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向大家介紹一下豬愛咬尾巴的原因和危害,以及目前養豬戶常用的一些防治豬咬尾症的方法。
一、豬咬尾症的原因和危害
豬咬尾巴是豬應激綜合症的一種臨床表現形式,受多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可能和環境、營養、疾病以及飼養條件等有關。但引起豬咬尾症的主要原因有一下6種:
1)豬的品種、性別、年齡,有研究表明大白豬和長白豬容易出現咬尾症,鬆軟耳豬比堅耳豬更易發生咬尾;公豬比母豬更容易發生咬尾;40日齡左右的育肥豬對咬尾更為敏感;
2)豬群飼養密度過大,豬群密度大、過度擁擠,相互接觸就容易發生衝突。有時為了搶奪食物和飲水更容易發生啃咬;
圖片
3)生豬營養不良,如果飼料中蛋白質含量不足,或豬缺乏鐵、鋅、銅等微量元素時,也容易發生咬尾巴的現象;
4)豬感染寄生蟲,體外寄生蟲對皮膚的刺激引起豬煩躁不安,在牆壁和欄杆上磨蹭出血受傷,容易引起其他豬只的啃咬。體內寄生蟲(比如蛔蟲)也可能引起豬只的咬尾症;
5)豬只貧血或尾尖壞死,這種情況容易引起其他豬只的咬尾惡癖;
6)因轉群、換飼料、氣溫突變等應激因素的影響導致豬發生咬尾現象。
•危害
豬群發生咬尾現象後,輕則咬掉半條尾巴,重則整條尾巴都被咬掉,甚至因為尾動脈破裂流血不止引起失血性死亡。不管受傷情況是否嚴重,如果受傷部位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傷口感染,造成局部炎症或組織壞死,嚴重時引起豬麻痺癱瘓,危害極大。
除了肉體上的傷害外,還會造成心理傷害。一般被咬了的豬會害怕、恐懼其他豬,會獨自躲在豬舍角落,傷口沒有得到及時治療,採食量也下降,嚴重影響豬只的生長發育。據報導,相比於正常豬群,發生咬尾病豬群的生長速度和飼料報酬都要下降26.4%,經濟損失極大。二、怎樣有效防治豬咬尾症
既然知道了豬愛咬尾巴一種病,那就要找準病因,才好對症治療。由於引起豬咬尾症的原因有很多,也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這裡就引起豬咬尾症的主要原因給出一些防治措施,希望對廣大養豬戶有一定作用。
1.選好豬的品種,創造良好的飼養環境
養豬戶在選擇要飼養豬的品種時,儘量選擇不容易發生咬尾症的品種,從源頭上減少豬發生咬尾症的概率。除此之外,還要為豬創造乾淨衛生的生存環境,豬舍要定期打掃、消毒,保持乾燥通風。夏季要注意降溫,冬季要注意保暖,還要注意豬舍燈光的問題,夜間光線不宜過強,不然也可能引起豬咬尾症。
2.合理分群,控制好飼養密度
在對豬群進行分群、轉群時,可以根據豬只的來源、品種、年齡、體重、體質和採食量等進行合理的分群,將生活習性相近的豬只分在一起飼養。轉群時,最好是整欄轉出,儘量減少因合群和重新組群引起豬只的應激,還可以防止疾病的交叉感染。
在確定豬的飼養密度時,可以根據每個豬舍的面積和豬的本能認知力來確定。一般3~4個月齡的豬,佔欄面積應為0.5~0.6平方米。確保每頭豬都有足夠的活動面積,避免因擁擠造成豬只相互啃咬打鬥。還有就是豬作為群居性動物,它的認知能力一般在10頭豬左右,如果同一豬舍飼養的豬只過多,也容易引起豬只的排他性和攻擊性。
3.保證飼料充足,營養全面
在飼養過程中,如果飼料不全面,導致豬的營養不足,特別是蛋白質、纖維素和一些微量元素的攝入不足,也容易引起豬咬尾症。特別是育肥豬,正是長膘得時候,每天的消耗量也大,如果採食量不足、蛋白質缺乏,特別容易發生咬尾巴的現象。所以要根據豬不同的生長時期,粗飼料、青飼料、精飼料等合理的搭配飼養。
除了飼料的營養要全面充足外,在飼料的選擇時,還要注意不要使用腐敗黴變的飼料,避免豬只採食後發生飼料中毒或引發一些疾病等。
4.定期驅蟲,藥物預防
豬只受到寄生蟲感染時,也會誘發其愛咬尾巴的毛病,所以在飼養過程中要定期給豬做好驅蟲工作,特別是疥蟎蟲和體表的一些蝨蟲。而在豬短暫的一生中,一般要做2~3次驅蟲,分別在豬30~40日齡、70~80日齡和100~110日齡。
除了定期驅蟲外,在平時的飼養過程中,可以在飼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腐質酸鈉、食鹽,或少量的鎮靜劑,這些方法對豬咬尾症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5.發生咬尾症現象,及時隔離治療
在豬群發生咬尾現象後,對於被咬傷的豬和具有攻擊惡癖的豬要進行及時的隔離治療。對於被咬傷的豬只,可以先用0.1%高錳酸鉀對傷口進行衝洗消毒,再塗上碘酒或氯亞鐵,防止化膿。受傷嚴重的情況下,可以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對於有攻擊惡癖的豬要單獨飼養,可以用稀釋後的白酒對其進行噴霧,或在飼料中加0.1%的食鹽,可以有效治療豬咬尾症。
由於引起豬愛咬尾巴的原因很多,所以在防治豬咬尾症的方法上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廣大養豬戶要因地制宜,根據具體的情況,採取合適的防治方法。
其實除了以上5種方法外,很多養豬戶會給仔豬斷尾來防治豬咬尾巴,但是斷尾對養豬來說有很多危害,手段也略顯殘忍,所以不建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