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官推配圖
看看這湛藍清白的藍色星球,正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而我們,正站在遙遠的月空中,回眸凝望這片蔚藍故鄉。並非所有人類都能置身地球之外,俘獲這一視角。絕大多數,或許終其一生,都不會離這片天空更近一步。置身其中的時候,難免有些東西似乎難以割捨、難以抉擇;如果真的有幸到達月球之上時,那想必是千百倍於登高遠眺的深慮渺思。這張從月球拍攝的「觀地照」,附圖於「人民日報」官方12月17日凌晨2點的推特之上,在眾多歷史性時刻的紀念圖片中脫穎而出,向地球村傳遞了嫦娥5號順利返航到家的好消息。
這是我們的第3次成功登月,也是我們的第1次從月球出發,就取得了較之美蘇爭霸時期屢屢失敗、草草結束的探月項目更大的成就。此次登月,嫦娥5號的挖土地點位於人跡罕至的「月球海洋」,或稱「暴風雨海洋」,靠近「蒙斯·朗姆克」,一個據信遠古時期是一座活火山的地方。在這裡採集的月壤樣本,據稱比此前美蘇帶回的「年輕」數十億年,為科學家們研究距今約10億至30億年的月球歷史空白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返回艙降落在內蒙古四王子旗
這些新鮮月壤隨「嫦娥」返航回國之際,也不知究竟吸引了多少成分複雜至極的目光。當中一些目光,就好像尋味而來的禿鷹、豺狼,不是發現了獵物的氣息,就是熱衷於摻和一腳。無不令人在意的,就是西方陣營中的聲音:曾經我們發自肺腑地吶喊著「趕歐超美」,如今超越之勢已成,似乎就輪到西方陣營兀自吶喊起來了,其中確實有些不太友好的聲音,但在這些聲音也引出了西方內部的反對聲音,儼然一副為了「嫦娥」開始內訌的架勢。
整體上看,英國網友評論偏向於佛系。「天空夥計」說,和往常一樣,科學的文章卻留著站不住腳的評論。「彼得」贊同道,「(是啊)...還有懶人」。當然也有在意英國對中國在太空項目上的資助,「雪莉」稱「英國的援助可能支付了項目全部費用」,但是佛系英國人「Craphat」則反對道,「中國可以用掉在沙發後面的錢買下英國,我們不再是大國,接受這個事實,然後繼續前進吧。」
美國網友則一個個暴跳如雷似的,叫囂著「應該擊落」、「用火箭打下來」。當然也有懂事的評論,但大都分為兩派,一派表示,不應該將為全人類研究複雜技術、伸手觸碰月亮的人成為「競爭對手」,並指出現在已經到了減少競爭加強合作以謀求共同發展的時代;還有看似和諧,卻暗裡藏針,指摘報導描述將這種科學進步描述得像是中國一國獨有的成就。其中有一個聲音說,「真不明白現在的拍照技術,畫質為什麼這樣?」也許在他眼中,每一幀都得像是美國大片,才能體現航天技術。無論是怎樣的評價,都不會多我們一份榮光,也不會少我們一分成就。但是,美媒「外交官」的評述,對美國而言,如果不在意就可能會少美國一塊肉。
長期以來,在太空項目上,美國都秉持著寧願與俄羅斯共商合作,也不願意讓中國插手的想法。文章甚至將我們的探月項目,比作與美國項目利益背道而馳而產生的「受害者」。所以,國際空間站裡有過俄羅斯,但是不可能有中國,所以我們看上了月球,月球無疑是地球天然的空間站基地坯子。
月返之際
但是美國在這種問題上試圖孤立中國,最終最更傾向於導致美國進入自我孤立的怪圈,並失去與中國合作的機會。因此,美媒指出美國巨虧,因為它將就此失去中國帶來的一切便利、優勢條件。而美國的孤立,並不是在扼殺未來的對手,而是在製造未來的對手。(貓爪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