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曬根,口不吞陽」是農村蓋房子的一句老話,過去農村蓋房不是用的樓板或者澆築頂,而是用木頭搭建。(如圖)
上年紀的人一看就懂,因為過去都是自己脫坯、燒磚蓋房。我是農民的兒子,對這些略知一二。
房子是正南正北方向、東西排列。房子砌好牆體後,最後是上梁、上檁條。
上梁這天要選個黃道吉日,一定要錯開燒紙、上墳這些不吉利的日子。
這事別不信,我之前有個朋友,上梁那天是七月十五,是燒紙的日子。
他和他哥哥一起燒紙回來後,他非要上梁,他哥哥說過了這兩天再上梁吧。
朋友不信邪,於是找來幾個朋友和親戚幫著上梁,結果在上最後一根梁時後牆倒了,砸死了朋友和他的一個親戚。
為賠償的事,親戚也斷了,朋友死後兩年,朋友的老婆也改嫁了。
有些事不得不信。
上梁這天要在大梁上貼上寫有「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的紅紙,有的還要系上一雙紅筷子。意思是留姜太公在此吃飯,以便保護上梁的人們。
蓋房在農村是一項大事,如果不請姜太公到來,會驚動當地神,當地神會給主家製造麻煩或者搞破壞。
姜太公手握打神鞭,當地諸神不敢靠近,也許是人們尋求一種安慰吧!
所謂的大梁就是房頂南北放置的粗木頭,檁條就是放在大梁上稍細的木頭,椽子是放在檁條上的方木。(如下圖)
親們明白了過去房頂的構造就容易理解問題了。
「目不曬根,口不吞陽」這裡的「目」指的是檁條,這句話很形象,「目」即「眼」也,眼不是長在嘴的上方嗎?檁條不是搭在大梁上面嗎?兩者沒有任何違和感。
「目不曬根」——「目」代指檁條,檁條即鋸下來的樹木,樹木粗的一頭是樹根部,細的一頭是樹梢部分。
這句話是說在放檁條的時候。粗的一頭搭在屋內,樹梢部分搭在牆體上,這樣搭諸事順利。(「不曬根」即曬樹梢)。
「口不吞陽」——這裡的口指的是大梁,大梁南北搭時前後不要露出頭來,一定要砌在牆體裡,「不吞陽」是指不曬太陽。這樣搭建諸事順利。
當一切搭建好後要放鞭炮慶賀,主家要擺酒席犒勞一下施工人員。農村有「上梁上檁,小工打盹」之說,意思是說上梁都是大事,小工靠邊站。
「目不曬根,口不吞陽」從天氣解析這句話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下雨時一般前後牆體會被淋透,大梁露頭容易腐爛,而東西牆體搭檁條的樹梢部正合適,東西牆體受雨水和陽光的侵蝕時間很短。
這句老話其實透著農民的一種智慧。是生活經歷積累的經驗之談。儘管現在人們蓋這種房子越來越少,不妨當成一種傳統繼承下來。
文/秉燭讀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