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酒泉8月24日電題:最後撤離
奉青玲
8月23日10時27分,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從酒泉航天發射場拔地而起。
點火瞬間,驚天動地。而在15分鐘前,發射塔架上最後一批工作人員才從這裡撤離。
「早就習以為常了,也不覺得害怕。」28歲的平臺指揮楊佳文已經在這個崗位上幹了11年。
每次任務,在火箭點火前15分鐘,他才能和平臺、擺杆、瞄準、電梯、空調、地面電源保障等15名同事最後撤離。
其他的工作人員,則在火箭臨射前30分鐘都撤離了。
「根據衛星產品特性,整流罩送風管在負30分鐘前要一直通著。進入負30分鐘工作程序後,送風管拆除完還要檢查,收起小翻板,展開平臺,時間非常緊迫。」高級技師劉陽介紹,他們要在15分鐘之內,打開最後一組迴轉平臺,將防爆電梯開到地下室,檢查確認所有設備、管路的運行參數和狀態。
所有這一切都完成後,他們才能撤離。這是因為臨射前的工作一環扣一環,任何一個環節的漏洞都會延誤最後撤離的時間,甚至耽誤發射計劃。
2012年夏季的一次發射,風比較大,他們一直等到風速滿足最低發射要求才開始打開迴轉平臺,直接導致每組迴轉平臺打開的時間比平常晚了10多分鐘,最後留給他們撤離的時間只有6分鐘。
高空作業危險大、狀態轉換時間緊、射後恢復任務重,是塔架上工作的常態。整個塔架高91米,長期在塔上高空作業,楊佳文坦言:「生怕出一點事。」
塔架上任何操作都連接著產品狀態,微小的失誤都事關重大。
點火前3個半小時,楊佳文和同事就進入塔架,開始100多項射前檢查準備工作。撤收防雨布、保溫帆布,打開防風百葉窗,用石棉布對液壓系統油管、電纜、氣管進行防護,同時對密封區70多個小窗口進行拆卸,減少火箭發射氣流對其造成損壞……
倒計時30分鐘後,在塔架第10層的第三組平臺負責人高飛帶領6名操作手,平穩打開第三組迴轉平臺。此時,潔白的箭體一覽無餘。
在12層的工作人員張鑫立即把擺杆狀態切換到遠控,接著跑到9層檢查油缸有無漏油,再到7層打開強脫供氣閥,確保在擺杆自動脫落出現意外的情況下,強脫氣能把鋼絲繩拽開,發射能萬無一失。
「15分鐘準備。」聽到零號指揮員口令後,楊佳文迅速召集大家從塔架上一層一層跑下,乘車快速駛離發射區。
「5,4,3,2,1,點火!」10時27分,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準時點火。
最後撤離的人,也是發射後第一個返回發射區的人。
火箭點火後不到5分鐘,楊佳文等人就返回發射區,一層一層地合攏迴轉平臺,檢查統計射後損壞情況,及時進行上報修復,為下一次任務做準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