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小平
說到袁名曜,估計知道的人不多。但說到嶽麓書院大門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大凡讀過幾天書的,卻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副聯,堪稱中國歷史上流傳最廣、名頭最響的對聯之一,成為湖湘文化的象徵。這樣一副名聯,即出自嘉慶進士、嶽麓書院山長、「南楚第一人」袁名曜之手。深秋的一天,我懷著一顆赤誠的心,來到寧鄉縣花明樓鎮常山畢賜塘袁名曜故居,聆聽歷史的回音,感受先賢風採。
走過一段乾淨整潔的鄉村公路,一口碧水漣漣的池塘即遙遙在望,這就是畢賜塘。塘邊,一排典型的農舍,和我們平時見到的江南民居沒什麼兩樣,袁名曜就出生在這一片青山綠水間。只是,經過歲月的風蝕,故居成了別人的宅子,痕跡渺無,僅餘一堵殘牆。牆角堆放著柴草和破磚爛瓦,幾叢離離荒草,於風中搖曳,無聲地訴說著歷史。
袁名曜字道南,號峴岡,1764年生,1835去世,享年71歲。他文採風流,冰雪聰明,乾隆五十三年(1788)高中舉人,嘉慶六年(1801)進士及第,入仕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至翰林院侍讀,參與修《高宗實錄》,兼國史館纂修、日講官等職,官做得順風順水,成為皇上身邊的紅人。因母親去世,袁名曜回鄉下守墓。1812年,他被嶽麓書院聘為山長,成為舉世聞名的中國四大書院之一「掌門人」。他工詩善文,見解獨到,湖南名生多出其門,桃李滿天下。其中翹楚有首倡「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雲貴總督羅繞典等。袁名曜和門生合撰的對聯更是傳為佳話。一日,袁感於楚地人才濟濟,建樹甚豐,脫口吟出「惟楚有材」,門生張中階應聲對曰「於斯為盛」,大家齊稱妙極。師生合撰的這一聯,就這樣成了嶽麓書院的大門聯。言簡意深,神韻悠悠,風流至今不曾稍減。在嶽麓書院的五年,袁名曜還兼修《湖南通志》《寧鄉縣誌》,著有《吾吾廬草存》六卷,名聲日隆。他與兩江總督陶澍交善,被其推為「楚南第一人物」,「人氣縱橫,不可一世」,備極欣賞。
袁名曜治學嚴謹,為文意格高渾,風格獨具。他主張「先器識而後文藝訓士」。認為「惟德性深醇,文章乃有靜氣」,要求學生先做人,再做文。每當日暮,出行講院前,諸生環繞,袁一一指論瑕瑜,極一時之盛。著名詩人、陝西布政使嚴如煜遣子嚴正基歷數千裡入其門下就讀,並諄諄教誨:「袁公楚南第一流人物,朝夕親近,求其經世之學,毋徒以制藝請益。」除認真教學外,袁名曜還建濂溪祠祀周敦頤,撰《濂溪祠記》;重修六君子堂,建自卑亭於孔道中,作《碑記》;勸捐田畝,捐資重修朱張渡,作《重修朱張渡碑記》;捐資修葺聖廟、御書樓、文昌閣,撰《重修嶽麓書院文昌閣記》,為湖湘文化傳播,嶽麓書院中興立下了不世之功。
站在袁名曜故居那堵殘牆前,不禁心生嘆息。這樣一位學富五車的名士,生前何等尊榮,死後卻湮沒荒土,何其悽慘!然而,袁名曜又是有幸的,憑「惟楚有材,於斯為盛」一聯,他就獲得了永恆的生命。不由使我們想到離此數公裡的炭子衝,走出的一代偉人劉少奇,以及稍遠些的毛澤東、彭德懷、齊白石等。他們,不正是湖湘文化的傑出代表,這一對聯的精彩注釋嗎?
若地下有知,袁公必當含笑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