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銹病是近年來的常見的一種玉米多發病,是一種擔子門真菌病害。特別是2015年爆發的南方銹病,更是讓人談「鏽」色變。在我國南方廣西、雲南、貴州等省,銹病孢子可以越冬。在黃淮海各省銹病孢子關于越冬問題一直存在爭議,現在普遍認為黃淮海銹病源是由南方玉米的銹病孢子隨季風和氣流而來。
銹病近些年是一種常見病,常發生於玉米生長中後期,一般不會造成嚴重影響。曾經來自海南、臺灣的多堆柄鏽菌曾經造成國嚴重的南方銹病病害。
銹病一般浸染玉米葉片,嚴重時也危害玉米葉鞘、苞葉甚至果穗、雄穗。發病初期僅在葉片兩面散生淺黃色長形至卵形褐色小膿疤,後期小皰破裂,散出鐵鏽色粉狀物,即病菌夏孢子;銹病後期病斑上生出黑色近圓形或長圓形突起,開裂後露出黑褐色冬孢子。孢子在適宜的環境下會繼續擴大傳染其他的玉米植株。
銹病表面放大圖
大田銹病
銹病發病
銹病
銹病
銹病局部放大圖
銹病的預防措施:
越是早熟玉米,銹病的發生越嚴重,晚熟品種相對來說發病較輕;銹病發生嚴重的程度與品種有一定關係。此外氮肥的過度使用會使銹病加重。由於銹病發生於生長中後期,一旦發病防治難度大,以預防為主。大喇叭口期以前噴施吡唑嘧菌酯等相對長效的藥物防治效果佳。戊唑醇、咪鮮胺、三唑酮、嘧菌酯等對銹病的防治效果都很好,一旦玉米中後期大面積發生,可選擇飛機噴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