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怪物堪稱完美,但異形是個例外。
不像哥斯拉那樣高大,也不如吸血鬼那樣詭異。異形是一個夾雜了後工業主義反思,融合了強烈性暗示,同時具備癲狂美感的究極進化體。
它的出現,讓人類有了處於食物鏈下端的恐懼感。其極端暴力性體現的恰恰是宇宙間最基本的規則:適者生存。
沒有憐憫,沒有妥協,難怪在《異形》中生化人對這種生物的有如此評價。
異形和生化人,是進化的兩個極端,都對人類的存在構成了威脅。
所以當異形晉升為一種文化符號之時,人們看重的不僅是它的尖牙利齒,還有其帶來的心理震撼。
破胸而出的誕生方式帶有生殖崇拜的意味
雖然距第一部《異形》電影的上映已有37年之久,但異形的影響力卻絲毫未減。
《異形》電影四部曲以及《普羅米修斯》、《契約》將異形宇宙構建完整,不斷推出的遊戲更是讓它獲得了玩家群體的青睞。
相對電影,《異形》遊戲是一個更龐大的家族
什麼?你說《異形大戰鐵血戰士》系列……
遊戲還可以玩玩,兩部電影還是儘快忘掉吧。
異形是如何誕生的?
說到異形,就不能不提「異形之父」H.R.吉格。
1940年,H.R.吉格出生於瑞士格勞賓登州庫爾,是一名化學家的兒子。
雖然「子承父業」在各國都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但長大後的他卻選擇了藝術行業。
最終,他證明了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對於創作傾向,吉格也毫不避諱:「死亡和情色自始至終是我作品中最主要的元素。」
這也為他和家人招來了不少非議。
在上世紀60年代的瑞士鄉村,這種過於黑暗的創作風格顯然是不能為大眾所接受的。
據說吉格早期舉辦的一個展覽,策展人每天早上都得去清洗被厭惡的鄰裡吐了唾沫的畫廊玻璃。
在事業初創階段,他和很多藝術家一樣,同商業行為保持著一定距離。
但一部電影卻永久改變了他的職業生涯,也撼動了科幻電影的歷史進程。
1978年,他與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合作,擔任電影《異型》的美術設計。
《異形》大獲成功,讓H.R.吉格獲得了1980年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他的名字也開始變得與電影密不可分。
但是他的成功卻招來了不少藝術同行的挖苦。
很多人認為,這種與好萊塢合作的行為玷汙了藝術,讓他的動機充滿了銅臭味。
但諷刺的是,H.R.吉格的設計在當時並不能被主流社會所接受。
反而是那些懵懂處世的電影愛好者們,從《異形》中看到了完全不同的另一個世界,從而影響到了今後幾十年間民眾對於怪獸和宇宙驚悚故事的審美傾向。
在H.R.吉格的作品中,你總是能夠看到工業時代的符號和生物特徵的結合。
這種設計傾向體現了他對科技與人類發展的憂慮與迷戀。
武器演化為生殖器,軀體演化為機器,飛船具有內腔的特徵……他筆下的圖像總是把可觸碰的現實與噩夢般的幻想糾纏在一起,在第一時間內喚醒你心底的恐懼。
前幾年的紀錄片《暗黑之星:H.R.吉格的世界》這樣解釋吉格作品的深層次心理動機:作品中的暗黑元素暗示了我們從沒有好好展現過的「出生創傷」。
事實上,H.R.吉格始終被都被睡眠障礙和夜晚恐懼症所折磨著。
可以想像,長久的精神創傷讓他對世界有著不同的看法。
小時候的吉格受到過不少驚嚇,比如他爸爸曾經把一個頭蓋骨送給他,他的姐姐還曾帶他去看過一個歷史展覽,他被一具木乃伊嚇得夠嗆。
吉格一方面不想再回憶起這些事兒,另一方面,他也很好奇為什麼這樣簡單的東西就能對人的心理產生這麼大的影響。
對人性黑暗面的天生敏感,再加上後天對於建築學和工業設計知識的吸納,造就了具備迷人氣質的H.R.吉格風格。
遺憾的是,這位藝術大師,在去年不幸離世。
但幸運的是,他的作品得以通過銀幕藝術的形式,永久流傳下去。
我不知道H.R.吉格的設計思想揭示了生命的多少奧秘,只希望能夠在這條神秘的道路上繼續探索命運的無限可能。
瑞士的H.R.吉格博物館,異形愛好者一生必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