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測算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旋速能達到0.7倍光速!

2020-12-04 博科園

大質量黑洞周圍環繞所謂的「吸積盤」即由塵埃和氣體構成的巨型旋轉盤。吸積盤從數十億光年外旋向超大質量黑洞,很難進行測算。不過,天文學家已經找到了一種途徑。藉助一項新技術,他們確定了5個吸積盤的旋轉速度,其中一個吸積盤座落於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十字架它的旋速達到光速的70%。

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十字架,是一個類星體巨大的吸積盤從幾十億光年外朝著超大質量黑洞旋轉靠近。對這種現象進行測算將面臨怎樣的難度,我們可想而知。不過,天文學家已經找到了一種解決方案。藉助一項新技術,他們確定了5個吸積盤的旋轉速度,其中一個吸積盤座落於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十字架,它的旋轉速度達到光速的70%。研究論文刊登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錢德拉望遠鏡觀測到的引力透鏡類星體科學家的解決方案是將X射線觀測與一種被稱之為「引力透鏡」的宇宙效應相結合。宇宙中的某些天體擁有異乎尋常的質量,能夠在周圍產生一個強大的引力場,大質量星系和星系團便是其中的代表。當後面的光線穿過引力場時,強大的引力會彎曲光線的行進軌跡,形成引力透鏡效應。具體地說,彎曲的光線會形成一個物體的多個影像,允許我們看到暗淡天體的細節

這種效應是天文學家的一個得力工具。宇宙中存在大量引力透鏡天體,包括透鏡類星體,這些星體的存在允許天文學家們洞察宇宙的演化。引力透鏡天體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之一超大質量黑洞的進食過程讓星系核發出異常明亮的光芒。吸積盤環繞黑洞運行時的摩擦會產生強烈的輻射,甚至能夠在數十億光年外看到。透過引力透鏡,我們能夠捕捉到更多細節。

愛因斯坦十字架,也被稱之為Q2237+030或者QSO 2237+0305,是一個引力透鏡類星體在這項研究中,為了計算這5個透鏡類星體(與地球的距離在88億到109億光年)的吸積盤旋速,研究小組添加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要素。這個要素便是微透鏡」。微透鏡與星系規模的透鏡類似,但個頭較小。它們利用透鏡星系中個體恆星的透鏡效應,而不是星系或者星系團。

微透鏡能夠讓影像進一步放大,這意味著一個較小的區域便可產生科學家觀測到的X射線輻射。我們知道一個旋轉黑洞會拖拽周圍的時空,這種現象被稱之為「慣性系拖曳效應」。這意味著吸積盤內緣的軌道與旋轉黑洞之間的距離比不旋轉的黑洞近黑洞的旋轉速度越快,這條軌道越近

哈勃望遠鏡捕捉到的愛因斯坦十字架快速旋轉吸積盤產生的X射線會在盤上方,靠近黑洞的區域形成一個高溫冕。這些X射線從吸積盤內緣反彈,同時被黑洞的引力扭曲。X射線輻射區域較小說明對應的軌道非常緊湊,意味著黑洞一定以極快的速度旋轉。利用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的觀測數據,研究小組計算出了黑洞吸積盤的旋轉速度。

在此次研究的黑洞中,愛因斯坦十字架黑洞吸積盤的旋速最快,接近可能的最大速度。X射線輻射從面積只有十字架事件視界2.5倍的區域發出。測算結果顯示,旋轉速度達到光速的70%。這意味著事件視界以光速旋轉。其它4個黑洞並沒有這麼富有戲劇性。觀測到的X射線輻射來自於規模4到5倍於事件視界的區域,吸積盤的旋速大約是愛因斯坦十字架黑洞的一半。

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的馬蹄形愛因斯坦環所有5個吸積盤都出現很大幅度的扭曲,說明它們靠近黑洞,擁有很快的旋轉速度。這些黑洞都擁有龐大的身軀,質量是太陽的1.6億到5億倍。相比之下,銀河系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只有太陽的400萬倍左右並且比較不活躍。研究人員認為類星體黑洞之所以極速旋轉是因為它們在數十億年時間裡一直吸積物質吸積方向與旋轉方向相同

由於沒有任何東西延緩它們的速度,它們的步伐不斷加快。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指出:「不幸的是,論文中闡述的旋轉測算技術只能用於分析少數黑洞,即X射線光譜存在充分的信號-噪音比,才可利用當前的X射線望遠鏡進行觀測。科學家希望下一代望遠鏡能夠幫助他們進一步揭示黑洞,尤其是類星體黑洞的秘密。

博科園|譯: 牛樹軍轉自:漫步宇宙/qqtaikong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這就是為什麼黑洞一定以近光速旋轉
    當一顆質量足夠大的黑洞走向生命的終結,或者兩個大質量恆星殘餘合併,便會形成黑洞。黑洞擁有事件視界和吸積盤,周圍的物質不斷墜落。黑洞旋轉時,事件視界內外的空間也發生旋轉。絕大多數恆星的旋轉速度較慢,相比之下,黑洞則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旋轉。聽起來似乎違反常識,但根據物理學定律,這是黑洞的唯一選擇。
  • 哈勃望遠鏡發現奇特黑洞吸積盤,科學家意外
    最近,哈勃空間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發現了一個奇特的黑洞吸積盤。它位於距離我們1.3億光年的旋渦星系NGC 3147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周圍。這個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2.5億倍。
  • 我國科學家揭示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外流的物理特性
    星系中心活躍的超大質量黑洞可以吸積周圍物質形成圍繞黑洞旋轉的吸積盤,同時吸積盤產生的強烈電磁輻射可以將其周圍氣體電離,吹向星際空間形成高速外流。外流將質量、動量和能量帶入周圍環境,是連接星系核區和寄主星系的紐帶,長期以來被認為是調節超大質量黑洞的生長及其寄主星系演化的潛在關鍵因素。但受觀測能力的限制,近30年來,天文學家僅測量得到了20多個外流氣體的尺度,對外流的尺度分布等物理性質及其對星系演化的具體影響仍然知之甚少。
  • 超大質量黑洞的神秘光環,Sgr A *周圍的冷氣體有多大?
    研究人員發現的這塊冷氣體,大小大約是Sagittarius A *直徑的20000倍,據天文科學家估計,它的質量大約是木星質量的十分之一,約為地球質量的30倍左右。對於銀河系中心的研究分析,科學家們使用了智利的ALMA(阿塔卡馬大毫米/亞毫米陣列)。
  • 發現一顆最遙遠的超大質量黑洞
    例如,我們所棲息的銀河系就是這樣,在其中心的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400萬倍。關於黑洞,一直有著種種困擾我們的未知謎題,其中一個便是:這些超大質量黑洞究竟是如何形成、以及需要多長的時間才能達到如此巨大的質量的?現在,天文學家在早期宇宙中,發現了一個迄今為止已知的最遙遠的超大質量黑洞,它的出現使我們更加的困惑。
  • 超大質量黑洞自轉速度幾乎達到了光速
    一支國際科學家小組利用美國宇航局「核星」(NuStar)X射線望遠鏡和歐空局的「XMM-牛頓」X射線望遠鏡,對我們鄰近星系中央的一顆大質量黑洞釋放出的X射線進行了觀測。計算表明,該黑洞邊緣的自轉線速度為29.8萬公裡/秒,幾乎達到了光速!
  • 我國科研團隊拼上黑洞吸積理論最後一塊拼圖
    論文題為《供給類星體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燃料的核區快速內流》。簡單來講,我國科研團隊此次的貢獻在於,為一項重要的黑洞理論——吸積理論找到了實實在在的觀測證據。「星系是宇宙中的基本單元,天文學家認為幾乎所有星系中心都存在超大質量黑洞。大多數星系中的超大質量黑洞是『寧靜』的;而有些星系中的超大質量黑洞是『活動』的,有大量氣體向黑洞流動形成發光的吸積盤,這種星系中心的亮度遠超過星系總體平均亮度,我們稱這種星係為類星體。」
  • 天文學家發現超大質量黑洞陷入宇宙
    這個結構大約是銀河系大小的300倍,包含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它將附近的六個星系困在一個宇宙氣體的 "蜘蛛網"中。這為早期宇宙如何能如此迅速地成長提供了新的啟示。 在周四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一個由天文學家組成的國際合作組織詳細介紹了類星體 "SDSS J1030+0524"(簡稱J1030)周圍的環境。
  • 超級大黑洞:每年能吞噬一顆太陽
    超大質量黑洞是宇宙中的怪物,幾乎每一個大型星系中央都存在超大質量黑洞,其質量都達到了數千萬倍太陽質量,有的則達到上億倍太陽質量,現在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又發現了遙遠宇宙中的超大質量黑洞,其距離我們大約60億光年,這意味著我們發現的是在宇宙年齡只有現在一半時候的超大質量黑洞。
  • 天文學家發現早期宇宙直接形成超大質量黑洞的證據
    天體物理學家一直認為超大質量黑洞也以這種方式誕生,誕生後不斷吸食周圍的物質,身軀越來越大。問題是,這一過程需要很長時間。半人馬座A,內部潛伏著一個特大質量黑洞在茫茫宇宙,科學家觀測到一些非常古老的超大質量黑洞。
  • 130億光年外,中國科學家發現一超級黑洞,質量達太陽16億倍
    而憑藉著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的深入觀測,科學家測算出新發現的類星體J0313-1806比它還要遠了2000萬光年,成為了迄今為止人類已知最遙遠的類星體。  亞利桑那大學Steward天文臺的天文學家王飛格領導了本次觀測,他們發現這個類星體和我們的距離超過了130億光年。
  • 人類能不能利用黑洞達到光速?
    如果我們把這個問題改為,人類能否利用黑洞達到接近光速的速度?那麼答案是:能。  首先,如果一艘飛船一頭扎向黑洞,那麼當飛船接近黑洞表面(視界)的時候,它的重力勢能就完全轉換為動能了,此時它的速度就接近光速了。但我想這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因為即使飛船和太空人沒有被黑洞的潮汐力撕碎,飛船進入黑洞之後也會一頭扎向黑洞中心的奇點,非常悲壯地結束整個故事。
  • 要了解超大質量黑洞如何誕生?先找到最小的超大質量黑洞研究吧
    我們對超大質量黑洞似乎耳熟能詳,但它們的形成機制至今仍是宇宙學一大謎團。天文學家最近鎖定一個距離地球約 1,100 萬光年的模糊星系,其中心超大質量黑洞與同類一比相對青澀,或許有機會幫助天文學家解開超大質量黑洞的原貌。
  • 天文學家發現超大質量黑洞陷入宇宙 "蛛網"中
    周四,天文學家宣布發現了一個巨大的、令人感興趣的結構,來自宇宙只有9億年的時候。這個結構大約是銀河系大小的300倍,包含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它將附近的六個星系困在一個宇宙氣體的 "蜘蛛網"中。
  • 超大質量黑洞:宇宙的締造者?
    如此驚人的能量輸出卻來自一個非常小的區域,這只能用位於星系核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來解釋。在黑洞的引力作用下,周圍的氣體和塵埃會作螺旋運動並且形成一個盤,同時它們還會被加熱釋放出巨量的輻射。然而,隨著在絕大多數的星系中央都發現了超大質量黑洞,這一觀點也發生了改變。在大多數星系(也包括我們的銀河系)中,這些「中央引擎」由於缺少燃料一直處於休眠狀態,因此都隱藏得很深。不過,真正令天文學家們好奇的是,這些超大質量黑洞究竟能在何種程度上影響它們所處的星系。雖然名字唬人,但超大質量黑洞其實是非常「小」的天體。
  • 天文學家拍攝到一個以接近光速噴出噴流的黑洞
    「我以為沒有什麼能逃脫黑洞?」你說得對,沒有什麼可以。但這些物質實際上並不是從黑洞中出來的。它來自於環繞黑洞旋轉的物質,並在這種運動中被加熱。這些物質噴流被稱為天體物理噴流,或相對論噴流。它們是由被稱為吸積盤的物質旋轉圓盤釋放的。這些氣盤可以圍繞在脈衝星和中子星周圍,也可以圍繞在黑洞周圍。
  • 天文學家拍攝到一個以接近光速噴出噴流的黑洞
    「我以為沒有什麼能逃脫黑洞?」你說得對,沒有什麼可以。但這些物質實際上並不是從黑洞中出來的。它來自於環繞黑洞旋轉的物質,並在這種運動中被加熱。這些物質噴流被稱為天體物理噴流,或相對論噴流。它們是由被稱為吸積盤的物質旋轉圓盤釋放的。
  • 黑洞最大質量算出來了:50000000000個太陽
    迄今發現的最小黑洞,質量為太陽的3.8倍,那麼最大的呢?現在已經有天文學家計算出了黑洞所能達到的最大質量:500億個太陽。英國Leicester大學的天文學家Andrew King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發表報告稱,黑洞通過吞噬周圍的氣體塵埃吸積盤而成長,但極端大質量的黑洞會導致吸積盤的不穩定,會使得氣體和塵埃塌陷形成恆星,逃逸出黑洞的引力,黑洞沒有東西可吞噬後將會停止增長。
  • 肉眼能夠看到銀河系中心人馬座A*超大質量黑洞嗎?
    因此科學界認為,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很可能是另一種形成方式,就是宇宙大爆炸初期巨大星雲團直接坍縮形成的黑洞。大爆炸初期分子雲團質量太巨大了,在收縮和坍縮過程中,還沒等恆星形成,就直接坍縮成一個黑洞了,這樣的黑洞初始就是很巨大的。
  • 超大質量黑洞:星系的締造者?
    不過天文學家們並不打算就此重寫宇宙的歷史。他們關注的是超大質量黑洞和星系之間的聯繫,這也是縈繞在星系形成上的一個關鍵問題。20世紀60年代中,當類星體首次被發現時,這個問題第一次浮出了水面。類星體都是非常明亮、緻密的天體,可以釋放出超過銀河系100倍的輻射。如此驚人的能量輸出卻來自一個非常小的區域,這只能用位於星系核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