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高速非製冷中波紅外成像傳感器的雷射焊接質量監測系統

2020-11-24 OFweek維科網

  雷射焊接過程

  雷射焊接技術被廣泛應用在大的產業,如汽車、金屬加工、航空航天等。雷射焊接技術有望替代傳統焊接技術是當今的趨勢。就效率、可重複性和維護而言,雷射焊接技術相比於其他焊接技術的優勢是明顯的。然而,雷射焊接也有一些缺點,可能出現焊接缺陷,如洞穴、氣孔、未焊透和飛濺,這根本原因大多與連接過程中所涉及的複雜機制有關。為了避免這些缺陷,需要對雷射焊接過程進行正確的參數化,如雷射功率、焊接速度、焦距、保護氣體流和橫向位置,通過控制這些參數可以獲得更好的焊接質量。像雷射光斑的幾何形狀、表面清潔時的光和物質之間相互作用問題、材料質量與材料組成以及接觸面積,這些參數也都直接影響焊接質量。因此,需要更好的、改進的控制系統,該系統要統籌考慮動力(原因)和焊接區產生的熱動力學及空間分布(影響)問題。

圖1. 雷射焊接示意圖

  有幾個特徵信號與雷射焊接過程相關[7],如果雷射束的輻射能量足夠熔化金屬,將雷射束聚焦在或聚焦到工件的表面,在熔化的金屬裡會形成小孔,這小孔有助於熔池的金屬蒸發。焊接過程的主要信號來自熔池的紅外輻射,次要信號包括等離子體(主要在可見光和紫外線區)和聲波輻射,大多數焊接監測方法至少檢測出以上一種信號。就這項工作而言,利用小孔和熔池區的紅外輻射來檢測雷射焊接過程中出現的不同類型的缺陷,高幀頻紅外圖像將起著關鍵作用,它在整個過程中為缺陷檢測和分類提供了熱動力學信息。

  2. 實驗安裝

  紅外傳感器描述

  NIT公司製造的紅外傳感器在非製冷實時運行時的幀速高達10kHz, 檢測的波長為中波紅外,這在工業過程監測中是一項突破,圖2為該傳感器的TACHYON 1024 CORE模塊。

圖2. NIT公司的TACHYON 1024 CORE模塊:紅外相機(左)和FPA(右)

  下表總結了TACHYON 1024 CORE模塊用於試驗的主要參數。

表1. TACHYON 1024 CORE用於試驗的主要參數

  TACHYON 1024 CORE模塊(見圖2)集成的傳感器是一個32×32像素的焦平面陣列(FPA),該FPA對中波紅外(MWIR)(1-5um)波長敏感,其參數總結在表2中。

表2. TACHYON 1024 FPA(MWIR)用於試驗的主要參數

  雷射頭和相機耦合

  圖3顯示了NIT高速TACHYON 1024 CORE相機與雷射束同軸布置的實驗安裝,雷射發射使用了4.4kW的Rofin Sinar Nd:YAG雷射器,該雷射器波長為1.064um,雷射束由安裝在ABB的6軸IRB 6600機器人上的Permanova WT03焊接頭髮出。在本實驗報告中,機器人的速度範圍為20-45mm/s,雷射功率為2700-4000W。實驗中涉及到搭焊的兩個不同鋅鍍層鋼片,厚度分別為0.8mm和1.5mm。

圖3. 雷射焊接系統的實驗安裝,實際安裝(左)和方案(右)

  3. 實時分類器

  獲得雷射焊接過程的熔池圖像,並在線分析圖像。圖4顯示了以2kHz幀速率獲得好的雷射焊縫的紅外圖像,從中可以看出焊接過程中產生的飛濺物的密度。

圖4. 以2kHz幀速率獲得雷射焊縫的紅外圖像,藍線代表焊接過程中產生的飛濺物

相關焦點

  • 小菲課堂|製冷型or非製冷型紅外熱像儀,我們該如何抉擇?
    常見的探測器設計基於熱釋電探測器,這是一種擁有較大溫度測量係數的小型氧化釩電阻,表面積較大、熱容量低,以及熱絕緣效果佳。場景溫度變化會導致紅外探測器溫度變化,從而將轉化為電信號,並經過處理產生圖像。非製冷型探測器用在長波紅外(LWIR)波段中,與地面溫度類似的目標在該波段中放射出的紅外熱能最多。
  • 潮科技 | 非製冷紅外成像儀和探測器技術及市場趨勢
    非製冷紅外成像儀業務仍將由迅速擴張的商用市場推動,預計2018~2024年期間出貨量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可達15.8%。到2024年,商用市場預計將佔據所有出貨量的93%。2018~2024年期間,熱成像應用的出貨量複合年增長率為9%,這是微測輻射熱計市場的重要應用,其中紅外成像儀用於工業和商業應用,包括家庭診斷和熱點識別。
  • 美國開發出非製冷「納米線」中短波紅外光電二極體
    從軍事領域(根據飛彈產生的熱量定位飛彈)、科學領域(遙感、光譜學)到環境領域(氣體監測、穿透霧霾),包括焦平面陣列(FPA)在內的短波紅外(SWIR)和中波紅外(MWIR)傳感器使許多重要的紅外傳感和成像應用成為可能。然而,現有的實用型SWIR和MWIR傳感器都存在一個明顯缺陷:需要製冷。
  • 非製冷紅外探測器軍民應用前景廣闊,全球產業規模超百億美元
    在 2018-2024 年期間,非製冷紅外成像儀和探測器行業市場規模將以每年 7%的速度增長。根據 yole,紅外成像儀出貨量將以年均複合增速為 15.8%的幅度高速增長。在細分市場中,移動偵測與燃氣和火災探測領域已發展得較為成熟,預計未來出貨量年均複合增速為 5-10%;空調領域未來需求主要來自大廈的能源消耗與其監控室;而基於在大廈/商場、電梯等地,基於排隊管理、入口控制的需求,用於人數監測的探測器需求將會大幅上升;智慧建築為未來發展趨勢,之後或將產生 IT 基礎設施建設、監測空氣溼度等參數等方面的探測器需求,以實現節約能源與安全管理等目標。
  • 紅外成像行業非製冷紅外探測器用途日益廣泛
    一、紅外成像行業概況紅外熱成像技術歷經三代,製冷光子型探測器和非製冷熱式探測器並行發展。從技術發展的歷史看,現代紅外探測器技術是從20世紀40年代的製冷光子型單元紅外探測器開始的,後來發展出線列探測器,再到今天的焦平面探測器和雙色探測器,已發展到第三代。非製冷型紅外焦平面技術屬於第三代紅外探測器技術,由美國霍尼韋爾公司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研發成功,並於2000年前後實現商用。
  • 疫情隨寒冬再起,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儀構築「安全線」
    全自動紅外熱成像測溫系統現在在各大商場、寫字樓、中大型企業等人流密集的場所均有安裝,測溫快速、準確,並且可以遠距離同時監測多人體溫,與額溫槍相比,有著巨大優勢。操作簡單快捷的熱成像儀的大量應用,是我國在紅外測溫晶片領域數十年研究探索的結晶,是在歐美的非製冷探測器技術和產品至今仍對中國實施嚴格的禁運措施的情況下的突破。那麼,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所需紅外測溫設備的晶片究竟有何技術含量?據業內人士介紹,紅外焦平面探測器是熱成像系統的核心部件,是探測、識別和分析物體紅外信息的關鍵。
  • 利用CNN進行雷射焊接連續變截面板的穿透狀態的在線監測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來自湖南大學的研究人員為大家展示了一個單視覺為基礎的雷射焊接監測平臺來進行目標的雷射監測;將焊接圖像分成兩大類型、三大類型和四大類型;利用CNN對圖像的特徵進行了截取。利用該方法進行焊接穿透狀態的截取,其精度達到94.6%。並採用不同的焊接參數對提出的監控系統進行了驗證。
  • 關於機載光電系統的幾個問題 能看完的是真·軍迷
    所以才有我們軍迷普遍了解的三代紅外成像設備,即:第一代掃描線列紅外探測器;第二代掃描陣列紅外探測器;第三代凝視焦平面陣列紅外探測器。長波紅外探測器陣元器件大多為:製冷型量子阱探測器、製冷型長波碲鎘汞(HgCdTe)探測器、非製冷型多晶矽探測器和飛製冷型氧化釩探測器。
  • 紅外行業:探測器技術獲突破 關注國產化投資機遇
    紅外探測器利用紅外輻射進行成像,基於紅外在大氣傳輸存在的「大氣窗口」,紅外線的應用分為短波紅外、中波紅外和長波紅外三大類。
  • 疫情防護重點物資|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產業鏈深度解析
    而為了保證檢測精度,通常固定式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系統會配備一個與正常人體熱輻射能量一致的恆溫「黑體」(上圖紅色方框內)來作為參照標準,進行實時校準。目前固定式的紅外熱成像體溫監測設備價格較高,通常需要十多萬元不等。
  • 陣列式紅外探測器在列車軸溫監測系統的應用
    摘要:在列車紅外軸溫監測系統中,前端的紅外探測器是軸溫信息直接來源,其探測模式、信號放大方式及信號的智能補償處理直接影響了軸溫數據準確性。
  • 夜視技術中的微光成像和紅外熱成像技術比較
    這類器件主要包括InSb IRFPA、HgCdTeIRFPA、SBDFPA、非製冷IRFPA和多量子阱IRFPA等。此類熱像儀被稱為第二代熱像儀。 3.3 第三代紅外熱像技術 第三代紅外熱像技術採用的紅外焦平面探測器單元數已達到320x240元或更高(即105-106),其性能提高了近3個數量級。
  • 深度解析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產業鏈
    另據芯智訊了解,海康威視也有自研非製冷紅外探測器,主要依託於2016年成立的子公司海康微影,目前已可提供高性能、低功耗的視覺傳感器及MEMS機芯組件。綜合看,國內廠商非製冷紅外探測器性能指標與國外差距不大。非製冷紅外探測器的主要應用於民品和軍用單兵裝備市場,性能指標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即可較大程度滿足各方面客戶的需求,繼而性價比成為擴展市場的關鍵。
  • 紅外成像行業現狀及未來發展方向,非製冷紅外探測器用途日益廣泛
    一、紅外成像行業概況紅外熱成像技術歷經三代,製冷光子型探測器和非製冷熱式探測器並行發展。從技術發展的歷史看,現代紅外探測器技術是從20世紀40年代的製冷光子型單元紅外探測器開始的,後來發展出線列探測器,再到今天的焦平面探測器和雙色探測器,已發展到第三代。非製冷型紅外焦平面技術屬於第三代紅外探測器技術,由美國霍尼韋爾公司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研發成功,並於2000年前後實現商用。
  • 夜視技術中的微光成像和紅外熱成像技術對比分析
    第一代微光夜視技術屬於被動觀察方式,其特點是隱蔽性好、體積小、重量小、成品率高,便於大批量生產;技術上兼顧並解決了光學系統的平像場與同心球電子光學系統要求有球面物(像)面之間的矛盾,成像質量明顯提高。其缺點是怕強光,有暈光現象。 2.2 第二代微光夜視技術 第二代微光夜視器件的主要特色是微通道板電子倍增器(MCP)的發明並將其引入單級微光管中。
  • 紅外探測器發展簡史
    20世紀50年代,在半導體、微電子、紅外探測器、精密光學與機械技術等基礎上,發展了今天的熱成像夜視技術。同時,在電真空技術的基礎上,發展了紅外夜視、微光圖像增強技術等,成為今天的微光夜視技術。1952年~1953年,美國研製成功世界上最早的熱成像系統——AN/AAS-4,最初以下視狀態掛在B-50轟炸機上,以後進行的側置、前視試驗表明,該系統也可用於地面,前視紅外的名詞即來源於此。
  • Uber撞人致死,無人駕駛還缺遠紅外熱成像傳感器
    現有無人駕駛技術路線優缺點目前,國際上自動駕駛環境感知的技術路線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毫米波雷達主導的多傳感器融合方案,另一種以高成本雷射雷達為主導,典型代表如谷歌 Waymo。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前向路況檢測主要依靠以下三種傳感器: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以及可見光攝像頭,且只是兩個傳感器融合。
  • 熱釋電傳感器的非接觸式測控系統設計
    摘要:介紹了利用熱釋電紅外傳感器進行非接觸式測溫的基本原理、紅外測溫系統結構和信號處理電路的組成。以此為基礎,設計了一套非接觸式紅外測溫裝置,用該裝置測定了移動目標表面溫度。
  • 什麼是短波紅外?
    InGaAs傳感器可以做得極其靈敏,它可以逐個地對個別光子進行計數。這樣,當被製成具有數千或數百萬個微小點狀傳感器或者傳感器像元時,短波紅外相機便可以在非常暗的條件下工作。夜視護目鏡已經使用了幾十年了,它是通過敏感被反射的可見星光或其他環境光並將其放大進行工作的,常被稱為圖像增強管。該技術對於直接觀察的夜視護目鏡很適用。但是當需要將一幅圖像傳送到遠處時,還沒有可以不受可靠性和靈敏度限制的實用方法。
  • 大立科技研發獲突破,推出業內首款600萬像素級非製冷紅外焦平面...
    8月22日公告顯示,公司近日成功研製出12μm像元、3072×2048規格600萬像素非製冷紅外焦平面探測器。紅外焦平面探測器是熱成像系統的核心部件,是探測、識別和分析物體紅外信息的關鍵。非製冷紅外焦平面探測器,是以微機電技術(MEMS)製備的熱傳感器為基礎,將物體紅外熱輻射信號,轉換成可供人眼視覺分辨的圖像的高技術產品,是紅外熱成像系統的核心和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