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中那會,最喜歡《讀者》與《青年文摘》,裡面很多小散文和故事像一道道心靈雞湯,點綴著平凡瑣碎的生活。其中就有林清玄,當時真對她的文筆挺喜歡的,雅而不貴,俗而不乏,和風細雨似的文字不知不覺就熨平了塵世浮躁的心靈。印象中她應該是一位四十幾歲,優雅丶平和的一位女性,直到無意中翻看兒子的課本《桃花心木》,才知原來是一位好戴小禮帽的矮個子老頭。但那親善、慈祥的笑容是沒有錯的。
他8歲立志成為作家,17歲開始發表作品,30歲時,作品已囊括當時臺灣所有的文學大獎。他在臺灣作家中最高產,亦是獲獎最多的一位,至今已出版一百三十多部作品,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星雲大師贊他「文如流水,語似冬陽」,南懷瑾笑言「我的下冊,就交給他寫了」。
林清玄的文學創作最早是在家中祭拜祖先的桌子上完成的。雖然生活貧苦,但母親從一開始給他文章定的基調就是:要多寫趣味,少寫心酸。她說:「寫文章得讓人看後覺得快樂有啟發,而不是想從窗口跳下去。」林清玄問,遇到辛酸的部分怎麼辦?母親答:自己蓋上棉被大哭一場吧。這個觀點,影響了他一輩子。正是基於母親的觀點,因此讀林清玄的文章,猶如一道山泉緩緩滲入心中,滌蕩心上的塵埃。感謝這位平凡而偉大的女性,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美麗而高尚的靈魂,也影響了這麼多素不相識的人。
說起他名字的由來,也是一件趣事。他出生時,「清」字輩中已經沒有什麼好字眼了,偏偏他生下來不哭,林父很奇異地看著他,遂為其命名「林清怪」。後來父親大概覺得叫這個名字不好聽,便改為「林清奇」。結果報戶口的時候,那位戶籍警正在讀一本武俠小說,便拿著書給他父親看:「書中恰有一高人號『清玄道長』,盍為令郎取名『清玄』?」至此,一代文宗林清玄大名遂定。冥冥之中,林清玄的名字賦予了他當作家的夢想,他的文章也恰如其名,清香滿紙,玄意悠遠。《桃花心木》中有云:不管是樹,還是人,在不確定中生活,更容易經得起生活的考驗,鍛鍊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而今,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
什麼是清歡?當一個人可以品味山野菜的清香勝過了山珍海味,或者一個人在路邊的石頭裡看出了比鑽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個人聽林間鳥鳴的聲音感受到比提籠遛鳥更感動,或者甚至於體會了靜靜品一壺烏龍茶比起在喧鬧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靈……這些就是「清歡」吧。清歡是生命的減法,在我們捨棄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綁,回到最單純的歡喜,是生命裡最有滋味的情境。在燥熱的暑天喝一杯茶。在雪夜的風中看一盞燭火。在黃昏的晚霞裡觀夕陽沉落。在蟬聲高唱的樹林裡穿行。在松子掉落的深夜想起遠方的朋友。在落下的一根白髮裡,浮出一生最愛的面容……
人間最美是清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