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與世長辭,以悟道的心在塵世離開,生或死於他沒有意義。

1月22日凌晨,林清玄老師在睡夢中與世長辭。

林清玄是當代著名且受人敬重的作家,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17歲那年,林清玄開始寫作,30歲前就已獲得了臺灣所有的文學獎項,那時的他甚至被稱為獲獎專業戶。林清玄老師一生蘊育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隨著他書籍的暢銷,他也逐漸為世人所知,一時間成了最暢銷的作家。他的作品也多次被選入了語文教材中。
他的文字讀起來猶如娟細的水流在心中靜靜地淌著,久而便沁入了內心深處。他有著一顆沉靜的心,在這浮躁的社會中,能保持寧靜的自我是難能可貴的。他雖然不欠缺名聲,但他所有的並不是他追名逐利而來,是大家對他本身真心的欣賞。
當年林清玄的再婚因他的盛名引起了軒然大波,「偽君子」的斥罵聲鋪天蓋地而來,而他沒有辯解、沒有憤怒,他選擇用沉默來表達自己的態度。他說:「時間才是評價一個作家作品好壞的最公正的法官。」
他生活的態度也許就是他親口說的:「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 」。

不難發覺,他的文字與生活的態度中滲著濃濃的禪意。確實,林清玄是與佛教有緣的人,他32歲時,遇見了佛法,他便隱居在山中修行,3年之後才回到了塵世之中。我們並不知道他在這三年中經歷了什麼或是遇見、感觸到了什麼,但毫無疑問的是,與佛教的相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他。雖然他是回到了塵世,但自那之後,佛教給予他的一股禪意便常駐在了他的心中,且通過文字向我們傳達。

這股禪意也體現在了他的生死觀中。林青玄是這麼看生死的:「會害怕生死是因為不知道未來還有世界和人生,有一天你不在,我們不會悲傷,因為知道你去了極樂世界,你只是換了一個地方居住。」這很想佛教中看破生死的境界,到了這種境界之後,生或死對他而言也沒有差別了,意義也就不大。他的家人也因此得到寬慰,相信總有重逢之日。
林清玄在塵世中出生,在塵世中走過,在塵世中死去,但正是因為他有一顆悟道的心,才能在虛浮的世界中不斷修行,不斷在高的境界中做自己。

林清玄說麻雀的死亡給了他一切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林清玄老師的境界和高度可能我們始終是無法完全領會,與佛教的羈絆可能也不會太深,但他的處世態度正是當下的人們所欠缺的。
我們總是被身份的焦慮、外界的看法所折磨,在折磨中把生命的靈氣消耗殆盡,但我們何嘗不能放過自己呢?
世間本來就沒有什麼約束,人們卻總是互相套上枷鎖,當負上越來越沉重的枷鎖時,也在世俗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何不把外界的看法看得輕些,把自己的內心看得重些,以沉穩的姿態去走自己心中的那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