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距離:可以循環往複測算

2020-12-06 愛科學的恐龍哥哥

你所知道的光年之外的距離單位還有哪些?根據最新資料表明光年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單位,那麼怎麼樣去了解它呢?是我們人為定義的嗎?並不是。科學家通過一些探測器發現有一個距離是忽不斷地在推進改變,因為這個距離似乎不隨時間變化而變化,也不隨位置變化而變化,所以科學家在宇宙探測的過程中發現竟然有一個可以隨時移動距離的現象。

當宇宙飛船在太空中飛行的時候,我們發現飛行的距離是根據時間而推移的,比如每一秒推進吉米,那麼在宇宙當中發現了這個距離呢,並不隨時間而進行推移,他似乎可以長可以短。它的變化單位並沒有因為某些因素而改變,也就是這樣,我們在看到宇宙的同時發現這個距離其實和宇宙的生命一樣,有一個輪迴有一個循環過程。當距離有了類似於循環的這樣一個範圍,我們就發現其實無法定義它的具體單位是什麼。

到我們有了這樣的概念以後,就去發現宇宙當中原來一些未知生命體,我們無法探測到並不是因為距離問題,而是我們無法進入他的領域以及範圍內,也就是無法估算他到我們地球的距離究竟有多遠,所以探測未知生命,並不是用我們的宇宙飛船就可以到達的,需要進入另一個概念,另一個或者另一個距離才能夠精準的測算他們距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用所周知外星生命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並不是離我們很遙遠的,或許他和我們之間的距離就好像一根指頭的距離一樣,這是我們無法先開設層面紗,所以也就不知道他們究竟定位在何方,所以人類的科技在定位我們的太空的概念是也不乏要根據一些tell的依據和一些未知的領域進行探索,因為我們人類的科技也只局限在一個三維空間幫上升到四維五維空間,那麼物體的概念就會發生改變。

而這些概念以後我們知道其實在不同的層面有不同的。如果能夠到達那樣的一個空間概念時間概念的。物體的改變或許就會有所突破,那麼外星人究竟是不是和人類一樣具有發達的四肢呢?這些我們都無從考證。但我們能夠清楚,在宇宙當中我們相信這項高社會的生命體不局限在一個層面。在很多的層面都有所體現。

如果在定義上升到探索外太空的領域是我們用一些探測技術去實現這樣的概念,那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畢竟突破了我們的時間距離位置這些概念之後,我們還需要突破的是語言以及其他的功能。所以人類的研究並沒有停步於此,而是不斷地需要去探索新的太空領域,畢竟外太空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是一個未知的很大的一個容器,我們需要在容器裡面不斷地去碰壁,才能夠得到最終它的面積大小概念。也就是用我們人類已知的方法去探測外太空攝像的話,最起碼是能把理論知識掌握在內,然後再用實踐去實現我們所要探尋的目標。

恐龍哥哥今天的宇宙知識就分享到這裡,希望大家能夠繼續學習,繼續評論。

相關焦點

  • 宇宙中的遙遠距離是如何測算的?
    想要查看原問題背景介紹的朋友們可以點擊《   問:宇宙中的遙遠距離是如何測算的?1光年是光在一年走過的距離,也就是9460730472580800米。而宇宙中的尺度都是成千上萬光年的,比如最近的一些新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進行更精準距離測算的球狀星系NGC 6397距離地球是7800光年,而NASA近日觀測的最遠恆星距離地球則是90億光年。
  • 宇宙年齡138億歲是怎樣測算出來的
    宇宙是我們這個世界最老的存在,因為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有了宇宙之後才生發出來的。所有物質,從看不到的微觀世界基本粒子,到以光年計的巨大天體,都有一個誕生、成長、成熟、衰老、死亡的過程。我們通過看一個人的皮膚、頭髮、精神狀態等外觀,通過檢查一個人的骨骼狀態和各項生理指標得出這個人的大致年齡;我們可以通過探查元素同位素的半衰期,計算出地球、月亮等天體的年齡。
  • 宇宙最終的結局是什麼,宇宙的誕生和滅亡是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嗎?
    你可以認為黑洞是恆星的最終形態,但絕對不是結局,因為黑洞也不會永恆存在的,只要時間足夠,黑洞就會慢慢蒸發,最終消失於無形,一切歸於無有。這是因為宇宙之內的所有事物都遵循著熵增的原理,必然會走過一個從有序到無序的過程。既然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是如此,那麼宇宙本身呢?宇宙本身是否也會有消亡的那一天?宇宙最終的結局又是什麼呢?要探討宇宙的結局,就要從宇宙的開始說起。宇宙如何起源的?
  • 如何用光學知識測算遠方恆星的距離?
    專注於用數學知識解釋宇宙萬象。想要用最簡單易懂、最本質的數學思維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希望我的解答,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發!今天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通過觀察恆星發出的光,來測算出恆星離我們的距離?前面的文章中,介紹過一種三角視差法可以測量遠方恆星的距離。但是,當恆星的距離過遠時,這種方法的測量難度就特別大。
  • 我們如何在膨脹的宇宙中定義距離
    首先,宇宙的膨脹並不包括星系在靜態空間的移動,而是宇宙空間自己的「拉伸」。光經過正在膨脹的空間需要穿越的距離,是初始距離加上旅行時因為宇宙膨脹而增加的距離。這就像在一個正在被拉伸的跑道上跑步——你出發的時候,跑道的長度是100米,等你跑完,這段跑道已經被拉長到了400米,那麼你跑的總距離是大於初始距離100米的。
  • 悟道:循環往復的過程
    「道」生出宇宙,宇宙也即是最大的「有」,宇宙中包含著無數的星系,星系中又包含著無數的星球。從人的觀察角度出發,宇宙又可以分為天和地,天是地之外的宇宙,而地是人所身處的地球。在地這個獨特的星球上,誕生了無數的生命。在所有的生命中,人又是最具靈性的。對人而言,人又會生出無數的念頭、思想和行為。在時間上,萬物之間存在著前後的相互作用關係。
  • 宇宙總質量約10^55kg,與大家掰一掰是如何測算出來的
    現在流傳的宇宙總質量只能算一個估計,當不得真。即便如此,知道了宇宙大致質量,也是對宇宙的一種認識,可以讓我們對宇宙之宏大廣袤有一個直觀了解。那麼,宇宙質量是怎麼算出來的呢?這裡介紹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得從我們的地球說起。
  • 宇宙的年齡是怎樣測算出來的?有沒有檢驗這個年齡的方法?
    根據宇宙的膨脹率就可以宇宙的年齡既然我們認為宇宙是從熱大爆炸的狀態膨脹到今天的模樣的,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它的膨脹率來得出宇宙的年齡。根據廣義相對論,我們知道宇宙的組成成分可以影響宇宙的膨脹歷史,而宇宙膨脹的歷史又可以告訴我們宇宙的年齡是多少。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知道今天的宇宙是怎樣膨脹的,並且了解宇宙的組成分成,我們就能知道宇宙在其整個歷史上是怎樣膨脹的。
  • 宇宙年齡測算都靠它!
    哈勃太空望遠鏡幫助研究人員計算出了宇宙的年齡,大約為138.2億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還利用它捕捉到了激動人心的畫面,研究人員在宇宙中的一片黑色區域裡發現了數千個星系。
  • 宇宙的距離階梯:我們是如何測量浩瀚宇宙的大小
    當然,考慮到這是一場在差不多100年前舉行的辯論,在測量上出現這樣的誤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宇宙距離階梯一:無線電反射今天,我們已經可以相當有信心地認為,銀河系的直徑大約為10萬光年。而我們能夠觀察到的宇宙範圍當然還要遠遠超越這一尺度。
  • 三體艦隊距離我們有多遠?這個公式可以算出來
    宇宙中恆星際的天體距離以光年為單位,動輒數十、數百光年,如果超出銀河系,那就要以百萬光年以上來衡量了。那麼如何測算外星人與我們的距離呢,科學家使用了這個方法,也是最簡單的、古老的視差法,視差法可以觀測恆星的空間位置、得出光度和速度的參考值。
  • 為啥看到星系遠離我們就可以證明宇宙在膨脹,而不是星系移動?
    自從上世紀發現遠方星系整體紅移,宇宙膨脹理論就確立了。星系移動,我們可以理解為在現有的時空範圍內,由於引力作用的移動,這與宇宙時空整體膨脹性質是不一樣的,有著顯著的區別。這就可以看出宇宙膨脹就是距離越近的離開得越慢,距離越遠的離開得越快。在距離我們50米距離的那根竹竿,就快了我們50倍速度離開,每根竹竿從過去1米分開為2米,第50根竹竿就從過去距離我們50米到了100米。而第100根竹竿卻從過去100米變成了200米。
  • 科學家是如何算出宇宙中各星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的?有哪些方法?
    一直到人類發現了光速,這才對外星球的狀態和我們看到的狀態並不是即時的,而是更久之前的狀態,但是當時的人們看不清那些星球,只有是使用秒差距來進行距離測算,直到對光的研究有了新突破之後才開始使用光年。在宇宙中,一個天體距離地球有多少光年,那麼我們看到的急速多少年前它的影像,也就是說在距離地球兩千多光年外的星球上說不定能看到秦始皇登基的畫面,只不過需要的觀測手段是認了無法想像的而已,因為,人類現在的技術幹部看不清多少星球。雖然對方功能看到秦始皇,但是卻無法改變,因為實際的歷史已經過去了2000多年,那些看到的只是相當於電影。
  • 天體的運動速度可以測算出來?怎樣算?只有都卜勒效應才可以嗎?
    天體的運動速度可以測算出來?怎樣算?只有都卜勒效應才可以嗎?物理學家克裡斯蒂安·都卜勒(Christian Doppler)發現的一種物理現象,被稱之為都卜勒效應。這種物理效應有很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宇宙學領域,都卜勒效應為我們解開了一個自然之謎,那就是——宇宙是在膨脹,還是在退縮?因為我們知道了都卜勒效應,而它告訴我們,宇宙是在不斷的膨脹之中,而且是在加速膨脹。又因此推演出:既然宇宙是在膨脹,那麼宇宙的過去,必然存在一個很小的範圍,整個宇宙的物質都被壓縮在一個叫做奇點的存在裡面。這個就是宇宙大爆炸的理論學說,已經取得了主流學術界的認同。
  • 宇宙年齡幾何?天文學家最新測算結果:137.7億年
    據外媒報導,根據天文學家最新的觀測和測算, 宇宙已有137.7億年的歷史,正負誤差4000萬年。  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阿塔卡馬宇宙望遠鏡(ACT)收集的數據進行的新估算,與宇宙標準模型所提供的估算值相匹配 ,並且與歐洲航天局的普朗克衛星對同一光的測量結果相符。  這項研究於12月30日發表在《宇宙學和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 最古老和最遙遠的星系的距離被算出,它處於可觀測宇宙的邊緣
    它是如此遙遠,以至於它定義了可觀測宇宙的邊界。光年是一個天文上常用的距離單位,它表示的是光一年走過的距離。由於光速在真空中是恆定的,當我們觀察宇宙時就是在回顧過去,這意味著當我們觀察距離我們100光年的天體時,我們看到的是它100年前的樣子。所以以此類推,當我們觀測距離我們數十億光年的物體,我們就可以一窺宇宙最初的模樣。
  • 距離銀心還有多遠距離?
    當人類逐步了解宇宙時,我們不禁感嘆是多麼的機緣巧合,創造出這樣一個可以孕育出生命的地球。因為宇宙中大部分的空間內對生命來說都充滿了險惡,沒有空氣,沒有水源,高溫高輻射等等,當然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地球在宇宙中或者說在銀河系中所處的位置決定的。
  • 陪伴、離別,循環往復!笑容、淚水,交織更迭!
    離別陪伴與離別,總是循環往復,就像大自然的春夏秋冬一般!但不同的是,陪伴與離別的人不同!陪伴、離別,循環往復!笑容、淚水,交織更迭!
  • 在宇宙中距離地球多遠,才可以看見地球是圓的?
    雖然我們現代人都知道地球是圓的,也知道宇宙中大部分天體都是如此,可是在古代,人們卻一直都認為地球是平的,如果你跟他說地球是圓的,他一定會認為你在「胡言亂語」,試想人如果站在圓形上面,怎麼會安然無恙呢?所以,因為我們肉眼的可視範圍的面積弧度是非常小的,因此地球才會在我們眼中看起來是圓的,而且古代科技不發達,人們甚至在數千年中一直都以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認為地球是平面,也就不奇怪了。
  • 天文學家測算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旋速能達到0.7倍光速!
    吸積盤從數十億光年外旋向超大質量黑洞,很難進行測算。不過,天文學家已經找到了一種途徑。藉助一項新技術,他們確定了5個吸積盤的旋轉速度,其中一個吸積盤座落於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十字架,它的旋速達到光速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