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策劃、監製:袁載譽;文案:龍思屹
在當今社會,到處都在提倡要有工匠精神。
那麼,什麼是工匠精神呢?
工匠精神顧名思義,最初是指的工匠的那種追求極致的精神,後來引申為一種高尚的職業道德、能力、品質。
擁有工匠精神的生產者,具備善於創新、精益求精、熱愛職業和專心做事的品質。正是因為這些特質,這些生產者和製造商才從默默無聞走向了世界頂級。
而在我們鄰居日本,就有一位令人佩服的老人,堪稱工匠精神的代表。
一生制刀的日本老人
這位老人名叫吉原義人,是一位鑄劍師。年近八旬的他,長著花白的頭髮和絡腮鬍,帶著一副黑色小圓框眼鏡,如果沒人介紹,大家可能以為他是一名老學者,而非輪著鐵錘叮噹打鐵的鑄劍師。
從小時候起,他就有一個願望——成為一位頂尖的手藝人。於是,他選擇了做一名鑄劍師——日本傳統文化中最受人尊敬的一種手藝人。
他先是拜在了一位鑄劍師門下,向師傅學取手藝。在五年學徒生涯的刻苦磨練之後,他終於得到了師父的認可,開始自己鍛刀。
39歲那年,他獲得了「無監查」(日本刀匠的一種極高榮譽)的榮譽,同時得到了「皇宮伊勢神劍」的提名。隨著名聲越打越響,買他刀的人越來越多,他的聲譽漸漸傳到了國外。
大都市美術館、波士頓美術館紛紛收藏了他打造的刀,越來越多的美術館邀請他為其提供刀刃。世界最高等級藝術刀協會AKI還向他發出了邀請,讓他成為了亞洲唯一一位會員。
最終,這個追夢少年成為了日本第一的鑄劍大師。他的劍,現在是可供不可求,售價最高可達五十萬人民幣。
鑄劍師究竟有何過人之處?
最主要因為吉原義人對鍛刀的專注和熱愛。鑄劍之時,他總是一絲不苟,細細打磨,小心掌握火候,整天整夜地泡在鐵匠鋪裡廢寢忘食地工作。因此,他鍛出的刀紋路極為細緻而精美,刀刃堅硬且鋒利,用起來削鐵如泥,受到大量顧客的喜愛。
同時,他在功成名就後並沒有一絲浮躁,偷工減料起來,而依舊嚴格要求自我。他還是幾十年如一日心無旁騖地鍛刀,慢慢打磨鐵砂,細細琢磨刀刃的形狀,繼續守在鐵匠爐旁邊,帶著兒子揮汗如雨。他在作坊裡生活了大半輩子,餘生也將在那裡度過。
他始終認為,自己只是個貧窮的鍛刀師罷了。
工匠精神亟待弘揚
如今的社會上,人心越來越浮躁。一些企業只求以快來達到快速獲利的目標,而不注重質量,更不注重創意。
這就導致了一些國貨的質量不如外國產品,給一些人腦海裡留下了國貨是次等貨,外國產品全都比國貨好的印象。許多人寧願專門出國買產品或是請代購,也不願意買國貨,出現了「買只馬桶蓋事件」等諸如此類的事情。
而中國出口到國外的產品,陸陸續續被曝光出存在一些「安全問題」,加上缺乏自己的創意,於是被一些本來就存在偏見的外國人打上了標籤——便宜的蹩腳仿冒貨。
中國製造業在國內國外都受到了挫折,陷入於深深的困境之中。
為了扭轉這一現象,我國開始大力弘揚起大國工匠精神來。工匠精神一時成為了網絡熱詞,社會熱點,時代風尚。
希望在這種時代潮流的鼓動下,生產者能夠堅持敬業、精益、專注和創新,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精造」再到「中國創造」這一過程,讓中國產品早日擺脫困境,躋身世界一流。
參考資料:世界各國的 "工匠精神"——浙江日報
百科詞條「吉原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