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江南還是一片蓊蓊鬱鬱,吉林延邊已落葉滿山。對在延邊州汪清縣第四幼兒園支教的王秋紅來說,每天最放鬆的事,是在午休的時候,沿著汪清河走上一個來回。
在當地採訪的記者,便是在這段輕鬆時光,見到了「其實快要退休,來汪清發揮餘熱」的王秋紅老師。
王秋紅在延邊。
把「民間遊戲」帶到汪清
王秋紅是北侖新蕾幼兒園園長,從教34年,是一位極有經驗的資深幼兒園老師。
汪清縣第四幼兒園系民族聯合幼兒園,317個孩子裡,四分之一來自朝鮮族。「這所幼兒園條件不錯,園區非常乾淨。」到崗不久,王秋紅先被這裡的教學環境「驚豔」了。
沒幾天,她開始想,她的到來,究竟能為學校帶來一些什麼。
在一次聊天中,王秋紅從第四幼兒園園長李海蘭處了解到,幼兒園正在嘗試推廣一些「小遊戲」,讓孩子們課間和戶外活動「有事可做」,有一個溫馨幸福的成長環境。這件事正好撞到王秋紅的「槍口」上。
早些年,王秋紅在九峰幼兒園,是「民間遊戲」系列課程推動者,整整做了十年。九峰幼兒園後來被評為寧波市非遺傳統兒童遊戲傳承基地,她本人,也正是北侖區級民間遊戲傳承人之一。
王秋紅和朝鮮族孩子們在一起。
遊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比如「炒黃豆」、「拋香棒」、「踩高蹺」、「滾鐵環」、「丟手絹」、「老鷹捉小雞」……既輕鬆有趣,又能鍛鍊身體,培養合作意識,寓教於樂。「我們這兒的孩子也玩這些遊戲,比如『抬花轎』、『炒黃豆』,還有朝鮮族特色的『頂碗』、『投壺』、『摔跤』」,執教6年的第四幼兒園大班學年組組長張雪告訴記者,「但王老師那兒有更多的『寶藏』,而且她會告訴我們,什麼年齡段的孩子適合什麼樣的遊戲」。
在當地老師的概念中,遊戲更多依賴器械,但王秋紅的理念告訴他們,很多遊戲,特別是「青布白布」之類的手指遊戲,是不用過分依賴外在條件的,既「省錢」又好玩。
和孩子們一起遊戲。
教育領域的協作,很多時候便是體現在此類「理念」的交融中。王秋紅很高興,能在延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發現教育資源的「綠水青山」
這一點對周飛波、朱偉夫婦來說也是一樣。他倆是北侖到汪清幫扶團隊中,唯一一對「夫妻檔」。
「我們沒有先後,是兩個人都想來。」在他們在汪清的家中,記者見到了這對幸福伴侶。
周飛波、朱偉夫婦在延邊家中。
朱偉是北侖區文化館原館長,到汪清後,掛職汪清縣象帽舞藝術團。對朱偉來說,擁有這份工作十分有幸。象帽舞是中國朝鮮族農樂舞一大門類,位列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是行業內最大的榮譽。因為專業人才比較缺乏,相關理論整理和非遺館打造建設工作一直滯後。而朱偉的到來,為該藝術團完成了很多案頭工作,同時也貢獻許多新鮮的宣傳理念和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的智慧。
朱偉在象帽舞團。
今年7月起,在朱偉建議下,象帽舞團展開了「學技練功,百日競賽」活動,3個33天,每天上午練基本功,下午聽傳承人上課,每33天組織一次比賽,督促演員上進。伴隨相關活動、演出的展開,演出隊的凝聚力更強,對自身的要求也更高。
朱偉的妻子周飛波是北侖區中心幼兒園港務分園園長,支教汪清縣第二幼兒園。
汪清縣有「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之譽,自打來了汪清,周飛波得空就往山邊、水邊跑,在她看來,山肥水美、安全廣闊的自然環境也是最好的教學試驗場,有合適的時機,何不放心帶孩子去大河裡捉小魚、捉蜻蜓,去稻田捉蚱蜢,去玉米地掰玉米,去路邊看野花,上一堂最好的自然之課呢?
前幾日,她正巧買了幾個松茸。「我問園裡老師,我買得對不對?」老師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有人說買的不對,松茸的個頭、樣貌都有講究,周飛波順勢接了一句:「這些東西,怎不教給孩子呢?」
早幾年,汪清禁伐,封山育林,好多地方都寫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宣傳語。「對我們搞教育的人來說,『綠水青山』也是教育界的『金山銀山』啊!」
周飛波在校園裡。
今年9月,幼兒園新學期開學,正好大班本學期第一個主題就是「昆蟲總動員」。周飛波把她思考良久的「省編主題活動課程的園本化」和盤託出,當地老師們驚奇發現,教育工作其實別有洞天。「我告訴他們,有比較才會有借鑑,你們這兒令我羨慕不來的課程資源,又豈止是昆蟲呢!」
記者 顧嘉懿/文 胡龍召/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