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流行病學:如何為大流行建模

2020-09-05 工程學習

自從有人類以來,疾病就一直困擾著人類。瘧疾和結核病被認為破壞了5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從公元541年到542年,被稱為「賈斯汀尼瘟疫」的全球大流行據估計已經殺死了世界2億人口的15%至25%。西班牙徵服墨西哥後,當地人口從1519年的3,000萬下降到50年後的300萬。今天,我們正在努力控制COVID-19的傳播,這種傳播有可能導致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大流行。

但是,有一個鮮為人知但非常成功的科學領域正在努力揭開傳染病的奧秘。正如我在《生與死的數學》中所探索的那樣,數學流行病學在與大規模傳染病(例如COVID-19)的鬥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利用基本的數學模型,研究人員可以開始預測疾病的進展,並了解幹預措施對疾病傳播的影響。使用更複雜的模型,我們可以開始回答有關如何有效分配有限資源或弄清楚公共健康幹預措施(例如關閉酒吧和禁止聚會)的後果的問題。

數學建模的見解對於確保當局可以預防儘可能多的死亡至關重要。隨著COVID-19大流行的升級,下面是專家用來試圖使病毒領先一步的模型內部的外觀。

SIR模型

一種最簡單的疾病傳播數學模型,根據疾病狀況將人群分為三個基本類別。尚未患該病的人被標記為「易感人群」。假定每個人天生就容易感染並能夠被感染。那些患有這種疾病並能夠將其傳染給易感者的人就是「傳染病」。第三組被委婉地稱為「已刪除」類。這些是患有這種疾病並已經康復並且現在已經免疫的人,或者已經死亡的人。這些「被移走」的人不再有助於疾病的傳播。

這稱為SIR模型。從拉丁美洲登革熱到荷蘭豬瘟和諾如病毒在比利時,SIR模型可以提供關於如何預防疾病傳播的重要教訓。

該模型說明了對感染者進行社會隔離的重要性。通過待在家裡直到完全康復,您可以有效地將自己從受感染的班級帶入被移除的班級,而無需感染病毒。這種簡單的行動可以通過減少疾病傳染給易感人群的機會來減小爆發的規模。

爆發是擴散還是消亡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爆發所獨有的單個數字-基本繁殖數。

想一想完全易感染某種特定疾病的人群,就像2019年12月COVID-19爆發開始時的全球人群一樣。被單個新近引入的疾病攜帶者感染的以前未暴露的個體的平均數量被稱為基本繁殖數,並且通常表示為R 1(發音為「 R-nought」或「 R-零」)。

如果一種疾病的R 1值小於1,那麼隨著每個感染者平均將疾病傳播給少於一個其他個體,感染將迅速消失。疫情無法維持自身蔓延。如果R₀大於1,則爆發將成倍增長。

指數爆炸

早期對COVID-19的基本繁殖數量的估計將其定為1.5到4之間,在12月和1月至少為2。基本繁殖數為2,第一個患有該疾病的人將其傳播給另外兩個人,每個人平均將疾病傳播給另外兩個人,然後分別傳播給另外兩個人,依此類推。

這種指數增長是感染初期的特徵。如果允許這種傳播繼續下去,在發展的十代人中,將有超過1,000人被感染。再往前走十步,傷亡人數將超過一百萬。

最近幾天,英國新出現的COVID-19病例呈指數級增長。圖片來源:Max Roser,Hannah Ritchie和Esteban Ortiz-Ospina(2020)-「冠狀病毒病(COVID-19)–統計與研究」

實際上,由基本繁殖數預測的指數增長很少持續幾代。由於感染者和易感者之間接觸的頻率降低,因此爆發最終達到高峰,然後下降。

即使沒有感染力且疫情已正式結束,一些易感人群仍將存在。SIR模型可以提供對最終流行病規模的估計,即如果不採取任何補救措施,則可確定爆發後感染的人數。在COVID-19估計值的下限(繁殖數為1.5)意味著58%的人口將被感染。在估計值的較高端,R₀為4,SIR模型預測,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則只有2%的人不會受到感染。

一個關鍵數字

基本繁殖數有助於將幾乎所有疾病爆發理解,因為它將疾病傳播的所有微妙之處都包裹在一個數字中。從感染在人體內的發展方式到傳播方式,甚至是其傳播所在的社會結構,它都掌握了所有暴發的關鍵特徵,並允許我們做出相應的反應。

R 4通常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人口規模,易感者被感染的速度(通常稱為感染力)以及疾病的恢復或死亡速度。增加這些因素中的前兩個因素會增加R₀,而增加回收率則會降低R₀。人口越大,疾病在個體之間傳播的速度越快,爆發的可能性就越大。個體恢復得越快,將疾病傳播給他人的時間就越少,因此,更容易控制疫情。

然後是有效的繁殖數。這是感染個體在疫情發展過程中的某個特定點所造成的平均繼發感染數。如果通過幹預將有效繁殖數降低到1以下,則該疾病將消失。

病死率

儘管R₀對控制疾病至關重要,但R₀並沒有告訴我們感染者的疾病嚴重程度。最終死於某種疾病的感染者比例稱為病死率。

與50-70%的伊波拉患者最終死亡相比,麻疹等極具傳染性的疾病的R to在12至18之間,病死率相對較低。結果,儘管伊波拉病毒的R₀值小得多,約為1.5,但通常認為麻疹不如伊波拉病毒嚴重。早期估計表明,COVID-19的病死率在0.25%至3.5%之間。

重要的是要記住,病死率不是固定的,它取決於社會和個人對疾病的反應以及所感染人群的人口統計數據。例如,COVID-19的病死率似乎隨著患者年齡的變化而顯著變化,而老年人受到的影響最大。

令人驚訝的是,病死率高的疾病的傳染性往往較低。如果某種疾病過快地殺死了太多的受害者,那麼它就會降低其傳播的機會。殺死大多數感染者並有效傳播的疾病非常罕見,通常僅限於災難電影。

儘管較高的病死率大大增加了疾病爆發時的恐懼感,但是具有較高R₀但病死率較低(與伊波拉病毒相比,COVID-19)的疾病可能由於感染的人數較多而導致更多人死亡。

控制爆發

減少疾病傳播的最有效選擇之一是接種疫苗。通過使人們從易感人群直接轉移到被帶走的人群,繞過了傳染狀態,它有效地減少了易感人群的規模。

與整體人口相比,老年人死於COVID-19的可能性更大。圖片來源:Max Roser,Hannah Ritchie和Esteban Ortiz-Ospina(2020)-「冠狀病毒病(COVID-19)–統計與研究」

但是,疫苗接種通常是一種預防措施,首先可用於降低疾病爆發的可能性。一旦爆發像當前的COVID-19大流行一樣,在一個有用的時間範圍內開發和測試疫苗通常是不切實際的。

隔離和隔離可以有效地降低傳輸速率,從而降低有效的複製數量。隔離感染患者可降低傳播速度,而隔離健康個體可減少有效易感人群。

兩種行動都有助於減少有效繁殖數量,這就是為什麼社會距離和自我隔離是應對COVID-19的重要策略的原因。

牛群免疫

英國政府在做出回應的初期似乎在玩弄一個想法,那就是牛群免疫-一種認為大量免疫個體可以減緩甚至阻止疾病傳播的概念。出乎意料的是,這種社區效應並不需要每個人都對這種疾病具有免疫力,因此整個人口都無法得到保護。通過將有效繁殖數量減少到少於一個(確保感染者與儘可能少的易感人群接觸),傳播鏈可以被打破,疾病也可以停止。至關重要的是,畜群免疫力意味著免疫力低下的人,老人,孕婦和其他高危人群可以受益於其他人免疫力的保護。

需要免疫以保護其餘部分的人群比例因疾病的傳染性而異。基本複製數R 1決定了該比例有多大的關鍵。基本繁殖數越高,種群的免疫比例就越高。例如,對於基本繁殖數為4 的疾病,SIR模型預測,四分之三的人口必須是免疫的。如果R 3值低至1.5,則可能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需要獲得免疫力才能保護其餘三分之二。

如果有疫苗,那麼可以通過給足夠高比例的人群接種疫苗來實現畜群免疫(也就是說,我們只有通過疫苗接種才能徹底消滅一種人類疾病-天花)。

如果沒有疫苗,人們獲得免疫力的唯一方法就是感染該疾病並康復。考慮到COVID-19的病死率,這將導致成千上萬人的死亡。毫不奇怪,英國政府回撤了他們的擬議政策。

下一代建模

實際上,簡單的SIR模型不夠複雜,不足以捕捉許多傳染病暴發的細微差別。但是,對於無法使受害人獲得免疫力的疾病,只需對SIR模型進行簡單的修改即可有所幫助。

正如一些性傳播疾病的典型特徵,淋病根本沒有移居人群。從淋病中恢復後,患者可以再次感染。由於沒有人死於淋病症狀,因此沒有人從人群中「撤離」。這種模型通常被標記為SIS,模仿個體從易感性轉變為感染性並再次變回易感性的過程。由於易感人群永遠不會精疲力盡,而是隨著人們的康復而更新,因此SIS模型預測疾病可能會自我維持或成為「地方病」。

爆發初期,科學家擔心的主要問題之一是,SARS-CoV-2(引起COVID-19的病毒)的單次感染是否足以提供免疫力。新病毒能否在人群中無限傳播?儘管有幾篇有關第二次感染病毒的報告,但也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康復的COVID-19患者可以免疫。

新型冠狀病毒的另一個問題是疾病開始時通常沒有症狀。在這段時間內,人們可以藏匿病毒並感染他人而不會表現出症狀。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在模型中添加另一類人員。這些人一旦被感染,就能夠在不表現出症狀的情況下傳播疾病,即所謂的「攜帶者」階層。這將SIR模型更改為SCIR 模型。攜帶者類別對於代表諸如HIV / AIDS的疾病至關重要,這些疾病的傳染期長,沒有明顯的症狀。

當前用於指導政府政策的最新模型更加複雜。不幸的是,即使是最詳細,最現實的數學模型也無法預測當前的流行病何時會來臨。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當我們最終控制局勢時,數學家及其模型將在劇情發展的方式中發揮重要作用。

相關焦點

  • 誰說的數學無用?數學模型對於預測、控制疾病爆發將至關重要!
    網上不止流傳著讀書無用的荒唐言論,也有人「大論」數學無用,其實你說無用,或許只是對於你這個水平層次來說沒用,有沒有對你都無所謂的那種;但事實卻不這樣,不僅有用,而且越發有用!今天博科園就來談談數學在預測和控制疾病爆發這方面的應用:根據一項新的研究,隨著數學模型的廣泛應用,預測和控制疾病暴發將至關重要,同時也變得更容易和更可靠,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微生物學》期刊上。
  • 數學建模——數學與現實世界的橋梁
    那麼作為初中教師的我們,又該如何讓學生們直觀且清楚的看到他們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到底是如何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呢?這就得依靠我們數學與現實世界的橋梁——數學建模。所謂數學建模,實際上就是利用數學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手段。
  • 院士李大潛:高校為競賽開設數學建模課是本末倒置
    新華網成都12月12日電(記者 吳曉穎)「高校開設數學建模課要針對大多數學生的情況和需要,將這門課作為競賽的培訓課程來開,這種本末倒置的行為不可取。」12日,在成都舉行的2015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頒獎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大潛直言國內數學建模課中存在的問題。
  • 數學建模研究過程指導:從高中數學體會數學概貌和數學建模
    說明:此文稿為朱浩楠老師於2018年11月-12月北京地區聯校數學建模活動的課題研究階段中,每天一篇發布給各課題組的研究方法指導文件的匯總。為方便更多的同學參考使用,現調整為正序後通過遇見數學微信公眾號發布,版權歸朱老師和遇見數學公眾號所有。
  • 蔣軒軒:我的中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獲獎經驗分享
    蔣軒軒在本次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中提交的作品題目是「能見度估計與預測」,文章以殘差網絡和LSTM神經網絡為基礎,針對機場團霧模型及其拍攝數據進行了量化分析和研究,在對各類數據進行預處理時,運用了DirectShow技術、離散化處理、離群點剔除等方法。
  • 戴伯課堂|流行病學專業解析
    然而,流行病學專業不僅限於對這類傳染病的研究。該專業對人群的健康狀況以及疾病的分布做廣泛的研究,最終為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提供基礎方法論。什麼是流行病學流行病學(Epidemiology)研究與健康相關的狀態或事件,包括疾病。在這之中,流行病學將事件的分布和決定因素作為研究的重點。流行病學將研究的成果應用於疾病和其他健康問題的控制。
  • 高考數學建模核心素養,加油吧考生
    數學建模是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模型的建立能夠讓學生充分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通過規律的推導和總結,將數學知識通過數學語言表述以解決同類問題。但是建模過程耗時費力,很多教師都弱化這個能力培養,實際建模是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最佳途徑。本文通過高中數學建模教學案例分析,論述高中數學建模能力培養方法。
  • 李大潛院士:數學建模是開啟數學大門的金鑰匙—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李大潛為課程撰寫了1.1萬字的課程導言—《數學建模是開啟數學大門的金鑰匙》。 李大潛在導言中指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數和形這兩個側面,數學就是撇開了事物其他方面的狀態和屬性,單純研究現實世界中的空間形式與數量關係的科學。它有著豐富多彩的內涵,也有著極為廣泛且重要的應用。
  • 不用3D建模軟體,如何用數學公式創造一個女孩?會眨眼,有光影的那種
    最近,油管上的一項用數學進行3D人物建模的視頻火了,截止目前,已有近8w的播放量。3D人物建模,就是數學公式對人體的描述,目前已經廣泛應用於生活之中。不過,現在直接使用計算機軟體進行的建模,還不足以讓人領略這其中深層次的數學魅力。而這個視頻中,就是純用數學的方法,讓我們看到了:如何用最基礎的數學公式,創造一切。如何創造的?
  • 美國數學建模s獎有用處嗎
    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MCM/ICM)由美國數學及其應用聯合會主辦,是唯一的國際性數學建模競賽,也是世界範圍內最具影響力的數學建模競賽。賽題內容涉及經濟、管理、環境、資源、生態、醫學、安全、等眾多領域。競賽要求三人(本科生)為一組,在四天時間內,就指定的問題完成從建立模型、求解、驗證到論文撰寫的全部工作,體現了參賽選手研究問題、解決方案的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 為現今各類數學建模競賽之鼻祖。
  • 數學院等通過調控網絡數學建模揭示幹細胞分化關鍵轉錄因子
    幹細胞為人類疾病治療帶來了希望,然而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國立普通醫學科學研究所幹細胞生物學基金監管人Marion Zatz說:「幹細胞研究中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如何調控幹細胞轉變為一種特異的細胞類型」。
  • 數學建模:將各種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並用數學語言描述
    1736年,大數學家歐拉圓滿地證明了:沒人可以走遍七座橋。歐拉是如何做到的呢?歐拉將實際問題抽象為平面上的點與線的組合,每一座橋視為一條線,橋所連接的地區視為點;如果從某一點出發最後再回到該點的話,則連接該點的線數必須是偶數。
  • 《文匯報》:中學和大學為何要重視數學建模教育
    但是,要顯示數學強大的生命力,需要將實際問題化為相應的數學問題,然後對這個數學問題進行分析和計算,最後將所求解答回歸實際,看能否有效地回答問題,如果不能,再從頭調整,直到基本滿意為止。這個過程,特別是其中第一步,就是數學建模,即為所考察的實際問題建立數學模型。數學建模是聯繫數學與應用的重要橋梁。
  • 新型冠狀病毒無症狀感染的流行病學研究設計
    新型冠狀病毒無症狀感染的流行病學研究設計[J]. 中華流行病學雜誌, 2020年第41卷[網絡預發表].DOI:10.3760/cma.j.cn112338-20200723-00975
  • COVID-19大流行的現象動力學:調整參數的綜合分析
    本文由機器翻譯,僅供參考,感興趣請查閱論文原文核心速遞COVID-19大流行的現象動力學:調整參數的綜合分析使用SIR模型的修訂版對C0VID-19在義大利的擴散進行建模;逃脫流行病:通過少數者博弈優化運動;關於預測COVID-19流行過程的數據驅動模型的說明;全國性措施對COVID-19大流行的影響研究
  • [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儋州啟動流行病學調查組:利用大數據科學...
    ,迅速妥善處置了新冠肺炎確診患者許某某事件,切斷疫情擴散,全力保障群眾的身體健康安全後,指導組認為,儋州啟動流行病學調查組的舉措,是一種創新的工作方式,值得借鑑和推廣。        2月15日,談起流行病學調查組,市衛健委副主任符哲偉說,流行病學調查組的啟動,對我市迅速阻斷疫情突發事件的傳染和擴散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我市對臨高縣新冠肺炎確診患者許某某事件的處置,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市公安局及時提供的大數據分析結果,讓我們第一時間準確的掌握確診患者行程軌跡,避免記憶模糊出現的偏差和遺漏,甚至出於隱私刻意隱瞞的現象。」
  • 冠狀病毒:大流行真的在印度達到頂峰嗎?
    冠狀病毒大流行是否已經在印度達到高峰他們最新的數學模型表明,印度已於9月份突破了報告的感染高峰,大流行可於明年2月得到控制。所有這些模型都具有明顯的意義:人們會戴上口罩,避免大聚會,保持社交距離並洗手。迄今為止,印度已記錄了約750萬例Covid-19病例,死亡人數超過114,00。
  • 數學建模22:Voronoi圖與Dirichlet自由變形
    如何去設計這樣的變形算法呢?數學裡的Voronoi圖和基於它的Dirichlet自由變形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Voronoi圖是中學數學中常見的幾何現象,我們在初中時尺規作圖尋找三角形的外心,其實就是在做3個點的Voronoi圖,而Dirichlet自由變形方法需要用到高中的平面向量知識以求取不規則四邊形的面積。
  • 數學建模|寒假學習第七課
    累減生成,即對數列求相鄰兩數據的差,累減生成是累加生成的逆運算,累減生成可將累加生成還原為非生成數列在建模過程中用來獲得增量信息,其運算符號為Δ。均值生成,均值生成分為鄰均值生成與非鄰均值生成兩種.所謂鄰均值生成,就是對於等時距的數列,用相鄰數據的平均值構造新的數據.即若有原始數列X=( 1),x(2),…x(n)],記k點的生成值為z(k),且z(k)=0.5x(k)+0.5x(k-1),則稱z(k)為鄰均值生成數,顯然,這種生成是相鄰值的等權生成。
  • 思維建模:如何在知識迭代裡,不被時代淘汰?
    我向韓總介紹了我日常評估IP的一種量化方法, 用這種方法我們常年為廣告主評估電視劇/綜藝。簡單說,就是把一個IP可能引發流行的因素,拆解成很多個關鍵變量。從而把一個拍腦門的事,變成一個可以量化的數學計算。這種方法不一定100%準確,但至少減少了不確定性,增加了決策依據。韓老師對這種方法很有興趣,希望我給湛盧制定一套爆款書籍的評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