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貌憂慮的程度在人群中有輕有重,是一個連續體。嚴重程度比較高的個體對真實或者想像中外貌小瑕疵高度不滿,常常花時間照鏡子觀察這些「缺陷」,拿自己沒有吸引力的部位與他人比較,耗費財力和精力來試圖掩蓋或者改變這些「缺陷」,並可能會因此拒絕參加社交活動等。這種對於自己的外貌的憂慮是
「體像困擾」的具體表現,和進食障礙、軀體變形障礙和社交焦慮等精神疾患緊密相關。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王葵等人和上海精衛中心以及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研究人員開展合作,標準化了漢語版的
《體像困擾量表》(Body Image Concern Inventory)。該自評量表主要用於考察
個體對於自身外表的困擾程度,此前已經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並在多個文化中呈現出良好的信效度。
研究1招募1231名青少年,使用進食障礙問卷、抑鬱-焦慮-壓力量表、生活滿意度量表等相關測量工具作為校標,考察體像困擾量表的因子結構、構念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和信度。
研究2納入47名女性進食障礙患者和56名性別和受教育程度匹配良好的健康對照,考察量表對於患者和健康對照組的區分程度。研究結果表明,
該量表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 α = 0.92)。間隔6個月的重測結果顯示重測信度良好(r = 0.73)。
因子分析的結果表明,在英美國家中常觀察到的單一結構的「體像憂慮」在受測的中國青少年樣本中可以分成三個因子:
對外貌的負性評價(如「我對自己外表的一些方面不滿意」)、
迴避行為(如「當我的外表達不到令我滿意的程度的時候,我不願意參加社交活動」)和
針對感知到的缺陷的安全行為(如「我尋求他人對我外表的肯定」)(見圖1)。這種因子結構曾在日本也被觀察到,提示「外表焦慮」的結構可能存在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三個維度中,
對外貌的負性評價這一維度和被試的負性情緒水平以及主觀幸福感的關係最為密切;在針對感知到的缺陷的安全行為這一維度上男女生的差異最明顯,女生得分更高(Cohen’s d = 0.75);而迴避行為分量表最能夠區分進食障礙患者和健康對照,患者的得分更高(Cohen』 s d = 1.52)。研究結果表明,該中文版體像憂慮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為對我國青少年人群外貌焦慮的測量工具。該研究受到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Y9CX411008)資助。相關論文近期在線發表於Evaluations and The Health Professions:
論文信息:
Wang, K*., Yu, X. Y., Yu, C. R., Liu, Y. F., Chu, M. Y., Zhang, R. T., Liang, R., Chen, J.* Littleton, H., Shum, D. H. K., Chan, R. C. K. (accepted). 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Body Image Concern Inventory Evaluation & the Health Professions
https://doi.org/10.1177/0163278720979651
來源 :
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
於昕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