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麗多彩的象帽,長長的飄帶旋轉如風,在舞者周圍畫出美妙的彩環。8月5日,慶祝延邊州建州60周年中國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展演活動,在汪清縣綜合體育場舉行。1050人共舞象帽,成功挑戰金氏世界紀錄。
據了解,在這次「千人象帽舞申請金氏世界紀錄」活動中,年齡最大的演員76歲,最小的只有5歲。金氏世界紀錄認證官吳曉紅在觀看表演後,宣布認證結果並向汪清縣頒發認證證書,中央電視臺主持人王雪純向汪清縣頒發吉尼斯中國之夜新紀錄獎牌。
「象帽舞」植根汪清已有近百年的歷史。近年來,汪清縣將農樂舞(象帽舞)打造成汪清縣民族文化事業發展的品牌。2006年,「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東北三省唯一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也是我國唯一列入世界非遺名錄的舞蹈類項目。(記者張偉國韓路鵬)
回眸滄桑歷程 數說輝煌篇章——延邊建州60周年成就綜述
這是一組振奮人心的數字:
2011年,延邊州GDP達到651.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52年增長61.2倍;
全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09.7億元,比1952年增長8.1倍;
全州工業總產值由建州初期不足2億元,發展到去年的746.6億元;
2011年,全州在崗職工平均工資27465元,是1952年的57.8倍;農民人均純收入6250元,是1978年的26.4倍。
在延邊經濟發展史上眾多成就中擷取的這一組數字,記錄著延邊從貧窮落後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一步一步,披荊斬棘,奮勇向前,由創業到發展,由開發開放到如今欲展翅搏擊九霄的艱辛歷程。
1952年9月3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成立,揭開了延邊歷史的新篇章。而剛解放不久的延邊,可以說「一窮二白」,地區生產總值僅2.2億元,人均GDP只有254元。伴隨著1978年12月,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也掀開了延邊經濟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
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村和則天下和。從1978年開始,延邊州以農村改革為先導,各項改革的興起與逐步展開為長期封閉的經濟注入了生機和活力。1991年,全州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5.7億元,是1978年的近6倍,13年年均增長8.5%。時間的指針畫出了美麗的一筆,良好的經濟基礎,為延邊州進入建設小康社會做了好的鋪墊。2005年以來,延邊地區生產總值從200億元跨越5級臺階至600億元,並連續7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春花秋月一甲子,風雨兼程六十年。經過不懈奮鬥,如今的延邊大地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產業結構日趨優化。建州以來,延邊州經濟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從改革之初到實現第一個百億元歷時18年,實現第二個百億元歷時9年,到第三個百億元僅用2年時間,2008年之後,一年上一個百億元臺階,已突破600億元,2011年全州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9782元,60年間實際增長21.5倍,年平均增長5.3%。
——工、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經濟指數持續攀升。延邊州工、農業經濟取得的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清晰可見。全州糧食產量2011年創歷史新高,達到111.4萬噸,比1952年增長1.9倍。延邊州的食品工業、醫藥工業、林產工業和能源礦產業四大支柱產業也得到發展和壯大。2011年,這四大支柱產業實現增加值194.3億元,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73%,對全州規模以上工業貢獻率為68.3%。
——投資規模迅速擴張,經濟建設碩果纍纍。回首建州當年,延邊州固定資產投資額僅為1851萬元,到2011年已達到507.3億元,增長兩千多倍。從改革開放到2011年,全州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392.5億元,是改革前的一千多倍,相當於建州以來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99.9%。相繼建立了造紙、紡織、化工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農田水利建設不斷加強;交通、運輸、郵電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形成了四通八達的鐵路、公路、水路、航空交通運輸網。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載體功能顯著增強。如今的延邊,綠樹成蔭、交通便利、街路亮化工程點亮延邊的夜晚,城市面貌煥然一新。2011年末,全州人均城市道路面積10.42平方米,用水普及率達96.3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92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41.65%。民航事業從無到有,發展壯大。2011年,民航客運量51萬人,比1985年增長513.2倍,貨運量1.7萬噸,而1985年僅1噸。航運方面,開闢了琿春經羅津港至上海、寧波的內貿貨物跨境運輸通道,以及對韓、日陸海連運航線,初步實現了「借港出海」的目標。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的吉琿快速鐵路客運專線,使延邊在不久的將來迎來高鐵時代。
——消費市場繁榮活躍,對外經濟快速發展。時至今日,延邊州日漸形成了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網絡化的消費市場體系。2011年,全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2.9億元,是1952年的361.8倍。改革開放後,延邊州充分利用地緣和資源優勢,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利用外資等活動,給全州經濟帶來生機與活力。2011年全州外貿進出口總額由1954年的38萬美元,增加到185505萬美元。截至2011年底,全州利用外資合同數達到659個,外方實際出資96022萬美元。
——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延邊群眾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也見證了延邊60年的繁榮發展。2011年,全州在崗職工平均工資27465元,是1952年的57.8倍;農民人均純收入6250元,是1978年的26.4倍。2011年末,全州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由1980年的1.0億元增加到606.7億元,人均儲蓄由56元增加到27756元。居民的住房如《好日子》歌中所唱的「越來越好」。去年,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由1981年的3.15平方米,提高到25.24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也達到23.81平方米。
——社會事業蓬勃發展,文教衛生事業全面進步。文化興,則延邊興。建州以來,延邊州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力推進文教衛生等事業的全面發展。全州九年義務教育已於1997年完成。成人教育蓬勃發展,大大提高了全州勞動者的文化素質和科技水平。2011年,全州高等學校在校學生2.2萬人,是1952年的19.6倍。2011年末,全州擁有公共圖書館9個,博物館10個,全州廣播綜合覆蓋率和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9.7%和97.5%。全州共有衛生機構1201個,而1952年僅為159個;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6萬人,是1952的5.2倍。
滄海桑田,邊疆巨變。建州60年來,延邊各族人民艱苦奮鬥,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創造了一個個令人矚目的奇蹟,取得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60年的輝煌成就,60年的奮進之路。如今,在這個意義非凡的紀念日即將到來之時,延邊人沒有駐足停留,依然加快發展的步伐,正朝著建設富庶、開放、生態、和諧、幸福延邊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記者張偉國 喬麗)
來源: 吉林日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