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顧韓 娛樂硬糖
作者 | 顧 韓
編輯 | 李春暉
2019年初,《流浪地球》的現象級熱映,引發了行業內外對於國產科幻的討論追捧和更多期待。巧的是,與《流浪地球》同為春節檔重磅作品、寧浩執導的《瘋狂的外星人》,兩部作品都改編自作家劉慈欣的小說。
但事實上,你我都知道,《三體》才是劉慈欣最著名的作品。只不過,可能由於內容太硬核,IP太頂級,在改編為其他形式時困難重重:
電影跳票多年,劇版久無動靜,動畫版PV令人精神一振,但正片上線還得等到2021年。萬萬沒想到,最後倒是音頻平臺喜馬拉雅率先投下「炸彈」。
近日,喜馬拉雅宣布將於今年「123狂歡節」期間推出《三體》同名廣播劇,共6季80期,12月1日全球首發。
沒錯,是正片不是預告。就在眼前了朋友們,買它!買它!買它!
「三體宇宙」落地記《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第一部於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雜誌上連載。作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堪稱中國科幻文學的裡程碑之作。
《三體》影響範圍十分廣泛,而且成功跨越國界,英文版一經出版,轟動全球,於2015年摘得科幻領域最高獎項「雨果獎」,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也是其忠實讀者;2019年7月,《三體》日文版正式開售,也很快成為現象級的暢銷書。
令人遺憾的是,相較於攻城略池的全球出版,《三體》的衍生改編之路坎坷異常。2014年,遊族影業宣布開拍《三體》電影版,由2009年以10萬元購得《三體》影視改編權的張番番擔任導演。該片原定於2016年上映,嗯,現在是2019年。
2018年,一度傳出亞馬遜將改編電視劇版《三體》的消息。對此,遊族影業回應自己擁有《三體》全球影視劇改編權。今年6月,遊族影業的《三體》電視劇版備案。一句話,要想看《三體》真人影視,咱現在只能等遊族。
好在花開兩朵,2017年,由劉慈欣領銜,啟動了「三體宇宙」開發計劃。該計劃旨在以《三體》小說為起點、框架和平臺,吸納更多創作者加入,用想像力構建起更為宏大和豐富的世界,打造一個多元而豐富的IP鏈條。廣播劇正是這一計劃的首個落地項目。
據硬糖君了解,《三體》廣播劇於2018年年中在喜馬拉雅秘密啟動。編劇根據廣播劇特色,九易其稿,對原著進行了相應創作改編,並經過《三體》核心內容開發團隊的審定,最終呈現獲得了劉慈欣本人的認可。
喜馬拉雅副總裁姜峰告訴硬糖君,《三體》廣播劇是喜馬拉雅迄今為止投入最大的一個項目。全公司數十個團隊跨部門合作十幾個月,製作團隊、運營團隊、產品技術團隊、市場團隊……大約有數百人參與。每一個細節都同版權方劉慈欣和遊族「三體宇宙」公司通力溝通,這樣的耗時與團隊投入,在整個音頻行業都是罕見的。
「眾所周知,《三體》是一個很有分量的IP,喜馬拉雅內部很多同事也都是《三體》的書迷。拿到廣播劇版權之後,我們感到興奮與激動——這將會是《三體》IP衍生中第一個面市的、原汁原味的全本大劇。我們特別希望能打造好這個作品,給喜歡《三體》的朋友帶來驚喜的體驗,同時讓那些還沒來得及深入了解的朋友,能夠藉此走進《三體》宇宙。」姜峰對硬糖君說。
廣播劇的「大片時代」相較於真人影視掣肘之處諸多,廣播劇一直因周期夠短、內容足夠還原而廣受網友認可。劉慈欣對《三體》廣播劇也交口稱讚,「第一次聽三體的廣播劇,既熟悉,又新鮮。真實的聲音讓每個人物都變得鮮活起來。而這個世界的模樣究竟如何,每個聽眾都能擁有想像的留白。」
在劉慈欣看來,聲音或許是科幻故事最棒的載體——它提供細節,以及空間。科幻與聲音的組合,能讓更多人借著想像的力量,尋找「我們是誰、又該往哪走」的終極答案。
「把科幻小說改編成廣播劇的難度在於既要交代背景,更要塑造人物、演繹劇情,同時對音響、音效的要求還格外高。」姜峰對於製作科幻廣播劇的挑戰沒有諱言。
前期籌備階段,喜馬拉雅團隊按照標準電視劇製作流程,對小說進行了人設解析、結構拆解、分集詳綱。在把握原著精髓的基礎上,借鑑好萊塢劇本模式,在每集劇情中設置矛盾、衝突、懸念與高潮等,力求呈現連載美劇般的效果。
「《三體》不只是硬核科幻,更是文學,有人類的大命題也有人性的閃光。原文大段的描述可能有一定的理解門檻,而在廣播劇的改編過程中,我們會通過建立場景、角色對話、角色獨白、旁白補充等方式營造真切的意境場景,樹立鮮活的人物,講述生動的《三體》故事,幫助聽眾更好地理解劇情。」姜峰說,他們的目標是「一秒鐘入戲」,讓「10後」的孩子也能秒懂、秒入坑。
雖然《三體》給人的印象是宏大而深沉,喜馬拉雅卻希望以一種更符合當下敘事節奏和聲音審美的方式來演繹。
他們選擇了「729聲工場」擔綱演播錄製,後者是業界頂級配音團隊,經驗豐富,團隊大部分成員都在網絡年輕受眾、特別是二次元圈子中擁有高知名度。喜馬拉雅想要用最青春的團隊,唯美、青春地再現《三體》。
《三體》廣播劇總投入達到了千萬級別,絕對屬於廣播劇中的大製作;角色眾多,將有200多位配音演員參與前兩季的錄製。不過姜峰透露,最花錢的還是音效與音樂,他們希望《三體》廣播劇能具備電影級的聲音效果,給聽眾營造出沉浸體驗。
「我們補充了很多文中沒有提到的音效來豐富廣播劇的聽覺層次。比如為了還原大興安嶺雷達峰的氣氛,就要加入很多動物、自然環境音效;為了還原瘋狂年代,加入具有時代感的廣播;為了還原古箏行動,會放大行動期間會出現的現場音,使觀眾更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神秘的《三體》廣播劇推廣曲也在同步製作中。」
硬糖君了解到,《三體》廣播劇將採取周播形式,6季共80集,播放周期超過一年。對於廣播劇,《三體》是有望推動其進一步「破圈」普及的大IP、大製作。而對於《三體》,粉絲終於等到了「新糧」,路人終於有了低門檻走進科幻「名著」的機會。
從圈層爆款到大眾爆款廣播劇是以語言、音樂和音響為手段,由機械錄製而成的戲劇形式。電視普及之前,廣播劇曾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
網際網路時代,依託在線音頻平臺和熱門網文IP,廣播劇重獲新生,完成了從「為愛發電」到官方授權打造,從草根網配到專業商配,由免費分享到付費訂閱的轉型,其強大的吸金能力也開始在圈層之外引發關注。
而此時出現的《三體》廣播劇,很可能成為廣播劇行業發展的關鍵節點。
其一,市面上的廣播劇製作費用一般在百萬級別,千萬級投入、電影化打造的《三體》不僅是當之無愧的頭部內容,更是前所未有的內容量級,或將在內容品質與製作規格方面樹立起新標杆,帶動廣播劇行業進入精品時代。
其二,目前付費表現強勢的廣播劇多改編自懸疑、耽美等垂直IP。擁有國際知名度的《三體》最有希望改寫此局面,撬動主流市場,讓廣播劇從圈層爆款升級為大眾爆款。
姜峰十分看好廣播劇的前景,「廣播劇是一個很重要的藝術形式,尤其在科幻、玄幻、仙俠、懸疑等這些腦洞大開的題材上,更是有著影視劇無可達到的表現力。而且聲音具有入耳更入心的效果,更適合沉浸與想像,我們看好廣播劇成為小說IP鏈條中的重要一環。」
聲音的優勢,在於它是一種平行時空的媒介,像水和電一樣無處不在。聽廣播劇不專門佔用時間,不會打斷正在做的事,甚至對環境和姿勢都沒有要求,更強調一種陪伴體驗。或許也正因如此,在現代人忙碌的生活節奏中,「耳朵經濟」一路高歌猛進。
公開資料顯示,喜馬拉雅目前用戶數已突破6億大關,活躍用戶的人均日收聽時間達到驚人的170多分鐘,行業佔有率達到75%。
更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9年5月,喜馬拉雅用戶付費率在過去一年內增長了近8倍。這樣的上升態勢,也讓這家音頻頭部公司更有意願在有聲IP的孵化與創作上注入更多資源。
在喜馬拉雅內容布局中,廣播劇是一個很重要的板塊,與有聲小說、暢銷書、二次元、娛樂、影視劇等模塊高度融合。在團隊設置方面,有專門的運營團隊,以及版權、編劇、製作隊伍;有從事有聲書、廣播劇近20年的元老級的領軍總監;有十多位多年在多人劇、廣播劇方面要擔綱百部作品的製作經理;還有李野默、艾寶良、王明軍老師等演播藝術家作為顧問團。
強大的製作團隊與優質資源整合能力,讓喜馬拉雅不斷生產出「大片級」有聲產品。在今年的「喜馬拉雅123狂歡節」期間,閻崇年重新出山的全新之作《閻崇年:故宮600年風雲史》,100位哈佛教授講解的《哈佛通識課:改變世界的偉大思想》,100位明星參與錄製的《明星枕邊書》等優質原創有聲IP都將登陸喜馬拉雅App。
「喜馬拉雅已經進入發展的第7個年頭。我們積累了海量的有聲版權,匯聚了最優秀的聲音愛好者和音頻創作者。優質的文字內容版權和獨特的聲音創作者的融合碰撞、二度創作,激發了文字的色彩,激發了新的理解和敘事,也激發了精神上跨時空的情感共鳴。」姜峰說。
這種「精神上跨時空的情感共鳴」,用《三體》廣播劇來詮釋再合適不過——這部有聲「大製作」,不僅標誌著廣播劇「大片時代」的肇始,更吹響了喜馬拉雅成為中國優質有聲IP策源地的號角。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