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有所成,是為國效力,還是追逐他國榮華?
每年都有中國的人才留學海外,有人學成歸來,有人在國外繼續努力。無論是那種情況,他們都在攀登科技上的一座座大山。在這其中,學成歸來的科學家值得人敬重,他們為祖國帶來了科學前沿理論,給祖國帶來了新的科學火種;而那些準備回歸祖國的科學家也依然值得我們敬重,他們只是等待一個恰當的機會。然而,除了這兩類人之外,還有這麼一類人,他們其實更值得我們敬重,因為他們實在是太不容易,取得成績也非常矚目。
他們就是本土培養的科學家。
多年來,很多流言:中國本土很難培養出科學家,很難成長出國際大師。
然而,就有這麼一批人,他們卻不相信,不留學就不能成才的說法。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文明,有著無窮的先輩智慧,作為龍的傳人沒有攀登不了的高山,更沒有過不去的江河,中國的學術就要靠中國人,不留學也可以成就非凡。
杜江峰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不過,他的這些頭銜與其他人有些不同,因為他是中國本土培養出來的科學家。
而這位科學家有著什麼樣的經歷?
杜江峰從小就立下了遠大的理想,那就是成為一名響噹噹的科學家,成為祖國最需要的人。然而,就在1983年,杜江峰初中畢業,他的理想差一點夭折。那時候國家整體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不像現在遍地本科,他的父母為他規劃的是讀中專,就參加工作,早點就業,甚至代他填了志願表。然而,杜江峰一心想報考江蘇省天一中學,得知此事之後,他倍感失望,因為如果接受這樣的選擇,那麼他曾經的理想就會越來越遠。從未反抗過父母的杜江峰卻變得不是那麼聽話,他用停止在校複習、回家悶頭「睡覺」等方式與父母「抗爭」。最終,父母只要答應杜江峰改填了志願。他如願以償進入天一中學,向著自己兒時立下的志向努力, 成為科學家,「要做引領世界前沿的研究。」
16歲的杜江峰因為太過優秀,獲得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和近代物理系學習的機會,21歲獲得學士學位,28歲獲得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學碩士學位,31歲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學博士學位,2017年,杜江峰被評為2016年度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科技創新人物」。 更為了不起的是,杜江峰以本土科學家,在2005年-2007年間,任德國多特蒙德大學瑪麗居裡研究員。可能許多人對瑪麗居裡研究員這個頭銜很陌生,但是提起居裡夫人,恐怕無人不知吧,這個頭銜就是以居裡夫人命名,可見其含金量。
杜江峰雖然是本土科學家,但是不乏耀眼的榮譽,他研究領域是量子信息和量子物理學,致力於通過磁共振技術進行量子計算的實驗研究及相關基本物理問題的研究。
而且他與自己的團隊,一直站在科技的潮頭,斬獲了國際上的數個首次重大突破和發現:2001年,首次成功地實現了量子博弈的實驗,首次實驗觀測到了混合量子態的幾何量子相位, 2003年,杜江峰首次成功地觀測到任意量子態的幾何相。2009年,杜江峰帶領自己的科研團隊,首次在真實固態體系中實現了最優動力學去耦,成果刊登在國際權威雜誌《自然》。2015年,杜江峰領銜的研究團隊,再次讓世界學術界看到了中國本土科學家的科研實力,在室溫大氣條件下獲得了世界上首張單蛋白質分子的磁共振譜,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
不僅如此,2002年,杜江峰還破解了納什博弈論經典案例——「囚徒困境」,而且通過核磁共振設備成功驗證了其理論預言。
杜江峰身為本土科學家之一,攀登著一個個科技高峰,為國家奉獻著自己的力量,雖然他沒有出國留學歸來的科學家那麼惹人關注,但是他卻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奉獻著青春,兌現著兒時的承諾,而且截止2018年,他為國家培養了博士生、碩士生61名。
不留學,依然可以優秀,值得敬重的本土科學家杜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