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三峽大壩調節洪峰能力將在眾目睽睽下作出表現

2021-01-09 中華網

2016年7月2日,武漢城區遭受強暴雨襲擊,江夏文化路附近的一小區成澤國,救援人員乘橡皮艇進入小區。

社評:對比1998抗洪,今年應有哪些進步

長江洪水的魔獸在時隔18年之後又一次大規模施威,似乎要考驗中國這些年的治水工程建設,以及這個超大社會的團結。

長江中下遊地區入夏以來大到暴雨連續發生,多地幾個小時內就狂瀉全年10%的降雨,安徽、湖北、江蘇等省接連告急。重慶、貴州等上遊地區的水情也逐漸趨緊。到昨天官方更新的災情統計數據為:186人死亡,45人失蹤,受災人口3282萬人,受災農田294.2萬公頃,倒塌房屋5.6萬間,直接經濟損失約506億元人民幣。

3282萬是個很大的受災人口數字,大約是歐洲兩個中等國家的人口之和,或者半個法國人口,小半個德國人口。長江是全世界流域人口最密集的大江河,也是大陸季風帶上的超大河流。它灌溉了中華文明,也向我們提出了從古至今的嚴峻挑戰,今年看來它要再一次證明自己的不可馴服。

1998年大洪水給我們留下深刻記憶,那一年長江全流域死亡1320人。今年受超級厄爾尼諾現象影響,迄今長江流域的降雨勢頭更猛,但是長江堤壩和水庫系統的強大也與18年前不可同日而語,科技實力更顯突出。

此外1998年時三峽大壩還未建成,這個受到輿論爭議的大壩能為調節洪峰起多大作用,將在眾目睽睽之下作出表現。

一方面汛情危急,國家的抗洪應急機制全面運轉起來。另一方面近20年來中國社會對洪水的認識在進化,堵洪水不再是防汛工作的總指向,「抗洪」這個口號不再像過去那樣突出,或者它的含義變得更加豐富。

中國大多數城市在大部分時間裡還是缺水的,很多地方「沒有雨水盼雨水,來了颱風又怕颱風」。水既是財,又是患,如何轉患為財,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愈發緊迫的課題。

應對今年的大洪水,我們應當有以下幾個目標:

第一,要做到死亡人數大大低於1998年,財產損失也應當低於那一年的規模。

第二,水大難逆,但是在現代技術條件下,除了有計劃的棄堤和分洪,意外的潰壩潰堤應儘量減少。暴雨和洪水總會造成山體滑坡,但地質災害導致重大傷亡的情況應努力避免,這是減少傷亡的關鍵所在之一。

第三,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已在中國社會廣泛樹立起來,然而長江流域人口過度密集,鄰水而居的安全性在很多地方實際上不達標。這次洪水應促成人與自然和諧在中國現實條件下的一些實踐性突破,沿江沿河城市的布局應當更趨合理,讓水多有些去處,「不怕水」就會多幾分底氣。

第四,中國是治水最積極的國家之一,治水幾乎就是貫穿中華文明的主線。然而近年來對治水的非議也有很多。應當認真對比今年與1998年防汛減災的不同情況,為總結三峽大壩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實際利弊積累重要參數,為下一步是否開建新的大型水利設施提供決策依據。

汛情緊急地區的首要任務是防災減災,其他地區應施以援手或聲援長江防汛前線。輿論場討論有爭議的問題不應過急,另外要實事求是,避免煽情。在武漢部分城區被淹時,網上一些人翻出幾年前該市投資改善排水系統的報導,加以嘲諷,遭到武漢市網友的憤怒回擊。不能不說這樣的「輿論監督」不合時宜,在立場和情感上都不太對勁。

中國比1998年在物理上強大多了,然而大自然永遠都更有力量。我們需要與洪水「博弈」,除了要更有力量,還須變得越來越有智慧,越來越有能力在困難和分歧面前保持團結。

相關焦點

  • 洪峰來襲,三峽大壩變形​正常?​
    洪峰來襲,三峽大壩變形正常?作者:轅固小生中國南方暴雨成災,三峽水庫的入庫流量已達今年入汛以來最高值,三峽工程防洪能力受到質疑。而官媒新華社18日在報導中罕見首度承認,「大壩有位移、滲流、變形等情形,但主要參數均在正常範圍內,大壩擋水建築物各項安全指標穩定。」
  • 2020三峽大壩變形是真的嗎有圖片?官媒專家回應
    然而,才不到一年時間,一條「官媒證實三峽大壩變形水利部:做好防大洪水的準備工作」的網絡傳言又在社交媒體上引起關注「我的科研工作主要和房屋建築相關,和三峽大壩等水利水電工程沒有直接關係,也沒有發表過任何和三峽大壩相關的言論。」黃小坤表示。  監測表明三峽工程運行安全可靠  去年7月,針對社交媒體上流傳的所謂大壩扭曲變形的傳聞和圖片,相關專家已經進行了解疑釋惑,小新也做了科普。沒想到,一年後這個「舊梗」又被重新翻出來炒作。
  • 官媒證實三峽大壩變形?專家:純屬惡意炒作
    原標題:又傳「三峽大壩變形」?專家:純屬惡意炒作日前,一條「官媒證實三峽大壩變形,水利部:做好防大洪水的準備工作」的網絡傳言在社交媒體上引起關注。「這一說法純屬惡意炒作!針對三峽大壩變形的不實傳言,去年已經澄清過一輪了。
  • 三峽大壩位移變形再次引發質疑 西媒:沒它洪水更嚴重
    長江二號洪峰通過三峽大壩。中國長江流域進入「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三峽大壩是否加劇庚子年洪災再度引發外界質疑。西媒援引專家的話稱,三峽工程無法「包打天下」,沒有它洪災將更嚴重。截至19日8時,三峽入庫流量每秒58,000立方米,意味著洪峰通過庫區,但是三峽大壩出庫流量反而高達每秒36,000立方米。意味著三峽水庫在加大洩洪。英國廣播公司(BBC)20日報導,海外媒體引用衛星圖片稱,三峽大壩持續防水。
  • 又傳"三峽大壩變形"?專家回應
    官媒證實三峽大壩變形,水利部:做好防大洪水的準備工作」的網絡傳言在社交媒體上引起關注。「我的科研工作主要和房屋建築相關,和三峽大壩等水利水電工程沒有直接關係,也沒有發表過任何和三峽大壩相關的言論。」黃小坤表示。監測表明三峽工程運行安全可靠事實上,「三峽大壩變形」的傳言並不是第一次出現了。
  • 耗資千億的三峽大壩能使用多少年?如果到期,如何防範長江水患?
    ,這輪強降雨有的地方會一直下到25號,尤其是位於長江中下遊的地方汛情更不樂觀。而某個公眾號發表 「官媒證實三峽大壩變形,水利部:做好防大洪水的準備工作」,無疑讓很多公眾變得特別恐慌。好在這條純屬惡意炒作的新聞很快就被官方闢謠,因為,三峽大壩並沒有出現變形,而將其和預防大洪水強行關聯起來就是為了騙取點擊。
  • 又傳「三峽大壩變形」?專家:純屬惡意炒作
    又傳「三峽大壩變形」?來源:微信公眾號「科技日報」(ID:kjrbwx)記者:唐婷日前,一條「官媒證實三峽大壩變形,水利部:做好防大洪水的準備工作」的網絡傳言在社交媒體上引起關注。「這一說法純屬惡意炒作!針對三峽大壩變形的不實傳言,去年已經澄清過一輪了。
  • 面對洪水,三峽大壩很「脆弱」?聽科學家解開三峽大壩的奧秘
    谷歌將拍攝到的多張圖片,結合地理坐標等信息,經過一系列算法處理,拼接修正生成圖片。由於國外公司不能精確掌握中國的重要地理坐標數據,因此顯示某些場景出現偏差。 她說,在自重作用、水推力和溫度荷載等作用下,三峽大壩發生沉降和水平位移是正常現象,但這種程度的沉降和位移並不會造成嚴重變形,更不會引發潰壩。
  • 三峽大壩的穩定性究竟如何?
    但本年汛期,網上又開始散播三峽大壩「變形」流言!網上部分言論還說的還井井有條,三峽大壩從來在走動,因為混凝土壩塊是一段段擺在基巖上的,受壓力和溫度作用,必然會產生分別的形變和位移三峽大壩已浮現裂縫」等等。那麼,三峽大壩的寧靜性究竟如何?能否扛住超大大水的攻擊?三峽大壩會不會潰壩呢?
  • 三峽大壩變形?每年夏天都要傳一遍,結果真相是……
    日前,一條「官媒證實三峽大壩變形,水利部:做好防大洪水的準備工作」的網絡傳言在社交媒體上引起關注。「這一說法純屬惡意炒作!針對三峽大壩變形的不實傳言,去年已經澄清過一輪了。另外,所謂的大壩變形和防大洪水之間也沒有必然關聯,拼接在一起,容易引起公眾誤解和恐慌。」
  • 三峽大壩變形?闢謠 - 瀟湘晨報
    大壩混凝土至少500年不會有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學與水資源學家王浩說:「三峽壩體本身的安全性沒有任何問題。」第一,大壩本身是按照能抵禦「萬年一遇」的超大洪水而設計。有水文證據可借鑑推演的長江歷史最大洪水發生在1870年,洪峰流量高達10.5萬立方米/秒。
  • 三峽大壩為什麼不提前把水放空?
    此次降雨是長江全流域降雨,也就是說長江上遊以及下遊普遍多雨,而三峽大壩的作用是攔截長江上遊的洪水,為長江下遊爭取一定的時間。比如,今年三峽大壩的1號洪水的入庫洪峰達到了5.3萬立方米/秒,但出庫水量只有3.5萬立方米每秒,多餘的洪水被攔截在三峽水庫中。
  • 網傳三峽大壩已變形,三峽大壩:黑我?先漲漲知識吧
    2019年7月1日境外一個反華帳號突然發帖造謠宣稱三峽大壩已經變形一旦潰堤半個中國將生靈塗炭.......但此貼很快就被權威部門闢謠在今年的6月12日一條名為「官媒證實三峽大壩變形水利部:做好防大洪水的準備工作」的網絡傳言在社交媒體上引起關注......
  • 三峽大壩防洪效果非常好,為什麼不在下遊多修建幾個?
    三峽大壩是我國最大的水力發電站,除了發電之外,三峽大壩最主要的功能是防汛,在汛期時,三峽大壩能夠收集洪峰,等待洪峰過去之後再慢慢洩水。 而三峽大壩在修建好之後,再也沒有像之前那樣超大規模洪災的發生了。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不能在下遊多修建幾個類似於三峽大壩呢?
  • 三峽大壩,盛世豐碑,堅固程度可抗核打擊!網友:鑽地彈呢?
    大壩建成後,不負眾望,長江中下遊的能力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比如2007年7月,由於長江上遊持續降雨,導致三峽庫區的入庫流量為每秒5.1萬立方米,三峽大壩即將迎來這一年中最大的洪峰。為了迎接這次挑戰,三峽大壩停航四小時。之後調度中心發布命令,從當天中午12點開始,對三峽水庫按照每秒48000立方米的流量控制下洩。
  • 三峽大壩防洪效果非常好,為什麼不在長江下遊多修建幾個?
    三峽大壩是我國最大的水力發電站,除了發電之外,三峽大壩最主要的功能是防汛,在汛期時,三峽大壩能夠收集洪峰,等待洪峰過去之後再慢慢洩水。在三峽大壩修建之前,長江中下遊地區幾乎每隔10年就會發生一次特大洪水,據統計,洪水對當地造成的經濟損失都能夠修建三峽大壩。
  • 白鱘滅絕,為什麼有人要炸掉三峽大壩陪葬?
    每年夏天,這張圖都會被拿出來說事,甚至維基百科都專門建了一個「三峽大壩防洪能力誤讀事件」主頁。三峽大壩把豐水期兇猛的洪峰截留下來,留到枯水期,還能改善下遊航運條件,確保長江航線全年晝夜任何時候都能通行巨輪。如果沒有三峽大壩,也許就沒有重慶這個西部交通樞紐城市,新絲綢之路和「黃金水道」長江也將黯淡無光。
  • 三峽大壩變形了嗎?會潰壩嗎?
    但今年汛期,網上又流傳關於三峽大壩「變形」「潰壩」的新說法:「三峽大壩是豆腐渣工程」「三峽大壩即將潰堤」……這與往年流傳的「大壩已經變形,一旦潰壩,半個中國將生靈塗炭」「三峽大壩一直在走動,因為混凝土壩塊是一段段擺在基巖上的,受壓力和溫度影響,必然會發生不同的形變和位移」「三峽大壩已經出現裂縫」等等如出一轍。這些網上傳言引發公眾關注,造成極大恐慌。
  • 長江流域汛情嚴峻,三峽大壩是否有變形風險?權威人士回應了
    圖為洩洪的三峽大壩今年下半年的洪澇災害揪起了億萬民眾的心,南方降水不斷,長江流域汛情嚴重,在這種時候,在關心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同時,關於人類工程史上的奇蹟三峽工程的許多問題,也被好奇的網友提了出來,三峽大壩的防洪能力有多強
  • 重慶磁器口、洪崖洞接連「淪陷」,三峽大壩有什麼用?
    但是,在最近,重慶又得到了稱讚,但是這一次稱讚,是非常的不容易,被全國網友稱之為「了不起的重慶,淹重慶,保下遊」,重慶最近天氣開啟了火爐模式,正當大家覺得該下下雨的時候,卻不知道一個幾十年難遇的洪峰正在悄悄的靠近這座美麗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