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能分到原子還是夸克

2020-10-18 星辰大海種花家

《莊子·天下篇》中有述:「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戰國,即先秦時期,一尺約等於現在的23.1釐米,大意是一塊23公分長的木棍,每天砍下一半,永遠都砍不完!形象的說明了物體細分是無窮盡的!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可以永遠的砍下去?

一、物質的最小單位是什麼?

原子是化學反應中不可再分的最小單位,後來我們知道了原子的標準模型後,才知道化學變化改變的是核外電子中最外層電子的分布方式,而對於內部的原子核並不能觸及!

1、發現原子核

對於發現原子核,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事情,盧瑟福為了驗證湯姆遜的原子模型,他在1911年設計了一個實驗,如圖所示,周圍一圈是感光材料,而中心則是金箔,在金箔的正前方則是一個α粒子發生器!

假如按照湯姆遜的模型,從理論上來看α粒子應該徑直穿過原子核揚長而去,進而在金箔的另一端的感光材料上留下它們的印記!

但事實上結果出乎盧瑟福的預料,因為絕大部分的α粒子都穿過了金箔,但有少數粒子發生了偏轉,有極少數偏轉角度很大,甚至有被彈回來的!

這很簡單的說明了一個事實,原子內部大都是空的,中心擁有一個緻密實體,否則α粒子不會被彈回,因為α粒子本身就是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構成的帶正電高速氦四原子核!在α粒子散射實驗後,盧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核原子模型!

2、發現質子與中子

1918年盧瑟福在擔任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時,用發現原子核的α粒子轟擊氮原子核,他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感光器件記錄到了氫核的跡象,盧瑟福意識到這個氫核的唯一來源是氮原子核,強大的α粒子撞擊分裂了氮原子核,他將其命名為Proton,這就是質子的來歷,盧瑟福發現質子以後,還預言了不帶電的中子!

質子質量:1.672621637×10^-27 千克 直徑:1.6-1.7×10^-15千克,

中子質量:1.6749286 ×10^-27 千克

3、發現夸克

自從科學家發現質子以來,就折騰了一系列的加速器來操練質子,希望能在質子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發現更小的基本粒子,但很可惜,封閉質子的力量是如此強大,以至於根本打不開質子,但至少知道了撞擊時會有三個散射強度!當然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這是夸克緊閉的現象, 夸克不能被直接觀測,或是被分離出來,只能通過對強子的觀測間接來觀測內部的結構(質子和中子是最穩定的強子)!

4、標準粒子模型

從1897年湯姆遜發現電子,到1911,和1918年盧瑟福發現原子核和質子與中子,再到五六十年代發現200多個強子,再在加速器的幫助下發現夸克.....基本我們發現的粒子已經湊一個模型了!

如同抽絲剝繭,最終發現的位置到達了夸克的世界!那麼我們總共發現了哪幾類粒子呢?

上圖標準模型中有兩大類粒子,一類是費米子,表示的是物質最小不可分割部分,即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而另一類則是規範玻色子,這一類粒子起到傳遞力的作用,比如膠子連接上下夸克構成質子,光子則傳遞電磁作用,W和Z玻色子傳遞弱相互作用!簡單的理解,費米子就是磚塊,而玻色子就是水泥漿,我們宏觀世界的物質大廈就是由這些小東西連接起來的!

但有一點必須要提醒一下,儘管磚塊與水泥是大廈中必不可少的材料,但宏觀世界中磚塊明顯要比粘合的砂漿質量要大,但在微觀世界卻是相反的,因為構成質子和中子的上下夸克都是輕夸克,三個夸克的質量遠小於其構成的質子,質量來自何方?粘合夸克的膠子,甚至核聚變和裂變的能量真正的源頭也在膠子!

5、電子還能再分嗎?

從基本粒子模型中我們可以知道,電子是費米子,也就是不可再分基本粒子,因此電子就分布下去啦!

二、一尺之捶,日取其半,多久到達最小單位,無法再分?

假設我們用砍刀,切開物質用的電磁力,因此從理論上來看,到原子就不可再分了,因為要分開原子核,用砍刀這種電磁力可不行!那麼幾天砍下來就到原子了呢?

一尺之捶=0.231米

原子直徑=10^10米

那麼大約需要 31.105245706天,也就是砍一個月,就砍到原子了,理論上還可以砍,但事實上砍刀能輸出的能量遠遠不夠了!

三、古代就知道了無窮盡的微觀世界,那是也有科學嗎?

佛學《華嚴經》中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與「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只是中國古代對於境界的最高認知,但僅此而已,並沒有更進一步,也許局限於當時的時代背景!現代科學也就四百多年的歷史,各位不要認為很久了,在種花家看來,才剛剛起飛而已!

相關焦點

  • 夸克也分陰陽,物質無限可分,老莊是玩科學的高手
    ,而星球的運轉,縮小以後和原子一樣軌跡,有人說科學盡頭是神學,草民不信,但是有人說四維空間是三維加上時間軸組成的,倒是有不少擁躉。當物體不停地分下去的時候,分到分子原子,原子核到質子和中子,不少物理學家講物質到此為止,不可再分時,偉人講到,世界本身就是既對立又統一,是永遠可以分下去的,至於夸克以後分不分下去,沒人能回答,可自誇克出現後,為永遠可分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可夸克是分離不出來的個體。
  • 原子,原子核,夸克,還有什麼?
    那麼物質是可以無限分割,還是由基本不可分的粒子構成的呢?後世的儒家也一直主張物質不可無限分割,《中庸》裡談到「語小,天下莫能破焉。」,大儒朱熹解釋說,天下莫能破是無內,無內則是至小。當原子的概念從西方傳遞過來,Atom的希臘文原意就是不可分割的,國內就首先被翻譯為「莫破」,後來才有原子的稱呼。
  • 休謨論時空:時間和空間都不是無限可分的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莊子關於物質,我國古代的莊子曾提出上述問題,一尺的東西,今天拿一半,明天拿一半,後天再拿一半,如此這般每天都拿剩下的一半,真的永生永世都拿不完嗎?以上兩個問題,一個涉及到物質,它的本質是空間問題,一個涉及到距離,它的本質是時間問題,時間問題和空間問題是人認識世界的基本問題,作為經驗主義哲學的集大成者,休謨首先開始對二者進行了思考,個人認為,休謨的思考完全可以解決以上兩個問題。PS:以下純屬個人對休謨思想的理解,如有偏頗,歡迎指正。
  • 夸克與毛粒子
    分科治之的教育,讓更多的科學家缺少哲學素養。而沒有哲學素養的科學家,是成不了大科學家的。因為當你研究到一定程度,你就會缺少方向感。而沒有方向感的研究,如同無頭的蒼蠅,只能亂飛。人類的更多成果恰恰是專注力和持久性合力下的必然。       還是舉個例子說明。
  • 夸克也許不是唯一
    夸克也許不是唯一文/袁玉剛 圖/來自網際網路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的。質子究竟是由什麼組成的?質子還能再分嗎?在《莊子》內篇的《天下篇》中,莊子說:「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30年代,物理學家實驗發現質子磁矩為5.6個單位核磁子,中子磁矩是-3.82個單位核磁子。說明質子和中子都是旋轉的可分割的粒子。
  • 分割到普朗克長度
    宇宙起源,黑洞,蟲洞,多維空間,相對論,量子力學,地外文明,迷失古蹟,不解之謎,科技前沿。從宏觀到微觀,從科技到科幻,我們一一為您呈現!歡迎廣大宇宙愛好者持續關注我們微信平臺 空間是量子化的,當被分割到普朗克長度後,量子化的尺度將被分割到極限,既,將不能再以量子化的尺度來衡量空間。
  • 高一原子結構原子說
    「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物質是無限可分的;墨子:物質被分割是有條件的,物質不能被分割的最小單位稱為「端」;德謨克利特:古典原子理論——物質只能分割到原子為止;道爾頓:近代原子論(1)化學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構成,這種微粒稱為原子;(2)原子在一切化學變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3)同種元素的原子質量和性質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質量和性質都不相同;(4)不同元素化合時,這些元素的原子按簡單整數比結合成化合物。
  • 用於高能物理研究的對撞機,造價數百億元,它能帶來什麼?
    一日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中國古人這一哲學思辨的背後,蘊含著「物質無限可分」的思想,在同時期的西方世界,哲學家德莫克裡克特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名為「原子」的實心微粒組成的。1919年,物理學家盧瑟福通過轟擊金箔,發現原子並不是實心微粒,而是由原子核與電子組成的,而原子核又能細分為質子和中子。在今天的物理學最前沿,物質的最小組成單位是夸克,以及還未得到證明的「弦」,但今天的物理學家們和他們的前輩一樣,仍然不知道物質是否無限可分。
  • 宇宙終極奧秘之無限法則
    宇宙空間無邊無際,星球星體無窮無盡;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生命繁茂物種繁多,基因變異變化莫測......。珍惜眼前,做事要適度,做人要知足,中庸之道,才是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