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利用CT診斷3D列印金屬—揭示內部孔洞缺陷的形成機制

2020-08-30 江蘇雷射產業創新聯盟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SLM技術廣泛的應用於製造鈦合金,其中SLM列印的Ti6Al4V合金廣泛的應用於生物醫療和航空航天中。但列印過程中存在的孔隙則成為顯著阻礙該技術進一步擴大應用範圍的一大障礙。X射線計算機體層攝影術(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XCT))技術可以 用來分析和觀察孔隙缺陷在空間的分布和形貌特徵。這些孔隙的存在將極大的影響SLM列印製造的Ti6Al4V合金樣品的拉伸性能和疲勞性能。因此,工藝參數對缺陷的形成及其形成機制進行了探討。結果表明,可以觀察到兩種主要類型的氣孔缺陷,一種是由於體積能量密度低( low volumetric energy density (VED))所造成的未熔合氣孔;另外一種是由於能量密度過高而導致的匙孔效應所形成的氣孔。在體積能量密度( volumetric energy density (VED))為58.8 J/mm exp(3)時得到的合金的緻密度最高可以達到99.995%。此外,孔隙缺陷的量化特徵,如尺寸分布、形貌特徵和方向等均採用XCT進行了觀察以揭示其形成機理。同時,在不同VED數值下對採用SLM列印的Ti6Al4V的拉伸性能也進行了評估,並對該性能同孔隙變化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研究。總的來說,合金的拉伸強度和韌性隨著孔隙率的增加而顯著的降低。基於XCT和SEM技術對斷口的觀察分析表明:未溶合缺陷及其孔隙率是早期斷裂的根本原因。可以這樣下結論,XCT技術可以為雷射增材製造技術來進行全面的質量控制提供直接和精確的檢查。

圖1 研究成果的Graphical abstract

眾所周知,增材製造技術(簡稱AM,又叫3D列印)可以製造出複雜形狀的金屬部件、縮短產品的製造周期和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在眾多的3D列印金屬當中,SLM技術廣泛的應用於航空航天、汽車和醫療等行業。在當前,SLM廣泛地應用於製造各種金屬部件、金屬基複合材料、難容材料,甚至是陶瓷材料。

圖2 a工業CXT的示意圖以及 b 3D XCT的主要組件

儘管3D列印技術在科學研究和應用實踐上取得了一定地顯著地成就,但其背後的物理機制和冶金過程的機理,仍然沒能得到充分、完全地理解。這是因為列印過程中存在複雜地光—粉相互作用。快速熔化和凝固過程以及複雜地相變過程、顯微組織的演變等。SLM技術是一種利用雷射束、電子束進行逐點熔化、逐線掃描、層層熔化堆積的方式來完成實體零件的製造。此時金屬粉末經歷著循環的溫度上升、快速冷卻和凝固過程。因此,氣孔缺陷的形成受到諸如雷射參數、粉末特徵和溫度梯度以及環境氣氛的影響。在SLM列印的製品中,可以發現不同類型的缺陷,如球化、裂紋和氣孔等。此外,氣孔的存在將顯著地影響著SLM製品的性能,如材料的剛性、硬度、拉伸性能和疲勞性能等。氣孔在列印過程中在制品中的空間分布和形態特徵將同時會造成製品性質和機械性能的各向異性。

圖3 SLM列印Ti6Al4V 合金時典型的3D體積及其不同VED時獲得的氣孔的形態特徵

充分的理解缺陷的形成機理和冶金缺陷的形成機制,是SLM列印應用和研究中提高產品性能的重要任務,需要從實驗研究和理論上進行不斷地給予突破。

圖4 XCT對 Ti6Al4V合金粉末進行重建的結果

圖解:aXCT對Ti6Al4V合金粉末所進行的3D表面分析;b粉末顆粒之間的截面分析結果;cXCT分析Ti6Al4V粉末時得到的粉末尺寸分布;d測量得到的粉末的球形度結果

對SLM列印過程中氣孔的形成及其產生機制,已經有相當多的文獻給予了報導。當前針對氣孔缺陷的研究大多是採用對試樣繼續破壞,然後進行解剖分析給予表徵。這些研究均不能提供充分地提供關於氣孔真實形狀和具體分布的特徵。對氣孔的量化分析和三維形貌的系統研究還比較缺乏。

圖5 不同VED時樣品的氣孔的形貌特徵及其形成機制

在當今,採用無損的手段,諸如超聲波、紅外、渦流探傷和X射線等對SLM製品進行檢查分析開始逐漸多了起來。在眾多的無損檢查技術當中,XCT技術可以獲得高解析度的三維圖像。XCT的結果可以確保3D列印製品的內部特徵得到3D重建,如氣孔、裂紋、球化、夾雜物等均可以以三維的形式表現出來。氣孔的量化、形貌特徵的體積分數、氣孔的尺寸分布等均可以通過3D影像分析進行計算。通過XCT分析,研究發現掃描速度和光斑尺寸會影像SLM列印Ti6Al4V合金的氣孔的形成。在DMLS列印Co-Cr合金樣品時,研究發現,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測量氣孔的孔隙率的精度、並利用XCT系統研究了氣孔的孔隙尺寸和分布。

圖6XCT重建的拉伸樣品的指定區域的圖像所得結果

圖解:(a-c)拉伸前,(d-f)斷裂後;(a,d)VED=32.7,(b,e)VED=58.8;(c,f)VED=132.4;(VED的單位為J/mm exp(3)),紅色區域表示會發生斷裂的區域。

上海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SLM工藝參數對列印Ti6Al4V合金的影響來揭示在不同參數下典型缺陷的形成機制。這些典型缺陷通過XCT進行了研究並揭示了缺陷的形成機理、氣孔的基本形態特徵、基本的拓撲特徵、氣孔在樣品中的空間分布等。最後,採用不同VED時對製造的樣品的強度和韌性的影響也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圖7 計算得到的球形度分布以及樣品的氣孔等效直徑之間的關係

主要結論:經過研究,發現在不同工藝參數和不同VED下得到了幾種不同類型的氣孔,這是當前SLM技術製備 Ti6Al4V中決定缺陷類型形成的關鍵。依據氣孔形成的類型可以將SLM工藝製備 Ti6Al4V的工藝窗口分為兩大類。在低的VED時形成不規則形狀的氣孔。而在高的VED時,由於匙孔效應和氣體的捕獲而形成圓形氣孔。觀察到的氣孔直徑大都小於10微米和大於100微米。氣孔的形態從圓形到橢圓形以及不規則形狀,這主要由過高的能量密度或不充分的能量密度所造成的。對於能量不充分的VED,氣孔是不規則的且尺寸一般大於100微米,並且經常垂直於製造方向並穿過單一的製造層。反過來,能量過大時得到圓形的且尺寸小於60微米。分析了工藝參數對緻密度和力學性能的影響規律,研究了TC4合金SLM成形件缺陷特徵、顯微組織結構等對力學性能的影響。

文章來源:Study of pore defect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selective laser melted Ti6Al4V alloy based on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Available online 8 August 2020, 139981,https://doi.org/10.1016/j.msea.2020.139981

相關焦點

  • 上海大學利用CT給3D列印的金屬進行診斷—揭示內部孔洞缺陷的形成...
    X射線計算機體層攝影術(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XCT))技術可以 用來分析和觀察孔隙缺陷在空間的分布和形貌特徵。這些孔隙的存在將極大的影響SLM列印製造的Ti6Al4V合金樣品的拉伸性能和疲勞性能。因此,工藝參數對缺陷的形成及其形成機制進行了探討。
  • 上大《MSEA》用CT給3D列印金屬「診療」—揭示孔洞缺陷形成機理
    在TC4合金SLM成形過程中,受到包括雷射能量的吸收和傳輸、材料的快速熔化和凝固、微觀組織演化、熔池的流動、材料的蒸發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成形熱力學和動力學十分複雜,因而在構件內部會形成孔洞、裂紋、雜質等缺陷,這些缺陷嚴重降低了成形件綜合力學性能,限制了雷射列印TC4合金的廣泛應用。
  • 上大《MSEA》用CT給3D列印金屬診療揭示孔洞缺陷形成機理
    在TC4合金SLM成形過程中,受到包括雷射能量的吸收和傳輸、材料的快速熔化和凝固、微觀組織演化、熔池的流動、材料的蒸發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成形熱力學和動力學十分複雜,因而在構件內部會形成孔洞、裂紋、雜質等缺陷,這些缺陷嚴重降低了成形件綜合力學性能,限制了雷射列印TC4合金的廣泛應用。
  • 上海大學發現3D列印TC4合金孔洞缺陷形成機理
    在TC4合金SLM成形過程中,收到包括雷射能量的吸收和傳輸、材料的快速熔化和凝固、微觀組織演化、熔池的流動、材料的蒸發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成形熱力學和動力學十分複雜,因而在構件內部會形成孔洞、裂紋、雜質等缺陷,這些缺陷嚴重降低了成形件綜合力學性能,限制了雷射列印TC4合金的廣泛應用。
  • 科學家證實控制溫度可減3D列印金屬缺陷
    作者:DIGITIMES塗翠珊 3D列印流程的缺陷可能危害成品零件的功能性為解決這個問題,研究團隊於是想利用資料收集,找出溫度對於3D列印流程的影響。如此一來,一旦3D列印過程出現問題,便可立即解決,3D列印質量也得以維持。為此,美國能源部阿貢國家實驗室與德州農工大學合作,希望能進一步了解溫度與3D列印金屬孔洞生成的關係,並藉此協助打造更穩定的3D列印物件。鐳射積層製造技術最大的問題,在於列印時形成的孔洞。
  • 金屬3D列印關鍵科學問題 || 阿貢高級光子源超強X射線揭示氣孔的產生機制 || 雙語
    摘要:新研究已經確定了氣孔形成的方式和時間並提出了預測氣孔形成的方法——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發現,可以極大地改進3D列印工藝。今天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由卡內基梅隆大學和阿貢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主導的一項新的研究,已經確定了這些氣孔是如何形成和何時形成的,以及預測它們形成的方法——這一關鍵性的發現可以極大地改進3D列印工藝。
  • 新研究成果有望提高雷射金屬3D列印的可靠性
    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研究人員通過測量雷射加工過程中不鏽鋼表面的電子發射,在提高基於雷射的金屬3D列印技術的可靠性方面邁出了有希望的一步。研究人員在雷射粉末床熔融(LPBF)條件下,利用一個定製的試驗臺系統和一個電流前置放大器收集316L不鏽鋼的熱發射信號,測量金屬表面和腔室之間的電子流。
  • 英國科學家運用同步加速器減少雷射3D列印缺陷
    對於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創建具有複雜幾何圖形的3D物體非常有用,它們通過引導雷射選擇性地熔化金屬或陶瓷粉末的床層來工作,然後再固化並熔合在一起,以便逐層地形成所需的形狀。LAM工藝的冷卻速度非常快,並且由於它們不同於傳統的製造工藝,因此很難知道獲得最佳性能的最佳條件是什麼。
  • 3D列印鈦合金疲勞性能研究獲進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增材製造(又稱3D列印)作為一種新型製造方式,具有製造快捷、節省材料和用戶可定製等優點,越來越受到航空、航天、汽車、醫療器械等領域的重視。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金屬材料微結構與力學性能課題組近期在增材製造鈦合金(Ti-6Al-4V)疲勞特性上開展了系列研究工作。課題組對增材製造鈦合金進行了疲勞性能測試,獲得了材料高周及超高周疲勞性能。通過對疲勞斷口觀察,報導了增材製造鈦合金高周及超高周疲勞裂紋均萌生於材料內部孔洞及未融合缺陷,並形成「魚眼狀」斷口形貌的新現象。
  • 清華大學機械系趙滄合作報導金屬3D列印中匙孔氣泡缺陷的起源
    11月27日,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趙滄與卡內基梅隆大學和維吉尼亞大學的學者合作發布了關於金屬雷射3D列印的最新成果。該項研究起於宏觀工藝,立於微觀細節。宏觀層面上,在雷射功率-掃描速率空間中,匙孔氣泡缺陷區域的邊界清晰而平滑,且受金屬粉末加入的影響甚微。
  • 2020年中國3D列印材料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未來金屬3D列印...
    未來金屬3D列印材料將迎來新爆發期經過30多年的發展,3D列印技術不斷完善,目前已形成了3D生物列印、有機材料列印、金屬列印等多種列印模式,我國3D列印材料仍以工程塑料為主。2019年7月,主營業務為金屬列印的鉑力特在科創板上市,前瞻預計未來金屬3D列印材料將迎來新的爆發期。
  • 打破裂微小氣泡,金屬無孔隙3D列印
    雷射粉末床融合(LPBF)是一種3D列印技術(也稱為增材製造),它可以直接從數字模型中列印具有複雜幾何形狀的金屬零件,而不受傳統製造路線的設計限制,這有可能徹底改變生物醫學、航空航天和國防工業。然而,由LPBF印刷的零件通常比由常規方法製造的零件包含更多的孔這嚴重阻礙了它們的應用,因為氣孔是導致零件失效的最有害的缺陷之一。
  • 3D列印金屬材料之鎳基合金和鈷鉻合金
    美國利用3D列印技術製備的IN718鎳基高溫合金轉子(圖片來源:Machine Design)3D列印的鎳基合金工業部件(圖片來源:ExOne)3D列印的鎳基合金飛機部件(圖片來源:3dprintingindustry.com)鈷鉻合金(cobalt-chromium alloy)是指以鈷和鉻為主要成分的高溫合金,它的抗腐蝕性能和機械性能都非常優異,用其製作的零件強度高、耐高溫
  • 華南理工《NPG Asia Materials》封面文章: 3D列印高強高塑性銀合金!
    ,發現過早失效的原因對獲得高強韌3D列印金屬材料至關重要。本文採用增材製造製備出強度達到400 MPa以上的超高強銀合金,兼具良好塑性(16%),首次系統地揭示了3D列印金屬材料過早失效的內在原因,為設計超高強3D列印金屬材料提供了理論基礎。
  • 浙大《Acta Mater》:原子尺度揭示缺陷交互作用下的晶界遷移機制
    金屬材料變形過程中常見的晶粒長大和動態再結晶過程通常由晶界遷移主導,而晶界在遷移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晶粒內部的缺陷發生交互作用,改變晶界的可動性,進而顯著影響材料的變形行為和力學性能。
  • 研究人員分析3D列印金屬斷裂原因 打造更堅固的汽車部件
    據外媒報導,馬德裡卡洛斯三世大學(Universidad Carlos III de Madrid)、德州農工大學(美國)和以色列理工學院(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聯手對航空航天和汽車業使用的3D列印金屬展開研究,並發現了這類金屬在極端載荷條件下發生機械故障的兩種機制。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此外,3d列印技術的進步使得針對患者的可植入結構的設計更具可擴展性,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在醫院現場生產。因此,組裝這些複雜的組織不再需要專門的設備,這反過來減少了與種植生產有關的準備時間。 然而,一個理想的支持系統的開發已經被證明是難以實現的,這也是為什麼該技術在醫院環境中沒有廣泛應用的原因之一。
  • 吳敏:金屬3D列印異見者
    那時的他,萬萬沒有想到,這個新材料開發方向還沒開始就在公司內部給砍掉了。2013年左右,3D列印在中國成為備受業界矚目的一種新技術路線。彼時,吳敏所在部門領導深受啟發,便提議讓粉末冶金出身的他對金屬3D列印技術及粉末製備進行調研。「那時候,我也是看到竟然有金屬3D列印(很震驚),再深入了解這個技術後,就像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
  • Carbon利用3D列印數字光合成技術,快速鼻咽拭子用於COVID-19檢測
    關於3D列印光固化技術,本文是Carbon創始人、董事會主席Joseph DeSimone教授(左1)的研究論文,同時他也是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名譽教授。論文來自約瑟夫·德西蒙教授的分享,翻譯僅供學習交流,如有錯誤之處,請及時指正。
  • 3D列印金屬基複合材料-含碳纖維的液態金屬
    一項發表在《機械工程學報》的研究記錄了一個研究小組為結合金屬和增強纖維的不同性能而採用的3D列印MMC的方法。來自陝西省快速製造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將錫鉛與碳纖維結合起來,一方面探索利用鉛的輻射屏蔽性能,另一方面利用碳纖維強度的可能性。同時,這項研究試圖展示鉛的3D列印能力,以前由於鉛的潤溼性(液態時無法粘在固體表面)而很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