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7.9千米每秒有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第一宇宙速度,但更準確的說,7.9千米/秒的原意是在地表環繞不落下的速度,而近地軌道上的速度則要稍稍小一些,但由於相差不大,大家就將這個7.9千米/秒直接作為第一宇宙速度了!
早在400多年前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就提出了計算宇宙速度的雛形。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天的質量成正比,與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將地球看成是一個天體,那麼地面上的物體看成是另一個天體,那麼他們之間的引力,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重力就可以計算出來了!
測量萬有引力常數
但比較可惜的是在牛頓時代還有一個關鍵的數據沒有測量出來,要不然牛頓就能計算出第一宇宙速度了,這就是萬有引力常數,如果這個準確的數值,那麼其他數據即使再準確也沒有用!牛頓嘗試了一切方式,但因為這個值實在太小,只能作罷!
牛頓的萬有引力公式裸奔了100多年你後終於被卡文迪許用扭稱巧妙的解決了,以光束來放大引力作用,卡文迪許測得了準確的萬有引力常數,因此萬有引力公式的應用才得以普及。
如何計算第一宇宙速度
其實並不一定需要第一宇宙速度才能飛出地球,假如有一個夠高的梯子,那麼即使螞蟻爬也能爬出地球,但很可惜我們造不出來,那麼還有什麼簡單的辦法能飛出地球呢?暴力模式-速度即可解決問題!
我們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那麼我們在地球上無論以什麼方向飛都會有一個水平分量的速度(除了垂直向上),而這個速度將會產生一個與地球重力對抗的「離心力」。
離心力計算公式
萬有引力計算公式
連個公式計算出來的力相等的條件下,那麼就可以推導出第一宇宙的計算公式為:
公式稍稍變形了一點點,還能認出來嗎?
第一宇宙速度的R是地球的平均半徑6370千米計算的,如果在標準的卡門線比如100千米的高度上,這個速度將會小那麼一點點,大概是:
6370千米的地球平均半徑處,環繞速度:7903.117米/秒
100千米高度的地球與太空交界線,速度:7841.8043米/秒
400千米的國際空間站軌道高度,環繞速度:7666.088米/秒
差的並不是太大,但有朋友問你國際空間站速度的時候肯定不能回答7.9千米/秒,因為7.6千米/秒即可讓國際空間站跑一個圓形軌道了,如果高於這個速度,那麼它會到更遠的軌道或者跑出一個橢圓軌道來。
這可能是更多人想不明白的道理,但其實這樣的理解並不正確,因為地球環繞太陽系公轉的速度30千米/秒,這個速度產生的「離心力」是地球對抗太陽引力的,簡單的說地球公轉的速度產生的「離心力」剛好和太陽與地球引力平衡,因此地球才能在軌道上一圈圈的轉了四十幾億年!
而從地球軌道上逃逸則需要逃離太陽的速度,各位可以按逃逸速度計算下,這個速度大約是42.2千米/秒,而從地球向太陽系外逃逸則需要同時擺脫地球和太陽的引力,因此這個速度計算方式為:
v=√第二宇宙速度^2+(逃離太陽速度-地球公轉速度)^2=√11.2^2+(42.2-29.8)^2=16.7千米/秒。
所以地球還遠未達到逃離太陽系的速度,它的差額是12千米左右,而在地球上向太陽系外法身探測器,那麼速度需要16.7千米以上!
但為什麼很多探測器發射速度並沒有達到16.7千米/秒,為什麼它們還能飛出太陽系?那是因為它們獲得了引力彈弓的加速,這些利用彈性碰撞原理的加速是免費的,比如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可以加速,只不過要設計出一條非常巧妙的軌道來利用它們的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