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國家隊」來了!中國航天科工二院成都分院落戶成都金牛

2021-01-11 央廣網

央廣網成都12月31日消息(記者 邱櫟藝)中國航天科工二院成都分院項目籤約儀式12月30日在成都舉行,擬投資30億元,選址成都金牛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現代都市工業港,打造集研發、試驗、生產、製造、銷售於一體的西南區域總部。

該項目的落地將依託「科研國家隊」為成都帶來批量高端研發、生產、試驗和服務資源,並吸聚一大批高精尖科研技術人才,為成都市先進位造業和現代都市工業發展補鏈強鏈工程注入強勁動力。

據了解,成都分院是中國航天科工二院首次在京外設立分院,將建成為在西南地區的高端創新產業研究院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該分院項目入駐企業將涵蓋電子信息產業、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智慧產業、高端裝備製造業和科技服務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等多種類型。預計到2025年,成都分院項目從業人員將超過2000人,年產值將超過20億元,助力成都市和金牛區科技研發水平和現代都市工業產業發展能級大幅提升。

此次項目建設選址的成都金牛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現代都市工業港1號,是金牛區發展現代都市工業的首個標準廠房產業載體。堅持「一棟樓宇就是一個特色產業園區」理念,金牛區在都市工業港1號聚力發展先進電子、醫藥健康兩大主導產業,打造都市工業特色產業集群,已成功引進航天科工二院成都分院等三家電子類重大產業化項目,以及兩家醫藥健康類重大產業化項目,入駐率達100%,提前實現「載體建成之時,就是項目入駐之日」的目標。

預計到2025年,都市工業港1號將實現工業總產值38億元、稅收2.7億元,畝均產值和稅收分別達到7000萬元、500萬元。

相關焦點

  •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成都分院落戶成都金牛高科園區
    成都金牛高科園區 圖片來源:金牛區供圖 12月30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航天科工二院)成都分院項目籤約儀式在成都舉行,
  •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成都分院落戶成都金牛 為先進位造業補上最強鏈
    封面新聞記者 謝燃岸 實習生 楊霽月12月30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航天科工二院)成都分院項目籤約儀式在成都舉行,擬投資30億元人民幣,選址成都金牛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現代都市工業港打造集研發、試驗、生產、製造、銷售於一體的西南區域總部。
  •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成都分院落戶成都金牛高科園區
    12月30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航天科工二院)成都分院項目籤約儀式在成都舉行,擬投資30億元人民幣,選址成都金牛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現代都市工業港,打造集研發、試驗、生產、製造、銷售於一體的西南區域總部。
  •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成都分院項目落戶成都金牛區
    四川在線記者 張紅霞12月30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成都分院項目正式籤約落戶成都市金牛區。這也是該研究院首次在北京以外的地區設分院。根據協議,雙方將攜手打造高端創新產業研究院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為成都先進位造業和現代都市工業發展補鏈強鏈,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全局,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是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的中堅力量。此次籤約落戶的中國航天科工二院成都分院項目位於金牛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現代都市工業港,擬投資30億元,打造集研發、試驗、生產、製造、銷售於一體的西南區域總部。
  • 2019中國11大軍工集團最新解析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1999年7月,成立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2001年7月更名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2017年11月更名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航天科工信息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科工一院)信息對抗總體部(南京八五一一研究所)、北京航天測控技術有限公司、北京航天科工世紀衛星科技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系統工程有限公司、廣州航天海特系統工程有限公司、西安航天華迅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臨近空間飛艇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北京航天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航天科工防禦技術研究院
  • 航天科工二院「東方紅一號」工程參與者憶往昔看今朝 共慶中國航天日
    中國日報4月24日北京電(記者 趙磊)今天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及我國首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五十周年紀念日。在中國航天科工二院退休的多名老航天工作者紛紛回憶起了自己參與東方紅一號的難忘經歷,鼓勵新一代航天工作者繼往開來、不斷創新,為早日把我國建成為航天強國努力奮鬥。
  • 鷹覽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二十五所共建無人機掛載實驗室
    近日河北鷹覽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二十五所光電事業部共建無人機掛載實驗室。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五所河北鷹覽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二十五所光電事業部共建的無人機掛載實驗室的系統,採用搜索、跟蹤一體化設計,具有重量輕、精度高各集成度高等特點,可安裝在中、小型無人平臺上,用於執行搜索、偵察和監視等任務。
  • 北航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12月30日下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全面戰略合作協議籤約儀式在北航如心會議中心舉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袁潔,黨組副書記陳國瑛,北航黨委書記曹淑敏,校長徐惠彬院士,副校長王雲鵬,黨委副書記趙罡等出席籤約儀式。籤約儀式由徐惠彬主持。
  • 回望「十三五」 | 中國航天科工成績單!
    「我們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刻認識中國航天科工進一步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的極端重要性。」袁潔說。近年來,中國航天科工黨組深刻把握新形勢下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的內在規律,著力「強根」「鑄魂」「深融」「育才」「固本」「正氣」,大力推動黨建工作與科研生產經營工作深度融合。
  • 成都科學城和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簡介
    一、成都科學城  成都科學城,位於成都市主城區正南方,距成都市中心城區約25km,距雙流國際機場、天府國際機場分別約20km、30km,是推動成都「雙核共興」
  • 成都培育航空航天產業集群
    輸送國產民機人才位於四川廣漢的中國民航飛行學院總部、位於成都新津的中國民航飛行學院新津分院為民航業輸送了大量人才。
  • 『國企』航天科技 |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旗下的六大上市公司之一
    『成都IT內推圈』由一群資深IT研發老兵2016年初發起:打造一個成都IT人自己的職場朋友圈,靠譜、愛交流、樂分享、共幫互助的10萬IT人。
  •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03所實現超薄銣原子鐘量產
    據中新網19日消息,從中國目前唯一同時具備銣、銫、氫三種原子鐘研製能力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3所獲悉,該所自主研發成功並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薄銣原子鐘,也是世界上迄今公開報導的厚度最薄的高可靠銣原子鐘,目前已經實現量產銣鍾是世界上應用最為廣泛的原子鐘
  • 陳國瑛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黨組副書記
    據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官網消息,11月11日上午,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黨組召開會議,通報了中央組織部關於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黨組副書記和副總經理調整的決定:陳國瑛同志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黨組副書記,免去其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職務。相關職務任免按有關法律和章程辦理。
  • 除了國家隊外,重慶武漢成都長沙北京等衛星火箭航天商業企業多牛
    航天科技我們一般指運載火箭、航天發動機、衛星、通訊等尖端科技領域,在大家的一般印象中,這基本是中國幾家中央企業的專利,例如航天科技集團、航空工業等。但是,你知道嗎?2018年國家明確指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航空航天探索以來,中國湧現出了一大批的超級獨角獸級的探索太空的企業。
  • 航天科工二院七〇六所被授予年度信創「卓越貢獻成員單位
    近期,在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工作委員會(簡稱信創工委會)年度總結會議上,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七〇六所憑藉2020年在信創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被授予2020年度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工作委員會「卓越貢獻成員單位」,在1458家會員單位中排名第15位,位列信創整機廠商排名前列。
  • 西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孟曉林赴中科院成都分院調研
    12月28日,西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孟曉林一行訪問成都分院,雙方就深化院區合作、謀劃新一輪戰略合作進行實地調研並座談。西藏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旦增倫珠、科技廳廳長赤來旺傑,中科院成都分院分黨組書記王嘉圖,三級職員、四川省人大教科文衛委主任委員王學定,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崔鵬院士,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所長吳寧等領導、專家出席會議並交流發言。成都分院簡要介紹了中科院與西藏自治區科技合作概況。
  • 隔離區裡的堅守——航天科工二院航天長峰攻堅側記
    駐紮在當地的中國航天科工二院航天長峰新疆分公司迎難而上、排除萬難,始終堅守和奮戰在隔離區中的項目現場。受疫情影響,7月16日,新疆全域進入緊急封閉隔離狀態,突如其來的疫情給航天長峰新疆分公司正加緊推進的各項目任務帶來烏雲壓頂般的巨大考驗。在全封閉的特殊時期,長峰人將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化作堅守和擔當,在遙遠的大漠邊疆為堅決打贏科研生產經營攻堅戰貢獻力量。
  • 成都商業航天布局分散,哪個區能「C位出道」?
    政策支持,衛星網際網路出圈,商業航天崛起,發展窗口將至。成都商業航天分布如何?雨前顧問對成都簡陽、高新區、龍泉驛區、金牛區、雙流區五個區域進行了整理分析,發現成都商業航天總體布局分散,各區域發展自成特色。
  • 中國星 中國「心」 | 中國航天科工北鬥原子鐘攻關歷程記
    衛星裝載有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03所研製的氫原子鐘,該原子鐘的優良性能進一步增強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定位精度和自主運行能力。老一代原子鐘人艱苦奮鬥,無私奉獻,與國內高校、科研單位合作開展原子頻標課題研究工作,掌握了研製原子頻標的多項關鍵技術,鍛鍊培養出一支技術精湛、作風嚴謹的科研隊伍,多項課題獲部級科技進步獎。「外國人能做到的,我們也一定能做到」,正是這個信念支撐著科研團隊在自主研發的道路上一路披荊斬棘。進入新世紀,我國導航衛星有八大關鍵技術亟需突破,星載原子鐘技術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