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循環往復的過程

2021-01-07 老一道人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第四十章

天下存在萬事萬物。儘管這個世界顯得較為的複雜,但還是有規律可循的。

在空間上,萬物之間存在著包含的關係。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也是「道」在作用一切事物的運轉。「道」生出宇宙,宇宙也即是最大的「有」,宇宙中包含著無數的星系,星系中又包含著無數的星球。

從人的觀察角度出發,宇宙又可以分為天和地,天是地之外的宇宙,而地是人所身處的地球。在地這個獨特的星球上,誕生了無數的生命。在所有的生命中,人又是最具靈性的。對人而言,人又會生出無數的念頭、思想和行為。

在時間上,萬物之間存在著前後的相互作用關係。萬物所相同的地方在於,都處於不斷變化的過程中。這種變化並非是無序的,而是主要按照生、長、老、死的過程在不斷地重複著。以這種重複的模式來觀察人類社會,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可以看得更清晰一些。

「道」正是作用萬物循環往復運動的根本力量。而「道」作用萬物的方式卻又是無為自然的,以至於人們都不容易去感知這種作用的存在。「道」的力量看似是無比的柔弱,實則是無比的強大,因為沒有任何事物能夠超脫「道」的作用,萬物的「生」有其極限,萬物的「死」也是必然。

「道」從「無」中生出「有」,「有」也正是萬物的母體,因為「有」的存在,根據基本的粒子和光,可以形成各種各樣的物質存在,甚至形成生命體。而萬物之「有」,根本的來源則是從「無」中而生。「無」和「有」也都是同出於「道」,也同歸於「道」。而「無」和「有」的相互變化,也正是「道」用玄妙的方式在作用萬物的運轉。

因此,如果能夠知曉「道」是如何在作用萬物的運轉的,我們也就可以更好地去順應和運用「道」的力量。儘管我們沒有辦法改變生死循環的過程,卻可以使得「生長」的過程變得更為的美好。如果國家可以更長久地保持繁榮富強,企業可以更長久地保持穩定增長,家庭可以更長久地保持和睦親愛,個人可以更長久地保持健康幸福,這樣不是很令人嚮往嗎?

註:文章是個人的悟道筆記,多有不足之處。

相關焦點

  • 宇宙最終的結局是什麼,宇宙的誕生和滅亡是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嗎?
    就生命體而言,生命必然會經歷孕育、出生、成長、成熟、衰老和死亡的過程,少量的如水母具有永恆細胞分裂能力的生命形式也只不過是省略了衰老的過程而已,最終會因為環境、疾病和被捕食等因素而走向死亡。生命體是如此,而非生命體同樣也不例外,比如一輛單車會隨著使用而逐漸磨損,最終開始出現損毀,直至最終報廢。即使你不去使用它,最終它也會走過相同的過程,只不過這個過程的持續時間可能會長一些。
  • 期貨就是現貨的增維過程,能夠激發躍遷就是悟道
    這就是悟道的過程。
  • 關尹子論道家修煉觀:什麼是「以心悟道」?
    以心悟道通常道家講修煉,一般是說「煉精化氣,練氣還神,煉神還虛,練虛合道」,也有說「練形化氣,鍊氣化神」的,在如何修煉的問題上,關尹子則提出了一個後世的史學界很認可的觀點,叫做「以神存氣,以氣存形,合形於神,合神於無」,通過這幾句話,他就把內修的過程講得很清楚了。
  • 藝術的最高境界是體悟、悟道
    「藝術不需要旁人評判」悟道是藝術最高境界之一從科學角度講「藝術」不過是一個人精神的表達談不上美。因為是個人都可以創作一份藝術作品。但這裡要說一句,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玩弄藝術。藝術需要學識 積累就如你創作的詩可以當作藝術,但是這首詩必須要遵照「格律、韻律」,如果沒有那就是兩句糟粕。
  • 王陽明龍場悟道,開悟時是什麼狀態?
    王守仁在程朱理學的「格物致知」四字詞語上,悟道出自己的心即理,本著自己內心的體驗,促就心學的悟性。他也以讀聖賢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但他那傳奇非凡的往事一幕幕在心中飄過,然後又像鏡花水月一樣清散於無形。這就促就了王守仁心中萬念俱泯,唯剩一個念頭:聖人處此,更有何道?
  • 【推薦】顯微鏡、望遠鏡與康有為的悟道 | 馬永康
    但他並沒有藉此走上自然科學研究之路,而是悟道:通過顯微鏡實測的證驗,他悟出了齊同大小之理;通過望遠鏡的觀察,他證驗了近代天文學的宇宙圖景,從而擺脫了地球和人類中心的限制,在晚年提出「天遊」之學。 他的悟道從境界上說並不新鮮,但特別之處在於「自謂從致知格物悟得」,反映出他對近代科學實測特點的把握和由器入道的新思想動向。
  • 陪伴、離別,循環往復!笑容、淚水,交織更迭!
    離別陪伴與離別,總是循環往復,就像大自然的春夏秋冬一般!但不同的是,陪伴與離別的人不同!陪伴、離別,循環往復!笑容、淚水,交織更迭!
  • 什麼人容易開悟,悟道者一語道破:生理是基礎,後天可培養
    中樞神經系統是智慧的生理基礎,後天增加腦容量是困難的,千年一見的悟道者的身體必然有特別的地方。普通人如果能夠放棄舊觀念,也不是沒有機會成為開悟者開悟的都是些什麼人?人體生理基礎是關鍵海雲青飛 寫了系列關於 悟道的文章,其實對我自己來說是不需要 悟道 這個詞的,你把文章中這些相關的詞語去掉或者替換掉,文章一樣是成立的我不喜歡引經據典,張口閉口 這個經典這樣說過,那個寶典那樣講過,這樣說話不夠直接。
  • 《遮天》裡5種有名的不死藥,最特別的不是悟道古茶樹,而是它!
    《遮天》裡5種有名的不死藥,最特別的不是悟道古茶樹,而是它!隨著網絡小說文化的普及,各式各樣的修仙小說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讀者越來越多了,大家也漸漸發現,這些小說基本都有三大標配:雷劫、仙丹以及靈藥。
  • 印度佛教聖樹——釋迦牟尼佛悟道處菩提樹遭砍傷(圖)
    這棵菩提樹環繞著摩訶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 complex),鬱鬱蔥蔥,濃蔭灑地,乃是從伴隨佛祖釋迦牟尼悟道的菩提樹衍生出來的。 這棵聖樹是佛教四大聖地中最重要的一處遺蹟,自佛陀在這棵樹下悟道後,這棵菩提樹已經繁衍到了第六代。 每年,不計其數的佛教朝聖者和旅遊者紛至沓來,參拜摩訶菩提寺,該寺於200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星雲大師教你開悟:如如不動,般若心境,悟道最高境界,不可不知
    道川禪師的偈頌看似矛盾,其實這就是悟道的境界,能夠聽到無聲之聲,能夠反聞自性,對一切境都能夠如如不動。對一個悟道的禪者而言,他明白山河大地等萬物,皆未曾有生滅。因此,他不會被這些外在的生滅所迷,也不會被外境所轉,所以任憑世事如何變幻,心境都能安然自在。我們若能學習以一顆清淨心看待世間,人生必然有一番不同的風景。
  • 林清玄與世長辭,以悟道的心在塵世離開,生或死於他沒有意義
    林清玄與世長辭,以悟道的心在塵世離開,生或死於他沒有意義。林清玄在塵世中出生,在塵世中走過,在塵世中死去,但正是因為他有一顆悟道的心,才能在虛浮的世界中不斷修行,不斷在高的境界中做自己。
  • 修這個「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叫「緣覺」(宣化上人)
    修這個「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02:28來自宣化上人全集▲ 點擊收聽音頻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在有佛出世的時候,修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叫「緣覺」;無佛出世的時候,悟這種道的叫「獨覺」。
  • 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地調整區劃:新設龍場、陽明洞街道
    這兩個新設街道的名稱都與著名的王陽明「龍場悟道」有關。因而懂得聖人之道,創立於「知行合一」的新學範,並且默記《五經》中的訪來加以證實,氣會吻合《五經》中的論點,於是寫了《五經臆談》46卷,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 陽明龍場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心學出世,暗能量有何神通?
    大約在五百年前,王陽明在龍場悟道,陽明心學橫空出世,自此之後,追隨者無數。王陽明一生最大的一次磨難發生在正德元年(即公元1506年),當時十四歲的武宗皇帝愛好遊樂,寵信太監劉瑾。王陽明因為政治鬥爭被囚禁了兩個月,當著眾多高級官員的面仗責四十,然後流放到萬山從薄、苗寮雜居的蠻荒之地貴州龍場。這個時候他萬念俱灰,無論是工作還是思想,都處於"前已無通路,後不見歸途"的境地。
  • 嘉靖問道學道修道求道,最後也沒悟道得道,反而步入外道
    嘉靖問道、學道、修道、求道、最後也沒有悟道、得道,反而步入外道,縱容黨派鬥爭,誤國誤己。道是什麼?自心映射,物性無別;接納當前,擺正位置。如雲在天上水在瓶,各安天命、各司其職。當農民辛勤耕作,工匠精益求精,商人誠信公道,官吏一心為民,皇帝心繫萬民,才能換來國家興旺,天下歸心。嘉靖明白這些道理,但他沒有去做。
  • 《雪國列車》:是循環往復的改朝更替,還是顛覆式的別開生面?
    這一部寓言式的故事,劇情並不複雜,然而所揭示的主題卻是具有警策意義的,即人類社會的前進與發展,到底是循環往復的改朝換代,還是顛覆式的別開生面? 在列車尾巴,人們衣衫襤褸,食不果腹,然而,在通往「天堂」之路的過程中,卻能夠精誠團結,用自己的身體幫助戰友抵擋住敵人的槍口,而列車頭部的「貴族」乘客,卻充滿了暗算和懷疑。 這樣的反差對比,也體現了故事中主人公人性魅力和回歸。
  • 2020年終總結——格物致知,悟道之路
    我也會成長,我在慢慢學會如何做兩個孩子的父親,如何在工作之餘兼顧投資,當然,最重要的是,我還在繼續悟道。言歸正傳。2020年還是很容易賺錢的,但是我審視了一下我的帳戶,發現我賺錢主要集中在三個階段、幾個股票。下面一一道來。賺錢主力軍:1、2月份的華天科技春節疫情的發酵,造就了2月3日這一可以載入A股歷史的超級股災。
  • 胡海牙學拳悟道經驗
    習拳對悟道有助益。我一次打太極拳時,忽然一閃念,對自己的生理有了非常透徹的了解,對於道家文化也有了不同以往的認識。我的道家老師是陳櫻寧,是當時道家的砥柱人物。一次我和陳師外出,馬路上人很雜,我問:「如這種情況下,有人偷襲,怎麼辦?」陳師回答:「打個寒顫,他就出去了。」
  • 乾坤袋裡乾坤大 六個饅頭吃不下 佛的智慧你不懂 悟道人生在修行
    乾坤袋裡乾坤大,六個饅頭吃不下 ;佛的智慧你不懂,悟道人生在修行。心如蓮花淨土,在茫茫塵世參禪悟道,悟透之後,自會多了一份坦蕩和豁達,少了一份煩惱和紛擾。虔心問道,快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