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小孩子普遍比較喜歡恐龍,對恐龍的故事總是充滿著好奇;
這或許也是因為恐龍的龐大、神秘以及電影等宣傳。
作為父母親,你在給孩子講述恐龍故事的時候,也不能太過敷衍了事;
你可以做點功課,搞清楚恐龍生活的年代、認識幾種曝光率比較高的恐龍的名字,這樣不但可以勾起孩子學習、探索的興趣,也能提高作為父母親的你在孩子心中博學的形象。
二、從隱生宙和顯生宙說起
隱生宙:
話說我們生活的地球已有46億歲;約46億年前,地球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屬於銀河系---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
從地球形成到大約5.4億年前,被稱為前寒武紀時期;
儘管前寒武紀時期佔了地史中大約88%的時間,但因這個時期,地球上基本沒有較高級的生物,人們對這段時期的了解甚少,故這段時期也被稱為隱生宙;
隱生宙包括了冥古宙、太古宙(代)、元古宙(代)三個組成部分。
元古宙(代)時期的最後一個紀,因在生命演化歷程中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被命名為震旦紀。
顯生宙:
約5.4億年前,寒武紀開始,生物逐漸演化出較高級的動物,動物已具有外殼和清晰的骨骼結構,故稱顯生宙(對應隱生宙);
顯生宙從5.4億年前延續至今,包括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三個組成部分。
寒武紀為顯生宙-古生代的第一個紀。
從銜接上來說,隱生宙的最後一個紀是震旦紀,而顯生宙的第一個紀是寒武紀。
因高級生物於顯生宙時期開始出現,因此下文將僅淺略介紹顯生宙。
三、顯生宙及盤古大陸
上篇提及顯生宙包括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細化來說,古生代包括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
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白堊(è)紀;
新生代包括第三紀和第四紀。
1912年,德國地質學家魏格納提出關於地殼運動和大洋大洲分布的假說---"大陸漂移說"。
魏格納設想全世界的大陸在古生代-石炭紀以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他稱為盤古大陸),它的周圍是遼闊的海洋;
後來,特別是在中生代末期,盤古大陸在天體引潮力和地球自轉所產生的離心力的作用下,破裂成若干塊,逐漸形成了今日世界上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況。
換句話說,隱生宙時期大陸還是一個整體,自石炭紀開始"漂移"。
新生代的第四紀中包括了更新世、全新世兩個部分。我們目前生活的時期就屬於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而恐龍則生活在中生代。
今天文章的主角是恐龍,因此我們僅說中生代。
四、中生代:恐龍時代
中生代始於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結束於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後橫跨1.8億年。
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滅絕了當時的90%到96%的海洋生物,與70%的陸生生物,也是生物演化史中最嚴重的生物滅絕事件;
被滅絕的物種,讓位於新生物種,生態系統也獲得了一次最徹底的更新,為恐龍類等爬行類動物的進化鋪平了道路。於是乎,恐龍時代開啟。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據說是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了當時50%物種消失,包含所有的非鳥類恐龍。因此長期統治地球的恐龍整體滅絕,這次滅絕也稱為恐龍大滅絕。至此恐龍時代結束。
五、恐龍家族
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察·歐文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的骨頭化石時,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並命名為恐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
作為一個龐大的動物家族,它們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
但是,就恐龍家族內部而言,各種不同的種類並不全都是同生同息,有些種類只出現在三疊紀,有些種類只生存在侏羅紀,而有些種類則僅僅出現在白堊紀。
也就是說,在恐龍家族的歷史上,它們本身也經歷了不斷演化發展的過程。
有些恐龍先出現,有些恐龍後出現;同樣,有些恐龍先滅絕,也有些恐龍後滅絕。
白堊紀滅絕事件,它們已基本滅絕,但是其後代——鳥類存活下來,並繁衍。
(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
因此給恐龍冠之以最的稱號也只是在那個時期相對而言,只是為了讓大家更方便記憶和區分。
①最早的恐龍:在目前已發現的諸多恐龍中,始盜龍是最原始的一種。它生長于于三疊紀晚期。始盜龍是小型肉食動物,長約1.5米,能夠兩足行走。它有可能是葷素都吃的恐龍。有科學家認為:始盜龍所具有的各種特徵表明,很有可能是所有恐龍的祖先。
始盜龍
②最大的恐龍:恐龍有食肉的,也有食草的;對於食草類恐龍來說,要想存活下來,唯有身軀龐大可以驅退食肉類恐龍。因此,食草類恐龍都比較大,最大和最長的恐龍一般都出自食草類恐龍。
腕龍生活於侏羅紀晚期,是曾經生活在陸地上的最大的動物之一,亦是所有最有名的恐龍之一;一般長25米,高15米,重達30噸。
腕龍
梁龍生活於侏羅紀晚期,個體最長可超過30米,體重約10噸。鼻孔位於眼睛之上。它們的脖子無法抬高,推測是用來擴大原地進食麵積的。
梁龍
地震龍是地球上迄今為止曾生存過的體長最長的陸生物種,自然也是恐龍王國中的 "體長之王",長度超過40米。生存於侏羅紀晚期,最近的研究顯示地震龍可能是梁龍屬的一個大型種。
地震龍
還有迷惑龍、超龍、雙腔龍都是體型龐大。
③最小的恐龍:美頜(hé)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幾十年來,美頜龍都被描述為最小型的恐龍,它是始祖鳥的近親。美頜龍估計重約3公斤,體長1米左右。
美頜(hé)龍
④最兇猛的恐龍:霸王龍即雷克斯暴龍,生存於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非鳥類的恐龍種類之一,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在白堊紀末期,兇猛的霸王龍成為了整個陸地生態系統中的霸主,它們體型碩大,行動敏捷,生性兇猛,成為了白堊紀晚期的食物鏈頂端。
霸王龍
⑤最聰明的恐龍:
傷齒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就身體和大腦的比例來看,傷齒龍的大腦是恐龍中最大的,而且它的感覺器官非常發達,因而被認為是最聰明的恐龍。
傷齒龍
快盜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行動非常敏捷,腦容量又大,有自己語言,具有社交能力。因此也算是恐龍王國中高智商恐龍。
快盜龍
⑥最笨的恐龍:劍龍生存在侏羅紀晚期,頭部非常小,腦容量甚至比小狗還小,因此科學家認為它們是一種很笨的恐龍。劍龍是典型的食草恐龍,全長7米,如果算上骨板的高度,身高可達3.5 米。整個身軀如同大象,但只有一個小得可憐的腦袋,大腦只有一個核桃般大小。
劍龍
六、尾聲
據說直至66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後,才讓世界從"恐龍時代"改朝換代進入"哺乳動物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