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雲霧繚繞,山下建設正忙。
元旦小長假期間,在安康市平利縣長安鎮高原村,2020年陝西省「十佳制茶工匠」洪善楷投資新建的茶葉生產加工基地已拔地而起。
平利縣總工會主席王吉雙說,在進行內部布局時,除了生產加工、科研推廣、銷售品鑑區域外,特意設置了洪善楷工匠創新工作室,以此帶動更多茶農「用匠心制好茶」,打造平利女媧茶品牌。
今年30歲的洪善楷,父輩從事茶產業近30年,他從小耳濡目染,每當到採摘旺季,看著父親辛勞的身影,他常常想能否改善傳統工藝、讓小小的茶葉產出更大的效益?正是基於這樸素的願望,洪善楷從西安軟體科技學院畢業在大城市「風光」了幾年後,2014年毅然捨棄體面的工作和不菲的待遇返鄉創業。
經過30年的奮鬥,洪善楷父親創立的平利縣女媧友緣富硒名茶有限公司已初具規模且有口皆碑。看到他回來,父親高興地逢人就說:「總經理的位子和這一大攤子都給兒子留著!」他卻不領情,幹起了「掛羊頭賣狗肉的事」,一頭扎進技術創新中。
打起背包回家時,陝南正值採茶制茶旺季,制茶師傅們已經連續在生產線上忙碌了三天三夜,洪善楷擔心師傅們這樣熬下去會出現問題,想到從小到大他對於各個生產流程早熟記於心,於是主動要求替換師傅們自己上陣制茶。
次日清晨,一老客戶上門購茶,看到洪善楷制的幹茶,色澤翠綠顯豪、條索圓直似針、乾淨均勻,迫不及待衝泡了一杯,嘗了一口後卻皺起了眉頭:「不對,不是這個味兒!」洪善楷心裡咯噔一下,難道是自己的制茶過程有什麼遺漏?可仔細回想,昨晚製作流程和方式並無差錯。他趕忙衝泡了一杯茶,仔細品嘗一番,雖說色香俱全,可這個「味兒」就是「不對」。於是,洪善楷四處討教解惑,發現問題關鍵在於傳統的加工工藝太過依賴制茶經驗,洪善楷立刻聯繫縣茶業局,以自家公司為主體聯合多家茶企,發起了《平利名優茶生產關鍵技術集成》課題研究,通過在制茶過程中反覆試驗,確定加工各環節的時間、溫度、溼度等參數,統一了加工標準,破解了平利縣傳統手工制茶茶品參差不齊的難題
解決了一個難題,新的難題又「蹦」了出來。「我們的山地茶園裡的幼苗長勢不太好,一部分幼苗又枯了,這樣下去這塊茶園怕是要廢了。」山地茶園土質硬、土肉薄,土壤容易板結,按照常規的管護方式無法達到理想產量和規模。正在洪善楷一籌莫展之時,政府要求推廣秸稈還田,他上網查閱資料,發現作物秸稈不僅含有較多有機物質,還富含氮、磷、鉀等營養元素,秸稈還田能夠提高土壤保溼能力、改善土壤肥力,從而提高茶葉品質、增加茶葉產量。洪善楷「借坡下驢」,立即組織人員大量回收秸稈,粉碎後用於山地茶園,這一「土辦法」持續了四年,原來板結的土壤得到極大改善,原來一畝只產10餘斤幹茶的山地茶園產量一下子翻了一倍。
平利盛產女媧銀峰,新建茶園引進的都是「龍井43」品種,雖然該品種做出來的茶,滋味鮮爽甘醇、香鬱持久,但是茶芽持嫩性較差,發芽幾天後便迅速散葉,造成大面積茶園都無法及時採摘單芽。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多方諮詢查證,洪善楷引進無性系良種茶樹品種「浙農117」,當年新建茶園340畝,畝產量為「龍井43」的2.3倍且芽頭壯實不易散葉,製作出的茶香高鮮、味醇爽口。他因此獲得《引進浙龍117茶樹品種製作女媧銀峰名茶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專利。
獨具匠心制好茶。回鄉創業以來,洪善楷時刻把技術創新作為茶企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對茶葉採摘和加工都是親自把關:「制茶一定要把控好加工的時間,從鮮葉攤涼到殺青、整形再到烘乾,每一個環節都要精益求精。」正是這種精益求精、長期持久的「匠心磨鍊」,他先後申請了13項專利,榮獲陝西省第二批高級職業農民、省財貿金融輕工系統首批「陝西產業工匠人才」等榮譽稱號。
來源:陝西工人報 記者:閻瑞先
作者/來源:陝西工人報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