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星 中國「心」 | 中國航天科工北鬥原子鐘攻關歷程記

2020-11-26 澎湃新聞

北鬥閃耀,澤沐八方。2020年6月23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標誌著我國建成了獨立自主、開放兼容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衛星裝載有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03所研製的氫原子鐘,該原子鐘的優良性能進一步增強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定位精度和自主運行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上指出:「26年來,參與北鬥系統研製建設的全體人員迎難而上、敢打硬仗、接續奮鬥,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時代北鬥精神。」203所原子鐘研製團隊就是這樣一支踐行新時代北鬥精神的團隊,四十多年來,他們接續奮鬥,砥礪奮進,先後攻克多項關鍵技術,創造了在軌原子鐘100%穩定運行的傲人成績,走出一條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

起步,實現零的突破

原子鐘為衛星導航系統提供高穩定的時間頻率基準信號,被譽為衛星導航系統的「心臟」,決定著導航系統的導航定位、測速及授時精度。原子鐘的工作原理涉及量子物理、電學、機械和熱力學等多個學科,各項技術指標要求相當嚴苛。我國原子鐘技術基礎非常薄弱,星載原子鐘產品曾完全依賴進口。在北鬥二代導航系統中,原子鐘屬於研製難度最大的產品之一,被譽為「可歌可泣」的產品。

203所從二十世紀80年代就開始進行原子鐘技術探索研究,是國內「老牌」的原子頻標研製單位。老一代原子鐘人艱苦奮鬥,無私奉獻,與國內高校、科研單位合作開展原子頻標課題研究工作,掌握了研製原子頻標的多項關鍵技術,鍛鍊培養出一支技術精湛、作風嚴謹的科研隊伍,多項課題獲部級科技進步獎。「外國人能做到的,我們也一定能做到」,正是這個信念支撐著科研團隊在自主研發的道路上一路披荊斬棘。

進入新世紀,我國導航衛星有八大關鍵技術亟需突破,星載原子鐘技術就是其中之一。在前輩的「傳幫帶」下,一批剛剛踏出校門的大學生投身航天事業,投身於星載原子鐘的研製工作中。

當時國內有幾家單位同步開展星載原子鐘研製工作,銣鍾團隊的老郭回憶:「各家都憋著一股勁,生怕掉隊,我們也下定決心,一定要把203所的鐘做到最好。」

做鍾要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調試原子鐘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僅調試日穩定度這一項,「每調一改錐」就要等上15天才能看出效果。

在階段性測試驗收節點前,團隊核心成員三天三夜沒合眼,反覆調整、測試、修改,手裡的活兒一直不停。「那種眼皮如同墜鉛的感覺記憶猶新,都不知道當時是怎麼撐過來的。」五室王主任感慨。

經過反覆摸索、仿真、驗證、調試,團隊終於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符合要求的星載原子鐘。團隊研製的銣鍾隨我國北鬥導航衛星發射升空的那一天是團隊成員永遠銘記的時刻,這是國內自主研製銣鐘的首次搭載發射。「中國人終於有了自己的原子鐘!」 團隊的每一名成員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上星,大塊頭要「瘦身」

「向國際一流看齊」,研製團隊來不及慶祝勝利,就又踏上了氫原子鐘研製的新徵途。

氫原子鐘具有優良的中短期頻率穩定度,但體積大質量重,要上星,氫鍾必須「瘦身」。203所生產的氫鍾已經在其他行業落地應用,但星載氫鐘相對地面鍾而言,性能指標要求更高,使用的環境也更苛刻,總體設計、產品的可靠性、熱設計、抗輻射、環境適應性、壽命等各方面都要通盤考慮。

北鬥導航系統總師孫家棟院士曾親自到203所指導星載氫鍾驗收。孫老總的到來,使項目團隊備受鼓舞,更感到了無形的壓力。「這是個熬人的工作。」氫原子鐘技術專業李副總師說,他經常和團隊成員連夜調試數據,測試間的幾張行軍床就是給他們準備的,李副總師開玩笑:「當時都不敢生病。」

「有時在夢裡都在聯調」,李副總師回憶,好幾次夢裡得解,睡醒後趕緊翻身下床,按照夢中的步驟付諸實踐,還真的奏效。從分階段開展研製工作,到鑑定件實驗,到整鍾重要指標突破,再到正樣研製,經過重重考核,最終,203所實現關鍵技術、工藝自主化,成功實現氫鍾減重。

2015年9月30日,203所研製的星載氫原子鐘發射升空,實現了203所首臺氫鐘上天。通過近2年的在軌性能驗證,星載氫鍾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成功,矢志不渝「中國心」

在北鬥三號系統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全部發射成功之際,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到清華演講,並帶去了203所研製的一臺銣鍾。

冉主任舉起銣鍾,對臺下的清華學子說:「我們下定決心,從零起步,舉全國之力,矢志攻關,成功實現了原子鐘國產化,精度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北鬥三號系統工程啟動後,203所自主研發了高精度和甚高精度兩代星載銣原子鐘和星載氫原子鐘,完全滿足北鬥三號的應用需求。

「時至今日,經過大量衛星在軌運行狀態的檢驗測試,可以說,國產的原子鐘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北鬥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北鬥三號工程衛星系統總師謝軍曾這樣評價。

從上世紀開展原子鐘研究,到2020年北鬥三號組網成功,無論科研攻關歷程處於順境還是逆境,203所歷任所領導班子對研製工作都給予了鼎力支持;老一代技術專家默默奉獻、甘為人梯,為原子鐘事業打下堅實基礎;前赴後繼的年輕人勇挑重擔,接過前輩手中的火炬,把它燃燒得更加光明燦爛……203所歷經幾代人的傳承,最終實現了中國星、中國「心」的目標。

「我們幹航天就是為了國家榮譽。」王主任總結,同事們都曾經有機會選擇薪資更高的工作,但責任感使他們留下來,所謂幹一行就盡職盡責,團隊成員互相鼓勵,共同為航天事業貢獻力量。「203所的原子鐘技術還將應用於低軌網際網路星座、遙感衛星,從北鬥產品延伸出新應用,適應更複雜多樣的環境。」王主任介紹。

在203所,「科技強軍 航天報國」八個熠熠生輝的大字鐫刻在大門的牆壁上,更深深烙印在每個人心中。203所原子鐘團隊用過往四十餘載的實際行動,為新時代北鬥精神寫下最好的註腳。在這裡,他們的事業還在傳承,他們的夢想還在繼續,必將為打造更強的中國「心」發揮更大力量。

推薦閱讀

來源 ✎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

編輯 ✎ 彤彤

校對 ✎ 於小魚

監製 ✎ 鄭貴來

點分享

點點讚

原標題:《中國星 中國「心」 | 中國航天科工北鬥原子鐘攻關歷程記》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中國航天科工北鬥原子鐘攻關歷程記
    衛星裝載有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03所研製的氫原子鐘,該原子鐘的優良性能進一步增強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定位精度和自主運行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上指出:「26年來,參與北鬥系統研製建設的全體人員迎難而上、敢打硬仗、接續奮鬥,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時代北鬥精神。」
  • 航天科工氫原子鐘、銣原子鐘助力北鬥三號精準定位
    近日,北鬥衛星發射進入倒計時,北鬥三號全球定位系統的建設已在全面啟動,衛星進入密集發射組網階段,系統將在2020年左右向全球提供服務。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3所作為衛星核心設備供應單位,此次為北鬥三號衛星提供了一臺氫鍾和一臺銣鍾,助力北鬥三號定位精度進一步提升。
  • 中國氫銣原子鐘居國際先進水平 應用北鬥導航更精準
    新一代技術指標居國際先進水平,同步應用於北鬥三號衛星  氫銣原子鐘,導航更精準(厲害了,中國科技)  本報北京1月18日電 (蔣建科、部英男、吳巍)日前,我國採取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了北鬥三號第三、四顆組網衛星,這兩顆衛星上均裝載了中國航天科工二院
  • 北鬥原子鐘: 用北京時間為世界定位
    人民網北京1月9日電(趙竹青 操春燕)在今天舉行的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北鬥二號衛星工程榮獲科技進步特等獎,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03所作為北鬥二號衛星工程核心載荷星載原子鐘的研製單位,研製的高精度原子鐘已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實現了關鍵技術自主可控打破國外壟斷,成為本次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獲獎單位之一
  •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03所實現超薄銣原子鐘量產
    據中新網19日消息,從中國目前唯一同時具備銣、銫、氫三種原子鐘研製能力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3所獲悉,該所自主研發成功並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薄銣原子鐘,也是世界上迄今公開報導的厚度最薄的高可靠銣原子鐘,目前已經實現量產銣鍾是世界上應用最為廣泛的原子鐘
  • 航天科工銣原子鐘實現量產: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厚度世界最薄
    據航天科工二院203所介紹,該超薄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本體尺寸壓縮到76mm×76mm×17mm,是世界上厚度最薄的高可靠銣原子鐘,可在強振動條件下保持可靠鎖定,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頂尖水平。BM2102-05型超薄銣原子鐘據介紹,銣鍾是世界上應用最為廣泛的原子鐘,其體積小、成本低、可靠性和環境適應性好,被大量應用於武器裝備、電信、電力、交通等行業。航天科工二院203所此次研發的超薄鍾專為板卡用途設計,可滿足絕大多數板卡的設計需求,具有體積緊湊、指標高、抗振動、適應溫度範圍寬等特點。
  • 我國高精度銣原子鐘在北鬥三號應用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3所作為衛星核心設備供應單位,此次為北鬥三號衛星提供了高精度銣鍾,定位精度將進一步提升。     圖為原子鐘測試場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3所供圖  眾所周知,北鬥衛星的上行和下行信號中,時間信息是最重要的控制信息和定位依據。用戶定位信息準確的前提是各衛星本地時間的高度統一,而維持衛星時間準確性的守時設備就是原子鐘,可謂沒有原子鐘就沒有全球導航。
  • 嫦娥團隊、神舟團隊、北鬥團隊 走進三大「天團」青春故事
    航天科工集團三院33所高級工程師黃程友是該裝置的主要研製者之一。  而對成績,黃程友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這在一定程度上歸功於師長的幫助、引導,從成長的歷程中,我更加明白了習總書記關於青年成長成才的論述。總書記說,青年要順利成長成才,就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該培土時就要培土,該澆水時就要澆水,該施肥時就要施肥,該打藥時就要打藥,該整枝時就要整枝。」
  • 北鬥三號衛星成功發射背後:原子鐘關鍵指標已達國際先進水平
    11月5日19時45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兩顆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據新華社報導,這是北鬥三號衛星的首次發射,標誌著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步入全球組網新時代。澎湃新聞記者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下簡稱「航天科工」)獲悉,航天科工承擔了北鬥三號工程中原子鐘、聲表面波濾波器、蓄電池、緊固件、連接器等產品的研製生產和軟體測評等工作,其中多項產品為關鍵技術。
  • 我國新一代氫原子、銣原子鐘技術指標達國際先進 同步應用於北鬥三...
    新華社北京1月18日電(記者胡喆)日前我國採取「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了北鬥三號導航衛星第三、四顆組網衛星。記者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3所獲悉,這兩顆衛星上均裝載了203所研製的一臺銣原子鐘和一臺氫原子鐘,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北鬥「心臟」之星載銣原子鐘研製:從空白到領跑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簡稱「武漢物數所」)研究員梅剛華率隊歷經20餘年攻關,研製出具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星載銣原子鐘(簡稱「星載銣鍾」),整體性能實現國際領先。記者近日走近梅剛華及其團隊,揭秘星載銣鍾研製歷程。從零開始反覆試驗上世紀90年代,中國制定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三步走」發展戰略,作為其中關鍵技術的星載原子鐘,在當時的中國屬於技術空白。
  • 回望「十三五」 | 中國航天科工成績單!
    「十三五」以來,中國航天科工1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專家數量位居央企前茅,專業技術人員比例較「十二五」末提升了16.4個百分點,高學歷人才比例大幅提升。△中國航天科工黨組領導在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調研扶貧工作在謀求高質量發展的路上,讓人民共享航天發展成果也始終是中國航天科工的奮鬥目標。
  • 北鬥導航核心原子鐘自主化 精度秒GPS
    9月30日7點13分,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1顆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發射升空,而這已經是第4顆被送上天的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了。之前的資料顯示,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最大的特點是將國產率提高到98%,不光有國產處理器,還有航天科工二院203所研製的星載氫原子鐘。
  • 中國正在研製新一代原子鐘,或用於下一代北鬥導航衛星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7月29日消息   據新華社今日報導,記者28日從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3所獲悉,該所已啟動汞離子微波鍾研製,這種新一代原子鐘,在未來深空探測和衛星導航領域有明顯優勢,有望應用於我國下一代北鬥導航衛星。
  • 2019中國11大軍工集團最新解析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1999年7月,成立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2001年7月更名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2017年11月更名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航天科工信息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科工一院)信息對抗總體部(南京八五一一研究所)、北京航天測控技術有限公司、北京航天科工世紀衛星科技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系統工程有限公司、廣州航天海特系統工程有限公司、西安航天華迅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臨近空間飛艇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北京航天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航天科工防禦技術研究院
  • 航天科工研製我國新一代原子鐘 有望應用下一代北鬥導航衛星
    近期,航天科工二院203所開展了汞離子微波鍾研製,汞離子微波鍾作為新一代的原子鐘,在未來深空探測和衛星導航領域有明顯的優勢。 微波鍾是目前最精確的時間測量器具之一,是世界上公認的最難研製的微波鍾系統之一,汞離子鍾躍遷頻率高,對空間環境的適應能力強,在體積功耗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比現有的主流星載鍾指標提高1~2個數量級,是新一代星載原子鐘的發展方向,有望應用於下一代北鬥導航衛星。
  • 航天科工超薄銣原子鐘實現量產
    研製人員對超薄銣原子鐘進行測試。203所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7日電 (吳巍 楊同敏 郭超凱)記者7日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二院203所(以下簡稱203所)獲悉,該所研製的超薄銣原子鐘日前已實現批量化生產。超薄銣原子鐘日前已實現批量化生產。
  • 揭秘「北鬥心」:新一代星載原子鐘究竟是啥?
    IT之家2月14日消息 2月12日,我國採取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了北鬥三號第五、六顆組網衛星,而在北鬥三號上安裝的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3所研製的高精度銣原子鐘,其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那麼全新一代的星載原子鐘究竟是什麼?
  •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訪問天津大學
    座談開始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代表團一行7人首先參觀了天津大學雷射與光電子研究所。他重點對目前學院儀器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三個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進行了闡述,並表示希望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進行科研的深度合作與交流。
  • 中國為什麼要建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這兩件事是直接原因
    美國從1973年開始研發GPS,到1994年已投入了超過200億美元,每年維護費就高達5億美元;而1994年,中國包括航天在內7大技術領域的「863」計劃預算一共才100億元人民幣。  窮有窮的辦法,既然不能一口吃個胖子,那就分三口吃。於是,中國將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覆蓋國內,第二步是覆蓋亞太,第三步再覆蓋全球。這就是北鬥一號、北鬥二號、北鬥三號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