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時間並不存在,時間只是記憶的謊言。
時間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靠的是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周期變化的規律,例如月球繞地球公轉周期,地球繞太陽公轉周期,地球自轉周期,原子震蕩周期等。生活中的一秒鐘的長短,不是被人類感知出來的,而是被客觀定義出來的。1967年國際計量大會以地球公轉為基礎,對秒進行了重新定義。
時間概念包含時刻和時段兩個概念;時刻是指某一瞬間,在時間軸上用點表示;時段是指客觀物質運動的兩個不同狀態之間所經歷的時間歷程。對於任何事物討論時刻和時段就足夠了。運動和變化是在一個時段內發生的,這個時段或長或短。在某個固定的時刻,事物不會發生任何運動和變化。因此,事物運動和變化,必須有一個時間段作為條件。例如,蜜蜂在空中飛行,它的翅膀每秒震動約200次,非常之快,但是,在任何一個時刻,它的翅膀都是以某種姿態靜止的。
時空,即時間和空間。絕對的時空觀,認為時間和空間是割裂的,沒有聯繫的。近代物理學認為,時間和空間不是獨立的、絕對的,而是相關聯的,如果其中一個量發生變化,另一個量也發生了變化。因此時間和空間綁在來一起,統稱為時空,在概念上更加科學、更加完整。
時間與空間一起組成四維時空,構成宇宙的基本結構。時間與空間在測量上都不是絕對的,觀察者在不同的相對速度或不同時空結構的觀測點,所觀測到時間的流逝是不同的。廣義相對論提到質量的重力場將造成時空的扭曲,質量越大,時空扭曲率越大;時空扭曲率越大,時間流逝的就越慢。現有的儀器已經證實了廣義相對論關於時間所做精確的預測,並且其成果已經應用於全球定位系統。狹義相對論中提到,一個具有相對運動的物體的時間流逝比自己參考系中靜止的物體的時間流逝慢,這是「時間膨脹」效應。
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提到:不能把時間、空間、物質三者分開解釋。時間是物體運動和變化被人的感官連續感知形成的一種量。21世紀的物理理論認為時間是連續的、不間斷的、沒有量子特性,而當今的弦理論、M理論,預言時間是間斷的,不連續的、有量子特性。
愛因斯坦認為:「現在、過去和將來之間的差別只是一種錯覺。」回到過去,其實是建立在一個不存在的邏輯基礎上的。也就是,人類產生的邏輯,錯誤的將時間分出了現在、過去和將來。
時間究竟是否存在,時間是否具有量子特性,依然沒有準確答案。但是,可以認識到,物質與時空並存,物質的變化和運動,讓時間有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