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劃文本的通知

2020-12-03 廣東省人民政府

粵府〔2008〕57號

━━━━━━━━━━━━━━━━━━━━━━━━━━━


廣東省人民政府

印發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劃文本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劃》業經國務院批准,現將區劃文本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海洋漁業局反映。


  廣東省人民政府

  二〇〇八年八月五日


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劃文本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區劃目的。

  海洋功能區劃是海域使用管理以及海洋環境保護管理的法律依據。廣東省是海洋大省,岸線漫長,海域遼闊,海洋資源豐富,海洋經濟發展迅速。為了適應全省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協調和規範各種海洋開發活動,加強對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海洋經濟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加快海洋經濟強省的建設步伐,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按照《省級海洋功能區劃成果要求(試行)》,遵循《全國海洋功能區劃》,根據全省海域的區位條件、環境與資源狀況等自然屬性,結合全省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將全省海域劃分成不同類型且具有特定主導功能的海洋功能區。

  第二條 區劃主要依據。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

  (三)《全國海洋功能區劃》(2002年8月29日國務院批准)。

  (四)《關於加快海洋功能區劃編制、審批和實施工作的通知》(國海管字〔2002〕84號)。

  (五)《省級海洋功能區劃成果要求(試行)》(國海管字〔2002〕84號附件1)。

  (六)《國務院關於國土資源部〈省級海洋功能區劃審批辦法的批覆〉》(國函〔2003〕38號)。

  (七)《關於加快省級海洋功能區劃修訂、報批工作的通知》(國海管發〔2004〕132號)。

  第三條 區劃目標。

  區劃期限至2010年。建立起符合海洋功能區劃的海洋開發利用秩序,實現海域的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海洋的需求。

  (一)使用調整:到2005年底逐步調整不符合海洋功能區劃的海域使用情況,實現海域開發利用符合海洋功能區劃的要求。

  (二)海域利用:到2010年底基本滿足全省各涉海行業的用海需求,保障海洋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三)海域保護:到2010年底近岸海域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基本得到控制,海水達到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要求;建設一批海洋自然保護區,逐步建成一個類型齊全、布局合理、管理有效、社會生態效益明顯的全省海洋自然保護區體系。

  (四)海域整治:對重點海域按省的統一要求實行整治。

  第四條 區劃原則。

  (一)按照海域的區位、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等自然屬性,科學確定海域功能。

  (二)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統籌安排各有關行業用海。

  (三)保護和改善近岸海域生態環境,保障海域可持續利用,促進海洋經濟的發展。

  (四)保障海上交通安全。

  (五)保障國防安全,保證軍事用海需要。

  (六)適度超前。

  第五條 區劃範圍。

  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劃範圍界定在海岸線向海一側的區域,包括內水、領海和專屬經濟區,不包括海島。東至潮州市饒平縣大埕灣與福建省海域交界,西至湛江市英羅港和北部灣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域交界,南至瓊州海峽中心分界線並向東、西自然延伸,海域直至領海線和專屬經濟區。

  第六條 區劃成果。

  (一)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劃文本。

  (二)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劃登記表。

  (三)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劃圖(1∶100000)。

  (四)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劃報告。

  (五)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劃編制說明。

  (六)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劃管理信息系統。


第二章 海域開發保護現狀與面臨形勢


  第七條 地理概況和區位條件。

  (一)地理概況。

  廣東省位於北緯20°13′-25°31′和東經109°39′-117°19′之間,陸地面積為17.79萬平方公裡,海岸線長3368.1公裡,有海島1431個,其中海島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有759個,海島面積在200平方米~500平方米的有150個,海島面積小於200平方米的有522個。另有幹出礁956個。廣東省海域面積41.93萬平方公裡(因省、自治區際間海域尚未勘界,準確數字將來以國家公布的為準),其中內水面積4.89萬平方公裡,領海面積1.64萬平方公裡,200海裡專屬經濟區面積35.40萬平方公裡。位於廣東省海域的領海基點有南澎列島(1)、南澎列島(2)、石碑山角、針頭巖、佳蓬列島、圍夾島、大帆石等共7處。

  (二)區位條件。

  1.地緣優勢。

  廣東是祖國的南大門,面向東南亞,扼來往於西北太平洋至印度洋的交通要衝,既是我國聯繫世界經濟的橋梁和紐帶,也是我國南北航線必經之地,還是物流、人流、技術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大通道,具有優越的地理區位優勢。經20多年來的發展,廣東省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體系。隨著粵港澳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廣東省在亞太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合作加快發展的大背景下,加強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對於促進港澳經濟社會繁榮發展,擴大內地省區對內對外開放,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增強區域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2.人緣優勢。

  廣東是著名僑鄉。在海外影響較大的廣東華僑組織有「國際潮人聯誼會」、「世界客家懇親大會」等。廣東毗鄰港澳,祖籍廣東的港澳同胞約600萬人。華僑為廣東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慈善事業,為廣東與世界各國和地區的友好往來作出了重大貢獻。廣東省海洋科技力量較為雄厚,在全國僅次於山東。全省海洋科研、教學單位比較密集。「九五」以來,共取得省、市、廳級以上的海洋科研成果100多項,海洋技術成果轉化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第八條 自然環境與資源條件。

  (一)自然條件。

  廣東省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島嶼星羅棋布,形成山地溺谷海岸、臺地溺谷海岸、岬灣海岸、三角洲平原海岸、珊瑚礁海岸和紅樹林海岸等多種類型海岸;地處熱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溫年平均為21.2~23.3攝氏度,年日照時數達1730小時~2320小時,年降水量為1341.0毫米~2382.8毫米,秋、冬季基本以東北風為主,春末至夏季基本以東南和西南風為主,風速平均2.1米/秒~3.5米/秒;海洋災害主要有熱帶氣旋、風暴潮、赤潮、乾旱等;近岸海水年平均表層溫度21~24攝氏度,近岸海域當夏季珠江口徑流最強時,表層鹽度可降至年最低值10左右,並向外海擴伸,潮汐類型有不正規半日潮汐、不正規全日潮汐、正規全日潮汐等,近岸潮流均以帶有部分旋轉性質的往複流為主,其主軸基本與海岸線平行。

  (二)自然資源。

  廣東省擁有豐富的港口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濱海旅遊資源等。全省有大、小海灣510多個,其中適宜建設大、中、小型港口的200多個;廣東省近岸海域海洋浮遊生物有252種,目前南海海洋生物有記錄的海洋魚類1065種,常見的經濟魚類100多種,常見的經濟蝦類有35種,蟹類100餘種,經濟貝類50餘種;濱海旅遊資源特色明顯,形成了山水風景、水庫湖泊、園林溫泉、天然浴場、海島勝地、自然物象、歷史古蹟、古建築群、名人故居等多種類型的濱海旅遊資源。

  (三)海域環境質量。

  根據2003年廣東省海洋環境質量公報,廣東省管轄的大部分海域環境質量基本保持良好的狀態,海域環境總體汙染趨勢有所減緩。近岸海域各功能區的海水水質能滿足其使用功能的要求,受陸源汙染影響較大的部分河口區近岸海域水質較差,河口區、近岸海域海水質量未見好轉。海域的海洋沉積物質量基本保持良好狀態,部分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較差。各增養殖區水質條件能滿足增養殖環境功能的要求,但養殖環境有惡化趨勢。海水浴場環境狀況總體良好。海洋自然保護區內部分珍稀瀕危物種和生態環境得到初步恢復。

  (四)資源優勢。

  1.海洋資源潛力巨大,海洋是廣東省自然資源重要的後補區。廣東省土地陸用人均量少,海域廣闊,礦產資源保障程度偏低。海洋資源已成為全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

  2.海洋資源類型豐富,自然環境優越,為海洋開發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礎,為海洋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和資源保障;廣東省海岸線及近岸海域氣候條件優越,有利於物質和能量的迅速轉化;海島數量眾多,開發前景廣闊。

  第九條 海域開發利用現狀。

  21世紀以來,廣東省海洋綜合開發向廣度和深度拓展,初步構建現代化海洋經濟體系。無論是傳統的海洋產業,還是起步不久的新興的海洋產業,都有了大的發展。海洋漁業、臨海工業、海洋運輸業、濱海旅遊業等海洋主導產業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海洋高新技術產業佔有一定比重,逐步形成以交通運輸業、海洋漁業、濱海旅遊業和海洋油氣業為主體,修造船業、濱海電業、海洋藥業、海洋砂礦業和鹽業等全面發展的新格局。2003年,廣東省海洋產業總產值2250億元。

  廣東省是我國海域開發利用程度較高的沿海省之一,海域使用類型多樣,特別在珠江三角洲和濱海城市,岸線使用密度大,各涉海行業都以加強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為其發展的重要支撐。目前廣東省主要用海類型有港口航運、漁業資源利用和養護、礦產資源利用、旅遊、海水資源利用、海洋能利用、工程用海、海洋保護和特殊用海等類型。

  國家和省的重大項目用海主要包括:惠州大亞灣石化工業區項目、嶺澳核電站、臺山發電廠、陽江核電站、廣東LNG項目、湛江奧裡油項目、湛江港、潮州三百門電廠、陽西電廠、粵海鐵路、廣州港(黃埔港區、新沙港區、黃埔新港)、廣州南沙港一期、深圳媽灣港、汕頭港、惠州荃灣港區、珠海跨境工業區、深圳大鏟灣貨櫃碼頭、深圳蛇口港區三突堤貨櫃碼頭、深圳前灣電廠碼頭、惠來電廠、汕尾紅海灣發電廠、東莞沙角A電廠、惠州華德石化電纜管道、深圳招商局友聯船廠項目、陽江糧食碼頭等。

  第十條 面臨形勢。

  (一)社會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2003年,廣東省國民經濟增長創近8年新高,運行質量效益同步提高。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3625.87億元,比上年增長14.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93.52億元,增長5.9%;第二產業增加值7307.08億元,增長23.1%;第三產業增加值5225.27億元,增長9.6%。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8.8∶50.4∶40.8變為8.0∶53.6∶38.4。全省國民經濟步入新的較快增長的良性循環軌道。

  (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用海需求日益增長。

  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是廣東省跨世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開發海洋對於全省經濟建設、人民生活水平與綜合競爭力的提高,具有戰略性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的海洋產業迅速發展,迄今已形成以海洋交通、海洋旅遊、海洋漁業、海洋油氣、濱海電力等產業為重點,海洋藥物日益得到重視的多產業全面發展的海洋開發新格局。

  隨著廣東社會經濟的發展,各行業用海需求將更大,港口和海上交通方面隨著對外開放和外向型經濟發展,對用海將有更高的要求。廣東的濱海旅遊資源豐富,其開發利用水平和規模發展空間很大,發展濱海旅遊是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必然需求。隨著養殖技術的發展,由港灣養殖向外推進,從而更大地促進養殖業發展,必然對用海有更大需求。濱海工業的發展,也需要相應的海域。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已成為當前和今後一項重要而迫切的任務,在海域使用的同時必須滿足海洋保護的用海需求。

  (三)海洋管理工作要求更高、任務更重。

  2003年廣東省召開第五次海洋經濟工作會議,會議提出全省海洋經濟發展的具體目標:到2010年,海洋產業總產值比2003年翻一番,海洋產業增加值佔全省生產總值的15%左右,在全國所佔的比重有新提高,海洋產業成為廣東省的支柱產業,海洋開發向廣度和深度拓展,海洋產業協調發展,初步建成現代化海洋經濟體系;海洋漁業、臨海工業、海洋運輸業、濱海旅遊業和海洋生化業等海洋主導產業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海洋高新技術產業佔有相當比重;建成粵東、粵中、粵西三大海洋經濟區,形成一批臨港工業帶、漁港經濟區,推進沿海城鎮化進程,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建成一批海洋與漁業自然保護區,實現海洋資源持續高效利用。因此廣東海洋管理工作要加強海洋綜合管理,統籌規劃海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海洋區域開發布局和海洋產業布局,實現廣東省由海洋大省向海洋強省的跨越。

  (四)海洋管理迫切需要採取的措施。

  1.實施科技興海戰略,依靠科技進步促進海域開發利用和海洋經濟的發展。

  2.加強海洋資源環境保護,建設良好海洋生態環境。

  3.強化海域使用及海岸帶綜合管理,規範海岸帶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

  4.建立健全海洋災害預警體系和公益服務系統。

  

第三章 海洋功能分區


  第十一條 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分為港口航運區、漁業資源利用和養護區、礦產資源利用區、旅遊區、海水資源利用區、海洋能利用區、工程用海區、海洋保護區、特殊利用區、保留區10個一級類,港口區等33個二級類,全省海域劃分功能區1361個,部分功能區有重疊用海。

  第十二條 港口航運區劃定336個功能區,功能區面積共283520.3公頃。

  (一)港口區135個,功能區面積共66979.9公頃。

  大型港口區均為重點功能區,共33個,有汕頭港第一作業區、廣澳港區、珠池港區、馬山港區、汕尾電廠用海區、汕尾新港區、汕尾港區、大亞灣石化工業碼頭區、荃灣綜合港區、馬鞭洲港區、大亞灣核電站用海區、秤頭角港口和電廠用海區、鹽田港區、蛇口—大鏟灣港區、沙田港區、沙角電廠碼頭區、黃埔港區、新沙港區、南沙港區(1)、南沙港區(2)、南沙港區龍穴作業區、桂山港區、高欄港區、臺山電廠用海區、陽江核電站用海區、博賀港區、北山嶺港區、水東港區、東海島臨港工業用海區、霞山港區、調順港區、霞海港區、寶滿港區。

  中小型港口區共88個,有大旗角臨港工業用海區、三百門港區、前江港區、石港區、澳內港區、惠來電廠用海區、惠來神泉電廠用海區、碣石新港區、烏坎港區、海豐港區、沙角港區、中山發電A廠港區、蛇口東角頭港區、唐家港區、九洲港區、香洲港區、洪灣港區、古井港區、天馬港區、廣海港區、三洲港區、山咀港區、陽江港區、陽西電廠用海區、粵海火車輪渡港區、虎嶼港區、金獅灣港口區、小紅山港區、煙墩灣港區、猴鼻尖港口區、長山尾港區、萊蕪港區、濠江區臨海工業用海區、汕頭特區碼頭區、海門電廠用海區、海門綜合港區、潮南臨港工業區、神泉港區、南海工業用海區、甲子港區、三洲澳碼頭區、金廂港區、小澳港區、東洲港區、鹽洲碼頭區、碧甲綜合港區、巽寮臨港工業用海區、亞婆角港區、澳頭港區、下洞-沙魚湧港區、寶安綜合港區、虎門客運碼頭區、虎門輪渡碼頭區、麻湧港區、珠江電廠港口區、沙仔港區、小虎港口區、化龍—石樓工業港口區、蓮花山港區、中山新港區、外伶仃島碼頭區、三門列島碼頭區、大萬山島客運碼頭區、大小萬山島港口區、三角島碼頭區、珠海保稅區碼頭區、三灶碼頭區、雞啼門作業區、黃茅海作業區、蛛作業區、紅關港區、古井南港區、崖南臨港工業用海區、崖門港區、雙水臨港工業用海區、雙水港區、大襟島北灣碼頭區、廣海臨港工業用海區、魚塘港區、沙堤港區、下川島輪渡碼頭區、恩平港區、恩平臨港工業用海區、陽西港區、海安港區、營仔口岸碼頭區、流沙港區、營仔港區。

  專用港區共14個功能區,有羊嶼專用碼頭區、刣雞澳專用海區、汕頭專用碼頭區、遮浪專用海區、捷勝專用海區、新灣專用碼頭區、蛇頭灣專用碼頭區、唐家專用碼頭區、古井官衝專用碼頭區、三洲專用海區、下川專用海區、大逕專用碼頭區、南井專用港區、坡頭專用海區。

  (二)航道區35條,功能區面積共23417.7公頃。

  重點航道區共15個,有汕頭灣港區航道、廣澳港區航道、汕尾港航道、馬鞭洲進港航道、惠州東航道、惠州港航道、大鵬灣航道、深圳東部航道、深圳西部航道、廣州港航道、珠海港航道、臺山電廠航道、茂名港航道、湛江港航道、海安港航道。

  其他航道區共20個,有潮州港航道、南澳北航道、海門航道、甲子港航道、榕江航道、惠來電廠航道、長沙灣水道、烏坎港航道、虎門輪渡航道、九州港航道、洪灣航道銀洲湖航道、黃茅海航道、廣海港航道、沙堤港航道、三洲航道、下川航道、鎮海灣水道、陽江港航道、流沙港航道。

  (三)錨地區166個,功能區面積共193122.7公頃。

  重點錨地區共58個,有華豐5萬噸級液化氣碼頭專用泊區、汕頭港第一引航錨地、汕頭外港錨地、碣石港引航檢疫錨地、碣石港過駁錨地、碣石港大型船舶臨時避風錨地、遮浪港引航檢疫錨地、汕尾港過駁錨地、汕尾港大型船舶臨時避風錨地、汕尾港引航錨地、鹽田港1號錨地、鹽田港2號錨地、鹽田港3號錨地、鹽田港4號錨地、大嶼山1號錨地、大嶼山2號錨地、沙角10號錨地、沙角11號錨地、沙角12號錨地、礬石水道淺水船舶防臺泊區、龍穴水道淺水船舶防臺2號錨地、二洲島以北石油鑽井平臺和船舶臨時停泊錨地、擔杆列島超大型船舶作業錨地、外伶仃島以北石油鑽井平臺和船舶臨時停泊錨地、珠江口石油鑽探船舶避風錨地、大坦尾引航錨地、三門島以南石油鑽井平臺和船舶臨時停泊錨地、珠江口外輪避風1號錨地、珠江口外輪避風2號錨地、珠江口外輪避風4號錨地、三門島裝卸1號錨地、三門島裝卸2號錨地、珠江口大型船舶引航和防臺錨地、桂山裝卸作業第二區錨地、桂山引航錨地、珠海頭洲候潮和過駁錨地、萬傾沙和橫門液化氣船清道護航錨地、東澳島和萬山島危險貨物過駁錨地、高欄檢疫錨地、珠海港1號錨地、大襟錨地、青欄頭錨地、漭洲錨地、陽江港2號中型船舶候潮錨地、陽江港2號大型船舶候潮錨地、陽江港大型船舶候裝卸錨地、陽江港裝運危險品貨物備用1號錨地、陽江港裝運危險品貨物備用2號錨地、陽江港1號中型船舶候潮錨地、陽江港1號大型船舶候潮錨地、茂名北山嶺港區30萬噸級單浮引航錨地、茂名北山嶺港區30萬噸級單浮待泊錨地、茂名北山嶺港區30萬噸級單浮檢疫錨地、茂名北山嶺港區25萬噸級單浮引航錨地、茂名北山嶺港區25萬噸級單浮待泊錨地、茂名北山嶺港區25萬噸級單浮檢疫錨地、茂名北山嶺港區過駁錨地、茂名水東港4號錨地。

  其他錨地區共108個,有三百門引航錨地、三百門裝運危險品貨物錨地、三百門過駁錨地、三百門1號避風浮筒、三百門2號避風浮筒、三百門海鮮運輸錨地、廣澳灣錨地、神泉港港口錨地、神泉港港外綜合錨地、甲子港引航檢疫錨地、烏坎港引航檢疫錨地、汕尾港裝運危險貨物船舶錨地、汕尾港檢疫錨地、鮜門港檢疫錨地、鮜門港裝運危險貨物船舶錨地、惠州港1號錨地、惠州港2號錨地、惠州港3號錨地、惠州港4號錨地、惠州港5號錨地、惠州港6號錨地、惠州港7號錨地、惠州港8號錨地、惠州港9號錨地、惠州港10號錨地、坭洲頭1號錨地、坭洲頭2號錨地、坭洲頭3號錨地、坭洲頭4號錨地、坭洲頭5號錨地、坭洲頭6號錨地、坭洲頭東1號防臺錨地、坭洲頭東2號防臺錨地、坭洲1號浮筒過駁作業船候泊錨地、坭洲2號浮筒過駁作業船候泊錨地、坭洲頭西防臺備用錨地、沙角1號錨地、沙角2號錨地、沙角3號錨地、沙角4號錨地、沙角5號錨地、沙角6號錨地、沙角7號錨地、沙角8號錨地、沙角9號錨地、沙角13號錨地、沙角14號錨地、沙角15號錨地、沙角16號錨地、沙角17號錨地、沙角18號錨地、沙角19號錨地、沙角20號錨地、龍穴水道淺水船舶防臺1號錨地、沙角淺水東防臺備用錨地、舢板洲沙角淺水東1號錨地、舢板洲沙角淺水東2號錨地、舢板洲沙角淺水西1號錨地、舢板洲沙角淺水西2號錨地、舢板洲沙角淺水西3號錨地、舢板洲沙角淺水西4號錨地、舢板洲沙角淺水西5號錨地、舢板洲沙角淺水西6號錨地、舢板洲沙角淺水西7號錨地、大虎島1號錨地、大虎島2號錨地、大虎島3號錨地、大虎島4號錨地、大小虎島間1號防臺備用錨地、大小虎島間2號防臺備用錨地、二虎1號油船候泊錨地、二虎2號油船候泊錨地、小虎西防臺備用錨地、蓮花山4號錨地、蓮花山5號錨地、大濠洲1號錨地、新沙救助船防臺1號錨地、新沙救助船防臺2號錨地、新沙航測船防臺錨地、橫瀝和桂洲液化氣船清道護航錨地、萬山港口岸外伶仃作業錨地、外伶仃作業區引航錨地、內伶仃1號錨地、內伶仃2號錨地、萬山港萬山口岸裝卸作業錨地、珠海頭洲引航錨地、唐家危險品錨地、珠海港澳小型船舶引航錨地、洪灣口液化氣臨時停泊錨地、香洲港外錨地、珠海港2號錨地、珠海港臨時油氣錨地、陽江港港內1號錨地、陽江港港內2號錨地、陽江港港內3號錨地、陽江港港內4號錨地、陽江港港內5號錨地、陽江港引航檢疫錨地、陽江港裝運危險品貨物船舶錨地、茂名博賀港區1號錨地、茂名博賀港區2號錨地、茂名博賀港區3號錨地、茂名水東港1號錨地、茂名水東港2號錨地、茂名水東港3號錨地、湛江港超大型油輪過駁錨地、湛江港大型船舶錨地、湛江港候潮引航錨地。

  第十三條 業資源利用和養護區劃定381個功能區。

  (一)漁港區89個,功能區面積共6482.公頃。

  屬於國家、省重點建設的漁港共40個,有柘林漁港、三百門漁港、海山漁港、雲澳漁港、靖海漁港、地都漁港、神泉漁港、甲子漁港、碣石漁港、汕尾漁港、馬宮漁港、鮜門漁港、小漠漁港、港口漁港、新灣漁港、新墾漁港、蓮花山漁港、崖門漁港、沙堤漁港、橫山漁港、東平漁港、對岸漁港、閘坡漁港、溪頭漁港、河北漁港、沙扒漁港、東山漁港、博賀漁港、水東漁港、博茂漁港、北潭漁港、江洪漁港、外羅漁港、通明漁港、流沙漁港、烏石漁港、海康漁港、龍頭沙漁港、草潭漁港、企水漁港。

  其他漁港共49個,即前江漁港、後江漁港、北港漁港、壩頭漁港、南港漁港、廣澳漁港、達濠漁港、汕頭漁業基地碼頭區、古埕漁港、資深漁港、澳角漁港、湖東漁港、金廂漁港、大湖漁港、霞湧漁港、北扣漁港、澳頭漁港、南澳漁港、沙魚湧漁港、鹽田漁港、蛇口漁港、寶安漁港和公務艙用海區、沙田先鋒漁港、十九湧漁港、橫門漁港、擔桿頭漁港、外伶仃島漁港、廟灣漁港、桂山漁港、萬山漁港、東澳漁港、灣仔漁港、白藤頭漁港、南水漁港、荷包漁港、廣海漁港、北津漁港、青草渡漁船避風停泊區、港門漁港、樂民漁船避風停泊區、硇洲漁港、調順漁業基地、黃略漁港、三吉漁港、海安漁港、南渡河口漁船避風停泊區、仕尾漁港、營仔漁港、水尾漁港。

  (二)養殖區113個,功能區面積共128783.公頃,不包括海水池塘養殖區和大量因個體面積小而在省級區劃中未反映的養殖區域。部分貝類養殖區與貝類增殖區重疊用海。至2010年,海水養殖總面積將達到25萬公頃。

  重點養殖區共46個,港灣養殖有金廂角鮑魚養殖基地用海區、翠亨港灣養殖區、都斛港灣養殖區、赤溪港灣養殖區、南邊灘港灣養殖區、汶村港灣養殖區、埠場港灣養殖區、大垌港灣養殖區;灘涂養殖區有澄海灘涂養殖區、牛田洋灘涂養殖區、白沙湖灘涂養殖區、梅隴灘涂養殖區、考洲洋灘涂養殖區、範和港灘涂養殖區、大亞灣珍珠養殖區、長沙灣灘涂養殖區、北山灘涂養殖區、橫琴島南部灘涂養殖區、赤溪東部灘涂養殖區、廣海灣灘涂養殖區、南邊灘灘涂養殖區、海陵堤東灘涂養殖區、北汀灣灘涂養殖區、儒洞灘涂養殖區、大榜—雞打港灘涂養殖區、博賀灘涂養殖區、雷打沙灘涂養殖區、附城灘涂養殖區、遂溪北部灘涂養殖區、龍頭沙灘涂養殖區、草潭—港門灘涂養殖區、三丫港灘涂養殖區、樂民—江洪灘涂養殖區、徐聞珍珠貝養殖區、覃鬥珍珠貝養殖區、企水珍珠貝養殖區、流沙港珍珠貝養殖區;淺海養殖有大埕灣西施舌養殖區、柘林灣淺海養殖區、考洲洋淺海養殖區、草堂灣淺海養殖區、上川島北部淺海養殖區、上川島南部淺海養殖區、獨灣淺海養殖區、下川島北部淺海養殖區、大角海淺海養殖區。

  其他養殖區共67個,港灣養殖有烏坎海馬養殖基地用海區、黃埠港灣養殖區、赤岸港灣養殖區、好招樓港灣養殖區、範和港港灣養殖區、威遠島南面港灣養殖區、楊寮角港灣養殖區、烽火角港灣養殖區、甫草港灣養殖區、盤皇山島港灣養殖區、深井東部港灣養殖區、白鶴洲港灣養殖區、那扶港灣養殖區、北陡港灣養殖區、恩平港灣養殖區、平岡港灣養殖區、大墩港灣養殖區、程村港灣養殖區、大地—白土港灣養殖區、北港港灣養殖區、北棟灣港灣養殖區;灘涂養殖有羊嶼灘涂養殖區、地都灘涂養殖區、馬宮灘涂養殖區、沙埔灘涂養殖區、淇澳島灘涂養殖區、中門海灘涂養殖區、盤皇山島灘涂養殖區、鵝鬥排灘涂養殖區、陡門圩灘涂養殖區、那扶灘涂養殖區、恩平崎石龍灘涂養殖區、埠場灘涂養殖區、神前灣灘涂養殖區、溪頭灘涂養殖區、豐頭河灘涂養殖區、沙扒灘涂養殖區、東裡灘涂養殖區、外羅灘涂養殖區、車板灘涂養殖區、江洪灘涂養殖區;淺海養殖有白沙灣淺海養殖區、廣澳後江灣淺海養殖區、田心西施舌淺海養殖區、神泉淺海養殖區、湖東淺海養殖區、甲子淺海養殖區、甲東淺海養殖區、田尾淺海養殖區、碣石淺海養殖區、大湖淺海養殖區、小星山淺海養殖區、赤沙珍珠淺海養殖區、大鵬澳淺海養殖區、南澳—鵝公灣淺海養殖區、東山海淺海養殖區、直灣島淺海養殖區、青洲淺海養殖區、大襟島海水養殖區、大灣淺海養殖區、通明海海水養殖區、北莉口海水養殖區、海康海水養殖區、江洪—企水淺海養殖區、特呈島淺海網箱養殖區、蜘洲灣深水網箱養殖區、閘坡網箱養殖區。

  (三)增殖區61個,功能區面積共391566.公頃。

  重點增殖區共29個,貝類增殖有海山—大埕灣貝類增殖區、南澳海域貝類增殖區、神泉港貝類增殖區、陸豐淺海貝類增殖區、紅海灣淺海貝類增殖區、礬石貝類增殖區、青洲水道西貝類增殖區、北津港貝類增殖區、博賀貝類增殖區、東海島東岸貝類增殖區、東海島南岸貝類增殖區、廉江淺海貝類增殖區、遂溪淺海貝類增殖區、雷州西部貝類增殖區;海珍品護養有杉洲—平洲海珍品護養區、放雞島東部海域海珍品護養區;淺海增殖有萊蕪—廣澳淺海增殖區、海門灣—企望灣淺海增殖區、紅海灣淺海增殖區、東山海淺海水產增殖區、二茅淺海增殖區、廣海灣淺海增殖區、川島淺海增殖區、溪頭淺海水產增殖區、吳川淺海增殖區、新寮淺海增殖區、青洲海域水產資源增殖區、水東漁業資源增殖區、通明海—北莉口水產資源增殖區。

  其他增殖區共32個,貝類增殖有柘林灣淺海貝類增殖區、後江灣貝類增殖區、小徑灣貝類增殖區、鵝洲貝類增殖區、南邊灶貝類增殖區、蜘洲列島淺海貝類增殖區、桂山連島淺海貝類增殖區、青洲—頭洲淺海貝類增殖區、瀨洲—大杧島貝類增殖區;海珍品護養有萊嶼海珍品護養區、擔杆島沿岸海珍品護養區、二洲沿岸海珍品護養區、直灣島沿岸海珍品護養區、細擔島沿岸海珍品護養區、外伶仃島東南岸海珍品護養區、北尖島沿岸海珍品護養區、橫崗島南岸海珍品護養區、黑洲沿岸海珍品護養區、隘洲沿岸海珍品護養區、竹洲—橫洲沿岸海珍品護養區、貴洲沿岸海珍品護養區、白瀝島海珍品護養區、東澳島東南岸海珍品護養區、大小萬山島海珍品護養區、前山海珍品護養區、龍塘海珍品護養區。淺海增殖有大鵬半島東部淺海增殖區、虎頭門淺海增殖區、大鵬半島西南淺海增殖區、南山海淺海增殖區、排尾角增殖區、中央列島水產資源增殖區。

  (四)捕撈區25個。

  有廣東近岸季節性捕撈區、廣東近海捕撈區、粵東臺灣淺灘漁場區、汕頭漁場區、甲子漁場區、粵東垠口漁場區、汕尾漁場區、擔杆—大星針漁場區、泥口漁場區、珠江口二門外漁場區、珠江口漁場區、珠江口萬山底漁場區、珠江口上六十漁場區、珠江口中八十漁場區、南鵬—上下川漁場區、沙堤口漁場區、放雞—海陵漁場區、粵西粗平尾漁場區、七洲漁場區、抱虎漁場區、廣東外海捕撈區、粵東外海捕撈區、珠江口外海東部漁場區、珠江口外海西部漁場區、東沙島採捕場區。

  (五)重要漁業品種保護區17個。

  全省性海洋魚蝦幼苗保護區共13個,有汕頭港外海域幼魚和幼蝦保護區、碣石灣—後表海域幼魚和幼蝦保護區、紅海灣幼魚和幼蝦保護區、大鵬灣幼魚和幼蝦保護區、外伶仃島—大襟島海域幼魚和幼蝦保護區、臺山沿海幼魚和幼蝦保護區、陽江沿海幼魚和幼蝦保護區、茂名沿海幼魚和幼蝦保護區、吳川沿海幼魚和幼蝦保護區、外羅港—鑑江口海域幼魚和幼蝦保護區、安鋪港—流沙港海域幼魚和幼蝦保護區、韓江口藍圓和沙丁魚幼魚幼蝦保護區、紅海灣藍圓和沙丁魚幼魚幼蝦保護區。

  經濟魚類繁育場共3個,有伶仃洋經濟魚類繁育場保護區、崖門口經濟魚類繁育場保護區、廣海灣經濟魚類繁育場保護區。

  禁漁區1個,即南海機船底拖網禁漁區。

  (六)人工魚礁區69個,功能區面積共18831.2公頃。

  重點人工魚礁區共32個,有烏嶼人工魚礁區、平嶼人工魚礁區、萊蕪人工魚礁區、廣澳人工魚礁區、海門人工魚礁區、惠東大星山人工魚礁區、惠東小星山人工魚礁區、大辣甲南部人工魚礁區、燈火排人工魚礁區、青洲人工魚礁區、三門島人工魚礁區、東湧—西湧人工魚礁區、楊梅坑人工魚礁區、鵝公灣人工魚礁區、背仔角人工魚礁區、中山人工魚礁區、廟灣人工魚礁區、隘洲—三門列島人工魚礁區、竹洲—橫洲人工魚礁區、三牙排人工魚礁區、大碌細碌人工魚礁區、東澳人工魚礁區、三杯酒島人工魚礁區、小襟島人工魚礁區、穿龍塘人工魚礁區、踏沙灣人工魚礁區、上川椰子咀人工魚礁區、圍夾島人工魚礁區、下川東灣人工魚礁區、漭洲人工魚礁區、草潭人工魚礁區、遂溪石角人工魚礁區。

  其他人工魚礁區共37個,有溜牛礁人工魚礁區、南鏟人工魚礁區、大旗角人工魚礁區、靖海人工魚礁區、前詹人工魚礁區、神泉人工魚礁區、甲子麒麟山人工魚礁區、湖東三洲澳人工魚礁區、碣石田尾山人工魚礁區、金廂南人工魚礁區、遮浪角東人工魚礁區、遮浪西人工魚礁區、萊嶼島人工魚礁區、捷勝龜齡島東人工魚礁區、捷勝龜齡島西人工魚礁區、鮜門雞心石東人工魚礁區、鮜門芒嶼島人工魚礁區、鮜門雞心石西人工魚礁區、三點金人工魚礁區、頭蘆排人工魚礁區、西帆石人工魚礁區、大角灣東人工魚礁區、大角灣西人工魚礁區、南山嶺人工魚礁區、月亮灣人工魚礁區、竹洲島人工魚礁區、放雞島人工魚礁區、第一灘外海人工魚礁區、茂名茂港區人工魚礁區、硇洲東人工魚礁區、南三島東人工魚礁區、硇洲南人工魚礁區、新寮外人工魚礁區、南三島人工魚礁區、徐聞西海岸人工魚礁區、徐黃角人工魚礁區、烏石人工魚礁區。

  (七)休閒漁業區7個,功能區面積共55582.2公頃。

  重點休閒漁業區共3個,有萬山遊艇休閒漁業區、東澳島馬宗灣休閒漁業區、觀魚洲海域休閒漁業區。

  其他休閒漁業區共4個,有坪洲海域休閒漁業區、王府洲海域休閒漁業區、漭洲海域休閒漁業區、鴨姆排休閒漁業區。

  第十四條 礦產資源利用區劃定31個功能區。

  有珠江口盆地油氣資源勘查開發區、雷東盆地油氣資源勘查開發區、北部灣盆地油氣資源勘查開發區、臺西南盆地油氣資源勘查開發區、陸豐13-1油氣開採區、陸豐13-2油氣開採區、流花11-1油氣開採區、流花11-1東油氣開採區、流花4-1油氣開採區、流花11-2油氣田開採區、陸豐15-1油氣開採區、陸豐22-1油氣開採區、惠州21-1油氣開採區、惠州32-2油氣開採區、惠州32-3油氣開採區、惠州32-5油氣開採區、惠州26-1油氣開採區、惠州27-1油氣開採區、惠州26-

  2油氣開採區、惠州33-1油氣開採區、番禺4-2油氣開採區、珠江口新油田、西江24-1油氣開採區、西江23-1油氣開採區、西江34-3油氣開採區、西江24-3油氣盆地構造區、西江30-2油氣開採區、恩平18-1油氣開採區、烏16-1油氣開採區、東方1-1油氣開採區、崖13-1油氣開採區。

  第十五條 遊區劃定131個功能區,功能區面積共28913.5公頃。

  (一)風景旅遊區39個,功能區面積共11804.3公頃。

  重點風景旅遊區共16個,有深澳城市景觀用海、汕頭市區城市景觀用海、品清湖城市景觀用海、蓮花山城市景觀用海、情侶路城市景觀用海、湛江市區城市景觀用海、前江灣海上運動場、海上世界旅遊用海區、威遠炮臺旅遊區、海鷗島溼地景觀旅遊區、上下橫擋旅遊區、橫琴島牡蠣生態園、崖門炮臺旅遊區、東海島海島森林公園旅遊區、寶安田園海上風光旅遊區、硇洲島燈塔海景旅遊區。

  其他風景旅遊區共23個,有南澳城市景觀用海、達濠城市景觀用海、濱海大道城市景觀用海、前海城市景觀用海、虎門城市景觀用海、沙田城市景觀用海、南沙城市景觀用海、橫琴東岸城市景觀用海、雙水城市景觀用海、博茂觀海廣場用海區、獵嶼風景旅遊區、媽嶼風景旅遊區、麒麟山風景旅遊區、田尾山風景旅遊區、龜齡島旅遊區、沙頭角旅遊區、沙角炮臺旅遊區、桂山號英雄登陸點旅遊區、南三島海島森林公園旅遊區、羅鬥沙旅遊區、特呈島風景旅遊區、角尾旅遊區、仙圖角風景旅遊區。

  (二)度假旅遊區77個,功能區面積共16774.1公頃。

  重點度假旅遊區共20個,海島度假旅遊區有海山島度假旅遊區、大虎島度假旅遊區、上川島飛沙灘度假旅遊區、南澳—園嶼度假旅遊區、十裡銀灘度假旅遊區、大角環旅遊區、龍海天度假旅遊區、三墩旅遊區;大陸沿岸度假旅遊區有海門度假旅遊區、金廂黃金海岸度假旅遊區、遮浪度假旅遊區、鮜門高爾夫度假旅遊區、巽寮旅遊區、桔釣沙度假旅遊區、霞湧度假旅遊區、大鵬金海灣度假旅遊區、大小梅沙度假旅遊區、中山海上溫泉度假旅遊區、黑沙灣海陸體育活動中心、中國第一灘度假旅遊區。

  其他度假旅遊區共57個,海島度假旅遊區有大辣甲島旅遊區、木棉山島度假旅遊區、外伶仃島度假旅遊區、東澳島度假旅遊區、九洲列島度假旅遊區、野狸島旅遊區、橫琴島東灣旅遊區、橫琴島馬騮洲度假旅遊區、鴉洲島度假旅遊區、王府洲度假旅遊區、海陵島金沙灘旅遊區、大放雞島旅遊區、大南灣旅遊區;大陸沿岸度假旅遊區有金獅灣度假旅遊區、萊蕪度假旅遊區、北山灣度假旅遊區、龍虎灘—龍頭山度假旅遊區、惠來金海灣度假旅遊區、綠洲度假旅遊區、十二湖度假旅遊區、海馬洲度假旅遊區、施公寮度假旅遊區、銀龍灣度假旅遊區、金町灣旅遊區、百安半島度假旅遊區、小漠度假旅遊區、平海旅遊區、亞婆角度假旅遊區、東衝度假旅遊區、西衝度假旅遊區、南澳度假旅遊區、下沙度假旅遊區、迭福度假旅遊區、溪湧度假旅遊區、蒲洲度假旅遊區、南芒灣度假旅遊區、金沙灘度假旅遊區、珠海飛沙灘旅遊區、珠海溫泉旅遊區、欽頭灣度假旅遊區、黑沙灘度假旅遊區、鹿頸度假旅遊區、海龍灣度假旅遊區、浪琴灣度假旅遊區、珍珠灣旅遊區、月亮灣度假旅遊區、沙扒度假旅遊區、龍頭山旅遊區、虎頭山旅遊區、角頭沙度假旅遊區、江洪度假旅遊區、吉兆旅遊區、青安灣度假旅遊區、白沙灣度假旅遊區、海安度假旅遊區、烏石旅遊區、赤豆寮度假旅遊區。

  (三)遊艇停泊區共15個功能區,功能區面積共335.1公頃。

  重點遊艇停泊區共6個,有桔釣沙遊艇停泊區、蛇口海上豪華遊艇停泊區、沙田遊艇停泊區、東澳島遊艇停泊區、王府洲遊艇停泊區、雪流灣遊艇停泊區。

  其他遊艇停泊區共9個,有南澳遊艇停泊區、澳頭遊艇停泊區、大梅沙遊艇停泊區、鳧洲遊艇停泊區、橫門遊艇停泊區、外伶仃島遊艇停泊區、大萬山島遊艇停泊區、金灣區遊艇停泊區、吉兆灣遊艇停泊區。

  第十六條 海水資源利用區劃定9個功能區,功能區面積共64.9公頃。

  重點工業用水區共3個,有嶺澳核電站工業用水區、大亞灣核電站工業用水區、陽江核電站工業用水區。

  一般工業用水區共6個,有大唐電廠工業用水區、惠來電廠工業用水區、深圳東部電廠工業用水區、沙角電廠工業用水區、臺山電廠工業用水區、陽西電廠工業用水區。

  第十七條 海洋能利用區劃定15個功能區。

  (一)潮汐能區1個:瓊州海峽潮汐能區。

  (二)潮流能區2個:瓊州海峽潮流能區、外羅門水道潮流能區。

  (三)波浪能區4個:雲澳波浪能區、表角波浪能區、遮浪波浪能區、荷包波浪能區。

  (四)鹽差能區8個:即韓江鹽差能區、榕江鹽差能區、隆江鹽差能區、東江鹽差能區、北江鹽差能區、西江鹽差能區、九洲江鹽差能區、漠陽江鹽差能區。

  第十八條 工程用海區劃定174個功能區,功能區面積共25797.3公頃。

  (一)海底管線區共29個,功能區面積共6812.7公頃。

  重點海底管線區共12個,有萊蕪—前江海底電纜區、汕頭中美亞光纜用海區、大亞灣石化工業—桑洲北汙水管線區、深港海底電纜管線區、秤頭角—香港海底輸氣管線區、深珠通訊光纜管線區、桂山連島—外伶仃島通訊光纜管線區、桂山連島—市區通訊光纜管線區、崖13-1天然氣海底管線區、海晏—下川海底管線區、茂名港單點系泊輸油管道、寶滿液化石油氣管道。

  其他海底管線區共17個,有萊蕪—長山尾海底電纜區、汕頭第一輸水管線區、汕頭第二輸水管線區、馬鞭洲—大亞灣石化工業區輸油管線區、媽灣海底排汙管線區、大鏟—媽灣海底管線區、海鷗島海底管線區、黃埔海底管線區、珠港航空油海底管線區、桂山連島—東澳島通訊光纜管線區、澳珠電纜海底管線區、雙水—天馬海底管線區、上川—下川海底管線區、水東輸油管線區、茂名乙烯工程排汙管道、硇洲島西北水道海底管線區、瓊州海峽海底管線區。

  (二)圍海造地區24個,功能區面積共14610.2公頃。

  重點圍海造地區共10個,有惠來電廠填海區、汕尾電廠填海區、汕尾新港填海區、大亞灣石化工業填海區、鹽田港區填海區、深圳機場填海區、唐家灣填海區、金鼎工業填海區、新洲圍墾區、陽西電廠填海區。

  其他圍海造地區共14個,有後江填海區、六合圍填海區、塔崗填海區、新溪填海區、後海填海區、前海填海區、寶安綜合港區填海區、沙井填海區、創新工業填海區、野狸島填海區、鶴洲南填海區、白龍尾填海區、大平灣填海區、東平填海區。

  (三)海岸防護工程區90個,功能區面積共2937.0公頃。

  重點海岸防護工程區共34個,有柘林灣防風暴潮區、西溪口防風暴潮區、牛田洋防風暴潮區、神泉防風暴潮區、甲子防風暴潮區、長沙灣防風暴潮區、考洲洋防風暴潮區、範和港防風暴潮區、品清湖防風暴潮區、長安防風暴潮區、威遠島防風暴潮區、深圳機場防風暴潮區、麻湧防風暴潮區、萬頃沙防風暴潮區、小虎防風暴潮區、黃埔防風暴潮區、橫門爛山墾區防風暴潮區、橫門200公頃墾區防風暴潮區、椏洲墾區防風暴潮區、情侶北路防風暴潮區、情侶中路防風暴潮區、金鼎—唐家防風暴潮區、情侶南路防風暴潮區、三灶西防風暴潮區、五山—平沙防風暴潮區、赤溪防風暴潮區、都斛防風暴潮區、汶村南岸防風暴潮區、汶村北岸防風暴潮區、深井東南岸防風暴潮區、深井西岸防風暴潮區、豐頭河防風暴潮區、大榜—雞打港防風暴潮區、徐聞東海岸防侵蝕區。

  其他海岸防護工程區共56個,有北灣—內海防風暴潮區、濠江防風暴潮區、碣石防風暴潮區、福永防風暴潮區、沙井防風暴潮區、新灣防風暴潮區、木棉山島防風暴潮區、太平防風暴潮區、閘口防風暴潮區、太陽洲防風暴潮區、沙田防風暴潮區、坭洲防風暴潮區、魚立沙防風暴潮區、漳澎防風暴潮區、瀝心沙防風暴潮區、黃閣—南沙防風暴潮區、南沙南防風暴潮區、沙仔防風暴潮區、化龍—石樓防風暴潮區、海鷗島防風暴潮區、大濠洲防風暴潮區、洪聖沙防風暴潮區、大茅墾區防風暴潮區、翠亨防風暴潮區、民眾防風暴潮區、橫琴島防風暴潮區、鶴洲南防風暴潮區、洪灣—灣仔防風暴潮區、鶴洲北防風暴潮區、白藤防風暴潮區、大林防風暴潮區、北水防風暴潮區、南水防風暴潮區、珠海電廠防風暴潮區、銀洲湖東岸防風暴潮區、銀洲湖西岸防風暴潮區、沙仔島防風暴潮區、崖南防風暴潮區、烽火角防風暴潮區、沙欄防風暴潮區、鏟灣防風暴潮區、海晏防風暴潮區、盤皇山島防風暴潮區、白鶴洲防風暴潮區、汶村西岸防風暴潮區、深井南岸防風暴潮區、那扶西岸防風暴潮區、北陡防風暴潮區、那扶東岸防風暴潮區、恩平防風暴潮區、漠陽江防風暴潮區、平岡防風暴潮區、博賀港防風暴潮區、水東灣防風暴潮區、鑑江口防風暴潮區、南渡河口防風暴潮區。

  (四)跨海橋梁區27個,功能區面積共517.9公頃。

  重點跨海橋梁區共14個,有海灣大橋、石大橋、牛田洋跨海大橋、虎門大橋、蓮花山大橋、淇澳大橋、蓮花大橋、橫琴大橋、珠海大橋、南門大橋、虎跳門大橋、崖門大橋、鎮海灣大橋、湛江海灣大橋。

  其他跨海橋梁區共13個,有港口大橋、笠港大橋、濠江大橋、汕頭跨海隧道、汕頭高速公路大橋、甲東大橋、湖東大橋、長沙灣大橋、鹽洲大橋、白壽灣鐵路大橋、白壽灣大橋、橫門大橋、庫竹大橋。

  (五)其他工程用海區4個,功能區面積共919.5公頃。

  有汕尾連島公路建設區、深圳西部通道建設區、沙角電廠煤灰池用海區、珠海機場用海區。

  第十九條 海洋保護區劃定122個功能區,功能區面積共711831.8公頃。

  (一)海洋和海岸生態自然保護區51個,功能區面積共259665.7公頃。

  重點海洋和海岸生態自然保護區18個,有汕頭烏嶼候鳥保護區、甲東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白壽灣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福田紅樹林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廣州南沙海洋生態示範區、進口淺灘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淇澳島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鎮海灣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南鵬列島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陽西程村灣海洋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水東灣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五裡山港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通明海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流沙港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遂溪北部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徐聞西部海域珊瑚礁生態系統保護區、英羅港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東沙群島珊瑚礁和海鳥自然保護區。

  其他海洋和海岸生態自然保護區共33個,有潮州南鏟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潮州溜牛礁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饒平大埕灣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潮州饒平海岸生態自然保護區、汕頭烏嶼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濠江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蘇埃灣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汕頭海門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田心灣海洋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遮浪匯聚流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汕尾遮浪角東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汕尾城區龜齡島生態功能自然保護區、惠州青洲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擔杆匯聚流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擔杆—佳蓬列島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陽江頭蘆排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壽長河口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博賀港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茂名大放雞島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湛江吳川博茂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湛江硇洲南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特呈島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北莉口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南渡河口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徐聞南部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邁陳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營仔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北潭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海康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湛江雷州烏石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企水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赤豆寮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湛江遂溪江洪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

  (二)生物物種自然保護區36個,功能區面積共230377.9公頃。

  重點生物物種自然保護區共13個,有南澳赤嶼東南海域中國龍蝦和錦繡龍蝦自然保護區、南澳平嶼西南海域南方鱟自然保護區、萊蕪中國龍蝦海洋自然保護區、萊蕪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汕頭龍頭灣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汕頭濠江企望灣南方鱟自然保護區、揭陽龍蝦自然保護區、揭陽海龜和鱟自然保護區、鹹臺海龜自然保護區、內伶仃島獼猴自然保護區用海、珠江口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茂名放雞島文昌魚自然保護區、雷州白蝶貝保護區。

  其他生物物種自然保護區共23個,有饒平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企望灣南方鱟自然保護區、三洲澳湖東紅卵海膽保護區、汕尾海馬自然保護區、港口海龜自然保護區、大島野生動物放養保護區用海、大襟島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江門廣海灣藍蛤自然保護區、陽江馬尾文昌魚自然保護區、陽西大樹島龍蝦自然保護區、陽西青洲龍蝦自然保護區、湛江吳川東風螺自然保護區、吳川文昌魚自然保護區、湛江吳川紫血蛤自然保護區、湛江東南文昌魚自然保護區、雷州東裡櫛江珧自然保護區、湛江雷州灣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湛江廉江沙蟲自然保護區、湛江北潭儒艮自然保護區、雷州流沙灣珊瑚礁自然保護區、雷州海草自然保護區、遂溪中國鱟保護區、湛江角頭沙儒艮自然保護區。

  (三)自然遺蹟和非生物資源保護區9個,功能區面積共1517.9公頃。

  重點自然遺蹟和非生物資源保護區共5個,有海山海灘巖田地質遺蹟保護區、大萬山島浮石灣侵蝕海岸保護區、方濟閣文化遺蹟保護區、南鵬列島東水下考古基地保護區、虎頭山—晏鏡嶺海岸地貌保護區。

  其他自然遺蹟和非生物資源保護區共4個,有淇澳島沙丘遺蹟保護區、神灶溫泉資源用海保護區、大澳漁家文化村用海區、陽西青洲島自然景觀保護區。

  (四)海洋特別保護區26個,功能區面積220270.3公頃。

  重點海洋特別保護區共有12個,有南澎列島—勒門列島海洋特別保護區、陸豐碣石灣金廂水產資源特別保護區、汕尾紅海灣水產資源特別保護區、海豐縣九龍灣海洋特別保護區、大亞灣水產資源特別保護區、沱濘列島礁盤魚類特別保護區、烏豬洲省級海洋特別保護區、鎮海灣水產資源特別保護區、埠場文蛤種苗增殖特別保護區、大灣貝類種苗增殖特別保護區、豐頭河牡蠣天然種苗特別保護區、硇洲海洋資源特別保護區。

  其他海洋特別保護區共14個,有潮州饒平烏礁水產資源特別保護區、潮州饒平龍嶼水產資源特別保護區、潮州饒平青嶼水產資源特別保護區、汕頭萊蕪水產資源特別保護區、汕頭廣澳水產資源特別保護區、揭陽市神泉漁業特別保護區、汕尾礁盤魚類特別保護區、大澳漁業資源特別保護區、陽東淺海水產資源特別保護區、海陵大堤東泥蚶種質資源特別保護區、江城區淺海海洋特別保護區、茂名電白雞打水產資源特別保護區、茂名竹洲島水產資源特別保護區、徐聞大黃魚幼魚資源特別保護區。

  第二十條 特殊利用區劃定54個功能區,功能區面積共31397.2公頃。

  (一)科學研究試驗區7個,功能區面積共2706.0公頃。

  重點科學研究試驗區共3個,有中科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基地用海區、深圳東部海洋生物高新科技產業區、廣東省海洋科技園用海區。其中使用大亞灣水產資源自然保護區開展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的中科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基地,用海範圍難以確定,沒計算功能區面積。

  其他科學研究試驗區共4個,有廣東南澳科技興海育苗示範區、汕頭大學吳坪寨海洋生物試驗區、碣石灣人工優化生態系統及綜合開發試驗區、小辣甲珊瑚移植試驗區。

  (二)排汙區29個,功能區面積共6892.2公頃。

  重點排汙區共9個,有惠來電廠排汙區、大亞灣石化工業排汙區、碧甲重化工業排汙區、大亞灣核電站熱水排汙區、蛇口—赤灣排汙區、龍穴島北排汙區、黃埔工業排汙區、陽西電廠排汙區、茂名乙烯排汙區。

  其他排汙區共20個,有澄海排汙區、神泉港汙染防治區、烏坎港汙染防治區、汕尾港排汙區、媽灣排汙區、西鄉排汙區、東寶河口排汙區、沙角煤灰場排汙區、萬頃沙南排汙區、南沙排汙區、廣州經濟開發區排汙區、大沙地汙水處理廠排汙區、中山新港排汙區、雞頭角排汙區、唐家金星門排汙區、直辣角排汙區、南水南排汙區、車旗咀排汙區、廣海工業排汙區、陽江港排汙區。

  (三)傾倒區18個,功能區面積共21799.0公頃。

  重點傾倒區共8個,有汕頭港傾倒區、東聯港及馬鞭洲碼頭泊位疏浚泥臨時海洋傾倒區、黃茅島傾倒區、高欄島南海洋傾倒區、荷包島南海洋傾倒區、陽江核電站疏浚泥臨時傾倒區、湛江港25萬噸航道疏浚泥臨時海洋1號傾倒區、湛江港25萬噸航道疏浚泥臨時海洋3號傾倒區。

  其他傾倒區共10個,有潮州大唐電廠臨時海洋傾倒區、汕尾港傾倒區、廣東LNG大鵬灣疏浚泥臨時海洋傾倒區、銅鼓航道疏浚泥臨時傾倒區、九澳島東南傾倒區、臺山傾倒區、華廈陽西電廠臨時海洋傾倒區、亞士德水道疏浚泥臨時海洋傾倒區、硇洲東海洋傾倒區、南海三類廢棄物傾倒區。

  第二十一條 保留區劃定108個功能區,功能區面積共153361.7公頃。

  (一)預留區57個,功能區面積共18719.5公頃。

  重點預留區共13個,港口預留區有碧洲港口預留區、汕尾新電廠用海預留區、長安港口用海預留區、腰古灣核電站用海預留區、東海島港口預留區、寶滿港區預留區;旅遊預留區有高冠灣旅遊用海預留區;橋梁預留區有品清湖跨海大橋預留區、西部通道深圳灣跨海大橋預留區、番禺東湧—東莞厚街高速公路蓮花山大橋預留區、港珠澳大橋預留區、川島跨海大橋預留區、陽江港大橋預留區。

  其他預留區共44個,港口預留區有海甲嶺電廠預留區、西澳港口預留區、南澳東部海域港口預留區、汕頭堤內港口預留區、廣澳港港口預留區、龍頭灣港口預留區、圍夾島危險品作業區預留區、陽東港口預留區、陽江港口預留區、南三島港口預留區、坡頭港口預留區、海安港區發展預留區;旅遊預留區有月亮灣度假旅遊預留區、二洲旅遊用海預留區、廟灣南岸旅遊用海預留區、茶灣旅遊用海預留區、大海灣生態旅遊預留區、海晏旅遊預留區、牛塘灣旅遊用海預留區;橋梁預留區有範和港跨海大橋預留區、深圳—中山跨海工程預留區、新龍大橋預留區、鳧洲大橋預留區、黃龍大橋預留區、中山新港大橋預留區、磨刀門大橋預留區、磨刀門鐵路橋預留區、上下川島大橋預留區、海陵大橋預留區、南三河中部大橋預留區、黃茅海大橋預留區、廣州灣大橋預留區、南三河西部大橋預留區;其他的還有河渡管線預留區、惠來核電站用海預留區、汕尾田尾電廠預留區、海豐電廠預留區、南海石化排汙管線預留區、惠州21-1天然氣海底管線預留區、鶴洲漁港預留區、魚塘港航道預留區、王府洲漁港預留區、吉樹深水岸線發展預留區、鑑江口海灣水庫預留區。

  (二)保留區51個,功能區面積共134642.2公頃。

  重點保留區共14個,有南澳島海域保留區、牛田洋保留區、烏坎港保留區、施公寮海域保留區、深圳灣保留區、深圳機場海域保留區、獅子洋保留區、磨刀門保留區、黃茅海保留區、銀洲湖保留區、鎮海灣保留區、漠陽江保留區、陽江港保留區、南三河保留區。

  其他保留區共37個,有黃岡保留區、汛洲島海域保留區、虎嶼海域保留區、笠港海域保留區、豐溪口保留區、東溪口保留區、西溪口保留區、新津河口保留區、濠江保留區、隆江保留區、鰲江保留區、曲清河保留區、螺河保留區、芒嶼島海域保留區、平海海域保留區、白沙灣保留區、深圳東部海域保留區、福永海域保留區、蕉門保留區、洪奇門—橫門保留區、淇澳島海域保留區、拱北海域保留區、雞啼門保留區、上川島東北海域保留區、廣海灣東部海域保留區、上川島東南海域保留區、下川島港口資源保留區、王府洲特殊用海保留區、正咀—三牙石海域保留區、北陡南部海域保留區、海陵島海域保留區、河口環海域保留區、茂名東部海域保留區、楊柑河口保留區、徐聞南部海域保留區、湛江港保留區、營仔河保留區。

  

第四章 重點海域的主要功能


  第二十二條 重點海域及其劃分依據。

  重點海域的劃分依據是:

  (一)自然地理單位較為完整,在全省自然資源中優勢突出,佔有主導地位和核心地位的海域。

  (二)海域開發利用聯繫緊密,在全省海洋經濟中發揮核心作用的海域。

  (三)海域開發價值大,在全省海域綜合開發中有示範作用的海域。

  全省海域劃分出10個重點海域,分別為大埕灣—柘林灣、汕頭港、大亞灣、獅子洋—伶仃洋、淇澳島—萬山群島海域、磨刀門—黃茅海、廣海灣—川山群島海域、海陵灣、湛江港、流沙灣。

  第二十三條 大埕灣—柘林灣。

  該海域位於廣東省的最東端,東與福建省詔安縣交界,西至汕頭市澄海區,南與南澳島對峙。該海域擁有大埕灣和柘林灣兩大海灣,海洋資源十分豐富,發展海洋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該海域是廣東省的4個全國海域管理示範區之一。

  該海域的主要功能為海洋漁業、港口航運、濱海旅遊。

  該海域應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和海洋捕撈業,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走漁農工貿綜合發展的路子。以潮州市與汕頭經濟特區為依託陸域,積極發展港口建設、海洋運輸業,通過臨港工業的發展擴大港口的腹地,為港口航運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撐條件。切實加大濱海旅遊資源開發力度,進一步加快濱海旅遊景點建設,逐步把該海域建設成集觀光、遊覽、娛樂、運動、休閒、度假的濱海旅遊區域。加強海域綜合管理。

  第二十四條 汕頭港。

  該海域位於廣東省東部,東北鄰近臺灣省,面向東南亞,是我國南北航線必經之地,粵東地區和閩西南、粵東、贛東南經濟協作區的中心。

  該海域的主要功能為港口航運、海洋漁業與濱海旅遊。

  該海域直接以汕頭市為依託陸域,重點發展城市港口經濟。漁業方面要嚴格控制近海漁場的捕撈強度,引導漁民積極向外海和遠洋發展,積極發展海水養殖業。根據該海域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人文等旅遊資源特點,重點發展濱海旅遊。

  第二十五條 大亞灣。

  該海域位於珠江口以東,經濟發達的珠江三角洲東側,毗鄰香港,背靠廣闊的腹地,依託大陸,是從海上進入廣東中部腹地的第二捷徑,對發展惠州市的海洋經濟,帶動全省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

  該海域的主要功能為臨港工業、港口、海洋漁業、濱海旅遊。

  大亞灣擁有港口、水產增養殖、濱海旅遊、濱海工業等四大資源優勢,同時又是省級水產資源自然保護區所在地,必須按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綜合協調好各類海洋資源開發的適度規模和合理布局,採取以海岸帶為依託,以淺海灘涂和鄰近的海島為重點區域的戰略,加速各涉海行業的全面發展。現大亞灣已被列為自然保護區,海水水質必須嚴格要求和管理,保證海水環境質量不受惡化,海洋生態系統達到良性循環。

  第二十六條 獅子洋—伶仃洋。

  該海域範圍是指廣州黃埔港以南,淇澳島和內伶仃島連線以內的海域,包括獅子洋和伶仃洋,包含了廣州、東莞、中山的全部海域和深圳西部海域,是珠江流域八大口門中的東四門—虎門、蕉門、橫門、洪奇門的入海口。該海域是廣東省的經濟發展中心海域,開發利用率高,各行業用海需求大,對整個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乃至廣東省都有深刻而重大的意義。

  該海域的主要功能為港口、臨港工業。

  港口是該海域未來發展的重點,建設大型港口區是促進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突破性發展的主要手段。目前臨港工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規模,但大型臨港工業基地、鋼鐵基地尚未上馬,今後必須大力發展石油化工、能源、鋼鐵、造船等重型臨港工業,以港口產業為中心,發展商業、金融業、保稅業,橫向輻射周邊地區的產業群,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目前該海域環境質量較差,汙染較為嚴重,因此該海域的汙染防治和環境保護是影響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旅遊資源的開發亦是該海域未來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遊、遊艇俱樂部、城市景觀、海島休閒度假旅遊是該海域旅遊發展的主要方向。

  第二十七條 淇澳島—萬山群島海域。

  該海域位於珠江三角洲的南端,北與中山市交界,西臨磨刀門,南與澳門特別行政區陸地相連,東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水路相通,包括了珠海經濟特區的中心城區和萬山群島海域,海域遼闊,島嶼眾多,是珠海城區建設、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心海域。

  該海域的主要功能為港口、旅遊、海洋漁業。

  該海域今後要對港區功能和布局進行合理調整,加強港區綜合管理,發揮港區更大的作用。旅遊是萬山群島海域開發的重點方向,可供開發的主體旅遊產品主要有休閒度假和生態旅遊兩種。海洋漁業今後仍將是該海域海洋產業的基礎,必須高度重視萬山漁場的環境保護與管理,控制捕撈強度,制止酷漁濫捕,使萬山漁場的水產資源實現良性循環。海洋保護也是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該海域位於珠江三角洲的最前沿陣地,國防價值十分巨大,在海域具體開發時必須兼顧國防建設的需要。

  第二十八條 磨刀門—黃茅海。

  該海域位於珠海市西區,東起磨刀門,西至黃茅海,是珠江流域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崖門的入海口,灘涂資源豐富,攔門沙發育發達,是廣東省主要圍墾區。

  該海域的主要功能為港口、海洋漁業、旅遊。

  該海域擁有豐富的灘涂資源,也有優良的港址,其未來發展應以綜合性開發方向為主導,抓住高欄港區建設的機遇,依託港口建設大型重工業和高新科技產業,並輻射整個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區的發展。口門整治是該海域未來發展的另一重要任務,關係到整個珠江三角洲西部的發展,也是開發西江航道的基本前提。

  第二十九條 廣海灣—川山群島海域。

  該海域位於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部,包括了廣海灣和川山群島海域,其東部與珠江口相鄰,西部為遼闊的粵西海域。廣海灣是廣東省最重要的貝類增養殖基地,川山群島以上川島和下川島兩個大面積海島為主島,是廣東省著名的旅遊勝地,也是廣東省的水產基地之一。

  該海域的主要功能為海洋漁業、旅遊、港口航運。

  廣海灣的鹹圍很多,今後要加強管理,嚴格控制圍墾,必要時港灣養殖和灘涂養殖都須讓位於未來城市和工業的發展。川山群島海域港口資源豐富,建設深水港區具有良好的前景。川山群島積極開展礁盤生物資源的增養殖,支持多元化綜合增養殖開發。川山群島具有旅遊資源和旅遊區位的優勢,以上、下川島為中心,旅遊業可以成為川山群島開發的重要內容。

  第三十條 海陵灣。

  該海域位於廣東省西南部,東與臺山海域交界,南臨南海,西部與茂名市接壤。

  地理位置與自然條件優越,開發類型多樣,經濟價值巨大,除了港口、臨港工業外,還是廣東省著名的旅遊勝地,海洋漁業在全省也佔有重要地位。

  該海域的主要功能為港口航運、海洋漁業、濱海旅遊、能源工業。

  該海域應按照合理配置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逐步加大海洋開發力度。以海島為重點,以海洋資源的自然屬性為主,兼顧各海洋產業的發展,合理布局,綜合開發。應抓住陽江港區建設的機遇,大力發展臨海工業,輻射周邊地區產業,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海洋漁業應嚴格控制捕撈業的發展,合理開發淺海灘涂,發展養殖業,發展人工魚礁,發展外海遠洋捕撈漁業。濱海旅遊應以海陵島大角灣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為中心,輻射和帶動全市濱海旅遊業的發展,大力發展濱海度假遊、漁區風情遊和海島探險遊等休閒旅遊項目。隨著陽江核電、陽西火電以及陽江核電配套工程陽春抽水蓄能電站和規劃中的風力發電站的陸續建設,未來該海域將成為廣東省最大的能源基地。

  第三十一條 湛江港。

  該海域範圍東起鑑江口,西至雷州市界,是湛江市區、郊區的沿海海域。湛江港位於我國華南經濟區與西南經濟區,是西南諸省出海通道首選港口之一。

  該海域的主要功能為港口航運、海洋漁業和旅遊。

  湛江港必須貫徹「深水深用,淺水淺用,統一規劃,遠近結合,綜合發展」和「持續發展」的原則,在重點保證港口發展的基礎上,建設大型臨港工業,併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及旅遊等其他行業對岸線、海域的需求,加強對港區的管理,加強對港區和生活汙水排放的汙染控制,逐步完善配套設施的建設。該海域五裡山港和通明海的紅樹林因圍墾砍伐過多,應禁止過度的圍墾,保護好現有紅樹林資源,引進適合於該海域環境的紅樹林物種,必要時破圍還林,最終建立類型豐富的海洋溼地生態系統。

  濱海旅遊方面應在鞏固提高現有旅遊區質量的基礎上,著重開發城市景觀、濱海休閒度假、紅樹林區的生態遊、特呈島的海島風光、硇洲島的自然海景和地質遺蹟等內容不同的旅遊產品。

  第三十二條 流沙灣。

  該海域位於雷州半島西南部,北起雷州市企水港,南至徐聞縣角尾,包括海康港、流沙灣和東場灣等重要港灣,有豐富的淺海灘涂資源和優越的天然良港,既是全省的珍珠養殖基地,亦擁有珊瑚礁、白碟貝、紅樹林等重要海洋生物資源。

  該海域的主要功能為海洋漁業、鹽業和海洋保護。

  該海域應發揮自然資源優勢和依靠科學技術,採用新技術、新材料、優化結構,大力引進外資,使珍珠養殖業得到持續和健康的發展。徐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具有保護海洋生態的良好功能和潛在巨大的開發價值和科研價值,應加強對保護區的管理,減少海水養殖和海水鹽業對海域的汙染,並建立法律保障體系和科技支撐體系,適量開發旅遊事業,帶動周邊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並應採取有力的措施保護白蝶貝和海康港內的紅樹林。鹽業方面要實施宏觀調控,提高機械化程度,引入高科技技術,創新鹽業產品,提高經濟效益。

  

第五章 綜合功能區


  第三十三條 根據海域的自然地理單元完整、優勢資源突出、主導功能明確和穩定的三個原則,將廣東省海域的功能區劃分為23個海洋綜合功能區。

  (一)柘林灣—汕頭港港口、旅遊、海洋保護、漁業綜合功能區。

  本區從廣東省與福建省海域交界處起,至汕頭市海門海域,主要由大埕灣、柘林灣、汕頭港及達濠、南澳、海山三大海島的海域組成,以港口、旅遊、海洋保護、漁業為其主要功能。

  (二)南澎列島—勒門列島海洋保護、旅遊綜合功能區。

  本區包括勒門列島、南澎列島的周圍海域,位於外海,主導功能是加強南澎列島—勒門列島海洋特別保護區等海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和建設,在保護的基礎上,利用海島景觀、海洋景觀和烏嶼的海鳥天堂等旅遊資源發展旅遊。

  (三)惠來—陸豐湖東漁業、臨港工業綜合功能區。

  本區東起汕頭與揭陽交界處,西至陸豐湖東海域,主導功能是漁港、增殖和漁業資源保護等漁業開發及發展以惠來電廠為龍頭的臨港工業。

  (四)碣石灣漁業、旅遊、港口綜合功能區。

  本區海域位於碣石灣內,從田尾山海域起至白沙湖,以漁業、旅遊、港口為主導功能。

  (五)白沙湖—汕尾港港口、臨港工業、旅遊綜合功能區。

  本區東起白沙湖,西至汕尾港,包括施公寮半島海域和汕尾市區內的品清湖,其開發密度高,是汕尾市港口建設和濱海旅遊發展的主要海域,確定港口、臨港工業、旅遊為主導功能。

  (六)紅海灣漁業、旅遊綜合功能區。

  本區位於紅海灣內,從馬宮海域至惠州東山海,以漁業、旅遊為主導功能。

  (七)大亞灣—大鵬灣港口、臨港工業、旅遊、海洋保護綜合功能區。

  本區主要由大亞灣、大鵬灣兩個優良自然海灣及大鵬半島、稔平半島、鄰近海島的海域組成,深水岸線長、旅遊資源豐富,也是重要漁業資源繁衍區,以港口、臨港工業、旅遊及海洋保護為其主導功能。

  (八)獅子洋—伶仃洋港口航運、臨港工業、旅遊、工程用海、保留綜合功能區。

  本區位於獅子洋和伶仃洋內,包括廣州、東莞、中山全部海域和深圳西部海域,是珠江流域的虎門、蕉門、洪奇門、橫門等入海口,是全省城市、港口、臨港工業、旅遊等發展重點岸段。

  (九)珠海東區—萬山群島港口、旅遊、海洋保護、漁業綜合功能區。

  本區北起珠海與中山交界海域,西至磨刀門,東至萬山群島海域,包括珠海市區的金鼎、唐家、香洲、拱北、灣仔、橫琴等區(鎮)的岸線以外的海域,海島星羅棋布,是珠海市城市建設的中心地帶,以港口、旅遊、海洋保護、漁業為主導功能。

  (十)珠海西區—臺山赤溪半島東部港口、臨港工業、工程用海、保留綜合功能區。

  本區東起磨刀門,西至臺山赤溪半島東部海域,包括珠海金灣區海域、銀洲湖和黃茅海,是珠江流域的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崖門的入海口,其開發程度雖然較珠江口東部低,但亦是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港口、臨港工業、工程用海、保留為主導功能。

  (十一)廣海灣—鎮海灣漁業、臨港工業、海洋保護綜合功能區。

  本區海域東起臺山電廠海域,西至臺山與陽江交界處,包括廣海灣、中門海、南邊海和鎮海灣,以漁業、臨港工業、海洋保護為主導功能。

  (十二)川山群島旅遊、漁業、港口、海洋保護綜合功能區。

  本區東起漭洲海域,南至國家領海基線,西至大襟島以東海域,北靠廣海灣,海島眾多,資源豐富,有些海島不但是重要的海防哨所,而且是旅遊勝地和水產業重要基地,進一步開發利用的前景廣闊。本區海域以上、下川島為中心分布,以旅遊、漁業、海洋保護、港口為主導功能。

  (十三)東平—北津臨港工業、漁業綜合功能區。

  本區東起陽江與臺山海域交界處,西至北津港,包括陽東縣的所有海域,以臨港工業、漁業為主導功能。

  (十四)海陵島—沙扒港旅遊、港口、漁業綜合功能區。

  本區從埠場海域起至沙扒港,包括海陵島、海陵灣、豐頭河和南鵬列島海域,以旅遊、港口、漁業為主導功能。

  (十五)博賀港—水東港港口、漁業、海洋保護、旅遊綜合功能區。

  本區東起蓮頭半島,西至澳內海,含茂名市的全部海域,包括博賀港、水東港兩個海灣及大放雞島周圍海域,以港口、漁業、海洋保護、旅遊為主導功能。

  (十六)王村—鑑江口漁業、旅遊綜合功能區。

  本區東起吳川王村海域,西至鑑江口,包括吳川市的全部海域,沿岸全為沙質灘涂,岸線開發利用程度低,海洋資源開發較為單一,以漁業、旅遊為主導功能。

  (十七)湛江港港口、旅遊、紅樹林保護、增養殖綜合功能區。

  本區包括湛江市區及市郊的全部海域,即湛江港、五裡山港、通明海及南三島、東海島、硇洲島海域,功能類型多,功能交叉多,以港口、旅遊、紅樹林保護、增養殖為主導功能。

  (十八)南渡河口—外羅漁業、紅樹林保護綜合功能區。

  本區海域北起雷州灣,南至羅門水道,包括雷州東岸和徐聞東部,以自然岸線為主,水淺,灘涂資源豐富,非常適宜養殖,因此本區海域開發利用非常單一,只劃定海洋漁業、紅樹林保護區和海岸防護工程區三種用海類型。

  (十九)徐聞南部港口、旅遊綜合功能區。

  本區海域位於徐聞南部,是廣東省最南端的海域,以港口、旅遊為主導功能。

  (二十)角尾—企水西南部海洋保護、漁業綜合功能區。

  本區位於雷州半島的西南部,南起角尾灣,北至企水港,屬徐聞和雷州的西部海域,目前開發程度尚低,無城鎮工業汙染的海域,以保護珊瑚、保護白蝶貝、保護紅樹林和珍珠貝養殖為主。

  (二十一)紀家—英羅港漁業、海洋保護綜合功能區。

  本區位於雷州半島西北部,北起英羅港,南至紀家海域,包括廉江和遂溪的全部海域,目前開發程度低,海洋漁業是本區的主要經濟支柱,並建有國家級的紅樹林保護區,確定漁業、海洋保護為主導功能。

  (二十二)近海油氣開採、海洋航運、海洋捕撈綜合功能區。

  本區位於甲子港至北津港以南水深約150米以淺的海域,除少數位於領海線內海域外,多數為專屬經濟區海域,以油氣開採、海洋航運和海洋捕撈功能為主。

  (二十三)外海捕撈、油氣勘探開採、海洋航運、海洋保護綜合功能區。

  本區位於南海水深約150米以上至廣東省管轄海域(含東沙群島),以外海捕撈、油氣勘探開採、海洋保護、海洋航運功能為主。

  

第六章 實施措施


  第三十四條 區劃編制與審批。

  (一)本區劃經廣東省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後,報國務院批准實施,同時報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備案,並按程序向社會公布。本區劃是沿海市、縣級海洋功能區劃編制的依據,市、縣級海洋功能區劃應當與本區劃銜接。市、縣級海洋功能區劃經該市、縣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後,報省政府批准,並報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二)本區劃和市、縣級海洋功能區劃經批准後不得輕易改變。因公共利益、國防安全或者進行大型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改變海洋功能區劃的,根據國務院批准文件修改海洋功能區劃。省級海洋功能區劃的修改,由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提出修改方案,報國務院批准;市、縣級海洋功能區劃的修改,由市、縣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提出修改方案,報省人民政府批准。未經批准,不得改變海洋功能區劃確定的功能。

  (三)制訂海洋功能區劃管理辦法等配套管理法規,依法規範海洋功能區劃的編制、審批、修改與監督實施。

  第三十五條 海域使用管理。

  (一)嚴格實行海洋功能區劃制度,養殖、鹽業、交通、旅遊、礦產等行業規劃涉及海域使用的,應當符合海洋功能區劃。

  (二)沿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規劃、港口規劃涉及海域使用的,應當與海洋功能區劃相銜接。

  (三)海域使用可行性論證報告書(表)應當明確項目選址是否符合海洋功能區劃。

  (四)審批項目用海,必須以海洋功能區劃為依據,以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嚴格控制填海圍海項目,保障國防安全和海上交通安全為原則。涉海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應徵求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意見,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要對項目用海是否符合海洋功能區划進行預審,對於全部或部分不符合海洋功能區劃的項目用海,應提出項目重新選址意見,不得審批或核准(備案)、頒發海域使用權證書,用海項目必須通過海域使用論證和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對重點交通等項目,經用海單位申請,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允許在項目初級階段完成海域使用論證和海洋環境影響評價,嚴格規範海洋開發利用秩序,從嚴控制改變海域自然屬性的用海活動。

  (五)開發海島周圍海域的資源,應當制訂海島生態保護方案,並採取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不得造成海島地形、岸灘、植被以及海島周圍海域生態環境的破壞。

  (六)促進海陸一體化開發,應當統籌海陸規劃,加強海岸帶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制訂海岸帶相關規劃,建立海岸帶的有效管理機制。沿海灘涂具有土地和海洋雙重屬性,其行政管理應遵循土地和海洋管理的法律法規進行。

  第三十六條 海洋環境保護。

  依據海洋功能區劃階段目標,編制海洋環境保護規劃、重點海域區域性環境保護規劃、海岸帶規劃和汙水排海工程綜合規劃。一方面要按海洋功能區劃和相關規劃,實施海域使用許可證制度和海域有償使用制度,以合理布局與開發海洋資源;另一方面要按海洋功能區劃和相關規劃,實施海岸建設項目、入海排汙口及海洋傾廢區等的規劃選址管理,同時要完善陸上汙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的建設,實行陸源汙染物入海總量控制,進行減排防治,並逐步實行深海離岸排放,以加強對沿海陸域建設的環境控制。

  推進海洋災害預警預報體系建設,加強海洋災害預警系統建設,建立海洋災害預警預報系統,及時準確地預測廣東海洋災害,有效地為指揮部門和社會公眾提供氣象、地震、赤潮災害和海上事故的預測預報。

  第三十七條 監督檢查。

  (一)要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環境保護執法監督檢查機制,保證海洋功能區劃的順利實施。

  (二)根據本區劃確定的目標,制訂重點海域使用調整計劃,明確不符合海洋功能區劃的海域使用項目停工、拆除、遷址或關閉的時間表,並提出恢復項目所在海域環境的整治措施。

  (三)強化海上執法管理工作,加大對海洋功能區劃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加大對海洋環境質量監管力度,加大對海域使用、海洋環境保護等違法案件的處罰力度,加快整頓和規範海域使用管理秩序,對於不按海洋功能區劃批准和使用海域的,批准文件無效,收回海域使用,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要採取補救措施,限期進行整治和恢復。

  (四)強化部門責任,形成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共同推動海洋事業發展的局面。

  (五)向社會發布海洋功能區劃工作公報,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加強輿論監督,完善信訪、舉報和聽證制度,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和民間團體參與海洋開發保護監督工作的積極性,共同監督實施《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劃》。

  第三十八條 宣傳教育。

  (一)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深入進行海洋科學知識、海洋發展戰略及有關方針、政策的宣傳教育,進一步增強全民的海洋國土和海洋可持續發展觀念,為實施海洋功能區劃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

  (二)《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劃》經批准後,向有關單位發送,多層次、多渠道、有針對性地做好海洋功能區劃的宣傳和培訓工作,向用海者和社會各界普及海洋功能區劃知識,提高全民的區劃意識,提高各類用海者合理開發利用海洋的自覺性。

  第三十九條 技術支持。

  (一)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海洋功能區劃理論與實踐研究。促進海洋功能區劃工作的科學性、超前性與可操作性。

  (二)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海域的資源與環境,使用狀況進行調查與評價,為海洋功能區劃的編制提供基礎依據。

  (三)建立結構完整,功能齊全、技術先進的海洋功能區劃管理信息系統。

  (四)加強涉海工程項目特別是重大項目的海域使用論證和海洋環境影響評價。

  

第七章 附則


  第四十條 區劃效力。

  《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劃》一經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各有關部門必須嚴格執行。

  第四十一條 區劃附件。

  《廣東省海洋功能區登記表》、《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劃圖》為《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劃文本》附件,具有與文本同等的效力。

  第四十二條 本文本由廣東省海洋漁業局負責解釋。

相關焦點

  • ...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廣東省財政廳關於印發廣東省2017...
    粵府管〔2017〕8號廣東省人民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 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廣東省財政廳關於印發廣東省2017-2018年節約型公共機構示範單位創建名單的通知各地級以上市公共機構節能管理部門、發展改革局(委)、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財政局(委),順德區有關單位,省直有關單位:
  • 欽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欽州市海洋功能區劃(2008-2020)的通知
    】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國家實行海洋功能區劃制度,海域使用和海洋環境保護必須符合海洋功能區劃;不符合海洋功能區劃的新用海項目,一律不得批准用海;不符合海洋功能區劃的已用海項目應當停工、拆除、遷址或關閉,並進行項目所在地海洋環境整治和修復。
  •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廣東省國土資源廳主要職責內設機構...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廣東省國土資源廳 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大力構建溼地 生態保護體系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區 >綠色生態水網建設的意見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溼地是三大自然生態系統之一,具有蓄水調洪、淨化水體、調節氣候、美化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功能。
  • 轉發省國土資源廳關於廣東省國土規劃編制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粵府辦〔2005〕87號轉發省國土資源廳關於廣東省國土規劃編制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省國土資源廳《廣東省國土規劃編制工作實施方案
  • 印發廣東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的通知
    印發廣東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的通知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東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七日  1.
  • 漳州市海洋功能區劃(2013—2020年)
    《福建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20.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福建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的通知,閩委發〔2004〕15號;21.《福建省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國發〔2009〕24號)》;22.
  •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山東省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
    山東省人民政府   關於印發山東省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   魯政發〔2017〕22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現將《山東省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
  •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廣東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等4個...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廣東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等4個專項應急預案的通知粵辦函〔2020〕320號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將新修訂的《廣東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廣東省地震應急預案》《廣東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廣東省大面積停電事件應急預案》等4個專項應急預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 印發廣東省海域開發利用與保護總體規劃綱要的通知
    印發廣東省海域開發利用與保護總體規劃綱要的通知各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省府直屬有關單位:  《廣東省海域開發利用與保護總體規劃綱要》業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按照執行。
  • 廣東省近岸海域汙染防治實施方案(2018—2020 年)
    廣東省環境保護廳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關於印發《廣東省近岸海域汙染防治實施方案》的函  沿海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科學技術廳、省財政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廣東海事局:  為深入貫徹落實《近岸海域汙染防治方案
  •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在廣東東莞市大朗毛織貿易中心...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在廣東東莞市大朗毛織貿易中心開展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的通知粵辦函〔2020〕294號東莞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關於在廣東東莞市大朗毛織貿易中心開展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 廣東省衛生健康委 廣東省財政廳關於印發《廣東省出生缺陷綜合防控...
    (2021-2023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廣東省衛生健康委              廣東省財政廳  2020年12月31日  (聯繫人:陳寧,聯繫電話:020-83828309)廣東省出生缺陷綜合防控項目管理方案(2021-2023年)  預防和減少出生缺陷,把好人生健康第一關,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舉措,是堅持以人為本
  •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湖南省生態保護紅線》的通知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湖南省生態保護紅線》的通知湘政發〔2018〕20號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湖南省生態保護紅線》已報國務院同意,現印發給你們
  • 廣東省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1-2020年)
    新世紀以來,頒發了《廣東省人民政府轉發廣東省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廣東氣象事業建設進一步提高防災減災能力議案的決議的通知》、《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我省氣象事業發展的意見》、《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意見的通知》等文件,對氣象災害防禦工作做出全面部署。
  • 廣東省海洋綜合執法總隊掛牌 系省農業廳管理的副廳級機構
    廣東海洋執法力量(資料圖 ) 嶽海 攝11月16日,廣東省海洋綜合執法總隊正式掛牌,標誌著廣東唯一海洋執法力量、唯一省級行政執法隊伍、唯一跨部門綜合執法機構正式成立。省海洋綜合執法總隊是省農業農村廳管理的副廳級機構。2019年11月,中央編辦批覆設立廣東省海洋綜合執法總隊,明確省總隊「集中行使廣東省權限範圍內的涉海執法職責」。2020年1月,廣東省委編辦印發了《關於廣東省漁政總隊更名為廣東省海洋綜合執法總隊的函》。11月,省海洋綜合執法總隊「三定」方案正式印發,16日廣東省海洋綜合執法總隊舉辦揭牌儀式。
  •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廣東省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
    粵府[2017]14號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廣東省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廣東省人民政府 2017年2月24日廣東省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  為有效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助推企業轉型升級,根據《國務院關於印發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的通知》(國發〔2016〕48號)要求,結合《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成本行動計劃(2016-2018年)》(粵府〔
  • 海洋局關於印發《省級海島保護規劃
    海洋局關於印發《省級海島保護規劃編制管理辦法》的通知國海發〔2010〕25號  沿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海洋廳(局):   為了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規範省級海島保護規劃編制工作
  • 廣東省關於受理2020年度省建設工程優質獎申報的通知
    粵建協〔2020〕3號 各地級以上市建築業協會(聯合會),省直有關單位: 為提升建設工程品質,推動我省建築業高質量發展,根據《關於印發<廣東省建設工程優質獎評選辦法(2019年修訂)>的通知》(粵建協〔2019〕23號)的精神,我協會擬定於5月開展2020年度省建設工程優質獎評審活動,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 《廣東省溼地保護條例》發布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北極星環境修復網獲悉,近日,廣東發布了《廣東省溼地保護條例》,詳情如下:《廣東省溼地保護條例》已由廣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於2020年11月27日修訂通過,現將修訂後的《廣東省溼地保護條例》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