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為什麼黑洞一定以近光速旋轉

2020-12-06 騰訊網

當一顆質量足夠大的黑洞走向生命的終結,或者兩個大質量恆星殘餘合併,便會形成黑洞。黑洞擁有事件視界和吸積盤,周圍的物質不斷墜落。黑洞旋轉時,事件視界內外的空間也發生旋轉。絕大多數恆星的旋轉速度較慢,相比之下,黑洞則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旋轉。聽起來似乎違反常識,但根據物理學定律,這是黑洞的唯一選擇

活躍黑洞藝術概念圖

亮度最高質量最大的恆星,壽命也最短。與低質量恆星相比,它們消耗燃料的速度更快。一旦燃料耗光,它們也就走到生命的盡頭,淪為恆星屍體。這些屍體有很多種類:質量最小的恆星會變成白矮星,處於第二梯隊的恆星變成中子星,質量最大的恆星變成黑洞。絕大多數恆星的旋轉速度較慢,相比之下,黑洞則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旋轉。聽起來似乎違反常識,但根據物理學定律,情況只能如此。

太陽內部發生核反應,將氫聚合成氦

大約70億年後,太陽會耗光核心的氦,變成紅巨星,終結自己的生命,剝離外層,核心收縮成一個恆星殘餘。剝離的外殼將形成行星狀星雲,這個星雲將在數萬年內持續發光,而後將物質返還給星際介質。這種方式釋放出來的物質將參與未來的恆星形成過程。

與此同時,主要由碳和氧構成的核心將盡其最大可能收縮。最終,引力塌陷只能被太陽殘餘中留下的原子、離子和電子阻止。只要不跨越臨界量閾值,這些粒子將足以支撐恆星殘餘對抗引力塌陷,形成白矮星。這顆白矮星保留了太陽大部分的質量,但個頭僅相當於地球。

耗光燃料後,太陽會變成一顆紅巨星,而後再變成一顆被行星狀星雲環繞的白矮星

天文學家對恆星和恆星演化有著深刻的認知,能夠準確描述這個過程。對於一顆與太陽類似的恆星,近60%的質量隨著外層的剝離而被噴射出來,餘下的40%留在核心。對於質量為太陽七八倍的更大的恆星,其留在核心的質量更少,只有18%。

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天狼星A和天狼星B,一顆與太陽類似,一顆是白矮星

天狼星是夜幕中最明亮的恆星,擁有一個白矮星伴侶。天狼星A的亮度略高於太陽,質量也超過太陽。很久以前,天狼星B便耗光燃料。現在,天狼星A主導這個雙星系統。它的質量是太陽的兩倍,天狼星B的質量則與太陽接近。

類日恆星需要數天甚至一個月才能旋轉一周。相比之下,白矮星一個小時便可旋轉一周。聽起來很怪異,但如果你見過花樣滑冰選手的表演,也就不難理解。花樣滑冰選手在做旋轉動作時,可以將雙臂抱緊以減小身體到旋轉軸的有效距離從而增加旋轉速度。無論是花樣滑冰選手還是白矮星,都遵循角動量守恆定律

花樣滑冰選手在做旋轉動作時,可以將雙臂抱緊以減小身體到旋轉軸的有效距離從而增加旋轉速度

如果將一顆質量、體積和旋速與太陽類似的恆星壓縮成地球大小,會發生什麼?太陽完整旋轉一周最長需要33天。假設太陽每33天旋轉一周,只有內部40%的質量演變成白矮星,由於角動量守恆,這顆白矮星旋轉一周只需要短短25分鐘

當低質量的類日恆星耗光燃料,它們會剝離外層,形成行星狀星雲,核心則收縮成白矮星

通過將所有質量拉近恆星殘餘的旋轉軸,它的旋轉速度一定會加快。如果將一個旋轉物體的半徑減半,它的旋速會增至原來的4倍。太陽的直徑是地球109倍。感興趣的話,不妨自己算一算。

說完了白矮星,該輪到中子星和黑洞了。通常情況下,中子星是一顆質量更大的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炸的產物。核心的粒子被極限壓縮,以類似巨型原子核的方式行動。這個原子核幾乎完全由中子構成。中子星的質量通常是太陽的兩倍,但直徑只有20到40公裡。它們的旋轉速度遠遠超過任何已知恆星或者白矮星。

中子星是宇宙內最緻密的天體之一,但它們的質量存在上限。一旦超出上限,它們將進一步塌陷,演化成黑洞

如果將太陽的直徑壓縮到40公裡,它的旋轉速度將遠超白矮星——只需要10毫秒就能旋轉一周。根據角動量守恆定律,中子星1秒鐘可以旋轉超過100周。一些中子星會放射出射電脈衝,也就是所謂的脈衝星。我們能夠對脈衝星的脈衝周期進行測算。某些脈衝星需要1秒鐘才能旋轉一周,某些只需要1.3毫秒,每秒最高可旋轉766周

中子星雖然體積小、亮度低,但溫度極高,需要很長時間才會冷卻

毫秒脈衝星的移動速度極快。在它們的表面,旋速可達到相對論性速度,即超過光速的50%,不過,中子星並不是宇宙中最緻密的天體,這個頭銜歸黑洞所有。黑洞擁有驚人的引力,甚至連以光速移動的物體也無法逃脫它們的魔爪。

如果將太陽壓進一個半徑只有3公裡的區域,就會變成一個黑洞。角動量守恆意味著黑洞內部的大部分區域會出現劇烈的慣性系拖曳效應,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拖拽空間。即使在黑洞施瓦茨席爾德半徑外,也是這種情況。質量被壓縮的越嚴重,拖拽空間結構的速度越快。

當一顆質量足夠大的黑洞走向生命的終結,或者兩個大質量恆星殘餘合併,便會形成黑洞。黑洞擁有所謂的事件視界和吸積盤,周圍的物質不斷墜落。當黑洞旋轉時,事件視界內外的空間也發生旋轉

我們無法測算空間的慣性系拖拽,但我們可以測算空間內物質的慣性系拖拽。具體到黑洞,這意味著觀測黑洞周圍的吸積盤和吸積流。讓人感到矛盾的是,質量最小的黑洞,事件視界也最小,但其事件視界附近的空間曲率最大。

天文學家已經對超大質量黑洞的旋轉進行探測,並與理論上的極限速度進行對比。即使在我們這距離NGC 1365星系中央的超大質量黑洞非常遠的地方,也可以觀測到物質正以光速84%的速度旋轉。如果你堅持角動量守恆定律,黑洞除了以近光速旋轉就沒有其它選擇。

旋轉黑洞事件視界內部和外部的時空流動與非旋轉黑洞類似,但二者仍存在一些根本性差異

我們很難憑直覺得出「黑洞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旋轉」這樣的結論。畢竟,形成黑洞的恆星旋轉速度極慢,即使按照24小時一圈的地球標準也慢。宇宙中的絕大多數恆星都有巨大的身軀,同時擁有巨大的角動量。

如果將恆星壓進一個非常狹小的空間,這些物體便只有一條路可走,因為角動量必須守恆,它們能做的就是提高旋速,直至接近光速。到了這個點,引力波將介入,部分能量和角動量被輻射掉。若不是這個過程,黑洞可能不再「黑」,而是暴露出中央的裸露奇點。在這個宇宙,黑洞除了以超乎想像的速度旋轉,沒有其它任何選擇。也許在將來的某一天,我們能夠對黑洞進行直接觀測。

翻譯:牛樹軍

編輯:盛雲卿

星辰大海自助套餐(‵﹏′)

在微信搜索漫步宇宙【qqtaikong】並關注,然後

1、回復「英仙座」可以看到2018年8月英仙座流星雨合集,近百顆流星與你一期一會。

2、回復「日偏食」可以看到2018年8月日偏食全程實錄

3、回復「火星大衝」可以看到15年一遇的2018年火星大衝實錄【2018年7月】

4、回復「月全食」可以看到本世紀最長血月月食實錄【2018年7月】

你可能還想看

相關焦點

  • 新錄像記錄黑洞近光速噴發
    美國宇航局(NASA)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Chandra X-ray Observatory)最近錄下了一段黑洞以80%光速噴發的影像。黑洞MAXI J1820+070位於銀河系內距離地球約一萬光年的地方。
  • 一個正在高速旋轉的巨大黑洞:速度竟達到光速的一半!
    一個正在高速旋轉的巨大黑洞:速度竟達到光速的一半!  這幅插畫展示了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附近的區域,一顆恆星離黑洞太近而被撕裂。ArcaviASASSN-14li黑洞位於距離地球2.9億光年的星系中心,其質量是太陽的100萬到1000萬倍。所以,它的質量相當於銀河系核心的黑洞,也就是人馬座A*,它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400萬倍。(超大質量黑洞會變得更重;一些黑洞的質量甚至達到了數百億倍太陽質量。ASASSN-14li黑洞於2014年11月被發現,當時它撕裂了一顆離它太近的恆星。
  • 它是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質量是太陽的100萬倍,以50%光速瘋狂旋轉
    當然,對於那些中小型黑洞,我們基本就很難觀測到了,它們沒有明顯的吸積盤,閃光非常弱,除非離我們非常近,一般情況下,我們是發現不了中小型黑洞的。以人類現在的科技實力,能夠觀測發現的黑洞只限於超大質量黑洞,銀河系中心的人馬座A*就是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400萬倍。只不過,銀河系中心的這個超大質量黑洞在宇宙超大質量黑洞家族裡,是比較溫柔的存在。
  • 黑洞逃逸速度是不是比光速還快?
    不但掉入黑洞的物體逃不出,連物體上的光也逃不出,所謂視界就是光都不能跑出來的區域邊界,我們是看不到黑洞內部的。因此從定義上可知黑洞就是逃逸速度大於光速的天體。所以答案就是黑洞的逃逸速度確實比光速還快。但是宇宙中信息和能量傳遞的最高速度是光速,超光速是不存在的。因而什麼也逃不出黑洞。從這個角度講,黑洞是不存在逃逸速度的,存在的只是一個數值。
  • 接近光速!一個黑洞旋轉的如此之快,幾乎違反了物理學定律
    科學家發現一個黑洞旋轉得如此之快,幾乎違反了物理學定律。黑洞以如此快的速度旋轉,可能會打破物理定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他著名的相對論中提出了一個理論:沒有任何物體的速度能超過光速——每小時6.7億英裡(299,792,458米每秒)。然而,這個在2016年被觀測到的黑洞,由於它以90%的速度旋轉,接近打破這個宇宙極限。
  • 旋轉黑洞將接近光速的等離子云噴射到太空中!
    天文學家發現,一個距離地球近8000光年黑洞噴射出快速擺動的噴流。2019年4月29日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研究表明,天鵝座V404黑洞噴射流在如此短的時間尺度內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行為,將接近光速的等離子云噴射到太空中!這些噴流似乎在高速旋轉的等離子體雲中以不同方向從黑洞中噴射出來。
  • 黑洞照片解讀,為什麼是模糊的?這張M78星雲黑洞照片你失望嗎?
    一個是我們銀河系中心的黑洞人馬座A*,距離我們2.6萬光年,質量大概是400-450萬個太陽質量,另外一個候選黑洞是位於室女座方向上的M87星系中心的黑洞,就是M87*,它的質量是65億個太陽質量,但是距離我們大概5500萬光年,也就是光走過來要5500萬年,這兩個黑洞都算是超大質量黑洞了。
  • 黑洞帶電嗎?旋轉嗎?
    ,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登月前發現15倍太陽質量的天鵝座黑洞,到2019年拍到室女座M87黑洞的照片,人類對黑洞的認識越來越多,但是未知卻似乎並沒有減少。黑洞成了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話題,它在科幻作品裡是隱形的、貪婪的怪獸,而科學家喜歡用各種「模型」來描述它。最簡單的黑洞模型是一個不旋轉也不帶電的洞。1916年,德國物理學家史瓦西通過推導公式,建立了這種史瓦西黑洞模型。
  • 黑洞為什麼無法逃逸?因為光速有上限?其實錯了
    大家都知道黑洞是只進不出,意思就是一旦靠近黑洞達到一定程度,就無法逃逸黑洞,只能靠向黑洞的奇點前進。但是黑洞到底為什麼不能逃逸,不少網友認為是因為光速有一個上限,速度不能無窮大,所以就無法逃逸,今天我就來解釋下黑洞無法逃逸的根本原因。
  • 超大質量黑洞自轉速度幾乎達到了光速
    一支國際科學家小組利用美國宇航局「核星」(NuStar)X射線望遠鏡和歐空局的「XMM-牛頓」X射線望遠鏡,對我們鄰近星系中央的一顆大質量黑洞釋放出的X射線進行了觀測。計算表明,該黑洞邊緣的自轉線速度為29.8萬公裡/秒,幾乎達到了光速!
  • 天文學家測算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旋速能達到0.7倍光速!
    藉助一項新技術,他們確定了5個吸積盤的旋轉速度,其中一個吸積盤座落於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十字架,它的旋速達到光速的70%。藉助一項新技術,他們確定了5個吸積盤的旋轉速度,其中一個吸積盤座落於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十字架,它的旋轉速度達到光速的70%。研究論文刊登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 引力為什麼要以光速傳播?那它為何能逃離黑洞?
    我們知道引力以光速運動;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黑洞的影響如何能延伸到事件視界之外呢?也就是說,引力是怎樣逃離黑洞的?如果說引力以不同於光的方式『移動』,那它為什麼會以同樣的速度傳播呢?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只是有些概念搞混了。
  • 天文學家拍攝到一個以接近光速噴出噴流的黑洞
    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已經發現一個遙遠的黑洞正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噴射物質。不用擔心,這個怪物離我們大約1萬光年遠。與其說這是一種危險,不如說是一種奇觀。但這是一個充滿科學洞察力的奇觀。我知道你可能在想什麼。
  • 天文學家拍攝到一個以接近光速噴出噴流的黑洞
    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已經發現一個遙遠的黑洞正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噴射物質。不用擔心,這個怪物離我們大約1萬光年遠。與其說這是一種危險,不如說是一種奇觀。「我以為沒有什麼能逃脫黑洞?」你說得對,沒有什麼可以。但這些物質實際上並不是從黑洞中出來的。它來自於環繞黑洞旋轉的物質,並在這種運動中被加熱。這些物質噴流被稱為天體物理噴流,或相對論噴流。它們是由被稱為吸積盤的物質旋轉圓盤釋放的。
  • 宇宙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就是黑洞,科學家正研究如何利用黑洞
    黑洞是純重力的強大引擎,能夠以極高的力拉物體,使其無法逃脫。 當這些物體接近事件視線時,它們會加速到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現在,一些物理學家建議利用黑洞的引力來創建粒子加速器。假設粒子開始掉入黑洞。當它靠近黑洞時,它會加速,就像球從山上滾下來時會加速。
  • 科學家首次計算出黑洞自轉速度:光速的22%
    [更多圖片]  科學界通常認為巨大黑洞的自轉速度約為光速的45%,但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加藤成晃領導的研究小組經過測算顛覆了這一認識。他們的研究結果發現,黑洞的自轉速度為光速的22%,僅為之前所估計的速度的一半,而且巨大黑洞的自轉速度與小質量黑洞自轉速度沒有差別。  研究小組利用測定氣體向黑洞落下時旋轉氣體圓盤共振現象引起的光速變動新方法,於世界上首次測定出銀河系中心的人馬座A黑洞的自轉速度。
  • 黑洞在進食過程中,部分粒子被奇怪「負能量」推動,以光速逃離!
    黑洞在進食過程中,部分粒子被奇怪「負能量」推動,以光速逃離!在宇宙中,除了需要生命來吃,地球經常吞下小物體,宇宙中最神秘的黑洞也不例外。遙遠的黑洞怎麼吃?這個過程一定很精彩,甚至是驚天動地的。不幸的是,我們根本看不到這個過程,而且很難被儀器捕獲。
  • 黑洞是靜止的還是旋轉的?哪種黑洞真實存在?它們都有什麼特性?
    但是現實中大多數恆星(包括太陽),是旋轉著的。因此,他們應該是不能夠坍縮成一個單點的——因為角動量守恆了。這一切是如何運作的呢?這剛好是亞倫·維斯想要知道的,他問道: 當恆星坍縮成黑洞時,角動量是如何守恆的呢? 它對於黑洞自旋意味著什麼? 到底是什麼在旋轉?
  • 科學家測定黑洞自轉速率:可達光速86%
    在當今的天體研究領域,人們通常會使用質量與旋轉兩個基本特徵來描述存在於宇宙中的黑洞,其中針對質量的測量早在數十年前便已經實現,而對於旋轉,即記錄落入黑洞的物質的角動量的工作卻一直被研究人員視為一個難題。
  • 銀河系中心安靜內向的黑洞怪物不會旋轉
    就在10月6日研究小組得知他們獲得了諾貝爾獎的前幾天,另一個小組對黑洞有了新的了解:它的旋轉速度比超大質量黑洞要慢得多,移動速度低於光速的10%。研究人員假設,像太空中的大多數大型物體一樣,黑洞沒有很強的電磁電荷。例如,地球上有一些帶正電荷的粒子和一些帶負電的粒子,但它們在整個行星上相互抵消。其他行星和已知恆星的工作原理是一樣的。研究人員假設黑洞的電荷也是中性的。這使得自旋成為SgrA*的剩餘可測量特徵,現在研究人員認為他們有證據表明,超大質量是一個異常緩慢的旋轉體。旋轉有兩個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