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給大家分享的經典電影叫《羅生門》,挖掘人性醜惡的巔峰之作 在國際影壇上產生重大影響的第一部日本影片 "有史以來最有價值的10部影片"之一,標誌著日本的電影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1950年出品 導演:黑澤明 主演:三船敏郎 京町子 森雅之 ·第二十四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一九五一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義大利電影評論獎 影片《羅生門》是由著名劇作家橋本忍根據名作家芥川龍之介創作於1921年的短篇小說《筱竹叢中》改編的,是大導演黑澤明的驚世之作,被譽為"有史以來最有價值的10部影片"之一,歷經半個世紀的時光依舊光彩奪目。 《羅生門》對於日本電影登上世界影壇和進入國際市場起了開路先鋒的作用,它是東方電影首次在國際電影節中獲獎的裡程碑式的作品,為東方電影敲開了國際影壇的大門。
影片以一宗案件為背景,描寫了人性中醜惡的一面,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賴性和不可知性,然而其結尾的人性化轉折又將原有的對整個世界的絕望和對客觀真理的疑惑,一改成為最終強調人的可信,讚揚人道主義的勝利和道德的復興。積極的主題和新穎別致的結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傳奇色彩,使得《羅生門》獲得了普遍的讚譽。 《羅生門》上映後,先是在歐洲引起轟動,繼而又在美國掀起"黑澤明熱",黑澤明也因而被譽為"世界的黑澤明"。 《羅生門》首先使我們產生興趣是因為它是一部電影藝術的傑作。除此以外,它還有相當重要的歷史意義,因為是這部影片向全世界介紹了一個稱做日本電影的一整套民族類型。在《羅生門》成功之後,我們就開始看到川流不息的、美麗而令人賞心悅目的日本影片,這增加並豐富了我們的電影經驗。 --美國著名影評家唐納德·裡奇 ∫第一次看到的黑澤明的電影是《羅生門》,我一下子被它迷住了。……在50年代,《羅生門》被批評為將日本的愚昧和倒退暴露給外國人看--這種指責今天看來是愚蠢可笑的。在中國,我也曾面對過同樣的怒斥,而我用黑澤明來作為我的盾牌。也許20或30年後,中國人將不會再用那種狹隘的眼光來看我的作品。 --著名電影導演張藝謀 《羅生門》是一部令人難忘而影像豐富的絕好影片。在片中,太陽的光線被假借為電影語言的一種被超乎想像地加以運用,可能這是過去日本電影中所表現的流動美的最光輝的範例。面對著太陽犯罪,面對著太陽達到從犯罪中獲得愉悅的極致,這樣的拍攝方式大概在以前的日本影片中是沒有的。
罪也好,惡也好,一般都以為表現於微暗的黑夜最合適,而周圍的氣氛常常是陰森而鬱悶的。可黑澤明的電影則非要把這一切都暴露在烈日之下,更有力地揭示了人的無可比擬的罪孽。黑澤明在這裡使一種電影樣式純粹到結晶的程度,而這種樣式,對於人是可信賴的和人是不可信的這樣用言語來表達的觀念,可以說是一種重大的突破。 --日本電影評論家佐藤忠男 故事發生在12世紀的日本,在平安京發生了一件轟動社會的新聞,武士金澤武弘被人殺害在叢林裡。作為證人,樵夫、兇手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借死者的魂來做證的女巫都曾被招到糾察使署,但他們都懷著利己的目的,竭力維護自己,提供了美化自己、使得事實真相各不相同的證詞。 這一天,大雨傾盆,煙霧迷濛,在平安京的正南門--羅生門下,行腳僧、樵夫、雜工3人一起在這裡躲雨,談著談著,他們就聊到了這件事。 樵夫說,3天前他上山砍柴,在一片樹叢裡發現了一具男人的屍體,他就近報了官,被傳到了糾察使署……實際上,他掩蓋了自己因貪圖小便宜而抽走了屍體胸口上的短刀的行為。 樵夫說兇手多襄丸是個有名的大盜,但他在事後很快就被抓到了。因為他恰巧喝了山溝裡的泉水染了毒,所以抓來不費吹灰之力。 在審問中,多襄丸對自己的作案經過,是這樣述說的--那天,他在林子裡看到金澤武弘牽著他妻子真砂的坐騎走了過來,便為真砂的美貌所傾倒。
於是便用詭計將武弘騙到叢林深處,在同武弘的搏鬥中將其縛住,接著佔有了真砂。本來他不想殺害武弘,可真砂讓他們兩個人決鬥,並說"哪個活下來,我就跟哪個",多襄丸於是給武弘割斷繩子,和他決鬥起來,終於把他一刀砍倒。等他再尋找真砂時,她已經嚇得逃之夭夭了。 行腳僧卻補充說,當時在糾察使署裡,真砂是這樣說的--她被多囊丸蹂躪之後,受到了丈夫的蔑視,這讓真砂感到受了極大的刺激。於是悲憤之中,真砂就晃晃悠悠地撲向了武弘……可等她醒過來一看,那把短刀已插在丈夫的胸口上,他已經死了。後來她想自殺,但終於怎麼也沒有死得成。 行腳僧又向雜工和樵夫說出死了的武弘借女巫之口說出來的話--多囊丸強姦真砂以後,就要真砂和他一起走。誰料真砂同意了,但卻讓多囊丸先殺了武弘,多囊丸也沒想到真砂竟是這樣的女人,就問武弘應該怎樣處理她,聽了這話,真砂跳起身向樹林深處逃走了,多襄丸向她追去。這時武弘拾起短刀,朝自己胸膛猛力一刺…… 三個人就這樣爭爭吵吵,紛紛慨嘆人心叵測,不知道什麼是真,什麼是假。正在這時,隱約傳來嬰兒的哭聲。他們循聲找去,看到了一個被遺棄的嬰兒。雜工上去把嬰兒的衣服剝了下來,樵夫罵他是惡鬼,雜工申辯說,生了孩子又把他丟掉的人那才是惡鬼呢!又揭露了樵夫偷拿了武弘屍體上的短刀的行為,說得樵夫啞口無言。 雜工走了,深受觸動的樵夫收養了嬰兒,行腳僧感動地說:"虧得你,我還是可以相信人了。"
雨停了,在夕陽的餘暉中,行腳僧目送著樵夫抱著孩子漸漸走遠…… ∫眼中的黑澤明 在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之前,我對電影這門藝術一無所知。"文革"已告終結,我在農村務過農,在工廠當過工人。我想讀大學,為的是改變我的命運。 一年後我第一次看到了黑澤明的電影,是《羅生門》,我一下子被它迷住了。幾年後,在坎城,我坐在一個不起眼的位置上,親眼目睹了黑澤明接受終身成就獎,他受到了東西方人民的熱愛和崇敬。我從未和他相遇,儘管曾經有過一次機會。有一次,我去東京辦事,一位日本友人建議我去見見黑澤明。我不敢去。無論如何,他是一位享譽全球的大師。在電影的王國裡,我那時不過是個小人物。 黑澤明於1910年生於東京,是他那個嚴厲的軍人父親的第7個孩子。早年他愛的是油畫和文學,包括那時已經風靡日本的西方文學。這些興趣將會變得極其重要並且貫穿他的藝術生涯。在他的影片裡,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一個畫家的眼光,尤其是在他極盡豪奢的晚期作品裡。一開始,他是作為一個年輕的導演助理和電影腳本撰稿人闖入電影界的,33歲那年執導了他的第一部電影。此後,他完成了《醉天使》,被評論界認為是第一部真正的黑澤明電影。 《羅生門》使黑澤明得以走向外面的世界,同時,他與名望的不愉快的關係也就此開始並貫穿了他的整個事業。像斯坦利·庫布裡克一樣,他擁有藝術的力量可以不去做政治和商業上的妥協。但《羅生門》的製片人不理解這部電影,致使它在贏得國際表彰之後才在自己的國家得到青睞。從那以後,黑澤明還是會碰到財政上的困難,哪怕是拍《保鏢》這樣的一流大片。他後期的電影是由好萊塢支持製作的,資金則來自喬治·盧卡斯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98年他逝世時,已是《羅生門》問世40年之後,黑澤明在日本實際上已經被人遺忘。 在他那些有關勇士的電影之外,黑澤明還講述了當代日本普通人的尖銳的故事。在《高與低》中,三船敏郎扮演的富商受到了貧窮的綁架者的折磨即是一例。這些電影的現實性對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對普通人產生了影響。透過黑澤明的電影,我們都能體驗到日本的靈魂和日本人民的內在力量。但他自己的國民,大多還是譴責他拍電影是為了讓外國人去消費。在50年代,《羅生門》被批評為將日本的愚昧和倒退暴露給外國人看--這種指責今天看來是愚蠢可笑的。在中國,我也面對了同樣的怒斥,而我用黑澤明來作為我的盾牌。也許20或30年後,中國人將不會再用那種狹隘的眼光來看我的作品。 作為一個拍電影的人,我敬畏黑澤明電影中宏大的景象,尤其是戰爭場面。 黑澤明使我明白,當走向外面的世界時,要保持國人自己的性格和風格,這是他給亞洲電影人上的很重要的一課。(張藝謀) 黑澤明的《七武士》是日本電影史上大型古裝現代片的開山之作,在戰後多次有關電影史上的名片評選中始終名列前茅。影片講述了在日本的中古時代,七位武士在道義的驅使下,帶領一個窮山村的農民擊潰了山賊的進犯,保衛了家園。簡單的情節,不多的人物,簡陋的武器和更加簡陋的場景,這一切在黑澤明的演繹下構成了一場真正的戰爭,一場關乎道義、關乎生死存亡的殘酷戰爭。
《七武士》成為全球影迷心目中"日本電影"的代名詞,也是日本電影人心目中作為兼收並蓄東西方文化的當代電影的典範。 《影武者》是黑澤明費時5年的傾心之作,也是1980年名噪世界影壇的巨片,被奉為黑澤明武俠片的經典之作。本片曾在1980年的坎城電影節上獲得大獎--金棕櫚獎。西方影壇對此片讚譽備至,有人說:"日本古裝片的優良傳統將由黑澤明這部影片得到恢復,並達到新的頂峰。" 《亂》被視為日本電影史上一部震驚國際影壇的偉大作品,也是一部體現人際關係的巔峰之作。影片的題材取自日本戰國時代的一則寓言故事,但主要架構則加入莎士比亞的名劇《李爾王》的觀點,因而融和了黑澤明的創作光華與莎翁膾炙人口的劇情的《亂》,營造出不可思議的感動力。黑澤明在本片中將其爐火純青的編導技巧發揮到最高境界,不僅實現了他對電影的執著理想,也獲得了國際的肯定。該片耗資達26億日元,創日本電影製作的最高記錄,被國際影壇公認為是改編莎翁劇作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