅有一半人活了下來。

冬淮甸流民二三十萬,避亂江南,結草舍遍山谷,暴露凍綏,疫死者半,僅有還者亦死。是歲浙之鎧饑民疫者尤眾——《宋史·五行志》

元朝元順帝時期,他在位35年,史書中記載的瘟疫有12次之多。平均每三年就有一次疫病發生,死人無數。

到明朝末期崇禎年間,各地瘟疫一場接一場。

崇禎十年(1637年),山西瘟疫導致「瘟疫盛作,死者過半」。河南地區「瘟疫大作,死者十九,滅絕者無數」。

崇禎十六年(1643年),京師鼠疫大作,造成「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的慘狀。這也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到了清代,清代的天花疫情更是影響到了皇位的繼承,康熙皇帝正是因為年幼的時候種過痘,雖然生了一臉的麻子,但是卻因此獲得了免疫天花的能力,這才被選擇繼承皇位。

而天花這種疾病最早也是晉代的醫學家葛洪在著名的醫術《肘後備急方》中就做過詳細的記錄,根據四庫全書修訂版本記載,天花最早被稱為虜瘡,據說是東漢光武帝時期在南陽戰爭中因為外來的俘虜引發的,所以被稱為虜瘡。

葛洪記載了虜瘡的發病情形是「仍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劇者多死。

但是當時對於這種疾病幾乎無法治癒,當時的封建王朝最多也只能是負責死者的善後,減免疫區的稅賦和徭役,根本無法做到大規模的預防和治療。

以天花病毒為例,從晉代被葛洪記載,一直到北宋時期,才有醫生嘗試用人種痘來治療天花。在北宋真宗時期有四川峨眉山一神醫,為當時宰相王旦之子王素種痘獲得成功的記載。

到了清代康熙時期,康熙皇帝因為自身對於天花的恐懼回憶,直接下令全國各地要種痘預防天花,康熙在《庭訓格言》寫道:「國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種痘方,諸子女及爾等子女,皆以種痘得無恙。今邊外四十九旗及喀爾喀諸藩,俱命種痘;凡所種皆得善愈。嘗記初種時,年老人尚以為怪,聯堅意為之,遂全此千萬人之生者,豈偶然耶?

康熙時期這種人痘後來被俄羅斯、日本等國學習,俞正燮《癸巳存稿》載:「康熙時,俄羅斯遣人至中國學痘醫」。此後種痘法後經俄國又傳至土耳其和歐洲國家。

後來英國鄉村醫生愛德華·琴納將人痘改良為牛痘,從此牛痘成為了天花的剋星,天花也在上世紀80年代,公認為在全世界被消滅,這是迄今為止人類消滅的惟一的一種傳染病。

可以說五千年來,中國人就一直在和各種疾病做鬥爭,如今我們對於病毒有了科學的認證,有了方便的物流和信息傳播,有了更加專業的醫護人員,有全民齊心、眾志成城的信心,相信這次疫情很快就會過去!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文/以史為鑑

圖/網絡

參考資料/《小屯殷虛文字乙編》《周禮·夏官·方相氏》《舊唐書·五行志》《宋史·五行志》《肘後備急方》《庭訓格言》《漢朝疾病流行及救助》

相關焦點

  • 瘟疫疾病史專題書目
    中譯本:艾爾弗雷德 W.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年2、[美]William McNeill, Plagues and Peoples, Garden City: Anchor Press,1976.中譯本:威廉•H.麥克尼爾:《瘟疫與人》,楊玉齡譯,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威廉•H.麥克尼爾:《瘟疫與人》,餘新忠
  • 每天分享一句話「人定勝天」
    「人定勝天」相信這句話已經深深地烙在了所有中國人的心裡了。其實這句話在毛主席那個年代說得最多。那時新中國百廢待興人們的思想也比較單純【不像現在的人這樣煩躁】就認準一個理「擼起袖子加油幹」他們認為只要敢就能成功。「人定勝天」。不過後來的事實證明他們也走了不少彎路。
  • 中國人無神論,無信仰?網友:不好意思,我們相信人定勝天
    近日,美國社交媒體對中國為什麼有這麼多無神論者展開了激烈討論,其中有一個居住在臺灣的一位外國人說:「 中國人並不否認上帝的存在,但他們並不習慣於相信上帝。因為儒家和道教沒有像上帝這樣的掌管人間的神。道教有像八仙這樣的神話人物,但卻沒有掌管世俗的神。我們的神是無法掌管他們的。」
  • 人類文明史一直伴隨著瘟疫史,為何說面對疫情恐懼倒是一件好事?
    人類因為科技的昌明,常常自負到以為人定勝天。但大自然總會在某些時刻,給人類的自負以教訓。但我不知道,人類是不是可以從這次疫情,再一次學到謙卑呢?為什麼人類文明史一直伴隨著瘟疫史菜蟲在了解《十日談》的時候,發現了1348年佛羅倫斯流行瘟疫的事實。查了一下資料,發現這是歐洲最可怕的一次黑死病。在1347-1353年的6年間,歐洲有2500萬人死亡。不可謂不慘烈。
  • 《中國火星紀事》:記錄中國人三十年的火星夢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夢琳今年7月,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升空,中國人的真實的火星夢又更近了一步。主編劉維佳介紹,美國歷史上被譽為「第一篇真正具有文學性的科幻小說」,就是1934年發表的《火星奧德賽》;而中國第一篇完整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就是鄭文光的《從地球到火星》,真有殊途同歸之妙。可以說,沒有火星,美國和中國的科幻事業都難以達到現在的高度。
  • 《中國火星紀事》:記錄中國人三十年的火星夢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夢琳今年7月,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升空,中國人的真實的火星夢又更近了一步。主編劉維佳介紹,美國歷史上被譽為「第一篇真正具有文學性的科幻小說」,就是1934年發表的《火星奧德賽》;而中國第一篇完整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就是鄭文光的《從地球到火星》,真有殊途同歸之妙。可以說,沒有火星,美國和中國的科幻事業都難以達到現在的高度。
  • 「人定勝天」,其實我們只做對了一半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人站起來了,開始「人定勝天」。「改革開放」後,更是突飛猛進,一躍千裡。結果,環境遭到極大破壞,無視西方的前車之鑑。現在我們知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開始了恢復自然環境的人工之路。其實「人定勝天」並沒有錯,而只是做對了一半。近現代科學和工業革命的誕生,應該說,就是「人定勝天」的一次飛躍。人們常說,人類近幾十年的發明創造,比之前歷史上的總和還多。
  • 和瘟疫相關的英語知識
    也是古代在醫學條件不發達的時候,對於動物瘟疫的恐慌,所以穆罕默德對其子民的要求是:不能吃死因不明的動物的肉,因為擔心動物是因瘟疫死亡或者敵對部落投毒;不吃豬肉,因為豬的生活環境和條件相比較牛羊等家畜更容易引發瘟疫而不可控。所以民眾恐慌性的搶購,就可以用 panic 來形容。詞根 dem 是民眾的意思,例如 democracy 指的是民眾的統治,中文譯作民主。
  • 人定勝天是對的嗎
    人定勝天,如果認為那種反抗,打砸,鬧出一個新黎明的那種的話,不好意思不可能。人都是有福報業障承負的。越是善道不彰顯,福報越弱。一般來說,打完了砸完了最後一看,還不如以前就是這個原因。那麼為何還有那麼多人說人定勝天呢?什麼意思?其實就是多行善積德,放生,孝順父母,改變命運。
  • 迎高溫戰酷暑人定勝天 促出口保增長眾志成城
    迎高溫戰酷暑人定勝天 促出口保增長眾志成城2014-07-29 | 發布者:柴喜男 | 來自工程機械在線   進入7月份,洛陽氣溫持續走高,驕陽似火,熱浪襲人。筆者在國機洛建裝配車間看到的卻是一番迎高溫、戰酷暑、忙生產的景象。   夏日炎炎,大地像蒸籠一樣,熱得使人喘不過氣來,車間作業更是揮汗如雨。
  • 「人定勝天」 一語話今古
    《人民日報》發表過一篇《人定勝天——記河北省人民的抗旱鬥爭》的文章,其中寫道:「天大旱,人大幹,奪取豐收不靠天」的豪邁聲音,時時鼓舞著我們,使我們強烈地感到,有了黨的領導,群眾發動起來了,自然災害再猖狂,也一定能夠戰勝它。(1975年12月23日)這正是歷史的記錄。另一方面,受到語言本身演化的影響,這是內因。時代的發展,引發人們對語言理解的變化,人們不會固守古人的原本用法。
  • 人定勝天到底對不對?
    人定勝天是個笑話。為什麼這麼講?首先要弄明白兩個問題,一個是「人定勝天」裡的「人」是誰?另一個則是「天」又是誰?就說第一個問題,人定勝天中的「人」,到底是一個人呢,還是一個人組成的團體,組織,國家,還是整個人類。
  • 百年獎項,記錄對抗傳染病的「戰鬥史」
    由此,2020年「諾獎周」正式開跑。作為最具權威的醫學獎項之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研究成果,深刻影響著社會發展,也一次次見證了人類對各類疾病的不懈戰鬥,對生命奧秘的不息探索。在新冠疫情肆虐的當下,他們亦未停下「戰鬥」。早在新冠疫情初期,2019年諾獎得主、美國科學家羅斯巴什就與多名科學家成立研究小組,並發布建議報告,內容涉及安全恢復經濟等。1996年諾獎得主、澳大利亞免疫學家多爾蒂研究院旗下的實驗室則成為除中國外,全球首個培育出新冠病毒的實驗室,這一成果對於幫助科研人員檢驗新冠疫苗是否有效「至關重要」。
  • 人定勝天的真正意思是什麼?大家一直都理解錯了
    人類文明的發展可謂是一部災難史,無數的天災人禍,貫穿著人類的歷史。但無論什麼災難,都無法阻止人類前進的步伐。有人說這就是「人定勝天」,但真的是這樣嗎?公元前3500年的大洪水,完全毀滅性的災難,沒有任何逃生的機會,只有少部分逃到高山的倖存者。人類戰勝了自然嗎?
  • 寫給中國人看的《英語發展史》
    張勇先1998年開始為研究生講授「英語發展史」這門課程。近日,他在多年英文講義基礎上編纂的中文版《英語發展史》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全書約為56萬字,講述了英語的起源、英語的特點、英語的發展演變歷史以及英語對漢語的影響,內容涵蓋語言學、文學、詞彙學、跨文化交際和翻譯等領域。
  • 人定勝天,你相信嗎?
    人定勝天最早出於西周尹吉甫曰:「天定勝人,人定亦勝天」。也就是天一定能打敗人,但人不一定勝不過天人定勝天,人定勝天當年我們的毛主席也用來對人民群眾進行鼓舞與激勵。但是心理學上表現的一個道理是這樣的:當一個人,認定這個事情會發生的時候,這個事情發生的概率至少會提升50%,如果這個事情在人所處於的環境中,被反覆提及,人們的潛意識裡面,他就會慢慢的形成意識形態,去促進你去完成由潛意識形成的意識,然後促進你去執行與完成他,這可能就是是人定勝天最大的效果與刺激!
  • 人定勝天,勝天半子!
    瀑布希麼叫做人定勝天?這句話,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吧。我說一下我對這句話的理解。首先這個天,是指的天氣變化,再不同的天氣,我們選擇不同的對應方式來應對。這就叫做人定勝天。風和日麗那麼,古代人,是如何做到提前知道的呢?
  • 民國一場瘟疫,讓岡村寧次的兒子死在中國,此病現在還有
    這個世界,看不見的瘟疫一直左右著人類的歷史。人類何其偉大,站在生態食物鏈的頂端,卻總是被瘟疫打倒。比如墨西哥文明,14、15世紀領銜美洲,直到1519年西班牙入侵,古老的阿茲特帝國被西班牙人帶來的天花,一夜亡國。起源於印度恆河的霍亂,藉由英國殖民者傳入西方,又隨堅船利炮載入日本,終致南亞諸國盡染霍亂之亂。
  • 專訪︱醫療史學者餘新忠:中國歷史上的瘟疫、檢疫與衛生
    檢疫措施和制度的出現,往往以瘟疫的流行為契機。1873年中國海港檢疫的開端,針對的就是東南亞的霍亂流行,而1894年的粵港鼠疫、1899年營口的鼠疫、1902年華北等地的霍亂,都對晚清檢疫的推行起了直接的促動作用。特別是清末東北鼠疫的大流行,為促成中國檢疫的全面展開提供了契機。
  • 《中國火星紀事》:讓全世界看到中國人的火星探索和科幻能力
    著名科幻作家韓松對此評論道:「時值新一輪火星探測熱潮湧起,確實應該讓全世界看到中國人在火星上的精彩壯舉,現在出版這本選集,實在太有必要。」本書是光分科幻文庫旗下「八光分佳選原創圖書」系列的第二部,收錄了十四位中國科幻名家和實力派科幻作家的中短篇力作。其中,《滄桑》和《火星塵暴》曾獲科幻銀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