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莊子
關於物質,我國古代的莊子曾提出上述問題,一尺的東西,今天拿一半,明天拿一半,後天再拿一半,如此這般每天都拿剩下的一半,真的永生永世都拿不完嗎?
長跑冠軍與烏龜賽跑,讓烏龜先跑10千米,則長跑冠軍永遠也追不上烏龜,因為每當長跑冠軍跑到烏龜領先的那個地點時,烏龜又往前爬了一段距離。——芝諾悖論
芝諾悖論中提出長跑冠軍只能無限接近烏龜,但卻永遠追不上烏龜,這明顯與常識相違背,但從它的理論上又的確難以找到破綻,這是怎麼回事呢?
以上兩個問題,一個涉及到物質,它的本質是空間問題,一個涉及到距離,它的本質是時間問題,時間問題和空間問題是人認識世界的基本問題,作為經驗主義哲學的集大成者,休謨首先開始對二者進行了思考,個人認為,休謨的思考完全可以解決以上兩個問題。
PS:以下純屬個人對休謨思想的理解,如有偏頗,歡迎指正。
人都有時間觀念,吃飯需要時間,工作需要時間,幹什麼都需要時間,時間過一分少一分,過一秒少一秒,可有誰問過這個問題:時間的本質是什麼?
每個人都了解時間的重要性,一寸光陰一寸金,但當他試圖給時間下個定義時,會忽然覺得異常艱難,是手機上跳動的數字、手錶上轉圈的指針嗎?不對,那只是人類計時的工具,是秒分時、日月年嗎?不對,那只是時間的單位。那麼時間究竟是什麼呢?
休謨認為人對時間觀念的理解來自於經驗,當一個人經驗到外物的變化時,他就感受到了時間,所以時間的本質是物體的變化過程。如果一個物體從頭至尾不會發生任何變化,那麼人將無法從中獲取時間觀念。試想假如一個人長生不死,站那兒一動不動,周遭的環境也不會發生任何變化,那麼我們會說對於這個人來講,時間停滯了,或者是說,時間消失了。
人並不是因為直接看到了時間、聽到了時間才有了時間觀念,而是通過周圍環境的變化感受到了時間,所以時間並不是人直接體驗到的事物,它是一個抽象觀念。
人同樣具有空間觀念,但如果要給空間下個定義,那同樣也是異常艱難的。在幾何學上,有點、線、面、體的概念,人們普遍認為,如果一個點開始拉伸,它就成了線,線開始拉伸就成了面,面再拉伸就成了體,體就是空間。
但休謨認為人們對於點、線、面的定義也是有很大缺陷的,比如說線,什麼叫做直線?一般來講,直線的定義如下:
直線由無數個點構成,它沒有端點,向兩端無限延長。
休謨認為這個定義實際是很模糊的,根本無法讓人理解到底什麼是直線,曲線不也符合上述定義嗎?為了彌補這一漏洞,幾何學家們可能會說,兩點之間,最短的那個叫直線,但休謨指出,這不過是直線的一個特徵,而非其定義,並且這句話屬於循環論證。什麼叫最短?當一個人提起最短的時候,他腦子裡的第一印象就是直線,所以將「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翻譯過來就是「最短就是最短」,這會讓人對直線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認識嗎?
再比如平面,平面的定義一般如下:
這樣一種面,面上任意兩點的連線整個落在此面上。
或者如下:
直線沿著一個水平的面移動形成的路徑就是平面。
在這兩種定義中,不是描述面的特徵,就是以平面定義平面,由此可見,人們對基本的點、線、面都缺乏清晰的定義。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有空間觀念呢?同樣地,休謨認為人對空間觀念的理解來自於經驗,當一個人經驗到外物時,他發現有的佔位大,有的佔位小,有的高,有的矮,經過比較,他感受到了空間。與時間一樣,人並不是因為看到了空間、摸到了空間才有了空間觀念,而是通過外物的比較感受到了空間,所以空間也不是人直接體驗到的事物,它也是一個抽象觀念。
關於時間和廣袤(空間),休謨還認為,時間是由不可分割的瞬間組成,廣袤是由不可分割的例子組成。換句話說,二者都不是無限可分的,都有各自的最小單位。回到開頭的例子,莊子認為「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休謨則認為物體不可能永遠如此一分為二下去,分到最後,總會遇到那個最小單位,也許是原子,也許是夸克,也許比夸克還小,但總歸不可能無限分割下去。在芝諾悖論中,時間被無限分割導致長跑冠軍追不上烏龜,休謨則認為時間同樣無法無限分割,它的最小單位也許為毫秒,也許為飛秒,也許更小,但同樣地,總歸不可能無限分割下去。
隨著人類認識的發展,人類可以將物質的最小單位和時間的最小單位不斷縮小,但這並不代表它們可以無限分割,無限分割只是數學家的遊戲,因為數字不管再小,總可以再分一半,但在實際生活中,人類認識範圍內的時間和空間無法這樣一直分割下去,那超出了人類的理解範圍,因而是不可知的。作為經驗主義者,休謨認為如果有誰對經驗不到又無法驗證的事物存在信誓旦旦的信念,那這就不可理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