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登場:《好孩子: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教育》(長江文藝出版社) (臺)洪蘭 著 尹建莉 主編
「三分天註定」,強調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差異性,正是這種差異為後天發揮教育的功用提供了平臺和基礎,每個孩子的個性必須得到尊重。
「七分在教育」,說明教育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教育可以對孩子的一生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家長把握好這七分,教育就大有作為。
本書從腦神經發育規律角度出發,為家長提供科學的解答和建議。
「右腦開發」近些年很是時髦,可科學上根本沒有「右腦開發」這個事情。我最近十幾年來一直致力於破除「右腦開發」的謬論。
有一種說法,似乎也得到了廣泛「認同」,那就是:左腦指揮右邊的肢體,右腦指揮左邊的肢體;反過來,左邊的肢體活動帶動右腦,右邊的肢體活動能強化左腦。因為人們通常較少使用左手,所以會造成右腦不夠發達。
幼兒的腦是同步發展的,沒有右腦先啟動再帶動左腦的任何證據。腦的可塑性比我們想像的大:就算孩子幼時腦有損傷,通常正常的那邊腦也會把受傷的那邊腦的功能接收過來處理;即便是成年後才受傷,復健仍有相當的成效。
英國有一位小兒科醫生,追蹤了500名水腦症的兒童智力發展,直到他們30歲。他發現只要損壞是漸進式的,對智力都沒有很大的影響。這些孩子都能在社會上立足,自己養活自己。其中兩個孩子很特別,一個智商達到130,另一個畢業於經濟系。
儘管研究證據歷歷在目,坊間卻仍然充斥著右腦開發、潛能開發的謬論。想想看,孩子右手寫字就已經寫得不好看了,還叫他用左手寫;兩隻眼睛都近視看不清了,還叫他蓋住一隻眼看黑板,真是折磨孩子。
左手只能鍛鍊左手,無法鍛鍊右腦。
現在,還有不少人打著「科學」的招牌,圍繞大腦來設騙局。家長最容易落入這樣的陷阱。
很多人被告知,人的大腦只利用了10%,其他的90%有待開發。在科學上,到底有沒有「只用到10%的大腦,還有90%的潛能可以開發」這回事呢?
有人追蹤到這句話的來源,原來這是一句來自20世紀初美國世界博覽會上一個攤位的廣告詞,並非科學實證。於是大家以訛傳訛,就像滾雪球一樣,騙得父母成天馬不停蹄地接送孩子到各種培訓班,以為這是為了孩子好,卻沒有人停下來問一下:「這種說法的證據在哪裡?」
現在要反駁這個謬論非常簡單,因為腦造影的研究與技術已經發展到可以直接看到這個人在思考、記憶、說話、聽音樂時大腦的工作情形了。實驗發現,盲人在摸讀盲文點字時,他的視覺皮質被觸覺召喚過去用了。如果把正常人的眼睛蒙住5天,他的視覺皮質就會開始改變,去做聽覺、觸覺方面的事。所以,大腦怎麼可能放任其餘90%不做事呢?
人的大腦重約三磅,佔我們體重的2%,卻用到我們身體20%的能源。當它用到十倍的能量時,它是不可能只有10%在工作,而聽任其餘的90%閒著沒事幹的。
大腦的神經是「用進廢退」的,常用的區塊也會因此而增大,長久不用的地方會被挪作他用。最重要的是,大腦不是頤養冗員的地方。所以,絕對沒有「只用到10%的大腦」這回事。
美國心理學家丹倪斯頓曾經撰文批評這個謬論,他說:「凡那些告訴你大腦只用了10%的人,他們才是只用到自己大腦的10%!」
洪蘭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