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如長江大河的奔流,生生不息,數千年來承擔著人類文明開化的重責,尤其是古代的四大發明,更是凝聚了國人的智慧。
放眼過去,我們更會欣喜的發現,中華文化的發展是中華全境的發展,是全民族的發展。至今流行於麗江的東巴紙,是納西族東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麗江民族文化傳承中獨樹一幟。
今天,「看見麗江」就帶您一起了解納西族造紙術的來龍去脈,還有那些飽含著智慧的造紙師們所面對的艱辛。
他身上匯集了農村人的智慧
「我在10歲左右就已基本掌握了造紙技術,大約13、14歲時,就連原料都是自己採集了。」東巴紙製作師和秀昌說。
東巴紙的原材料是一種叫蕘花的植物。蕘花,納西語稱「窪迪」,多長於高海拔的山林中。年幼的和秀昌上山砍蕘花,主要目的是用來製作東巴紙。
除此之外,和秀昌介紹,蕘花還有三種功效,首先是殺蟲,因此常用作肥料灑在田間地頭;其次是材質好,可編織成繩子來用,捆重物也不易斷。做成東巴紙以後,還具備了一種藥用功效,小孩子患痢疾,撕下一角東巴紙,泡水服用後功效頗佳,因此,當時製作東巴紙有一個基本的原理,就是要用乾淨的清水,以備藥用。
「看見麗江」記得,小時候常聽大人們說某某草可以治某某病,什麼樹皮有什麼功效云云,印象中,大人們多數都有絕招,身上總是凝聚著極為實在的智慧,不由得想到納西族民間那句詼諧中暗藏智慧的俗話:「吃額口拖紫,冷堆衣痴巴」,意即:「治病的藥材就長在家門口,你還偏偏跑到昆明去」。由此,情不自禁地對眼前這位稍顯滄桑的中年納西漢子產生由衷的敬意,跟著也就詢問起和秀昌的年齡和生活背景。
據介紹,和秀昌1971年出生於玉龍縣寶山鄉,在三個兄弟中排行老大。懂事的和秀昌在7、8歲時便開始向父親學習造紙。和秀昌的父親年輕時曾拜當地三位東巴為師,掌握了很多相關知識和技能,三個兒子也幾乎繼承父親的技藝,其中,和秀昌主要學習東巴紙的製作,另外兩位兄弟學習東巴文乃至佔卜吉兇。
和秀昌說,其實他也想學得更全面一些,因為當時某些原因才導致他只主修東巴造紙。但正因為如此,和秀昌在東巴紙製作的態度上向來兢兢業業,精益求精。
訪談中,和秀昌細心介紹了東巴紙製作的每一個步驟。總結之下,從原料採集到完工的剝、煮、舂、攪、撈、曬這幾大環節中,居然包含了27個細節步驟,且其中有多項是不同程度的重複。
簡單地說,首先是在生著柴火的大缸裡把樹皮煮上五六天,剁碎後再反覆搗勻,接著才是自然發酵……這一個完整的過程做下來少說也要一個星期。日復一日,和秀昌從未忽略過每一個細節,將點滴心血注入到一張張粗糙厚重的東巴紙中。
現在的和秀昌有了自己的製作傳承基地。位於古城區五一街王家莊巷基督教堂旁的手道麗江民間手工藝術館,是古城內集中展示、體驗傳統手工藝的窗口,從2016年開始,和秀昌和他的兄弟就先後在此開展製作傳承工作,後來主要就由和秀昌長期在此工作,並以製作東巴紙為主要職業。
困境:非遺技藝與實際收入如何兼得?
在近兩個小時的近距離訪談中,「看見麗江」發覺,和秀昌的言談舉止十分樸素,作為造紙師的他給人更多的是一個樸實的農民形象。
經了解得知,和秀昌的生活條件一直都很一般,很多時候還有諸多艱辛。他從頭回憶起山上砍蕘花的歲月,說到那時最怕的不是吃苦,而是常被蕘花樹皮整得鼻青臉腫。稍微長大以後,由於經濟條件和文化條件的限制,謀生也多有不易,尤其是他的母親長年多病,需要經常住院,生活條件越發拮据。而以賣東巴紙為主要收入收入的他,經營狀況也較一般。
和秀昌的東巴紙一般賣50元一張,儘管手工精湛,價格也不算貴,但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下還是面臨著很大的壓力。他計算到,以今年為例,1月份收入為3000元,3月份約為2600元,4月份約為2400元,5月份約為1200元(以上數據均為月全收入)。
他表示,憑藉這樣的收入,在城裡面生活確實壓力很大。但不管怎麼樣,他都不會放棄這項神聖的工作,這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理應傳承並將其發揚光大,為此,他還說出三個願望,第一個就是希望古城裡能多一些綜合性的民間藝術館,將東巴紙、編麻、打銅等即將失傳的手工藝集中到一起展示。
另外的兩個願望都與他自身的生活的傳承息息相關,分別是:得到一張傳承人的證書,獲得一點生活補助。
認可是最好的回報
和秀昌的話音剛落,一個細節令在場的人無不動容。一直在館內參觀的遊客張先生對和秀昌說到:「師傅,你技藝高超,品德良好,是當之無愧的手工藝大師,您應該獲得榮譽,也該過上好的生活,我應該向您致敬。」說著深深地向和秀昌鞠了一個躬。
臨行時,和秀昌告訴「看見麗江」,類似的行為並非第一次,之前有位遊客一進門,見到和秀昌的產品就生氣的說:「你們這些大騙子,又在這裡忽悠遊客了。」原來,那位遊客在其他地方買過東巴紙,經鑑定,各項要求都不達標,就機械的認為和秀昌也不例外。和秀昌心平氣和地當著那人的面,將所有過程展示一遍。事後,那位遊客不僅真誠的道歉,還介紹不少朋友前來購買和秀昌的東巴紙以表歉意。
這讓和秀昌更明白傳承精髓的重要性,於是他更加努力的做好每一個細節。現在,和秀昌依舊日復一日忙碌於東巴紙的製作,東巴紙曬乾後,和秀昌的兄弟和秀軍便開始寫東巴字、畫東巴畫。在東巴造紙館,有常見的東巴字畫,也有做工精細的紙上刺繡、紙上烙畫的作品,無一不讓人讚美。
來源:微信公眾號 看見麗江
採寫:李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