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看過電影《風聲》,就是周迅、黃曉明、李冰冰、蘇有朋、英達、張涵予、王志文、倪大紅等眾多明星參演的那一部,我也看過,當時被緊張的劇情和扣人心弦的諜戰情所吸引。
事隔幾年,我拿到麥家再版精修後的《風聲》原著,才發現小說與電影內容大不相同,完全顛覆了螢屏上的形象,兩位女主角的人設恰恰應該調轉過來。
麥家是個人非常喜歡的一位當代作家,擅人心、長設疑、以叵測的劇情和孩子氣的言語敘述緊張故事,帶著一種令人深省的大反差,我看過他的《人生海海》,寫過多篇書評,覺得即使寫得再多,也不能完全寫盡心中之意。
總有太多太多的情愫縈繞在心間,揮之不去,然又無法形容,就儘可能地以我之理解展現這幅殘酷、又考驗人心的畫卷吧。
麥家,是繼魯迅、張愛玲、錢鐘書後首位入選英國「企鵝經典文庫」的當代作家,矛盾文學獎得主,南方文學盛典年度傑出作家,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
年輕時曾在保密部門工作,後從事電視媒體工作10多年,在這期間開始創作諜戰類小說,被稱為「諜戰小說之父」,也使諜戰懸疑類小說成為近年來的熱點。
《風聲》這本書很複雜,涉及的主題方方面面,首當其衝的是革命愛國之情,關於生死抉擇時的大智慧,在絕望中尋找一線生機的超然,關於國與個人,不同集體之間的對撞,還有體制對人的約束,不同視角看待問題的悚然性等等。往細了說的話,可能無窮無盡,因為在那樣的一個絕對的環境下,人有無限種可能,人性也有更多層次的演繹。
世上人的本性都是一樣的,但教育和習慣卻使它們的表現形式不盡相同,因此,我們必須隔著各種外衣對它們加以認識。——切斯特菲爾德
一、電影與小說的差別
電影是經過改編的,和故事的情節完全不同,人物屬性有極大的差異。
白小年,電影中的身份是偽軍總司令侍從官。面容清秀白皙。他曾經是一個崑曲名伶,絢爛奪目與眾不同,追求著內心的聖潔卻毫無戰鬥力。他也是嫌犯當中表現得最單純的一個人,無法接受自己被囚禁的事實,更受不了別人對他的質疑和玷汙。最後選擇自殺。
小說中他的身份就是偽軍總司令侍從官,秘書,並沒有其他身份,最終的結局是被日本人帶走,並沒有實在交代,大概率是被抹殺了。
吳志國,軍軍事參謀部部長。他的父親被紅軍鬥死,哥哥死於國民黨的槍下,對國共兩黨都存在著複雜的心理。吳志國是和武田、王田香等人對抗最激烈的一個人,電影中是老鬼的上級老槍,最後洗脫嫌疑,成功利用重傷把情報送出去。
小說中只有表層身份,成為真正老鬼轉移視線的替罪羊,最終被活活打死,他敵視共產黨,殺害多名黨員,也圍剿過國民黨,所以是顧小夢和宋寧玉的眼中釘。
金生火,顧小夢和李寧玉的上級,和事佬似的人物,這個人物電影和書中基本吻合。最終結局也是被抹殺,就連司令也被抹殺。
顧小夢,偽軍軍機處譯電科科員。外表美豔玲瓏、個性灑脫嬌縱。她精通摩斯文,在國民政府工作。被囚禁後,為了保全自己不惜挑起風浪,和偽軍軍事參謀部部長吳志國針鋒相對。顧曉夢揭發吳志國偷看密電,把罪責全部推給對方,電影裡她是老鬼,最後犧牲自己把情報送了出去。
在書中,她其是重慶諜報人員,因為怕身份暴露,輔助李寧玉最終把情報送了出去,書中唯一不被懷疑之人,最後被日本人送出小樓,後又隨國民黨去了臺灣,在富貴中活到90多歲,頤養天年。
李寧玉,偽軍軍機處譯電科科長。姣好清秀、自持冷靜。她是一個崇尚精神自由的人,不追求權力。她原本不想參與亂世,卻意外地被捲入到了這場紛爭當中,電影中她被逼受刑,卻沒有出賣顧小夢。
書中她才是真正的老鬼,冷靜、睿智而又擅長利用人心,利用自己的死製作雙重情報,最後脅迫顧小夢把情報送出了小樓。
她的死極度慘烈,因已被懷疑,報必死之心,但死要有所得,她充分在絕境中利用日本人的狂怒,把自己打得沒有人形後,服毒自盡,自盡前在短暫的時間內,利用心理戰術,令顧小夢完成不可能完成的情報傳遞任務,她有兩個孩子,為了革命事業,拼盡全力,死得其所,是一個可歌可泣的人物,令人肅然起敬,她是一個天才潛伏者,在任何環境中都能臨危不亂。
他是他自己本身的目的,他自身中有一種無限的價值、一種永恆的使命。——黑格爾
二、羅生門一樣的故事結構,讓我們看到更多種可能
麥家說:《聖經》中的四福音書,記述的是一個人,即耶穌的生平,各自為營,有同有異,即衝突又補漏,給了他創作《風聲》的靈感。《風聲》是「一事三說」:共產黨說,國民黨說,作者說。所以,要論一事多說的源頭,不在《羅生門》,在《聖經》
正是這樣,他通過《東風》記錄了李寧玉大哥的回憶,這其中有個人立場和加工的成份,這個故事的雛形,很像一個孩子的口頭敘述,作者在後記中說是刻意追求一種孩子似的乍乍唬唬的語言形式,這即接地氣,又給人一種即視感,還創作了與眾不同的敘述風格,《人生海海》中有許多橋段也用的這種敘事風格,讀起來很舒服也很有新意。
這個故事以俯瞰的角度,寫了受到懷疑的幾個人各種煎熬的五日夜間發生的故事,很緊張,很刺激,但也損失了一些東西,缺乏主角的心路歷程,也缺乏近距離接觸的驚險程度。
正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只緣身在此山中
《西風》卻是作者發表了《東風》後,顧小夢覺得與事實不符,親自闢謠,把作者請到臺北,以每天一小時的訪談形式展示,這使得讀者有了一種親臨其境,近距面對李寧玉這個複雜人物的感受。帶著顧小夢的個人情緒,卻又十分還原了李寧玉的另一面,機智、冷靜、擅用心理戰術,面對日本人的狠辣,充分思考顧小夢不同立場,從中尋找空隙以達到的目地的超人思維。
突出了李寧玉的整體形象,使之更加豐滿。
《靜風》卻跳出了這次白樓事件,真實還原了一事件的前因、後果,與日本人肥田對於中國即愛又恨,即想保護又想佔有的矛盾心態,也順便交待了書中其他人物的結局。
經歷過大孤獨、大絕望的人,會懂得《風聲》給你的大堅韌和大智慧
三、獨特的寫作方式
麥加擅長於通過各種側面來描摹一個真實人物,人性本就是不可窺探的,它過於複雜,也過於陰暗,雖然有光明的一面,卻也在難為人知的一面,而他總是通過多個人物的眼睛,把主角呈現出鑽石般的多維面,讀者需要通過不同的哈哈鏡來自我解讀,仿似一碗濃湯中加了多種調料,五味陳雜。
《人生海海》通過孩子的眼睛、老保長的眼睛、林阿姨的眼睛、小瞎子的眼睛、爺爺的眼睛來描述上校這個人物,上校在故事中不發一言,不動聲色,卻讓讀者了解了他,懂得了他,更深刻的認識了他。
而《風聲》卻又通過親人的眼睛,仇人的眼睛分析解構一個臥底人的艱辛,這種寫作手法是可供借鑑與解讀的。
經典的書籍就是一版再版,依然經久不衰,膾炙人口,通過《人生海海》我懂得離奇的故事裡藏著讓人嘆息的人生況味,既有日常滋生的殘酷,也有時間帶來的仁慈。
而《風聲》更是讓我明白了獲得直面困難的堅韌與智慧,只要有一線希望,都不能放棄,堅持到底,或許你的目標終可達成。
來吧,翻開這本書,靜聽東風、西風、靜風的響聲,感受迷宮般的故事,求證羅生門似的人生,或許你能夠收穫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