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對豬肉如此熱衷?漢字「家」裡有一頭豬,無豬不成家

2021-01-21 騰飛說史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中國古代的種植業和畜牧業,中國古人常說:「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何為五穀?有兩種說法,在唐宋以前,主要是指麻、黍、稷、麥、菽,在唐宋以後,主要是指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在於有無稻和麻的問題,我國古代的經濟重心最初是在黃河流域,水稻在糧食作物中並不佔主導地位,所以,五穀當中沒有稻,到了南宋以後,經濟重心轉移到了長江流域,水稻正式取代了麻成為「五穀」之一。

水稻

五穀中的「麻」並不是指芝麻,而是火麻,「麻」俗稱「火麻」,火麻在中國古代是重要的經濟作物,麻的種子可以榨油,也可以食用,麻的纖維可以用作紡織原料;中國有很多的成語與「麻」有關,如「快刀斬亂麻」,「心亂如麻」,「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等等,可見麻的重要性,直到晚清民國時期,我國的農村依然種植有大量的麻。

五穀中的「菽」就是大豆,豆類的都可以稱之為「菽」。

五穀中的「黍」俗稱「黃米」,是我國北方地區比較常見的一種農作物,在魏晉南北朝之前,是我國的重要的糧食作物,《詩經·魏風》裡有「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的記載,反映當時的黃河流域分布有大量的黍田。

五穀中的「稷」俗稱「小米」,長得有點像狗尾巴草,也是我國北方地區比較常見的農作物,稷在魏晉南北朝之前,稱之為「粟」。

小麥

五穀中的「麥」和「稻」很容易理解,麥就是小麥,稻就是水稻,水稻和小麥是今天的我們最熟悉的兩種農作物,我國北方地區的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主,南方地區則以水稻為主,我國北方地區的農作物在先秦、秦漢時期,一直以黍和稷為主,魏晉南北朝之後,小麥逐漸開始取代黍和稷的地位,以致於到了北魏時期,人們都不知道古書中常提到的「粟」究竟是指稷還是黍了,有人認為粟就是黍,其實,粟是指稷。

黍和粟的地位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發生動搖,有被小麥取代的趨勢,到了北宋時期,則完全被小麥取代了,小麥為什麼會取代黍和稷呢?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小麥的單產量相對於粟和黍來說還是比較高的,西漢時期,中國的人口峰值不過6000萬左右,到了唐朝的開元盛世時期,已經突破8000萬了,到了北宋時期,已經有1.3億人口了,人口迅速增長,但是,土地的面積是有限的,迫使人們選擇單產量更高的農作物,於是,小麥就取代了黍和粟。第二;魏晉南北朝以後,石磨技術越來越進步了,秦漢時期,人們吃小麥,還是粒食,小麥粒食的口感非常差,將小麥磨成麵粉以後吃,才有利於小麥的推廣。

古代的水磨,以水力驅動,效率大為提高

農作物單產量最高的是水稻,其次是小麥,所以,在南宋以後,逐步形成了「南稻北麥」的局面,凡是水資源豐富的地區,都極力推廣水稻種植,水資源較少的地方,則極力推廣小麥。所以,五穀當中,首推小麥和水稻。

當然,到了明清時期,美洲高產作物玉米、甘薯、馬鈴薯開始傳入到中國,美洲高產作物的單產量更高,超過了水稻和小麥,然而,玉米、甘薯、馬鈴薯不可能取代小麥和水稻,只能作為小麥和水稻的補充,在中國古代,玉米、甘薯、馬鈴薯被視為「粗糧」,小麥、水稻則被視為「細糧」,粗糧的膳食纖維含量高,能填飽肚子,但是,碳水化合物含量低,長期食用會導致營養不良。粗糧在古代是沒有多少優勢的,當時的人需要補充營養,所以常吃細糧,現在的人們生活條件好了,普遍營養過剩,身體容易肥胖,粗糧才有了優勢,因為吃粗糧可以減肥,還能幫助腸道蠕動,預防便秘。

人類只吃小麥和水稻是不行的,還要適當補充蛋白質,蛋白質的來源就是「六畜」,「六畜」是指豬、牛、羊、馬、雞、狗,「五穀」以小麥、水稻為首,「六畜」則以豬為首,為什麼這麼說呢?

中國有三大自然區,分別是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和青藏高寒區,中國古代的中原農耕區就是在東部季風區,東部季風區以種植業為主,「六畜」中的牛、羊、馬在這裡是不能大規模養殖的,農耕區有大量的土地被開墾成了農田,牛、羊、馬都是草食性動物,水稻和小麥也是草本植物,人類馴化的絕大多數農作物都是草本植物,在農耕區,大規模養殖牛、羊、馬會對農田裡的莊稼造成損害。

養羊需要有廣闊的草場

中原農耕區的牛、羊、馬,只能選擇在農田間隙的田埂上吃草,中國古代的詩詞、繪畫作品中,常常可見牧童,比如「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等等,那個時候的詩人一到農村,為什麼首先看到的是牧童呢?在中國古代的農村,兒童到了七八歲左右,要學會放牛、放羊,他們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勞動力,父母讓自己家的小孩去看管牛和羊,既可以節省自己的時間,還可以防止牛、羊破壞莊稼,這是農耕區最常見的畜牧方式,牛和羊都需要人類牽著吃草,這種方式養不了多少牛、羊,只是一種點綴而已。數量有限的牛、羊、馬根本不可能成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中國古代,草原地區的馬

牛、羊、馬雖然是吃草的,草在自然界到處都是,成本很低,但是,養牛、養羊、養馬都不是農耕區畜牧業的首選,草的成本低,然而土地資源是有限的,有限的土地被開墾成農田後,沒有多餘的土地來放牧了。

農耕區畜牧業的首選是「六畜」中的豬和雞,豬和雞都是可以圈養的,養豬和養雞不會破壞農田裡的莊稼,但是,養雞也不是為了吃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雞的主食是穀物,人也吃穀物,雞的數量多了,容易形成與人爭食的現象,中國古代的糧食產量畢竟有限,人們只養很少的雞,雞稍微大一點,農民就會將公雞全部宰殺,只留下一隻公雞作為配種,主要目的是節省糧食,如果來年不想讓母雞孵化小雞,甚至會將公雞全部宰殺掉,留下來了的雞全部都是母雞,母雞可以下蛋,人們養雞,主要是為了獲取雞蛋,相當於將穀物轉化為了蛋,蛋也是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所以,在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人們是不願意隨便宰殺母雞的,殺雞取卵往往被認為是竭澤而漁。

中國古代農耕區的肉類食品,最佳的選擇就是豬肉,為什麼豬肉是最佳選擇呢?

豬是雜食性的動物,人類其實也是雜食性的動物,地球上的雜食性動物的食物結構往往都是重疊的,也就是說人能吃的東西,豬也能吃,但是,人能吃的東西,牛、馬、羊等草食性動物不一定會吃,人類如果有足夠的草場,養草食性動物是最划算的,因為草食性動物不會與人爭食,牛、羊吃草,人類吃牛肉和羊肉,相當於將草轉化為了肉,然而,前文已經說了,農耕區沒有草場,不適合養牛、羊。

養豬場的豬

農耕區沒有草場,但是,農田裡卻可以生產出大量的農家廢料,豬是雜食性的動物,農作物的穀皮、秸稈,經過加工,可以變成糠,豬是可以吃糠的,養豬對於中國古代的農民來說,相當於將農家廢料轉化為了肉。當然,豬天天吃糠,也會感到不快樂,也會營養不良,糠是豬的「主食」,在「主食」之外,中國古代的農民常常需要在野外挖一些植物的莖塊、根和葉來給豬吃,這部分工作往往是小女孩承擔了,中國古代的農村,男孩到了七八歲要學會放牛,女孩往往要學會挖豬草,從這個意義來講,中國古代的農村生活很辛苦,並不是我們現在想像的田園牧歌,尤其是農民的孩子,往往是沒有機會接受私塾教育的,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成為了家庭的勞動力,只有那些家境富裕的農民,才會供養孩子讀書。

20世紀初,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農民

豬除了吃糠,吃豬草,有的時候還可以吃到剩飯剩菜,這樣一來,豬雖然是一個雜食性的動物,但是,在中原農耕區,它的食物結構並不是單一的,在圈養的條件下,能夠很好的生長,於是,豬肉就成為了中原農耕區最主要的肉食品,而雞肉、羊肉、牛肉只是一種補充而已。中國古人所說的吃肉,其實就是指吃豬肉,吃飯就是指吃麵、吃米飯。

相比之下,在我國的乾旱半乾旱區的草原地帶,是不適合養豬的,草原地區的植被比較簡單,沒有多少穀物,少量的穀物是人類食用的,根本不可能給豬吃,草原地區因為缺水,環境承載力有限,植被也不是很多,沒有各種植物的莖塊、根和葉來餵養豬。草原地區畜牧業的首先就是牛、羊、馬。

北美洲的草場,適合放牧,不適合農耕

西歐也是農耕區,但是,西歐人為什麼吃牛肉、喝牛奶呢?西歐的種植業與亞洲季風氣候區的種植業有很大的不同,西歐的大部分地區是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全年的降雨量比較豐富,但是光照不充足,農作物的生長需要光照,西歐的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但是兼以畜牧業,有一些土地是不適合作為農田的,生長牧草更能產生經濟效益,這部分草場就被用來養牛、養羊,養牛也不能土豪到天天吃牛肉,就像養雞不能天天吃雞肉一樣,為了補充蛋白質,選擇喝牛奶,於是,奶牛就被人類馴化了出來,這和專門產蛋的蛋雞被馴化是一個道理。

中國古代的農民養豬,也不能天天豬肉,但是,因為中國古代的農業都是小農經濟,家家戶戶都養豬,每家每戶都有一兩頭豬,豬的總數量就多了,人們在不同的時間宰殺豬,相當於大家輪換著吃豬肉,中國古代的人上街買菜,買到的豬肉都是各家各戶散養的豬的豬肉,當然,吃豬肉最集中的日子,就是過年過節,每逢過年過節的時候,各家各戶都會殺豬。

中國的季風氣候區是中國人口最集中的地方,農耕區的人們長期以豬肉為主要的肉食品來源,所以,人們習慣了吃豬肉,對牛肉和牛奶反而不習慣,因此,豬肉在肉類食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漢字的「家」,從宀從豕,宀是房屋的意思,《說文解字》記載道:「宀,交覆深屋也。」豕就是豬的意思,《說文解字》記載到:「豕,彘也。」漢字「家」的本義就是房子下面有一頭豬,家裡養了一頭豬,才算是一個家,中國古人認為無豬不成家,家裡不能不養豬,可見,豬在中國農耕區的重要性。豬在中國古代的文化中,也是財富的象徵,我們現在的儲蓄罐常常做成豬的樣子,就是認為豬是財富的象徵,養豬能將農家廢料轉化為肉,有利於積累財富。

野豬

在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養豬能夠將農家廢料轉化為肉,有利於積累財富,但是,在現代工業社會,養豬就是另外一種情形了,農民養豬是不會計算成本的,現在的養豬場養豬要計算成本,因為養豬場的豬吃的不是農家廢料,而是專門製作的飼料,飼料是糧食做的,養豬場的豬養的時間不能太長,否則的話,豬吃進去的飼料的成本會超過豬肉本身的價值,養豬場的工作人員為了降低成本,就養殖生長速度更快的進口豬,不會養殖生產速度比較慢的本地的土豬,於是,土豬的數量就越來越少了,因此,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我們還需要注意保護中國的土豬。

最後簡單說一說「六畜」當中的狗,狗在中國古代一般是用來打獵和看家護院的,因為狗的天性就是喜歡追逐獵物,有強烈的領地意識,狗就是由狼馴化而來的,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農民養狗主要不是為了獲得狗肉,也不是當寵物,而是為了在打獵的時候讓狗去追逐獵物,在平時,狗則可以看家護院,可見,人類馴化的每一種動物和植物都是有專門的用途的。

相關焦點

  • 豬是我們生活中重要的肉食,為什麼我們這麼喜歡豬肉?
    不久前,豬肉的價格上漲了,雖然漲價沒有牛肉貴,但也讓中國人「叫苦連天」。為什麼我們喜歡豬肉那麼多肉?可能得從我們馴服豬的時候開始。野豬的馴養我們吃的家豬是從野豬身上馴養出來的,亞洲和歐洲豬分別來自亞洲和歐洲公豬,他們都有自己的族系。
  • 家豬和野豬「一夜情」帶來商機 雜交豬肉廣受歡迎
    母豬與野豬雜交生的豬崽,有的像野豬,有的像家豬。  浙江在線01月16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陳久忍)圈養在豬舍的母豬,怎麼會生出一窩小野豬?原來母豬和附近的野豬私會,生下了雜交豬。老豬倌從中發現商機,開始培育各種雜交豬。這種雜交豬肉,售價比普通豬肉貴近一倍。
  • 趣聞| 中國的豬是從哪裡來?
    豬是中國古代六畜之一也是中國人最主要的肉食來源蘇東坡有言:「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指的就是豬肉的烹製之法/豬很早就進入了中國人的生活漢字「家」就是屋簷下有豬的形象被人馴化而脫離殘酷的自然競爭,豬豬臉上寫滿了歲月靜好/(圖片@這考古證據並非對今人毫無意義根據英國杜倫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的聯合研究
  • 中國人為何最愛吃豬肉
    但是,今天這樣豬肉佔領中國人餐桌的局面,卻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豬肉PK羊肉早在先秦時代,中國就出現了「六畜」之說。所謂「六畜」,包括馬、牛、羊、豬、狗、雞。「六畜」除去產地基本不在中原並用來騎乘的馬之外,其餘五種再加上魚,構成了古代中國人肉食的主要部分。其中,牛、羊、豬又居於特別重要的地位。
  • 為什麼我們控制不了一頭豬?任澤平:超級豬周期的成因、影響及應對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穩定生豬生產和豬肉保供穩價的多項措施。本輪超級豬周期的成因、影響是什麼?未來向何處去?為什麼我們控制不了一頭豬?這次有何不同?如何應對?摘要「豬周期」是生豬生產和豬肉銷售過程中的價格周期性波動。在豬肉價格景氣時,養殖戶為了追逐利潤,增加能繁母豬和生豬供給,造成豬價下跌,養殖戶減少供給,豬價重新上漲。
  • 野豬在美國泛濫成災,人豬大戰美國大敗,600萬頭豬真吃不完啊
    之後野豬群向北擴張到中原地區,部分是因為遷徙,另外也是因為在高糧價時期放養家豬,在缺乏人工幹預的野外環境下,家豬的鬃毛和獠牙會得到充分的生長,在短短一兩年內就會野化,這些野化家豬和野豬繁殖,助長了野豬的數量,所以現在現在純的歐亞野豬已經很少了,野豬群的大量擴張是在其自身以及人類運動的幫助下完成的。
  • 一天爆賣兩頭豬,麗江這幾家店的豬肉來歷不簡單……
    一天爆賣兩頭豬麗江這家店的豬肉來歷不簡單▼五神山集團姚氏黑毛土豬要吃就吃原生態,要吃就吃放心肉3年多來,兩個店每天兩頭豬,當天宰殺,出攤不到一個上午就賣完,來晚的客人就只能等明天嘍~家住玉龍縣的小李就經常跑空。「好吃是好吃,但每次想吃生態豬肉都要跑太遠,還不一定有,傷不起啊傷不起。」嘿嘿~玉龍縣的小夥伴有福啦!
  • 養豬戶:天天有豬死掉,非洲豬瘟太厲害了!我們還要不要吃豬肉?
    @FIFA80724083:我們家損失慘重啊,辛辛苦苦幹了幾年,一下子比回到解放前還嚴重。一個養豬廠的豬都埋了,有這種病政府也沒有補貼,只能自己請挖掘機埋了。老爸養豬,這些年都把豬當成自己的寵物,最後落下這麼個結果。家裡一下子負債纍纍,一言難盡。
  • 「中國人真的吃了豬的大腦嗎?」一個讓外國網民驚訝的提問
    在國外的問答論壇上有一個外國網民驚訝的提問:中國人真的吃了豬的大腦嗎?其實就是我們吃的豬腦,實際上在中餐裡我們幾乎食用了豬的整個部分。曾經還有外國人驚訝的提問:中國人吃了一頭豬的整個部分嗎?這當然也包括我們今天說道的豬腦。 至於我們吃豬腦為什麼讓外國網民感覺驚訝?我們就要思考在普通情況下老外們會吃豬大腦嗎?
  • 豬的高脂肪率也是中國人喜歡的一個原因
    豬的高脂肪率也是古代中國人喜歡的一個原因,在缺乏動物性脂肪攝入的年代,白花花的肥豬肉絕對比牛肉昂貴,所以豬肉最早是作為無上美味的-豚-而成為高檔貨,更別提豬油的種種神奇功效了。 隨著養豬的盛行,隨之而來的文化習俗和飲食口味,愈加鞏固了豬肉的人間地位。
  • 如今人們常吃豬肉,中國人何時開始養豬吃肉的?答案超乎想像
    中國人對豬有特別的感情,在六畜(馬、牛、羊、雞、犬、豕)之中就有豬,古代帝王在祭祀社稷時用的太牢之禮,其中就必須要有豬,這是古代祭祀的最高禮儀。此外漢字中「家」的甲骨文字形就包含了「豕」,也就是豬,可見在很早的時候人們就開始養家豬了,那麼中國人究竟是從何時開始養豬吃肉的呢?
  • 洋豬入侵30年,中華土豬瀕臨滅絕
    養豬大戶中國,養殖近6.9億頭豬,中華土豬卻已瀕臨滅絕?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養豬大國,中國人與豬的淵源最早可追溯到9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
  • 豬肉價格持續回落,7家豬企10月銷售收入環比下滑
    受近期豬肉價格下降影響,各家豬企業績波動明顯。新京報記者統計了12家已披露10月生豬銷售簡報的深交所上市豬企發現,其中有7家企業10月銷售收入出現環比下滑。據新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11月22日,共有12家於深交所上市的豬企披露了10月生豬銷售簡報。其中,生豬銷量三甲分別為牧原股份(151.6萬頭)、正邦科技(123.75萬頭)、新希望(91.15萬頭),生豬銷售收入三甲分別為牧原股份(49.11億元)、正邦科技(44.14億元)、溫氏股份(27.75億元)。
  • 家豬離開了人類就沒法活下去?說這話的人,多數不明白家豬的實力
    在平日我們的肉食菜系中,豬肉佔據了百分之八十的比重。因為豬易飼養,且肉制可口,因此豬肉在肉市場上有很高的銷售量。而人們對於豬的印象,除了能吃,那就是好脾氣了。不過這也僅僅局限於家豬,如果提及野豬,相信少有人想要跟它硬碰硬,有膽量將它捉來當寵物或者吃掉它之類的。
  • 豬年話豬|豬的體脂率比你低?科學家為何熱衷移植豬內臟?
    自有歷史記錄開始,世界上豬的數量就一直超過十億,其中一半以上在中國境內。漢語中「家」一詞,寶蓋頭下的「豕」即是豬,意為屋簷下養豬。不過,與豬親密相伴的漫長歷史並沒有消除普通大眾的認識偏見。「豬腦子」、「懶豬」、「豬圈」……這些帶「豬」的中文俗語都帶著明顯的貶義。現代科學研究早已證明,豬非但不是蠢、懶、髒的代名詞,其實還是一種智商很高的動物。
  • 世界上「豬島」,真是的「豬天堂」,網友紛紛感嘆人不如豬!
    但是在人類生活的空間之外,自然有自己的一套叢林法則。就像你沒有來這個島看一看,你不會知道豬曾經那麼享受生活,藍天白雲下,它們是生活的地方最大的動物,不要害怕任何生物,也不要擔心什麼時候會被蒸或者炸。當來到這裡,會發現豬可以活得如此瀟灑,享受著精緻的生活。我們來看看世界上「真實」豬天堂,沙灘陽光,帥哥美女,真是人不如豬!在北大西洋的巴哈馬群島,這個群島中有一個著名的島嶼叫豬島。
  • 寓言故事:野豬和家豬
    從前有座山,山底下有一個小村莊,那裡的人都很勤勞,家家戶戶都很富足。村子裡有一個習俗,他們將所有的豬都養在一個統一的大豬圈裡。每到需要肉時,村裡都會殺掉一隻最肥的豬。有一天年秋天,兩頭野豬不知什麼原因跑到了山下,他們到處禍害莊家。
  • 一頭豬能長多大?看完河南農民養的豬,你可能會懷疑自己的眼睛!
    豬是人們最常見的動物之一,同時豬肉也是國人最常吃的肉食之一。自古以來,我國就有飼養豬的習慣,那個時候,人們到了年底家家都會殺一頭年豬以備過年吃。現在很多農村裡的養豬戶,不再只是為了殺年豬而養豬。他們的豬大多都是養來賣,所以養豬戶養的豬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甚至有一些大型豬場,一養就是上萬頭。
  • 歐洲的牛跟我國的豬有什麼關係?
    豬跟牛有什麼關係呢?為什麼還跟遠在對岸的歐洲又有什麼地方關係呢?那為什麼歐美人一牛肉為主餐食?你真的覺得中國人最喜歡吃豬肉嗎?其實我們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吃牛肉,但是並不是普遍,因為在古代牛一直是勞動生產力,是一種很重要的生產資源,當時的朝廷還會專門禁止無辜殺牛吃肉還鼓勵養牛的農戶。
  • 行業觀察|吃上「10元豬肉」高興不?「飛豬」降落或下滑一年
    陳愛芹介紹,2018年,全縣只有3家專業育肥,2019年5家,今年增加到13家,專業育肥場年出欄總量13萬多頭。   位於潘渡鎮王西村北順家庭農場,就是該縣最早進行專業育肥的豬場之一。   「現在場裡沒豬了,可以進來。」迎著和煦的陽光,場長王興全打開大門把記者等人迎進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