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商韜略
文/華商韜略 吳蘇
2019年,重慶以2.36萬億元的GDP總量,位列全國第五,一份報告卻暴露出重慶的「短板」。
近日,21世紀經濟研究院發布「中國高收入城市排行榜」,從人均GDP的角度看,深圳高居首位,接近3萬美元標準,而重慶人均GDP僅約1.09萬美元,只比中國人均GDP 的1.03萬美元略高,在24座GDP萬億、準萬億城市中「墊底」,「是24城中唯一未跨越高收入門檻的城市」。
為何GDP總量能排到全國第五,人均GDP卻很暗淡?主要原因是,在24座城市中,重慶常住人口最多,超過3000萬。
換句話說,要讓三千多萬人有一份相對理想的收入,或者與GDP總量相匹配的生活,重慶需要更努力。
【1】
繼續向前進擊的過程中,近來,P2P網貸機構清零,重慶深受衝擊。
11月27日,中國銀保監會首席律師劉福壽公開表示,全國實際運營的P2P網貸機構由高峰時期的約5000家,「我們逐漸壓降到今年11月中旬完全歸零」。
在此之前,8月,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稱,截至今年6月,網貸平臺「還有出借人的8000多億元沒有回收」。這意味著,P2P留下8000億「壞帳」。
而重慶,被稱為「網貸之都」,阿里、百度、京東、小米、美團、滴滴等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在這裡設立小貸公司。
到今年9月底,全國有7227家小貸公司,貸款餘額9020億元。重慶雖然只有259家小貸公司,但貸款餘額卻達到1754億元,佔全部餘額的近20%,是排在第二的江蘇兩倍之多。
之所以重慶小貸公司不多,貸款餘額卻高昂,因為重慶是助力小貸公司槓桿最高的城市。比如,註冊在重慶的小貸公司,融資槓桿可達2.3倍,上海卻只有0.5倍。
舉個例子,註冊資本10億的小貸公司,在重慶能有33億的放貸規模,在上海只能有15億,差距顯而易見。
更驚人的是,重慶的小貸公司可以透過網際網路放貸,突破地域限制,加上ABS和聯合放貸,讓小貸公司的槓桿近乎無限放大。這就是重慶作為「網貸之都」的殺手鐧。
前段時間,螞蟻的事情引起廣泛關注,其背後兩家小貸公司,一個是花唄的主體,一個是借唄的主體,都在重慶。
花唄、借唄借貸便捷,螞蟻短短幾年發展到萬億規模,依靠的正是「超級槓桿」。對此,曾是重慶市長的黃奇帆直言:「錢從哪來?先銀行貸款,再發ABS。花唄、借唄30多億資本金搞到了3000多億,放大了100倍。」
高槓桿使重慶小貸業務發展得風生水起,但如今,隨著《網貸新規》緊急推出,監管加強,「網貸之都」的名號也會失色,由此獲得的勢能將大大減少。
【2】
網貸式微,很多人都想到重慶是「中國最火的網紅城市」。
確實,因為《瘋狂的石頭》、《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少年的你》等影視作品的加持,尤其是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高密度曝光,加上美景美食美女推波助瀾,重慶成為了「網紅城市」。
要說重慶是「中國最火的網紅城市」,不少網友卻表示不服,認為杭州、長沙都比重慶要火。其實不然。
據《21世紀經濟報導》撰文稱,「作為炙手可熱的抖音網紅城市,重慶的旅遊熱度一直高居前列,僅2019年就有6.57億人次去重慶旅遊,比第二名的上海高出近80%;實現旅遊總收入5734億元,僅次於北京」。
不難看出,重慶已是中國人氣最高的網紅城市,網紅營銷也為重慶帶來了豐厚收入。而且,這一戰略,仍在繼續推進。
早在2018年,重慶就喊出「小目標」,到2022年全市實現旅遊總收入達6800億元,旅遊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10%以上,旅遊業成為全市綜合性戰略支柱產業,建成國際知名旅遊目的地。
不過,網紅營銷再厲害,也不能獨力撐起重慶的經濟。另一個城市「吸金」的普遍做法是,依靠房地產,這一點,重慶也有所調整。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權必刪
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尤其是黃奇帆在重慶時,重慶以房價低聞名全國,作為一個直轄市,平均房價一直是三四線城市的水平,還沒有一些縣城的房價高。
這是因為重慶建立了土地整治儲備中心,還推出全國首創的地票交易制度,解決了供地問題。供應量大、地皮便宜,再壓住房價,結果是,炒房團被吊打,重慶人安居樂業。
然而,當黃奇帆離任,近三四年,重慶土地供應量不斷減少,房企展開爭奪,房價開始上揚。
2017年,重慶主城區均價從7600元漲到過萬,熱點地區的一些樓盤逼近三萬大關。現在,重慶平均房價約1.3萬元,和其它熱點城市相比,仍然不高,但這個均價,放在熱點地區或者好地段好樓盤,肯定蓋不住。
這樣一來,能為重慶「增收」,卻不能提高老百姓的平均收入,反而增加了他們的壓力。
【3】
網貸、網紅、房地產,都不能讓老百姓人均收入大幅提高,重慶還能做什麼?答案,或許就藏於過往歷史。
2009年,重慶主動謀變,引入電子信息產業和汽車產業,推動重慶工業飛速發展。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權必刪
在電子信息產業方面,重慶引進了惠普、康寧、富士康、京東方、OPPO等知名公司,僅僅是惠普落戶重慶,就帶來了一整條電子代工產業鏈。
截至2019年,重慶市內有5個世界級品牌商,6個世界級OEM製造商及超過860個零部件配套廠商,媒體稱其是「全球最大電子終端產品生產基地」。
與此同時,重慶年產6000多萬臺筆記本電腦,近2000萬臺印表機及2000萬臺顯示器,終端產品1億臺,佔全球五分之一。
汽車行業也經歷了類似的騰飛。2009年之前,重慶汽車產量只有幾十萬輛的規模、數百億元產值。2009年,重慶汽車產量首次突破百萬輛,達到118萬輛,此後恰逢汽車工業景氣周期,產量迅速擴張,到2015年突破300萬輛,位居全國第一,佔有全國份額超過10%。
2016年,重慶工業總產值近2.4萬億元,汽車產業和電子信息產業貢獻了約半壁江山。
既然兩大產業如此給力,繼續發展不就行了嗎?殘酷的現實是,重慶這兩大產業臨近增長拐點,《第一財經》更是分析認為,其「成為拖累重慶增長的關鍵因素」。
當然,重慶官方已提前布局,從2014年開始規劃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集成電路、液晶面板、石墨烯、物聯網、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
這些新興產業的產量獲得較快增長,比如,2018年,新能源汽車增長33%,智慧型手機增長59.4%,液晶顯示屏增長56.2%,但是,仍然沒有產生汽車和電子產品那樣能拉動一座城市發展的引擎式增量。
2019年4月,分析人士對媒體表示,重慶「新興產業的體量還沒有做起來,缺乏支撐」。
顯而易見,在「網紅城市」的喧囂之中,要想繼續提升城市GDP、增加人均收入,重慶得在新興產業的培育上投入更多。畢竟,這是為未來而戰。
【參考資料】
1.中國高收入城市排行榜:深圳近3萬美元高居首位 萬億GDP重慶落榜,21世紀經濟報導
2.P2P清零未了局:誰來為8000億壞帳買單,時代周報
3.透視重慶經濟降速之謎:引發高增長的兩大支柱產業疲軟,第一財經
——END——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