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中學生活是怎樣度過的?在正常的學習生活之外,還幹了哪些令人為之矚目的事情?在重慶市松樹橋中學,高三·3班何泊杉同學就在三年高中時光裡,相繼在各大核心期刊上發表了四篇學術性論文,引來了老師們的大加讚許和同學們的羨慕眼光。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何泊杉不同於正常學生,他在三歲半時曾因遭遇車禍而造成了大腦輕微損傷,使得他的理解和書寫都比其他同學慢了一些,總是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消化老師講解的內容,好在老師和同學們對他總有「特別的愛」,這些困難才會被一一化解。
何泊杉每天早上來了在教室外面讀書
「腦洞大開」思考宇宙發展 他對「錢學森之問」有獨到理解
從小到大,何泊杉對天體物理學方面十分感興趣,初中畢業的那個暑假裡,他開始研究恆星的演化過程,通過類比推理,猜想宇宙的演化歷程應該與恆星相似。在大量閱讀此方面學術資料後,他著手創作,投遞了自己的第一篇論文《宇宙的終極演化》,最終發表在《華夏地理》的2015年第八期刊物上。
今年,何泊杉正值高三,在緊張的高考複習階段,他對於「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又產生新的思考。結合自身成長經歷與這些年來的科學論文創作過程,他撰寫了第二篇論文《論中國式教育與天才的誕生》,文中提出了中國學生與外國學生的對比,找出中國式教育的缺點與不足,並提出改進方法。該文最終刊登在了2017年第六期的《文化研究》上。
「我的創作靈感主要來自於大膽的猜想與合理的推論,在科學發展史上向來就有先理論後實踐的說法,只有當這兩個要素同時進行,才能實現真正的科學進步。」何泊杉說,雖然人們常說實踐出真理,但他認為引領科技發展的要素並不全是實踐,更重要的是實踐之前的思考與想像,只有把自己的思維打開,才能夠想到事件發生的各種可能性,然後再通過嚴密的推論與研究,找到真理的門徑。
何泊杉與班主任王濤合影
自認並非天賦異稟 創新思考更多源於知識混搭
前不久,何泊杉又相繼在2017年18期《科學家》雜誌上發表了《關於空間維度的數學解釋》,該文通過數學中的求導知識,結合天文學中的空間維度,揭示各個空間維度間的聯繫。在2017年23期《科學家》雜誌上發表了《關於天體脈衝的量子解釋》,該文從量子力學的角度,揭示宇宙中的造父變星和中子星發射出脈衝信號的本質。這了兩篇論文徹底證明了他在天文物理學方面的獨到見解。他在天文科學方面展示出的才華令不少同學感到羨慕,但在他看來,自己的創作並非是因為天賦異稟,而是依靠現階段所學知識的混搭,加上大膽猜想進而完成的。
「我創作的背後,當然少不了老師們的呵護,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我的班主任王濤老師,對我來說,他就是我在收穫知識的道路上的堅強後盾。」平日裡,只要是自習時間,王濤老師都會把何泊杉接到辦公室,為他講解與天文學有關的數學知識,甚至和他一起商討論文寫作的方向和主要論點。
在《關於空間維度的數學解釋》在這篇文章中,何泊杉就運用了數學中大量的求導知識,而《關於天體脈衝的量子解釋》中,他也靈活應用了三角函數的振幅及周期函數等知識。這些創新的觀點,正是在現行知識的混搭和累積之下,才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在這之前,我們都沒有想到他是如此有才,現在他已經是我們學校的「明星學生」了。」王濤老師介紹,由於何泊杉行動不如正常孩子方便,師生們平日裡對他都是呵護有加,幫他打飯,充卡,與他一起上下樓,保障安全。班裡還邀請他在科學主題班會上「作報告」,講解最新的論文成果。
再過不久,何泊杉就將參加2018年的高考,他會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全身心投入到複習中,全力備考。「雖然我遭受過挫折,但是我會刻苦學習,加緊複習,相信努力之後總會有回報,我不會放棄自己,未來還想從事天文學方面的研究工作。」何泊杉說,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科學家,成敗的關鍵在於是否將思維全部打開,科學的靈感是否被激發。科學的靈感並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它需要通過自我不斷地思考,不斷地論證,從而進一步激發自己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