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1953年2月26日—2019年1月23日),生於中國臺灣省高雄旗山,畢業於中國臺灣世新大學。當代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筆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俠安、晴軒、遠亭等。
他寫的「菩提十冊」在大陸廣為流傳,其中的文字清新脫俗,儘管描寫的都是生活之中的一些小事情但事實其中蘊含的確實人生之中都要去領悟的大道理。看他的書總會讓一顆躁動的心平靜下來。
林清玄從小家裡就很貧困,家中有18個兄弟姐妹,他排行第12。他家中之所以又這麼多的兄弟姐妹不是因為家中是大戶人家,而是因為之前他的叔叔伯伯和他的父親都被日本人送到東南亞參加二戰,但是在戰爭結束之後,只有他爸爸回來。
在《開講啦》之中,林清玄就說過在他人生之中最敬佩的就是他父親,當時家中真的很貧困,但是他的父親還是要堅持親自贍養這18個孩子,最後父親養大了三兄弟的所有包括林清玄在內的18個孩子,然後又自己親手蓋了18幢二層樓的房子,只是希望這18個孩子在能夠拿有所居。
長大之後生活再艱苦也不會沒有住處,林清玄在他的書中還經常提起這段大群居的艱苦但是開心快樂的童年。每一個成功的孩子必定是有著好的家教和一對善解人意的父母。
就是這樣,在那個苦難貧窮的年代,父親身上所蘊藏的品質,影響著他長大之後,就早早立志,長大後要從事寫作,去記錄那些人世間最美好的瞬間的決心。
後來,立志寫作的林清玄成為了臺灣的暢銷作家,其中最著名的「菩提系列」等著作每本平均銷量達二三十萬冊。不僅如此,他也被奉為臺灣最高產的作家。
林清玄寫散文,他的文字總是耐人尋味,其中立意往往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正如他曾說過文章要「向內探索,向外追尋」。他的散文創作一般都是寫生活之中的平常事物,在文字簡潔明了的同時,立意都會得到系統性展現,透露出生命的玄機,讀他的文字總會有一種怦然心動的感受。
《心得菩提》《鹹也好淡也好》,還有一個系列的《心美,一切皆美》《情深,萬象皆深》《 境明,千裡皆明》,這「清歡三卷」中都透露著濃厚的禪意,作者在序言部分說:
「世界如此隱晦曖昧,我們的心要像大圓鏡,凡所鑑照,盡皆清明」。
他的文字就是這樣,純淨,優美。
可能是林清玄的名字就已經賦予了他純淨的氣質,他的文章也恰如其名,清香滿紙,意境悠遠。
「我們生命裡面不如意的事佔了絕大部分,因此,活著本身是痛苦的。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還有一兩成是如意的、快樂的、值得欣慰的事情。如果我們要過快樂人生,就要常想那一兩成好事,這樣就會感到慶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打倒了。」
由於文筆清新脫俗,林清玄在30歲前就幾乎獲得了當時臺灣所有的文學大獎,包含曾獲國家文藝獎、金鼎獎、時報文學獎、等很多權威的有名的文學大獎,那時,人們都說他是「天生的作家」。
當時臺灣有個雜誌,評選「40歲以下的成功人士」,林清玄排行第一,排在他後面的是馬英九。
人們常把莫扎特和梵谷等人視為天才,是因為往往只看到了他們驚世駭俗的作品,卻忽視了他們為那光芒萬丈的一瞬所積攢的草稿。
每一個高產的作家都是堅持每日寫作的,幾十年來,林清玄每天都在寫作。有時候會十幾本書同時寫,至今不斷。直到他去世之前,一共寫了近300本書,壘起來比他高1.5倍。
在中國大陸,林清玄有26篇文章被選入小學到大學的教科書裡,入選數量無人超過,他的那篇《陽光的味道》還出現在了高考試卷裡。
可惜的是,先生的再也不能一直寫下去了。2019年的1月23日,林清玄在家中安詳逝世,享壽65歲。而他的最後一次的微博貼文也永遠停留在了22日的上午,他提到了麻雀的死亡給了他一些啟示:「永遠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
當時每一個林清玄先生的讀者都是無比沉痛哀傷的。
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
似乎先生一直都是這樣,他總是能將眼前的與記憶中的景物,與歷史上的事件、場景,用散文的筆法和詩的境界,都熔鑄在氣清神定地凝註裡。
「當一個作家特別幸福,我要寫到倒下來的那一天。」2018年的12月剛剛出版的《人生幸好有別離》,就這樣成為林清玄最後一本散文集。在書中,林清玄先生似乎早已看淡了「生死離別」的人生大事,他對所有讀過他文字的人都給予安慰——人間有味是清歡,人間幸好也有離別。
在穿過林間的時候,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
先生絕響,山高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