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意識流大師喬伊斯和他的《都柏林人》的一些個人看法

2021-01-11 談漫

《都柏林人》是意識流小說大師喬伊斯早期的也是唯一的一部短篇小說集,這本書正介於作者從現實主義向自由聯想、內心獨白等創作方法的轉變之間,讀起來有種過渡的感覺,也較之他的另一部大作《尤利西斯》更容易讓人接受。

要讀懂意識流作品,你得首先了解什麼是「意識流」。這個詞最早其實是由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提出來的,他認為「意識並不是片段的連接,而是不斷流動的;用一條河或一股流水的比喻來表達它,是最自然的了。」在當時弗洛伊德、柏格森等哲學家的影響下,西方作家開始重視對人物精神世界和心理活動的刻畫,並陸續湧現了法國的普魯斯特、英國的伍爾芙、美國的福克納等一眾意識流大師,而愛爾蘭的喬伊斯正是這個思潮的先驅之一。

喬伊斯出生在都柏林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中,從小在天主教耶穌會學校接受嚴格的古典文化和宗教教育。中學畢業前,他就決心從事文學創作,以此同都柏林庸俗無聊的社會生活決裂。1898年,16歲的喬伊斯進入都柏林大學學習現代語言課程,在此期間,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課外閱讀上,並陸續和易卜生、葉芝等文豪取得聯繫。大學畢業後,他先後到英國、義大利和瑞士修學旅行,宣布「自願流亡」,與原有的宗教信仰徹底決裂。

1904年起,他先後在羅馬、迪利亞斯特、蘇黎世等地以教授英語為生,並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都柏林人》的創作。喬伊斯從小就患有眼疾,成年後更加嚴重,1917年至1930年間曾做過25次眼科手術。儘管如此,他卻筆耕不輟,到了1922年出版了他的駭俗之作《尤利西斯》,確立了他的意識流小說大師的地位。1939年,在雙目幾乎完全失明的情況下,他又完成了最後一部長篇小說《為芬尼根守靈》。

《都柏林人》是一部短篇小說集,共收錄了15個短篇故事,根據「童年、青年、成年和社會活動」這四個階段來安排故事順序。其中大部分篇章都是作者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寫成的,可以看作是他對往事的一次徹底清算。作為意識流小說先驅,喬伊斯在1903年創作《都柏林人》時,就開始了對其故鄉都柏林人內心世界的探索,然而,這期間他還深受易卜生、莫迫桑和契科夫等現實主義巨匠的影響,驚人的藝術個性還未成形。但是這些樸實的故事,已經若隱若現地透露出他善於描摹心理、運用象徵性渲染氣氛以及襯託情節或暗示性格的手法了。

在小說集的第一篇《姐妹》中,喬伊斯敘述了一個無名小孩對一位神父去世的反應。這個神父在他死去前的一年裡行為異常,人們覺得他「死的蹊蹺」,那死因是什麼呢?故事通過小孩的意識慢慢地揭開了事情的真相:原來這個神父本身失去了對於宗教和上帝的信心,隱藏在神父之死背後的是一種精神上和宗教上的崩潰。小孩見過神父的遺體之後得到這樣的啟示:「牧師的聖職使他不堪忍受。」

第二篇《路遇》則寫的是這個小孩厭倦學校中壓抑的空氣而與另一個同學一起逃學,在都柏林河畔港口附近遊蕩,尋找一個「綠眼睛」的外國水手,但最終毫無結果。一次他們偶然和一個流浪漢相遇,此人的言行舉止都表明他是個性變態者。小孩們無意中發現這個流浪漢長著一雙「綠眼睛」,令人毛骨悚然,不禁倉皇逃走。他們本想在都柏林沉悶的生活之外尋找清新奇幻的冒險,然而卻萬萬沒想到只找到如此墮落的事物。

第三篇《阿拉比》中,還是這個小孩,不過他已經長大了,處於情竇初開的年紀。他急切盼望星期六阿拉比集市的到來,以便在市場上為心上人買禮物。但那一次真正到來的時候,他卻因沒及時帶錢而耽誤了時間,等他趕到市場時,已是夜幕降臨,人影稀疏。面對空蕩蕩的集市,他感悟到自己在虛榮心驅使下和嘲弄下的孤單和可憐。《都柏林人》中的短篇小說就是由這樣一連串精神感悟而構成,雖然許多故事的情節並無太多起伏變化,但卻道出了這一特定環境中人們理想的幻滅,因而這部作品也時刻洋溢著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

我們說過,喬伊斯21歲那年就開始背井離鄉,當時的他在歐洲大陸四處飄蕩,直到1941年客死瑞士。他的出走,首先是和對於故鄉生活的失望、人生觀的劇變,特別是宗教信仰發生危機有關;其次,他可能認為從遠方觀察和描寫故鄉,反而比較客觀。這一激烈痛苦的思想和行為,在他的著名自傳體小說《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中有全面的反映。

而收入《都柏林人》的十幾個短篇裡,作者特別刻畫了故鄉形形色色的情景:人聲嘈雜的集市、雨霧瀰漫的街道、燈光炫目的酒吧、悽清寂寥的港口以及活動在其中的各色人物,有普通職員、小市民、紈絝子弟、投機政客、警察與流氓、神父與教員等等。讓人猜不透的是,這個形影相弔的異鄉人,對自己的故鄉並不是滿懷愛意的懷念和歌頌,他基本上都是在憎惡和批判的角度上執筆,懷著一顆同情的心冷眼旁觀,道盡了故鄉生活中的各種無奈。

喬伊斯作品中稱他的故鄉為「親愛的、骯髒的都柏林」,中下層市民平凡、瑣碎的日常生活,他們的空虛、失意和悲哀,他們本能地追求理想直到理想被殘酷的現實狠狠打破,構成了這部小說集的主題。因此,讀者在接觸這樣的作品集時,必須撥開籠罩在作品表面的情節迷霧,才能夠挖掘出隱藏在下面的思想內涵:瀰漫於社會中的麻木不仁、沉悶、無為的癱瘓狀態,以及它反映在精神、道德、社會和政治等各個領域的影像,即人生的本質。

喬伊斯在給其友人的一封信中道出了他的寫作目的:「我的目標是要為祖國寫一章精神史,之所以選擇都柏林作為背景,是因為在我看來,這城市乃是麻痺中心。」而喬伊斯對都柏林的市儈作風、各種市民的感情和欲望,以及隱秘的內心活動的揭露,貴在真實與入木三分的描寫,以作者千錘百鍊的技藝和對人心的深刻洞察,我們把那種「精神麻痺症」和今天的現實加以對照,也不難看出這位偉大藝術家的深意所在。

相關焦點

  • 喬伊斯的《都柏林人》影響力巨大,欣賞他十句名言,盡顯哲學思想
    小時候的喬伊斯,想當一名神父,後來喬伊斯受到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影響,接觸自由思想,對宗教信仰產生了懷疑。當時的喬伊斯,已經展露出非凡的文學天賦,他曾獲得愛爾蘭最佳作文獎。1898年,喬伊斯進入都柏林大學專攻哲學和語言,在大學期間,詹姆斯便閱讀了大量的哲學作品,對哲學非常痴迷,他的哲學思想也受到很多西方哲學家的啟發。
  • 豆瓣9.1《都柏林人》|癱瘓的愛爾蘭和生活其中的都柏林人們
    在本書中,喬伊斯雜糅了十幾種不同的語言,同時採取意識流和夢境流雙重寫作手法並進的敘事策略,而這本書想要展現的主題,也同樣磅礴大氣,在本書中,喬伊斯試圖為我們展示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由於晦澀難懂,《芬尼根守靈夜》在我國僅有一種譯本,譯者耗費十年光陰才將這部人類文學史上顛覆性的作品帶入了中國文壇。
  • 他的小說《芬尼根守靈夜》受益於愛因斯坦相對論和弗洛伊德的釋夢
    而他在作品中觀察事物的獨特視角,以及「非常規」的意識流的思維蛻變,被威爾遜說成是文學的「科學探險」。溫德姆·路易斯則將他「哲學化」處理,同哲學家柏格森和懷特海放在一起討論。就連龐德也認為喬伊斯的《都柏林人》,要比美國意象派的文學作品勝出一籌。隨後,葉芝聲稱「喬伊斯是一個天才」。在T·S·艾略特看來,喬伊斯是一位「宣告了十九世紀末日」的作家。
  • 喬伊斯逝世八十周年:他刻意製造的語言迷宮,或許已預見了誤讀和詆毀
    喬伊斯的幽靈,在人類文明的上空遊蕩。仿佛是改編自馬克思名言的這一開篇,卻更像是法國解構理論大師雅克·德希達發出的由衷之嘆,他終其一生都沒有停止閱讀喬伊斯,而且每次寫作,總有喬伊斯的幽靈在其中浮現。在《給喬伊斯的兩個詞:他戰爭》中,他還專門研究了被視為「天書」的《芬尼根的守靈夜》。直到九年前,也就是2012年,「天書」才終於有了中譯本。
  • 「意識流」是無病呻吟,更是文學中的「泥石流」?如此評價對嗎?
    這個特點在最早的「意識流」小說中已有所表現。比如法國的艾杜阿·杜夏丹的小說《月桂樹被砍掉了》,可以說是意識流小說的先聲。全書用內心獨白表現了一個戀愛中的青年在六個小時裡的心緒變化,喬伊斯評價說它:「自始至終將讀者置於主人公的腦海中。」「意識流」小說家熱衷於寫主觀生活,並不僅僅是個描寫角度和表現方法問題,而是同他們對世界對藝術總的看法有聯繫的。
  • 關於地球文明和宇宙文明的一些個人看法和見解!
    相信有這方面愛好的科學家,或者天文學家,還有一些愛好者?都會支持我說的這一觀點!畢竟中國有句俗話說得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句話絕對不是空口無憑的!說這個話的人一定有他自己一些獨到之處,為什麼會這樣說?古代有袁天罡和李淳風二位奇人就已經把中國上下幾千年的事情都預言出來了,最著名的「推背圖」就是他們發表的一部當世著作!
  • 不打標點符號是意識流,你知道嗎?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是與標點符號有關的文學理論—意識流。意識流文學產生在20世紀20年代,代表作家是愛爾蘭的喬伊斯,法國的普魯斯特,英國的伍爾夫以及美國的福克納。喬伊斯說起來意識流文學與奧地利著名心理分析師弗洛伊德還有一定聯繫,因為弗洛伊德關於意識有著著名的三分理論,即潛意識、意識、無意識。
  • 個人關於未來科技和社會發展的看法
    關於人類未來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很多人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我也有個人的看法。首先關於科技,隨著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科技,用一日千裡來形容也不為過,科學界的傑出人物是層出不窮,尤其是物理,化學,生物學科等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 有一種寫作手法叫意識流
    一是對他的妻子兒子的諷刺挖苦。他欣賞他帶給別人的失望和煩惱。他像刀子一樣瘦削,像刀刃一般單薄,還有些邪惡地咧著嘴笑。二是相信他說的都是事實,他認為他總是對的,所以對任何人都不會敷衍討好,都使用尖銳語氣加以嘲弄。第二個括號裡的話看起來是插入他的動作,其實,我們看到的,是他的心理引發的身體姿態。三是他的意志堅定,而他特別需要維持這種感覺。
  • 關於競技記憶和實用記憶的一點個人看法
    雖然培根是個吃裡扒外,落井下石,最終沒有落得好下場的人,但是我們不能否認了這句話的價值。後面一句「一起記憶不過是聯想」,是我個人在學習記憶法的過程中慢慢體會出來的。對於它的理解就是,在記憶過程中,倘若我們能夠很好的將要記憶的知識與生活中熟悉的場景和知識結合起來,那記憶就會變得相對輕鬆。當然,說到記憶法,很多人認為這只不過是騙人的把戲。
  • 意識流與蒙太奇
    (一)意識流1、含義:主要是指作家在設置文本結構時,將人幽晦的潛意識活動狀態作為文本內容展開的邏輯依據加以模擬,從而生成文本結構的一種文本布局方式。兩次世界大戰對人類肉體和心靈的摧殘,在戰後的西方世界形成了一種帶有普遍性的消極厭世的人生觀,危機、焦慮、荒謬、虛無、無意義等心理成為常態,這些詞彙也成了描述人類心靈狀態(意識)的主題詞,「意識流」技法作為對這一現狀的回應,合邏輯地應運而生,意識流小說盛極一時。
  • 駛向都柏林:愛爾蘭科幻簡明指南(一)
    當自治法案在1886年獲批時,愛爾蘭變成了一個一黨執政國家,由土地同盟和他們的傀儡大臣們統治著。阿爾斯特省拒絕承認都柏林政府,並在她向英國發出的重返聯合王國的請求被軟弱無能的自由黨棄之不顧後,建立了自己的臨時政府。這一局面造成了1887年的內戰,其核心戰役發生在紐裡這個南北交通樞紐。阿爾斯特人在紐裡站穩腳跟以後,國家的其他勢力倒臺了,愛爾蘭被重新帶回到了大英帝國的治下。
  • 百慕達問題的一些個人看法
    上一篇文章盤點了百慕達三角離奇事件,今天談談對百慕達的一些見解。據說泰勒隊長雖然飛行經驗豐富,但性格固執,而且起飛前沒有帶導航儀和手錶,開始發現失去方向時飛行總部要求泰勒將指揮權移交,被泰勒拒絕。(泰勒曾經有過兩次迷航經歷都生還下來,可能出於自信)當時燃料還可以飛行四個小時,迷之自信認為自己能帶隊飛回基地,結果在他的帶領下飛機越飛越遠,飛向大洋深處。
  • 850年,為了爭奪都柏林的控制權,維京人內部爆發了戰爭
    都柏林並不僅僅是個簡單的基地,它成了維京人在西歐大陸建立的首座城池的中心,索吉爾斯正是這座城池的「君主」。以此作為根據地,索吉爾斯逐步展開進攻。844年,他率領60艘戰船,沿香農河而上,抵達今天的利默裡克郡。他把軍隊分成若干部分,洗劫了愛爾蘭島總部和西部的所有聖地。
  • 反省心理學的四大意識流理論揭示了人腦的意識是如何思維的
    反省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意識流分為內吸流、內闖流、外吸流、外闖流這四種意識流,而我們大腦思維的過程(包括邏輯思維、聯想思維以及靈感、直覺、想像等各種思維的過程)就是這四個意識流的流動過程和相互轉化、相互切換的過程,在人清醒的狀態下,意識流總是象流水一樣不斷地進行的,也就是說四者的切換是不斷地進行著的,在人做夢時和清醒時一樣,也是四大意識流不停地轉化和切換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