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之一,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中國許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傳統造紙工藝,但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傳統工藝正在逐漸消失。
傣族紙藝起源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混鎮曼召村,延續了800多年,因其以抄經拜佛取代了貝葉而流傳至今,造紙工藝以環保為主,純天然構樹皮反覆配製,打成纖維後手工製作,傣紙具有堅韌、耐用、耐腐蝕、防潮、無汙染等優點,普洱茶的傳統包裝是傣紙。
傣族紙是目前中國能見到的最原始的造紙術之一,已經成為傣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6年,戴造紙技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雲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我們村有196戶人家,其中90%都是傣族紙,」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者,曼召村的書記嚴侃告訴記者。
走進村你可以看到新的傣族建築排列整齊,在院子裡和村道旁,隨處可見製作器皿和晾曬紙巾的身影,傣紙的製作工藝非常環保,是將純天然的構樹樹皮反複製作,打漿成纖維製成,「傣族最早用來寫字的紙是貝葉,傣語是非蘭,是用棕櫚科植物貝多羅樹的葉子做成的,大約在1126年,一個叫滿的老人發現了另一種構樹造紙,現在是我們傳統的手工造紙,」巖坎說,這與北魏在《齊民要術》記載的構樹造紙方法是一致的,傣族的造紙技術可謂是中國古代造紙的「活化石」。
這種古老的造紙工藝一般在家庭作坊中進行,完全保留了造紙發明初期的五個步驟:浸泡、蒸發、製漿、倒紙、烘紙,而工序包括採摘、浸泡、混灰、蒸煮、洗滌等11個步驟,除了一個鐵鍋,都是以石頭為補充的竹器,其中倒紙用的竹簾是用自製的布和竹片做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