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袋裡乾坤大 六個饅頭吃不下 佛的智慧你不懂 悟道人生在修行

2020-12-06 詩歌小說勵志雜談

1.

中國古代神話裡,有一個寶物叫做乾坤袋,據說這個乾坤袋能隨著所裝物體的大小而變化,它能大能小,無論多大的東西它都能裝下,所以它永遠也裝不滿。

佛家經常用乾坤袋來比喻人類貪婪的內心,因為人類自身的貪婪就像那個乾坤袋一樣,永遠也不會裝滿。

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內心也會像乾坤袋一樣不斷膨脹,所以欲望才會無窮無盡。這也是人類永遠也不會滿足,永遠也不會感到快樂的原因。

記得小時候,曾經讀過一個故事,故事講有兄弟二人,父母早亡。老大奸詐刁鑽,老二誠實善良。在分家的時候,老大巧取豪奪,爭得房子、牲畜、田地等大部分家產,老二隻分有一片貧瘠的山地。

老二想種高粱卻沒有種子,便去向老大借種子,老大將炒過的高粱種子借給老二,只是鍋臺上漏掉了一顆沒有炒過的種子混在了裡面,老二將種子拿回家,種在山地裡,每日辛勤地澆水施肥,可想而知,也就只長出一顆高粱而已,老二無可奈何,便細心地照料這唯一的這棵高粱,高粱在老二的細心照料之下,長得就像是一棵樹,又粗又壯,終於等到高粱結穗,那累累果實,都將高粱杆兒壓彎了腰。

就在要豐收的時候,老二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高粱籽每天都在減少。一天夜裡,老二沒有睡覺,而是躲在田地裡,一窺究竟。

就在天光即將放亮的時候,天空中飛來了一隻五彩繽紛的大鳥,原來那是一隻鳳凰,就在它即將偷吃高粱種子的時候,老二衝上前去將它捉住。

鳳凰口吐人言,連連求饒,老二善良,便將鳳凰放掉,鳳凰感慨老二的善良,沒有立即離去,而是對老二說出了一個秘密。

鳳凰說:「每天這個時候,我都要去太陽山上,那裡遍地是黃金,你伏在我背上,我帶你前去撿拾一些,回來你置辦一些家產,再也不用這樣辛苦地生活了。但是要趕在太陽升起之前回來,否則太陽出來之後就會把人烤焦。」

老二慨然應允,於是他伏在鳳凰背上,鳳凰一躍而起,直奔太陽山而去,很快,他們便來到太陽山上,放眼望去,滿山都是金燦燦的黃金,老二撿了幾塊,就對鳳凰說:夠了,夠了,這些足夠了。鳳凰勸他多拿一些,老二堅辭不受,於是鳳凰便將老二送了回來。

老二靠著那幾塊金子,置辦了房屋家產,並且娶了一房媳婦,過起了幸福生活。老大看見老二一夜暴富之後,非常納悶並且十分眼紅,便來向老二問詢。老二念在兄弟份上,便將經過一五一十地告訴了老大。

老大回家之後,也如法炮製,也種了一棵高粱,等到高粱熟了之後,老大也抓住了那個偷吃的鳳凰。鳳凰帶著老大來到了太陽山上,老大手裡拿著一個大布袋,一個勁地往袋子裡撿拾金塊,鳳凰幾次催促,老大總說,再撿一些,再撿一些。最後撿了滿滿一袋,老大都拿不動了。這時候,太陽出來了,鳳凰催促老大趕緊扔了金子,跟他回去。可是老大抓住袋子死也不想鬆手,眼見陽光越來越熱,鳳凰一躍而起,獨自飛走了。那個貪婪的老大則被太陽烤焦了。

老大如果不是那麼貪婪,也會過著幸福的生活,只是貪婪讓他白白送掉了性命。

佛的智慧告訴我們:很多東西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生在世,要知足常樂,過分的貪婪會適得其反。

2.

在一個寺廟裡,有一個小和尚,每天早餐他都能分到四個饅頭,可是有一天,他發現其他大師兄們都是每天分六個饅頭,於是他的內心逐漸不平衡起來。

有一天早上,在分饅頭的時候,他堅持要六個饅頭,分饅頭的師兄笑了笑,什麼也沒說,給了他六個饅頭。小和尚吃了四個就飽了,可是他要了六個饅頭,那麼多師兄看著他,吃不完多難為情啊。於是他硬是把那兩個多出來的饅頭又吃了下去,這一天,小和尚感到非常不舒服,他的肚子脹得難受,並且隱隱作痛,一整天,他什麼也做不了,連口水也不敢喝,做什麼也打不起精神。

第二天,又到分饅頭的時候,小和尚紅著臉,主動要求分四個饅頭,因為四個饅頭正好是他的飯量,對他而言不多不少,正正好好。多拿多吃,並沒有使他感到快樂,反而給他帶來了無盡的痛苦。

佛的智慧告訴我們:多得未必就好,凡事不要總看別人,總去和別人攀比,適合別人的並不一定適合你,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乾坤袋裡乾坤大,六個饅頭吃不下 ;佛的智慧你不懂,悟道人生在修行。心如蓮花淨土,在茫茫塵世參禪悟道,悟透之後,自會多了一份坦蕩和豁達,少了一份煩惱和紛擾。

虔心問道,快樂生活。

相關焦點

  • 佛說:人生有八苦,每一苦你都逃不掉!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人生八苦,我們都要經歷,誰都逃不過。「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人這一生沒有誰一生順遂如意,無常苦難坎坷是常事,佛門裡常說「法無定法,人生無常」。
  • 信了這麼多年佛,你真的理解「佛」的含義了嗎?
    那麼信了這麼多年佛,拜了這麼多尊菩薩,你究竟學到了什麼?你悟出了什麼?你得到了什麼?小編覺得,雖然中國佛教信眾居多,但是絕大部分人都並未真正了解什麼是佛?什麼是法?什麼是佛教?總是迷迷糊糊帶著一種懵懂和迷茫,到寺院拜佛也是人云亦云,盲目跟從。只是一味地祈求佛菩薩的加持和保佑。信佛停留在迷信層面上就不是正信的佛教。佛教有三寶:佛、法、僧。
  • 修這個「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叫「緣覺」(宣化上人)
    02:28來自宣化上人全集▲ 點擊收聽音頻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在有佛出世的時候,修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叫「緣覺」;無佛出世的時候,悟這種道的叫「獨覺」。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以上是順生門,也就是流轉門。第一是「無明」,就是無所明了,也就是你不明白這個道理,就生了迷惑,迷了。可是雖然迷,你還要去做,這就有了「行」為。有了行為,就有了「識」,有一種分別的識。
  • 「道」與「佛」的境界,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90歲的老子騎著黃牛途徑函谷關,被其信徒守關將軍尹喜挽留,逼其寫點什麼,否則就不放行。老子無奈,一氣呵成五千字《道德經》,然後西出函谷關傳「道」去了。釋迦牟尼是個王子,享受榮華富貴,還娶妻生子,但面對人生疾苦終不得解脫,於29歲離家修行,終於開悟,成為佛陀。後來廣收門徒,教授真經,這就是佛教了。道教的形成則要晚於老子成書《道德經》,並不是老子的本意。
  • 佛說「人生是苦」的真相!
    世人都說,佛教是消極的,悲觀厭世的,這種觀點多來自於佛說「人生是苦」,佛陀講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不懂的人,看見一個苦字,就覺得佛教把人生看得太灰暗了,何況你還講出八苦來,按你所說人活著便沒有意義了,這不是消極悲觀是什麼?但其實,佛教講人生是苦,是有著三層含義的,有著極為積極的態度與因由。第一、人生真苦。
  • 三點來簡述,佛教是一種智慧的文化傳承,它是一種教育!
    真正有智慧的人, 就有辦法給他講般若智慧的道理,但對一些凡夫,那些誹謗之與佛無緣的人,因緣未足,怎樣能夠讓佛法與之親近?佛陀說:「上智寓於理,下智寓於事。」佛家也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但一切佛法無量廣大,八萬四千法門,只要你親近佛學,知曉佛家理念,只要把它理解為佛教是一種教育,相信你自有收穫。
  • 十六個修行障礙的深度解析和破除,提升你的意識頻率
    當年釋迦牟尼佛曾有「空拳度子」的典故:一小孩爬至井邊,將要掉下,釋佛明知叫他回頭是不可能的,因此手握空拳,說給他糖吃,於是小孩回頭。釋佛也是以利益行方便法門。如果我們只執著在表相上,而且認為佛是不變的,當然認不出佛的無量變化和方便法門。有不少佛門中人,由於自己未識佛性,還以「氣功和道家是外道、邪道」來障礙別人,造下了謗佛、謗法的大錯。
  • 既然佛說一切虛幻不實,已經明了此理的人們為何還要精勤修行?
    既然世間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為什麼我們還要精勤修行?看看下邊佛與商人的對話,應該可以解除這個疑惑。佛對前來請教的商人說,你要知道離開人的心,苦樂並不存在。一切苦樂怖畏,不過都是人的心態在來回變化而已。如來已經不在三界六道之中,心中已經不掛念世間任何的事與物。在如來心中,沒有善法、惡法的掛念,沒有善報、惡報的執著,也沒有證悟果位的想法。
  • 佛說人生經典語錄,分享一些感悟人生的經典哲理句子
    佛說人生道理: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佛說人生道理:愚痴的人,一向想要別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卻發奮的了解自我。佛說人生道理:為了讚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踐踏的香花美草。
  • 如果你覺得過不下去了,不妨試試佛系人生
    人生是巨大的能量場,而當你有一天能量缺失,你會怎麼辦?是否有勇氣和信心走好你後面的路?佛系,不是消極和逃避,隱遁和頹廢,相反,它是一種向死而生的別樣智慧。梅患上了時下最難以治癒的病,往前走不一定柳暗花明,往後退,卻絕對萬丈深淵。一個偶然機會,她接觸了《心經》,醍醐灌頂,一種對生命重來的渴望讓梅為之一振。許多人都是碰巧走進了死胡同,有人卻再也無法回頭,像極了我們的人生。可是,如果得失全是空,又有什麼不可以從新再來?260個字的短文讓梅擁有了佛系的人生。
  • 什麼人容易開悟,悟道者一語道破:生理是基礎,後天可培養
    人生苦短,讀者閱讀文章需要時間,作者寫文章要時間,上來直接就是乾貨不是更好嗎而且喜歡引經據典一般來說是自信不足的表現,所以需要古人還魂來給自己壯壯士氣,可是我並不存在不自信的問題,何必去繞彎子不引經據典有個好處,就是不預設立場,如果我引用了道經,那麼喜歡佛經的人看了不順眼,反之亦然海雲青飛(全網同名) 更喜歡用 追求真理 代替 悟道,並稱自己為 科學哲學家
  • 為什麼修行能讓人返老還童?
    佛在《楞嚴經》裡講,修行就是把我們身體的陰陽修和諧,修統一,讓我們與大自然合二為一,也就是與萬物同一體。我們身體腰部以下為欲界;腰部以上,咽喉以下為色界;咽喉以上為無色界。過去的祖師曾經講,把腰部以下空掉,就超越了欲界;中間空掉,就超越了色界;上面空掉,就超越了無色界。把身體分為三部分,針對的就是三界。如果你超越了三界,就會發現其實只有一界,乃至一界都不存在,中間只是一條通道。
  • 孤陰不長 獨陽不生 人心與心態最好狀態是中正平和
    陰氣與陽氣,就在天地人之間,就在你的身體裡。陰陽失衡,人肯定生病,影響健康。修行,就是修心,修性,修道,修德。人生修行,佛說修的是一顆心態。佛修行之路,坎坷與艱辛,佛寫出《心經》,專門講空與色,把宇宙空色之間道理,講的清楚明白。
  • 《心經素解》般若智慧
    對於大乘佛教來說只要能夠能發大菩提心就是出家,不在形式。出家是出離煩惱妄想暗宅這個家。一千二百五十人,這是經常追隨佛陀身邊的常隨眾,如舍利弗等。佛弟子之中能夠被稱為大比丘的,人數還是很多的,只是分散在各個地方,並沒有同住在一起。經常在身邊,不離座下的,有以前兩百五十人。世尊於成道以後先到鹿野園度了之前追隨他的五個隨從成就阿羅漢道果。接著又度耶輸陀的朋友五十人。
  • 佛說:這一生,傷害你的人,都是來渡你的!
    佛說:若無相欠,怎會相見?人與人之間沒有緣分是不會見面的,「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沒有誰會無緣無故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中,凡有出現,皆有使命。世間萬千,皆因緣和合,無緣不聚、無債不來。
  • 佛說:使你痛苦的,都是來成就你的!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每個人來這世間都要經受「成住壞空」這個過程,沒有誰能夠例外。人生八苦,苦苦不盡相同。有人說,人們幸福的樣子總是相似的,但是苦卻各有各的不同。
  • 在家人事物牽絆多,怎樣修行最高效?(成剛法師)
    就像吃飯似的,有的人吃饅頭能吃飽,那就吃饅頭,有的人不願吃饅頭,吃飯能吃飽,那就吃飯,願望和目的是一個,都是為了解除飢餓就行了。在這上面,沒有什麼分別。要一心誦咒,降伏魔怨,我們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這個。然後要供養諸佛菩薩,每天買點新鮮供品,蔬菜瓜果,如果經濟不富裕,買一個兩個果都可以,但是每天供養佛的心不能間斷。
  • 扒了50條佛沒說過的「佛說」後,我們總結出5個分辨方法!
    人生有輪迴,緣分是註定。    10. 愛情是場修行。    11. 人生有三難,誰也躲不過。    12. 所有的好運,不過是累積的善良。    13. 傷害你的人,其實是來渡你的。    14. 得到是福,失去是緣。
  • 文殊菩薩開示:如何才能種下成佛的種子
    「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恚痴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七識處為種,八邪法為種,九惱處為種,十不善道為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文殊師利的回答是顛倒話,成佛曉得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的,但是沒有這個身體不行,要借它修行,所以有身為種。無明和有愛是不好的,是煩惱的根本,我們不能悟道,因為念念皆在無明中。
  • 《青蛇》裡為何放生蜘蛛精?不是法海承認錯誤,而是他修行的開始
    諸相非相這裡有個根本的點是要注意的,這也是整部片子法海要悟道的根本。佛說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故「諸相非相」,悟道一定要先破除「我執」。什麼意思呢?所謂因緣和合,就是萬物都是由自因與助緣聚合而生的,而因與緣都是流轉變化不息的,簡單理解就是萬物都是變化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