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000家到0家,P2P網貸至此徹底退出歷史的舞臺.
11月27日,中國銀保監會首席律師劉福壽介紹,全國實際運營的P2P網貸機構到今年11月中旬完全歸零。
看完這則消息,不得不感嘆:P2P網貸大浪終於退場
P2P借貸曾經的輝煌,可謂是浩浩蕩蕩,史無前例。如今從高峰到低點,從最高峰的近6000家到如今一家不剩,不過短短數年時間。
從曾經的網際網路金融之光到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其中待遇之懸殊,令人唏噓;其造成的破壞力,讓人揪心;其命運的起起伏伏,也令眾人迷惑。
雖然P2P網貸平臺全部清零,但是真正的挑戰或許才剛剛開始。
追責,追贓,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應受到保護,而反思也不能停。
一.嚴監管下的網貸
今天網貸行業的清零,要從4年前開始說起。
2016年被稱為網際網路金融監管的元年,繼《指導意見》和《徵求意見稿》推出之後。2016年8月銀保監會出臺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針對P2P網貸的性質、定位、展業和借貸額度都作出了詳細的規定,被稱為史上最嚴監管。
雖然《暫行辦法》規定了邊界和紅線,但是落地卻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順利。
一方面是因為網貸平臺數量眾多,魚龍混雜,且已經形成了相當的規模,涉及到大量的公共投資。如果用力過猛,則會嚴重危及出借人和投資人的資金安全,引發金融震蕩;另一方面,如果行動過於遲緩的,則會給那些違法分子以騰挪空間,大搞資金轉移和旁氏騙局,然後一拖再拖,最終將風險積累到不得不出重拳的局面。
《暫行辦法》的出臺,是有著深刻的背景的。2016年那一撥網貸平臺的暴雷,至今想起來還心有餘悸。從錢爸爸到牛板筋,這些在當時可謂是明星級的網貸平臺,瞬間從神壇跌落。
而到了2019年,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了《關於做好網貸機構分類處置和風險防範工作的意見》,這就是網貸著名的175號文。該《意見》明確了網貸行業以引導機構退出為主要的工作方向,175號文所傳遞的精神就是:能退則退,能關就關。
如今網貸機構的清零,是對175號文精神的徹底貫徹和執行。
也就是在那一年起,各地方金融監管部門紛紛發布公告。從湖南開始,到山東省再到網貸發達的深圳市。總之地方政府的態度明確而又簡單:要麼轉型,要麼清退。
從橫空出世到最終覆滅;網貸機構的清零,代表著一個金融時代的終結。
二.網貸發展再回顧
P2P網貸全稱peer to peer online lending ,也就是所謂的點對點網貸借貸。該模式來源於獲得2012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尤努斯,其所創立的小貸銀行。
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這種模式乘風而起,在中國迅速成為行業的風口。P2P網絡借貸在國外的代表有ZOPA,lending club。作為網際網路信息中介的P2P網貸,將投資人的資金和借貸相匹配,以收取服務費等為主要的盈利模式。
國內第一家P2P網貸平臺是宜信,後來是上海的拍拍貸,還有深圳的紅嶺創投和平安旗下的陸金所、團貸網等平臺。
2013年前後,恰逢中國利率市場化撥雲見霧,「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精神激勵著創業者,加上內外部環境的微妙變化,網際網路金融一躍成為了時代的風口,而作為網際網路金融代表的P2P網絡借貸也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最高峰時全國有近6千家的平臺,借貸餘額在萬億規模。
風口爆發之際,各路玩家紛紛入場。
從網際網路巨頭到傳統金融機構,從草根玩家到上市公司,以至於當時給網貸公司分類的時候,就有一類分類標準為股東背景。諸如上市公司系、民營系、風投系扥等等。
一個行業爆發性增長之際,也導致了整個行業魚龍混雜,亂象叢生;一些一開始就不懷好意的創業者,將龐氏騙局和資金池那一套搬到網絡借貸中,並打著「金融創新」、「普惠金融」和「顛覆傳統金融」的旗號而大行其道。
而2016年那一波暴雷,正式開啟了網貸嚴監管的大潮。
監管的175號威力非同一般,為了適應合規的要求,儘快儘早摘掉P2P的帽子,不少平臺也開啟了轉型。典型代表如美國上市公司宜人金科旗下的網貸平臺宜人貸,公告稱將成為集團金融科技產業唯一的網貸平臺,不再新增出借和借款業務。
另一家老牌網貸公司-拍拍貸,已將主場從網絡借貸轉向了金融科技;而曾經的行業一哥,含著金鑰匙出身的平安陸金所;也不得不剝離P2P業務,進而轉型消費金融。
古人云:天塌下來有高個子頂著
等到行業老大都已經清退並且轉型的時候,也預示著網貸這個行業的前景極為灰暗,到今天網貸平臺的清零,就是上述言論的最好驗證和註解。
三.網貸的缺陷和貢獻
沒有哪一個行業像網絡借貸那樣,起飛的轟轟烈烈;而到沒落的時候,可謂是片甲不留,一個都沒剩下。
眼看他起高樓,宴賓客,樓塌了;而且坍塌的如此徹底,如此悲涼。
好一似食盡鳥頭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其實,P2P網貸作為一種商業模式本身,沒有好與壞一說。從理論上來說,P2P網貸作為傳統金融的補充和民間借貸的一種形式,其實對於長尾客戶而言是有裨益的。板子不能拍在這個模式本身,但實事求是的來說這種模式在國內很難走的通。
P2P的原意就是個體對個體,是一種模式和技術。網際網路時代,P2P以網絡為媒介實現了個體對個體的貸款。正如比喻的那樣,信息中介類似於介紹相親的媒人,如果要求它「剛性兌付」,就像婚後一方如果認為婚姻不幸,要媒人承擔所有責任。這無疑是荒唐和可笑的,現實中也極少出現這種情況。
國內網貸之所以走不了純信息中介的模式,最主要的莫過於國內徵信體系的不健全,最純正的網貸模式僅僅只是信息的中介;但是在資本的推波助瀾下,網貸平臺要想做大就必然跳出信息中介的範疇,開始向信用中介異化。而背離了本質和初心的網貸行業,也在必然開始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為了滿足投資者的剛性兌付,為了搶佔市場做大規模,很多平臺開始變形,然後變異,最後變性。
網貸的貢獻
說貢獻可能不是一個討巧的事情,但事實就是事實。
不可否認的是,網貸野蠻生長給這個行業,金融環境帶來了極其惡劣的影響,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P2P模式對於網際網路消費金融,網際網路汽車金融等細分領域的崛起所做出來的貢獻。
從某種程度意義上來說,P2P網貸對於推動民間借貸的陽光化,推動傳統金融機構的革新,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都是做出了相應的貢獻的。在指導意見中,對於以網貸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金融所做的貢獻是承認和認可的。此一時彼一時,不再贅述。
正如前文所述,商業模式本身沒有好與壞之說,都是因人而異。
四.後續工作才剛剛開始
儘管網貸整治工作取得了決定性進展,但清退中的網貸風險依然較大。正如專業人士指出的那樣,網貸風險整治雖取得進展,但要充分認識到後續工作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再加上疫情影響,剩餘運營機構「三降工作」進展緩慢,存量風險依然艱巨,退而不清、退而難清的問題存在。
也就是說,清退風險仍然值得關注。
網貸的徹底清退,不僅僅只是止步於實際運營的平臺壓降到零。專項整治接近尾聲並不意味著清退工作的結束,越是接近尾聲,越要加強收尾工作、推進清退進程。
目前,絕大部分的平臺在清退轉型過程中或者被立案,出借人待收資金規模達到了幾千億;而如何平穩解決出借人的資金問題,保護投資者的合法利益,將是網貸清退中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今後一個時期,監管和其他部門的重要工作。
出借人的資金回收問題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為平臺本身存在違法行為,違規挪用資金;有的則是借款人違約導致的壞帳,有些借款人在網貸整治大潮下,心存僥倖而故意甚至惡意逃廢債。對有些平臺而言,逃廢債甚至成為平臺無法正常清退的主要原因。所以對於這些惡意逃廢債者,必須嚴肅追責。
正如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網際網路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車寧所言:
「化解的關鍵還在於切實保障出借人的合法權益,核心應圍繞合同履行之契約精神採取措施,釐清各方法律關係及權利義務,促使借款人積極履行義務,使得出借人能夠實現其所享有的債權,有序維護其合法權益」。
銀保監會曾透露了今後一個時期的工作思路:
一是各地區各部門要將處置存量風險作為後續較長一段時間的核心工作來抓;二是各地要持續完善停業機構的資產處置程序,在堅持市場化和法治化原則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多措並舉。
化解網貸清退時期的風險,一大核心是「清償挽損」,最大程度地減少投資人的損失。
保護投資者,責無旁貸
11月21日召開的金融委第四十三次會議再次強調,秉持「零容忍」態度,維護市場公平和秩序。要依法嚴肅查處欺詐發行、虛假信息披露、惡意轉移資產、挪用發行資金等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嚴厲處罰各種「逃廢債」行為,保護投資人合法權益。
隨後的11月23日,北京房山區開始了行動。房山打擊非法集資和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對外發布《關於開展集中打擊逃廢債行為專項整治行動的通告》,決定組織開展集中打擊逃廢債行為專項整治行動,並「點名」玖富普惠借款人,要求其主動履行還款義務,及時歸還借款本息,否則將進一步採取失信懲戒措施。
相信很多人對這一舉動並不陌生,實際上2020年的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年中工作座談會就談到了這一點。核心就是加強懲戒力度,提高處置效能,最大限度挽回群眾損失。
實際上整個2020年,監管始終將追贓挽損作為風險處置的核心要求,千方百計依法合規拓寬可清退資金來源。加大對網貸平臺借款人惡意逃廢債行為的懲戒力度,切實提高資產處置效能,最大限度挽回群眾損失。這個時候,投資者只有相信監管,堅定信心,配合有關部門。讓逃廢債無處遁形。
這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事關千萬家庭福祉的大事。或者說,群眾的事無小事。
反思不能停
轟轟烈烈的網絡借貸整治行動,如今總算有定論。針對這一整治行動,北大教授彭冰寫過一篇《反思網際網路金融監管的三種模式》。他認為,運動型治理模式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其代價是巨大的。因為在整頓之前,投資者、消費者都可能承受了巨大的風險損失。
如果說網際網路金融的出現是一場偉大的叛逆,是歷史帶給我們的驚奇,那麼P2P更像是一出意外的插曲。只不過,從監管者、從業者到消費者,都付出了太多代價,甚至是不必要的代價。
而現在,所有的行動就是將代價降低到最小
最後的最後
網貸從出生到覆滅,更像是一場黑色而非美麗的意外。轟轟烈烈的生,悄悄默默的死,留下的是一地雞毛,一堆壞帳還有一大批血本無歸的投資者,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樣的:
既有監管真空和鼓勵創新給與網貸爆發式增長的空間,也有網際網路和資本大力推動帶來的行業瘋狂擴張;既有金融創新者初心不變的竭力探索,也有不懷好意者的步步驚心的欺詐設局;既有金融知識薄弱而貪圖高收益的投資人,也有瘋狂借貸最後跑路的惡意逃廢債者,還有這個社會的推波助瀾。
在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了網貸今天這樣的一個局面。
所以一味的批評監管的無作為,徹底否認P2P網貸模式和從業者,一股腦地歸責於投資人的貪慾,都是不可取的。
這些情緒和言論都能夠理解,但是終歸都過於片面。
正如文章標題所述的那樣,網貸機構清零僅僅是一個階段的結束;另一場保護投資人利益,打擊逃廢債,化解金融風險更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硬仗和持久戰。
國家金融委多次強調了「保護投資者」的準則,而最近對於YM事件相關方的追責,也表明了高層和監管部門的決心和勇氣。
再見網貸,再也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