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形契約》目前正在國內上映,雖然比國外晚了一個月,且被刪掉了7分鐘,還是不能阻止影片成為國內一部頗具話題效應的電影,畢竟,片子算得上第一部在國內上映的異形電影(《普羅米修斯》的國內公映版異形並沒有出現)。
作為個人今年最期待的影片之一,霖哥我一上映片子就去看了,因為異形鏡頭刪減太嚴重,回來又看了遍槍版補上部分鏡頭。看過的朋友應該知道,影片回歸了最初版異形的驚悚概念,全片雖然生化人是主要角色,但他的作用是在承上啟下,影片的主角還是異形,全程基本都在一種昏暗的場景中與怪物對決,這樣的大片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很不符合國內觀眾的觀影追求,所以肯定是路人觀眾不友好的類型,再加上片子本身並沒有像想像中那樣講述工程師以及人類起源的問題,所以也讓許多《普羅米修斯》的粉絲失望了,因此片子實際上並不是個「好看」的片子,整體體驗甚至不如前不久的《異星覺醒》。而片子雖然並沒有填太多《普羅米修斯》挖下的世界觀的坑,但是關於經典異形的起源問題還是終於說明白了。
劇透預警,劇透預警,劇透預警。
片子中的異形簡單來說就是生化人大衛近十年的研究成果,並非是偶然誕生的,雖然「工程師」的黑水是主要催化劑,誘發生物自身的變異,但是誕生出來的怪物的特徵還是要看變異者本身的特性(也有觀點認為黑水本身就是寄生蟲,感染生物之後就融合宿主特效變異生長)。
從片中的飛蛾標本等生化人大衛一系列的收藏品可以看出,他在星球上做了無數次實驗,而且,他的桌子上擺設的還有未成形的異形寶寶,這都充分說明了生化人非常想打造出一種完美的生物。這部片子跟以往不同的地方在於,影片中角色的關係。
以往異形電影,都是著重刻畫人類——生化人的關係,人——異形的關係,兩種關係有時候會互映射但是並不會直接聯繫,在《普羅米修斯》裡面則是工程師——人類——生化人三者的關係,到了《異形契約》,則變成了人類——生化人——異形的關係。生化人大衛想造出完美的生物,讓自身成為「造物主」,人類當初造生化人的目的雖然並沒有完美生物的觀念,但是就像沃爾特吹簫時說自己「被造出來是就為了在各方面都更有效率」,其實也是一種追求完美以及成為造物主的自我滿足感。這麼推論下來,人類被工程師「製造出來」,也應該是出於這樣的心理,個人覺得,未來的續集可能要往這個方向上走。
綜上,片子的可觀之處一個是回歸舊式驚悚的技巧,這個是雷德利老子最擅長的手法。另一個則是劇情上的銜接問題,給出了經典異形誕生的過程,並且將這個系列引向更加高層次的未來。
(作者:洛奉霖,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