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撞人致死,無人駕駛還缺遠紅外熱成像傳感器

2020-11-24 雷鋒網

美國東部時間 3 月 19 日晚間,一輛 Uber 的自動駕駛汽車在亞利桑那州坦佩市的公共道路上與一名行人相撞,該行人在送往醫院後不治身亡。

警方在一份聲明中稱:「當時該車輛正往北行駛,一名女性在人行道外穿過一條四車道道路時被它撞倒。」

坦佩市警察局長西爾維婭·莫伊爾(Sylvia Moir)在接受採訪時稱:「基於受害人是從陰影中突然出現在馬路上的,很明顯,在任何一種模式(無人駕駛或人為駕駛)下,都很難避免這種碰撞。」

這起意外事故將不僅影響 Uber 的自動駕駛的計劃,還將影響到整個無人駕駛行業最終發布能在公共道路上行駛的無人汽車的計劃。

這則新聞將「無人駕駛技術」推向熱搜。

現有無人駕駛技術路線優缺點

目前,國際上自動駕駛環境感知的技術路線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毫米波雷達主導的多傳感器融合方案,另一種以高成本雷射雷達為主導,典型代表如谷歌 Waymo。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兩條線路對前方路況分析所使用的傳感器:

特斯拉的無人駕駛方案以毫米波雷達 + 可見光攝像頭為主,最開始有 MobileEye 的參與,以可見光攝像頭為主,毫米波雷達作為輔助。出現撞卡車事件後,Tesla 改為毫米波雷達為主,可見光攝像頭為輔。

谷歌的方案基本上是以雷射雷達為主,毫米波雷達為輔,可見光攝像頭幾乎不參與。谷歌似乎對可見光攝像頭一直不感冒,即使涉及到物體行為識別,谷歌仍傾向於用三維雷射雷達。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前向路況檢測主要依靠以下三種傳感器: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以及可見光攝像頭,且只是兩個傳感器融合。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三種傳感器的優劣勢:

上表中可以看出,目前主流的針對前向的傳感器融合方案都有一個顯著的缺點:在惡劣天氣情況下,只有毫米波雷達一個單傳感器可以起到作用,而毫米波雷達自身又難以識別行人。故現有的技術方案只能在正常天氣下工作,在惡劣天氣環境下(特別是光線不好的情況)會對路上行人的生命會造成極大的威脅。

所以面對這種既要能在夜晚和惡劣的天氣情況下,解決視覺和行人識別的問題。看似無人駕駛未能找到解決方案,但其實我們忽略了,夜視傳感器中的遠紅外傳感器。遠紅外技術只考慮觀測主體與環境之間溫度差,可以不受光線情況影響。

遠紅外熱成像技術成像效果

遠紅外熱成像原理,通過能夠透過紅外輻射的紅外光學系統將視場內景物的紅外輻射聚焦到能夠將紅外輻射能轉換為便於測量的物理量的器件——紅外探測器上,紅外探測器再將強弱不等的輻射信號轉換成相應的電信號,然後經過放大和視頻處理,形成可供人眼觀察的視頻圖像,最終通過終端顯示、音響設備報警的夜間輔助駕駛產品。

遠紅外熱成像系統下的行人監測效果圖

小結:慘痛的事故背後,免不了對無人駕駛技術的諸多質疑,但同時,又是促成該領域不斷完善的最大動力。飽含敬畏,大膽創新。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Uber自動駕駛撞人原因解析:一場原本可避免的災難
    同時,他認為夜間道路光線環境太複雜,汽車攝像頭的動態範圍需要提升30倍以上,自動駕駛汽車才有上路的可能。  也有業內人士分析,這輛Uber自動駕駛汽車已經檢測到了行人,只是沒有採取剎車或停車措施,致使釀成撞人事件。
  • 大立科技:紅外技術可與雷射雷達等其他傳感器一道為自動駕駛汽車...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7月17日訊,有投資者向大立科技提問, 貴司的產品能否用於無人自動化駕駛?有沒有相關的研發、合作、訂單?公司回答表示,紅外技術在自動駕駛領域具有獨特優勢,紅外成像傳感器可在特殊的天氣條件下,如黑夜、大霧、霧霾、沙塵,對面強光照射等情況下依然具有感知識別能力。公司的大面陣非晶矽紅外成像探測器可提供更高速、更細膩紅外圖像,滿足高動態、大視場的應用需求,特別適合高速運動平臺使用。可與雷射雷達等其他傳感器一道為自動駕駛汽車提供更安全高效的解決方案。感謝您的關注,謝謝!
  • 遠紅外熱成像和夜視:中間不是 「等於號」
    不同物體溫度不同輻射強弱不同,因此,目標和環境或目標各部分之間的溫度差或輻射差異形成的紅外輻射特徵,就能用於形成圖像,最終用來發現和識別目標。正因為完全不同的成像原理,紅外熱成像能不受惡劣環境與天氣,如夜晚無光、反光,大霧雨雪天氣的影響。「夜視」僅是紅外熱成像應用場景之一,實際上,該技術應用場景更準確的描述應該為——駕駛員不良視線環境。
  • Teledyne宣布收購熱成像傳感器公司Flir
    Y7SesmcVSI Labs的創始人兼總裁Phil Magney對EE Times表示:「 Flir填補了Teledyne投資組合中的一個空白,特別是當它涉及到低成本的熱探測器。」Y7Sesmc我們的業務模式也相似:我們各自為客戶提供傳感器,攝像機和傳感器系統,」他補充說,這兩家公司的傳感器「具有獨特的互補性,重疊最小,具有基於不同波長的不同半導體技術的成像傳感器。」,這在監管機構決定是否批准收購時很重要。Y7Sesmc特別是,Flir專門從事長波紅外(LWIR),而這正是Teledyne公司所缺少的,Magney指出。
  • 自動駕駛汽車安全性再升一級:熱成像儀將提供更好的夜視功能
    熱成像公司 FLIR 和以色列初創公司 Adasky 正在研發應用於自動駕駛汽車的新型熱傳感器,這種熱傳感器通過識別行人、動物以及周圍環境發出的熱量,形成物體輪廓圖像,進而幫助司機發現行駛過程中的危險。
  • 打獵用紅外熱成像儀選購建議
    這種類型的紅外熱成像儀,操作起來是非常方便的,只需按下拍照或錄像鍵,就可以立刻進行拍照或者錄像,基本沒有延時,這對捕捉珍貴影像資料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機會稍縱即逝。普通的不帶拍照錄像功能的紅外熱成像儀就很難做到這一點,操作起來非常麻煩,還需要連接外接顯示屏,一個人也很難操作,最起碼要2個人及以上才可以,弊端是非常明顯。
  • 紅外熱成像原理
    熱輻射的這個特點使人們可以利用它來對物體進行無接觸溫度測量和熱狀態分析,從而為工業生產,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等等方面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檢測手段和診斷工具。  現代的熱成像裝置工作在中紅外區域(波長3~5μm)或遠紅外區域(波長8~12μm)。通過探測物體發出的紅外輻射,熱成像儀產生一個實時的圖像,從而提供一種景物的熱圖像。
  • 紅外熱成像
    打開APP 紅外熱成像 發表於 2020-03-20 16:53:00 智能分析攝像頭熱成像技術是利用高於絕對溫度零下(-273℃)的物體都能輻射紅外線的原理來工作的。
  • 疫情隨寒冬再起,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儀構築「安全線」
    而包括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儀等高科技設備在防疫中應用,為我國民眾構建了一道可靠的「安全線」。操作簡單快捷的熱成像儀的大量應用,是我國在紅外測溫晶片領域數十年研究探索的結晶,是在歐美的非製冷探測器技術和產品至今仍對中國實施嚴格的禁運措施的情況下的突破。那麼,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所需紅外測溫設備的晶片究竟有何技術含量?據業內人士介紹,紅外焦平面探測器是熱成像系統的核心部件,是探測、識別和分析物體紅外信息的關鍵。
  • 紅外熱成像與普通攝像機區別,熱成像攝像頭不懼風雨全天候監控
    可見光攝像機可分為模擬攝像機以及網絡攝像機,而目前市場上,普通的網絡攝像機還佔據主要部分,這是主要是我們現在的熱成像攝像機發展還不夠完善所造成,很多監控場合都是用普通網線進行布線。但畢竟普通的網絡攝像機的清晰度已經漸漸滿足清晰的場合使用了。
  • 紅外熱成像儀與紅外測溫儀區的區別
    紅外熱成像儀與紅外測溫儀區的區別   1、紅外熱像儀具有安全、直觀、高效、防止漏檢4大核心優勢。   2、普通紅外測溫儀雖有雷射指示器,但僅起提示被測目標作用,並不等於被測溫點,而是對應的目標區域內的平均溫度,但是大部分的使用者都會誤以為屏幕顯示的溫度值就是雷射點的溫度,大錯特錯!而紅外線熱成像儀則不存在這個問題,由於顯示的是整體的溫度分布,一目了然,而且市面上的多數紅外線熱成像儀帶雷射指示器,以及LED燈,便於現場快速定位識別。
  • 用科技抗擊疫情--中電港紅外熱成像及手持測溫儀解決方案
    如今,無論在機場、火車站、地鐵口,還是在居民小區、企業園區、商場、農貿市場等公共場所都配備了紅外測溫設備。其中,手持紅外測溫儀具備一對一測試、快速測溫等特點;而紅外熱成像測溫儀則具有快速篩查異常目標、準確度高、非接觸式測溫降低安全運營成本等諸多優點,兩者被視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黑科技」。為幫助客戶更快推出此類產品,助力疫情防控,中電港特別推出了手持測溫儀及紅外熱成像測溫儀解決方案。
  • 疫情防護重點物資|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產業鏈深度解析
    但是,傳統的溫度計、額溫槍等測溫設備,不僅需要一對一檢查,檢測速度慢,而且還需要近距離接觸,因此存在較大的交叉感染風險。相比之下,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設備由於能實現遠距離(可達數米)、非接觸式、多目標同時進行體溫檢測,是在公眾場所甄別發熱人群效率最高的一種方式。
  • 夜視技術中的微光成像和紅外熱成像技術比較
    始於20世紀50年代的紅外熱成像技術也走過了三代的歷程,它以接收景物自身各部分輻射的紅外線來進行探測,與微光成像技術相比,具有穿透煙塵能力強、可識別偽目標、可晝夜工作等特點。可以說,微光成像技術和紅外熱成像技術已經成為夜視技術的二大砥柱。
  • 近紅外成像技術促進機器視覺的新發展
    紅外熱成像技術在防災減災救災等各個環節都有著巨大的應用價值,高德智感與合作夥伴聯合推出的化工行業紅外熱成像視頻監控系統解決方案,已在多個化工園區安防系統中得到應用。 ▲天津港8·12爆炸事故現場 提到化工行業,經常會讓人聯想到一個詞:危險。
  • 特斯拉無人駕駛車禍原因 臨沂人對無人駕駛怎麼看
    隨著科技的發展,無人駕駛成為了可能,但是最近出現的狀況,讓很多人看到無人駕駛技術還沒有全面完善到位。   Uber的一輛路測無人車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撞死一名正在橫穿馬路的49歲婦女,這是全世界第一宗完全自動駕駛汽車撞死人的事故,事故引發了全球輿論震驚。
  • 紅外熱成像技術及應用方案
    ​紅外熱成像技術廣泛應用於動物生理生態研究、實驗醫學研究、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調查評估等。易科泰生態技術公司提供紅外熱成像技術創新應用全面解決方案,所用紅外熱成像儀主要有如下型號:  1.WIC紅外熱像儀  WIC是一款配置靈活的高端科研級測溫型熱成像相機,可配置不同的支架配件組成手持式成像測量、固定式測量監測等,既可用於室內也可用於室外長期監測(需加配型熱成像相機),還可與RGB鏡頭組合組成THERMO-RGB測量系統(需購買易科泰公司專業紅外熱成像與
  • 華盛昌AI-2031全自動紅外熱成像測溫告警系統即將上市
    近日,華盛昌推出『AI-2031全自動紅外熱成像測溫告警系統』新品預告。根據預告顯示,全新的AI-2031全自動紅外熱成像測溫告警系統在硬體配置上極其豪華,其搭載了進口優質高精度傳感器,還採用了384X288紅外解析度、50Hz專業高幀頻以及全視角毫秒級熱成像測溫篩查。強悍的核心配置更有助於華盛昌在人流量大的場所提供一種更快速、更安全的體表溫度篩查方案。
  • 紅外熱成像技術由於疫情有什麼改變的
    經過試驗檢測後,在紅色光譜外確實存在一種看不見的「光線」,後來稱為「紅外線」,也就是「紅外輻射」。 起源於軍事的熱成像技術 紅外熱成像技術最早是應用在軍事領域,例如夜間觀測、飛彈制導等。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熱成像技術才開始民用,民用分為3個階段: 1964年,美國TI公司研製出首臺熱成像設備,當時被稱為「紅外前視系統」,但是當時的設備體積不但龐大,還無法實時記錄所測物體的表面溫度。
  • 夜視技術中的微光成像和紅外熱成像技術對比分析
    始於20世紀50年代的紅外熱成像技術也走過了三代的歷程,它以接收景物自身各部分輻射的紅外線來進行探測,與微光成像技術相比,具有穿透煙塵能力強、可識別偽目標、可晝夜工作等特點。可以說,微光成像技術和紅外熱成像技術已經成為夜視技術的二大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