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

2020-11-26 新華網雲南頻道

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

二、主要保護對象

(一)保護特有的熱帶季節性雨林

    西雙版納自然護區熱量高,降水充足,東部多山多河谷,形成了局部溼潤環境,熱帶雨林有較集中的分布。保護區內的熱帶雨林屬季節性雨林類型,基本上保持了熱帶雨林的典型特徵,例如在高溫高溼的環境下,以熱帶植物區係為主要組成種類的有龍腦香科、玉蕊科、紅樹科、露兜科以及其它一些科的熱帶屬,但優勢種不明顯,植物種類多,個體數量少。保護區內森林以高大喬木為主體,茂密而多層次;木質藤本植物豐富,附生、半附生植物常見;老莖生花和絞殺植物普通出現。樹木冬芽為裸芽,樹皮色淺而薄。保護區在最乾旱的3-4月間出現些熱帶雨林向季雨林過渡的生態特徵,例如高大喬木旱季換葉,上層林冠有短期的旱季季相變化等。

一.熱帶季節性雨林主要有

1.千果欖仁、絨毛番龍眼林
    乾果欖仁、絨毛番龍眼林,是滇南熱帶地區典型的季節性雨林之一。現有森林皆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壞。這種森林過去曾稱為溝谷雨林,是季節性雨林中較溼潤的一個類型。

2.望天樹林
    望天樹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望天樹林也是保護區特有的珍貴森林類型,分布範圍目前只有2平方公裡左右,林內植物種類異常豐富。望天樹林高大挺拔,樹冠稀疏散生,互不連接。它是我70年代初在西雙版納發現的一種龍腦香科樹,是東南亞龍腦香科樹種中分布最北、海拔最高的一種,天然分布區有很大局限,應是重點保護的森林類型。

3.版納青梅林
    版納青梅林是保護區新近發現的熱帶森林類型,呈小面積分布。 版納青梅林具有較典型的熱帶雨林特徵,樹冠常綠而茂密,參差不齊組成樹種繁多,林分層次結構複雜。林下灌木多為耐陰溼種類,林內藤本、附生、莖花植物較多。版納青梅林為稀有珍貴的森林類型,其發現和望天樹林一樣,對我國熱帶雨林的區系、發生和發展有較高的科研價值。目前已列為重點保護對象,劃入核心保護區。

    此外,勐臘區曼東有-小片羯布羅香林,已栽植近90年,目前尚存94株,近年來加強了保護。雖為人工林,林下現已藤蘿纏繞,有一定的層次和空間鑲嵌,已具較濃厚的雨林色彩。

    被列為保護區重點保護對象的還有困滿、龍帕、龍門等地以滇楠、龍果等為標誌的山地雨林。南沙河中段和關坪河附近以雞毛松為標誌的山地雨林,以及勐侖區以四數木、閉花木為標誌的石灰山季雨林,以及勐遠附近石灰山地的蓖齒蘇鐵原始群落。勐臘南貢山的山地苔蘚常綠闊葉林等。這些皆為保護區特有的類型,對我國熱區森林植被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二)保護綠色的物種資源庫

    建立自然保護區目的之一,是保護遺傳種質的多樣性。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有維管束植物約1300屬,佔全國屬的40.8%;3500餘種,佔全國種的13%。新中國建立以後,有關人士對採自西雙版納的標本進行研究,新發現的種類竟佔全國新發現植物種類的80%,其豐富程度在我國植物區系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據考察,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有孑遺植物(即第三紀時期的植物)30餘種,如雞毛松、天料木等;珍稀植物約134種,如大果杜英、縣洪地膽、寬唇姜等等。這些種類大部分為我國所特有,在自然保護上應受到格外重視。

    此外保護區內已知可利用的資源植物約1500餘種,其中用材樹種16種,竹子及可編織的藤類25種,油料植物136種,芳香油野生資源62種,鞣料植物39種,樹脂、樹膠類32種,纖維類植物90多種,野生水果和花卉134種。特別值得指出的是藥用植物資源也很豐富,治療心血管藥、麻醉藥、抗癌藥、浸提血竭的原料植物不斷被發掘和篩選出來。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已知藥用植物部139科、782種,佔全國已知藥用植物總數的14.2%。

(三)保護珍稀的動物種群

    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是野生動物的天地。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生物氣候類型、不同的地貌形態和森林環境,孕育了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成為我國珍稀動物的集萃區,在全國璀璨的自然保護區行列裡格外引人注目。

    西漢版納自然保護區在動物地理區劃上屬典型的熱帶區系成分。例如象科、長臀猿科、懶猴科等皆以本區為北界。整個保護區有哺乳動物102種,鳥類427種,兩棲動物88種,爬行動物63種,魚類100種。

    哺乳動物共102種,佔全國哺乳類總數的四分之一。我國絕大部分靈貓類和靈長類動物幾乎都集中分布在本保護區。亞洲象除南滾河保護區外,這裡已是我國最後的殘存分布區。據調查,全區有亞洲象170頭,印度野牛500頭左右。世界上有長臂猿7種,這裡特有的白頰猿,目前僅在勐臘和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可見,已不足70隻。已知鳥類427種,佔全國鳥類總數的20.2%。按區系屬東洋界的鳥類316種。我國南方鳥類在華南區的分布以本保護區最為集中。這裡大多數鳥類羽毛嬌豔絢麗,多大型多彩的熱帶鳥類。

    兩棲動物共38種,爬行動物有60種。兩棲動物中多疣棘蛙是新種,爬行動物中扁殼地龜是我國屬的新記錄。兩棲動物中主要的珍稀特有種有雙帶色螈,屬引螈目,本目我國僅此-種;黑蹼樹蛙四肢趾蹼發達,可在林中滑翔,故又名"飛蛙",全國僅發現於本保護區和海南,以林中害蟲為食;平胸龜,我國僅此-種,個體數量少,屬瀕危種;裸耳飛蜥,又名"飛",是中生代小型飛行蜥蜴孑遺種,能在林中滑翔,我國僅發現在本保護區;巨蜥,我國僅此一種,屬瀕危種,為國家保護動物,產於本區的巨晰體型大,身長可達2m;金花蟒,蛇類中個體最大的種,目前捕殺嚴重,種群岌岌可危,屬國家保護動物;其它還有兩棲類的滇南臭蛙、劉氏扁蛙、以及爬行類中眼鏡蛇等,均屬保護區的珍稀種。

    西雙版納魚類有100種,特有率高,在全國獨一無二,如雙孔魚科、粒鯰科、刀鯰科都是僅分布於本保護區的特有科。保護區內魚類以鯉科佔絕對比優勢,佔總屬數的1/2強。從種類的豐富程度和組成的顯著特點看,西雙版納確實無愧於魚類基因庫之稱。魚類的珍稀種較多,雙孔魚在我國僅-屬一種;中國結魚,全國僅分布於瀾滄江及其大小支流,以本區最為集中,是西雙版納主要經濟魚類;花頰野鯪國內僅分布於西雙版納;叉尾鯰,是較大型魚類,有長達2m的個體,是西雙版納特有種。

相關焦點

  • 雲南西雙版納出現印度野牛群
    圖為西雙版納的印度野牛。西雙版納森林公安供圖中新網昆明5月19日電(繆超 常國軒)記者19日從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森林公安局獲悉,近日有護林員在西雙版納州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附近拍攝到有印度野牛群出現,牛群數量在10頭左右。
  • 雲南西雙版納野生亞洲象數量大幅回升
    雲南西雙版納野生亞洲象數量大幅回升  2008年10月30日 00:13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社昆明十月二十九日電 (記者 保旭)記者今日從雲南省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近年來,隨著各項保護措施的出臺以及當地民眾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增強,當地野生亞洲象數量回升到兩百五十頭。
  • 西雙版納:首次用手機拍攝到印度野牛群
    據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森林公安局納板河保護區派出所消息,5月17號下午5點左右,在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勐宋鄉大安村委會曼興龍拉村區域附近,納板河保護區護林員劉小昌用手機拍攝到印度野牛群,該牛群在10頭左右。
  • 西雙版納:地球北回歸線上,難得的綠洲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位於雲南省南端。西雙版納,古代傣語為「勐巴拉娜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樂土」,這裡以神奇的熱帶雨林自然景觀和少數民族風情而聞名於世,是國內熱門的旅遊城市之一。每年的4月13-15日的潑水節,被譽為「東方狂歡節」西雙版納有熱帶雨林,豐富的礦產資源,同時也有很多的 奇珍異獸和珍貴的植物。其中最值得介紹的傣族的文化,傣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傣歷、傣文和絢麗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學藝術著稱於世。
  • 時隔41年 野生亞洲象重返西雙版納勐侖子保護區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高級工程師郭賢明說,之前有人發現,亞洲象糞便裡的玉米還能繼續生長。「亞洲象對維護生態多樣性發揮著重要作用。」伴隨著我國對象群的保護意識,大象的數量也迎來了積極的增長。04拯救近年,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加強自然保護區森林資源保護監管,加大巡護力度,堅定維護自然保護區生態安全。王波說,這批象群是在保護區農地退耕修復實驗地範圍內發現的。經過不斷加大對保護區管理力度,保護區內環境變好、生態恢復比較好,野象可能因為覓食開始回來。
  • 西雙版納拍到瀕危印度野牛
    新華社昆明5月24日電(記者張東強)記者從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森林公安局納板河保護區派出所獲悉,近日在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附近,一名護林員用手機拍攝到瀕臨滅絕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印度野牛,這群印度野牛數量在10頭左右。
  • 西雙版納密林中14隻冠斑犀鳥現蹤跡
    1月初,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工作人員在勐養子保護區內對鳥類進行監測時,「逮」到冠斑犀鳥在保護區成群覓食活動的第一手珍貴影像資料。
  •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地處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勐倉鎮,佔地面積1100公頃。這裡是中國面積最大、收集物種最豐富、植物專類園區最多的植物園,也是集科學研究、物種保存和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研究機構和風景名勝區。
  • 雲南西雙版納發現14隻冠斑犀鳥
    光明生物圈【雲南西雙版納發現14隻冠斑犀鳥】1月初,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工作人員在勐養子保護區內對鳥類進行監測時,偶然抓拍到了冠斑犀鳥在保護區成群覓食活動的第一手珍貴影像資料,包括冠斑犀鳥2個種群,共14隻。
  • 讓亞洲象生生不息 浪潮雲數智融合護航西雙版納生態保護
    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以下簡稱:管護局)亞洲象生態保護項目中,浪潮通過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等多種先進技術的融合,實現了野生亞洲象行進軌跡的實時觀測和秒級預警藉助科技力量,管護局不僅緩解了當前緊迫的人象衝突,對西雙版納雨林生態保護也有了很多新的發現和啟迪,為亞洲象這一古老而珍稀的物種在地球上生生不息注入了強大計算之力。亞洲象保護的「新煩惱」亞洲象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確定的瀕危物種之一,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境內的亞洲象僅有170頭左右。
  • 【中國新聞網】西雙版納發現一蘭科新種及一新記錄種
    【中國新聞網】西雙版納發現一蘭科新種及一新記錄種 2018-12-14 中國新聞網 胡遠航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提供  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下稱「版納園」)獲悉,科研人員在該園百竹園發現兩種芋蘭屬植物。其中一種為中國新記錄種,取名漏鬥葉芋蘭;一種確認為新種,取名綠花芋蘭。相關研究發表於國際學術刊物Phytotaxa上。  據悉,蘭科芋蘭屬全世界有約71種,中國分布11種。
  • 從衝突到和諧 西雙版納如何做到亞洲象保護有「數」
    如今,隨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的初步建立,亞洲象的保護走上了一條數位化之路,從過去依靠人在雨林中四處「摸」象、預警用大喇叭吼,到如今實時在線的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因為數位化技術顯得格外美麗。
  • 離群獨象出沒雲南普洱太陽河自然保護區
    央廣網普洱4月7日消息(通訊員劉倩)4月2日至6日連續5天,一頭離群獨象在普洱太陽河自然保護區活動,吸引了很多普洱太陽河國家森林公園旅遊的遊客四處尋找野象蹤跡,為確保遊客安全,國家公園立即抽調動物觀察員和保安配合當地野象觀測保護小組,時刻追蹤野象動態,加強安全巡邏工作,保護人員和野象安全。
  • 18頭亞洲象重返雲南西雙版納勐侖保護區 當地緊急啟動肇事預警監測
    12月15日,記者從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了解到,為應對亞洲象相隔數十年回歸勐侖子保護區,近日西雙版納勐侖鎮啟動了亞洲象肇事預警監測工作。雖然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勐侖子保護區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曾有少量亞洲象分布,但1996—1997年的調查中就未在當地發現亞洲象,並持續至今。因此,勐侖當地普遍缺乏應對亞洲象活動的防範意識和物資準備。由於野生大象存在高度的肇事風險,勐侖鎮政府發布緊急公告告知民眾注意安全。
  • 西雙版納一頭5噸重大象掉進沼氣池,四五十個人成功營救
    今天(2月28日)上午,在雲南西雙版納,一頭5噸重的大象掉進了沼氣池。為將其救出,當地出動了四五十人。被困的是一頭雌性亞洲象,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大渡崗鄉林業服務中心監控發現,三天前,它和兩頭同伴從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走出,進入相鄰的大渡崗鄉。當地一名上山採茶的村民最先發現了這頭被困母象。28日早上7點左右,該村民先是聽到大象的嘶鳴,繼而看到這頭大象困在沼氣池裡無法動彈。
  • 高偉光:在西雙版納腹地,感受地球的呼吸
    西雙版納,神秘的「千畝土地」。與喜馬拉雅山脈相連的橫斷山系一路向東延伸擴散,造成了這裡褶皺緊密而複雜的地質構造,條狀山地、丘狀高原、斷陷盆地交錯分布。發源於青藏高原的瀾滄江水系在這裡被大山分成了大大小小的2762條河流。在這複雜的地貌上,覆蓋著北回歸線上保存最完好的原始熱帶雨林,面積70萬畝。
  • 封開有一座活的自然博物館,並被譽為「廣東西雙版納」
    在封開,有一座活的自然博物館那就是黑石頂自然保護區↓↓↓廣東封開黑石頂自然保護區於1979年8月批准建立, 1995年12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粵辦函[1995]638號)批准,晉升為廣東封開黑石頂省級自然保護區。
  • 西雙版納:你家有大象嗎?
    不過,西雙版納的第一站,我們最想和大家聊一聊的是:大象。你家有大象嗎?曾經有個大學同學來自西雙版納,大學四年時間裡,她聽到最多的問題是:你們是不是騎大象出門?每當這時,她就會啼笑皆非的點頭,給大家留下聲聲驚嘆的機會。家裡自然是沒有,但是版納確實是個看大象的好地方。
  • 西雙版納這一公園,有一百萬年的「活化石」,400隻孔雀棲息
    >文/從她的全世界路過(歡迎個人轉載與分享)行走在旅途中,腳踏遍每一片土地,感受全世界的美景提到原始森林公園,會想到裡面一定會帶有特別綠色的氣息,有著一個特有的民族文化,並且會有當地的美食供大家品嘗,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一個原始森林公園,它的位置是在西雙版納景洪城區
  • 西雙版納葫蘆島:拯救瀕危植物的「諾亞方舟」
    蘭花螳螂為何要「賣弄風騷」……12月26日,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字間書店,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高級工程師劉光裕的「我這十年探尋的熱帶雨林植物」講座吸引了不少博物學愛好者。他通過講述故事,向人們分享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重要性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